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5-12-5 11:51:39
|
显示全部楼层
普贤行愿品讲记
续-《普贤行愿品讲记》% @% t4 X7 s4 e h& N
) d: A! H$ ^, |, b摘自《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》
' ~! O9 F! }# x0 L1 t V第三页倒数第二行,从当中看起,‘引证者’,从这里看起,‘善男子,如来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诸佛,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,相续演说,不可穷尽。’这是经的本文,但是不在这一卷,在上一卷,我们这是第四十卷,这一段经文在第三十九卷,说明如来的功德,说不尽的。如来是谁呢?这个要知道,如来就是自己的本人。现在我们迷失了如来,变成生死凡夫,苦不堪言;把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边的功德,变成了无量无边的烦恼,变成无量无边的罪恶,是愚痴啊!所以我说这个经没有说别人,全说的自己。就是一念之间,你看这个转变,转变得太大了。那么华严经的宗旨目标,就是希望你再转变回头,恢复你自己无量无边的功德。这种功德,三世诸佛都说不尽啊!真说不尽。# t) q# p% d7 F+ J4 I% r
) F6 M) H1 ^, A+ N# U
: E9 x a, ]- u) Q W3 M2 y
$ D* a& t, \0 m下面经文又说,‘虚空界尽,愿王乃尽。而虚空界不可尽故,我此愿王亦无有尽。’那么这是讲到经的本体。所谓体,就是理论的依据,经是教科书,佛所讲的这些话,这个教科书根据什么理论而说的,这点很重要。如果理论不正确,我们修学不但没有好处,恐怕要受它的害,所以一定要有非常正确的理论,我们才能相信。这一部经的理论,是依一真法界,一就是不二,真就是不妄,是真实不是假的。那么我们讲十法界,讲无量法界,那是方便说,不是真实说。真实给你说,法界只有一,一真,法界原来就是一真。难道真的有十法界有无量无边的法界吗?没有,实在没有。那个十法界是从你的妄念当中变现出来的,十法界有差别,差别从那里来的?从分别心里头变出来的,从分别、执著、妄想里头变出来的;但是你的真心里头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也没有妄想。
; ?9 W+ i) M& c9 M: c8 C% m
: \, d( D/ B$ h! G " J# P2 p% w" a1 Y
R% m: E# \' Z! T: z
那么什么是真心呢?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,你看楞严经的前三卷,就是讲这个问题,辨别真心跟妄心;特别是十番显见那么长的经文告诉我们真心。它举一个例子,举见性,我们眼睛能见,这种能力,就是见性。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;它是一,它不是二。见性里面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没有妄想。那么分别、执著、妄想,从那里生的呢?是从迷妄当中产生的,本来没有,因为你迷了。所以就迷失了见性,于是才有眼识,才有第六意识,才有第七末那识,才有第八阿赖耶识,迷了才有现这个现象啊!这个现象是妄相,不是真实的。虽然不是真实的,但是它确实存在。
- |' M! A1 X( v( W! s# R. }' F( }" d
" h$ g: J [/ g. [6 S2 u! R N. N7 C9 T3 @/ v+ w) k
6 l, R, _9 `4 \: y譬如我们眼睛,眼睛长了毛病了,害了眼睛了,我们看那个灯,灯上有个圆圈,如果害过眼睛的人都有这个经验。灯上确实有没有呢?没有。好眼睛的时候没有,可是你眼睛有病了,看了真有,真有这个东西,但是它确实是假的,决定不存在,但是在你感觉当中,它真有。到你眼睛好了,没有了,再看没有了;那么我们现在就是病态当中,迷就是病态。那么在本经,法门虽然是无量无边,到最后,两千法门太多了,我们也记都记不清楚,怎么能修呢?所以菩萨真正大慈大悲,把它归纳,归纳成十条,十条我们可以记得住的。十条一展开,就是两千法门,再一展开就无量法门。2 M3 D7 u W) k1 K- P8 @8 W( C
6 j( L# X+ y6 r5 l% t
/ m2 p) O& L5 v5 N; H
' B I" F E; b/ }% Q, s所以每一条里头包含著无量无边的境界,每一条里面都是以一真法界为本体,每一条里面都含摄著从初发心到佛,果地上圆满的境界,所以这个十条,我们决定不能够轻视,就是十大愿王。能够真正懂得,而且你会修,那你这一生受用实在是无有穷尽啊!不但带给你现前最美满,最幸福的生活,你将来死了之后必定生西方净土,稳稳当当,决定生西方净土;这样殊胜的法门,我们怎么能不学呢?不但自己要学,而且要大力地弘杨,劝勉别人也要来学;那除非他不背接受,那没法子。能够接受,一定要劝他,一定要勉励他来修学。所以这是本体。1 C2 b$ i- P9 q- ^2 R( s0 [
* l2 o5 T& j7 @% b0 Z4 P5 C 7 C2 O) Z1 o, F4 i
; s! o# I0 Q* E" K底下从作用上也引本经上的一段文字,我们继续看,在第四面的第一行末后一句开始,‘是人命终,最后刹那,世间一切,无复相随’,就是世间没有一样东西,你能够带得去,你要觉悟。‘唯此愿王,不相舍离,于一切时,引导其前。一刹那中,即得往生极乐世界。’那么这个是以愿王导归极乐为本经的宗旨,那么这个经不是弥陀经是什么呢?所以我们的道场所提倡的,就是华严、弥陀这两部经。我今天在各各地方讲经,劝勉一般人修学的,也是依这个两部经。其他的太多太杂了,耽误我们的时间,我们己经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修学了,这一点诸位同修也要留意。譬如说你用十年的时间来学佛,你十年学二十种经论,平均起来,一样才半年,那个半年学一样东西很生疏,不精;勉勉强强能够拿得出去,有没有人欣赏呢?不见得。人家听你讲的,看你写的,平平常常,不重视啊!如果你十年学一样东西,你成为专家,走到那个地方,人家都向你低头,你是专家,没有人能超得过你。这不是讲聪明智慧,这是讲时间,所以学东西学一样,决定不能搞多。. W* N3 O/ X' O3 v
0 Q$ r6 W0 r/ Q 0 N& {% [' M) F. A
. O! f) U& O( U" d那么选择呢?就要慎重,很慎重地选择,选择之后,决定不改,一门深入。那么我现在选择是华严跟弥陀经,这两样东西是一,它这是导归极乐嘛!所以拿华严经来补充弥陀经的不足,弥陀经太短了;太短了,讲的理论方法不够详细,把华严经来补充,把它两个合而为一,所以两部经实际上就是一部经,这样使弥陀经的内容更充实,更丰富。其实这种事情古人做过,莲池大师的疏钞就是这一个构想写成的,我们看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,他引用华严经地方非常之多。那么我们这一次原本是想利用晚上时间,跟诸位介绍弥陀经大意,那么有一些同修告诉我,每天讲六个小时太辛苦了,怕我太累,所以叫我还是照原来的计划,把行愿品好好地介绍给诸位。
" Y) O, \6 {5 r* F* {( i7 r
) T% q/ a- H- S& \7 J7 C. h
3 n+ [. B8 f# B" |8 H5 {0 g1 L' Y$ h4 O T& H9 ?: j
晚上呢,诸位也可以调剂调剂,那么学唱念,念佛,那么也是进修的方式。但是一三五我们的讲经,就是平常道场讲经不中止,还继续进行,那么我们一三五就是讲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。疏钞相当之长,我这一次是第三遍,第三遍启讲。那么第二遍所讲的录音带有保留的,一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录音带,你看一部弥陀经,九十分钟的录音带,一共是三百三十五个把弥陀经讲圆满。而我第三遍所讲的,时间一定超过,比第二次一定多,这个弥陀经不简单啊!所以我在国外劝人修净土,我就是把这个录音带给他看一看,他就相信了。哎呀!原来对弥陀经小看,没瞧得起,薄薄得那么一点,这里头有些什么东西啊?就看到我这么多录音带,吓到了。哦!原来净土有这么多东西在。 ?, l2 }' s: F! Z: `2 X
* {" _) X3 }# g
, D/ |4 E( g; V; B* g$ Q# a4 W
& ]2 @' g% [0 w- U4 Q i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