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网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1297|回复: 9

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(原理篇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12-2 18:52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
8 K6 l4 B7 l5 E; V
4 T0 P8 ~+ D; ~% a' e●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(净行法师編著)7 z% S' `% R: A, R% D: _& i$ O
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4 x' t3 A7 b3 d) }0 y" R, ~
净行法师編著; I# w5 T8 V  M1 `/ M% g% T+ `/ M
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
8 f2 W9 m) p7 [5 E4 A, F第二章 分别真理与错谬的四法印  i1 g$ f4 X. J
第三章 法界的缘起
3 s1 L5 f# B+ b; ]5 P第四章 物质宇宙的生灭
+ ]6 u+ N$ P' I2 X' j/ N  I3 T第五章 生命的轮转/ {/ F# i& T% z0 G" s4 [5 f' B
第六章 有情生命与‘无我’
1 `* V( L6 I$ O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学
! x( I3 B! W3 h3 Z" I第八章 业力2 C0 R0 [; W# c. t0 H
第九章 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
0 m* L4 T: i. r/ X+ o2 z/ v第十章 魔
& F5 O' [8 w3 u* A- i第十一章 在解脱道上的行者
! @( }/ |0 i3 R3 n第十二章 如来的种性- u+ n* ~; `' V/ v+ ~, \# S
第十三章 涅槃解脱的状态
! W$ T8 O& Y3 p, c; @2 x原理篇8 R8 }& t( {6 |
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4 X9 Y$ E, j) @6 q& ^& d8 t
(一)佛法所解说的是什么呢?
  g" H, U- ?! M5 ~% O( _: a善男子,佛法所广为解说的,是宇宙与生命各种生灭现象的原理,及众生能如何随顺驾驭这些原理,创造自己及环境,争取最大的智慧、力量与解脱。
, G; Z6 T$ L* G$ G8 n因此,它博大精深的原理,超越了世间种种科学与哲学的范畴;在解脱境界的平等与殊胜上,更绝非一般只懂崇拜神祇求福的外道所能想像了。
& G: x1 _; {8 \) p  F) b/ U佛法解说了宇宙万有的缘起如何生?如何灭?
" f+ o5 u0 ^+ r; s3 X4 g它解说了生命出现的原理如何变现?如何生死轮转?
6 V1 G- p" _* j3 K  S它解说了众生苦恼的来源,及如何能彻底地把这些苦恼源头堵塞?8 ^4 `5 t4 j2 b8 Y/ ~
它解说了无量的修行法门,指导众生该如何灭去苦因、疾得乐果?$ g% f: M* Q( j; [3 _
佛法最终的功用,就是除去众生对虚妄不实的执著,觉醒他心中所藏的佛性,使此佛性能壮大成熟,令众生能过著真正醒觉、不执虚妄的自由解脱生活。
4 k8 ]: c, A" W" Y2 i1 `5 Y: I- q善男子,佛性就是成佛之种。它藏于一切众生的心中,能作不可思议的妙用,能起无限的智慧、力量与解脱。- b! u" S, c2 R) L+ u  S
众生的佛种成熟圆满,能以佛心代替妄心,便是他成佛的时候了。  J& z3 ?# B2 q, M. D
但是,颠倒的众生不知心中有佛种,不知佛种的大能妙用,不知反观于内,把它开拓壮大,却远离唯一真实的佛性,迷失于外境的虚妄里,在客尘中打滚,任由妄心不断造业,不断轮转于生死海中,受种种业报,永不得解脱。/ Y; M& O; ?( X8 m8 T2 k
善男子,就是这缘故,佛法所著意弘扬的,不是俗世知见的世间法,却是导致身心解脱、成熟佛种的出世间法。
2 Z! R( k3 X8 I, ^2 `  |! T4 V( E. O出世间者,并非指在空间上出离世间,却是指超越世间的苦恼束缚,进入一个解脱的境界。因此,觉者身虽仍住于世间行种种俗事,心却能常住于解脱之出世间中。) C8 E( t# {; U: Y% g, k1 h8 q; Q
诸佛世尊皆以弘扬此出世间解脱法为因缘 ,出现于六道种种恶世之中,点化有缘,普度有情,令离苦得乐。/ L$ u  u1 \0 P0 i1 d. i
(二)对佛法所应采取的态度' }/ q; l1 O& R6 A. h
善男子,佛法的用途在于解除众生的烦恼和束缚。若是学佛者执著它,视为教条,不知变通,拘泥不化,它便会成为另一种束缚,不但对解脱无助,反会妨碍解脱的增长,使事倍功半,令许多气力白费。
! {' P( v( L' G+ P# [" Y为什么呢?
' p4 ]  k; @9 i. k( H因为佛法就好比一条用来渡海的船,作用只在把旅客载至彼岸。到达之后,旅客便应离船上岸,不应执著渡船不舍了。
+ u4 ]1 c* Q- {若执著佛法,就好像已渡海的人,对渡船起了颠倒的爱著,迷恋著渡船的本身不愿离舍,不肯上岸,只满足于逗留在船上漂泊。
5 J) i; J1 Z2 N7 d+ O/ B5 F; v. R- K这样,又怎能发挥渡船的功用?又怎能继续旅程,到达目的地呢?/ f8 f  P7 s. W0 F4 l
同样的道理,执著佛法的本身为目的,不把它视作工具的人,就只会迷失于经典的方便比喻里,为文字所累,自加束缚,不解密义,难见真理,更遑论活学活用了。6 U+ m: N) |5 p& @
佛法无量法门皆是方便,是盲人的仗、载人渡海的舟。若固执不舍,不知因时制宜,用功便只属徒劳,并无解脱可言、智慧可说了。; ~3 U9 m  M# K, t) `
佛陀弘法于世,必赖世间言语,但是佛法一落于世间言语,便起相对,再不是绝对的真理、纯净无瑕的法了,因为,出世间的真理,不是世间桎梏的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得十足清楚无误的。4 k# |- J. i7 H1 k; Y. G1 `  ]
因此,种种说法皆是方便,在最高的智慧观察底下,一切以言语传达的佛法皆是虚妄,并非纯然无垢。
0 Z0 S  d$ Q' j, e4 K! E: h3 W: U但是,从这些比喻施设,可以看到真理的端倪;假善巧方便,可导入亲身体证、言语难宣的境界。
# Z5 c0 X- t, g, ~4 p就是这缘故,一切众生若执著经义和圣者的方便说法,墨守拘泥,不知变通,就好比盲人拿了手杖,不用来走路,却用来玩赏珍藏,或渡海的人不登彼岸,却与渡船依依不舍,甘于与它在海上漂泊一样,行止愚痴可笑,终难望证得智慧解脱。
+ l. s" G# J4 I* {) t3 `, S, N学佛的人若要有所成就,必须抛弃一切成见,不偏执于一门;善用一切方便,却不为它们所系缚。如此,始能证佛法之真髓、解脱之极致。
8 X0 f: a, v* x2 S1 J( b% B  d9 x(三)于学佛修行无益的戏论
. `2 g5 M4 _2 ~" G* U: n6 |1 L善男子,有一次,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,在僻静处静坐修行,心中起了一些念头,令他感到非常迷惘。6 v' P' n, f# X& n/ b3 e
他所想的,是一般爱好思想竹旳人都曾想过的问题。3 J) ?# H8 ]5 B# X; j9 O% W9 k
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。他在想:
, S& ?- E# F( ]“世界是永恒的?还是不永恒的呢?”
) w) j) x- o  V- K( `% S“世界是有限的?还是无限的呢?”3 D* f1 O4 Q2 s' b, T
“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?还是两回事呢?”+ W2 Y. ^+ S, z' h% ~& _0 j
“得道的圣者死后,肉身继续存在?还是不再存在呢?”& A, S4 a3 a8 R, ]2 S% l% ]
“圣者死后,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?还是既不存在,也非不存在呢?”
8 m: d: Z: ]" P$ [  S他想了许久,都想不通,心中非常懊恼,便自言自语道:“这几个问题,世尊总是不解释,只把它们搁置一边,到有人提出的时候,又把它们摒弃。”# ?6 a- w1 a1 D  B
“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,是宇宙的根本问题,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,打开我的疑团,我留在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。”
" G* a7 M  q3 k9 [4 P“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,若他答不出,我就要脱离僧团,再过在家的生活。”9 |: M* O) o! S1 Q
已经傍晚的时分了,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。见过世尊,行礼已毕,便恭敬地坐在一旁,坐定后,便向世尊道明来意,列举他的疑问:
, k2 z( r3 U% i. U“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,我在此继续修行,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;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,离开僧团,再过在家的生活,不再修行什么了!”
1 ?% L" E  [; t7 ]: ^$ n/ `“现在就请世尊老老实实回答我的问题吧!”
+ ^& h: `+ V% Q% A( W2 T3 |2 r) S3 R佛陀听罢徒儿生气的说话,便和蔼地说:“鬘童子,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:‘来吧!鬘童子,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,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几个问题’呢?”
# s9 n8 L  b* o( x“没有呀,世尊。”: l$ J' d: m8 J- N% C  P2 a
“那么,鬘童子,骄慢的人呀,你在生甚么人的气呢?鬘童子,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:‘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,除非他能为我解释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’,这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,就要死掉了。”; G( f/ D7 k8 s2 f! b
“为什么呢?”
" w0 y, v# K$ i0 v+ |8 M" X: _( _! M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2-2 18:55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续-《●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(净行法师編著)》9 Z! @; j' J# G, z
: ]! u1 K1 e: h8 n+ C* l1 {/ [+ d; {
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
% I$ ?3 |3 @: ?2 e. G  k“因为这人就好比一个中了毒箭的人,在亲友找到医生替他诊治的时候,不好好地让医生为他治疗,却骄慢地对医生说:‘我不要你把箭取出来,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,除非你能解答我以下的问题:伤害我的人属于什么阶级呢?名字叫什么?身材怎样?是那里的人氏?他用的弓是什么做的?弦又是什么做的?他用的箭,箭杆是什么做的?箭翎是那种鸟的羽毛?箭镞的样子怎样?医生,你若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,我决不让你给我疗伤。’鬘童子,那人还没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,他已经毒发死掉了。”
2 F( T3 Y9 Q8 [3 ~“同样的道理,一个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问题之前,便把时光浪费殆尽,再没有时间修习梵行了。”+ z0 ^; L/ _) _: c( W8 I
“修习梵行,建立解脱,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你所提出的问题。”% I& {" g- w9 S8 A2 N" |$ k# q
“不论世间流行的臆度是怎样?肯定的或是否定的?都不能倚靠它消除人间的苦痛。”
; E% m  f( ?5 x" g“消除痛苦,建立解脱,才是梵行的目的。”
  a0 g. m8 o; |* R: m2 C  ^- o“我为什么不去解释你这些问题呢?因为它们与解脱无关。”: f! I7 e5 \* t
“鬘童子,我要解释的又是什么呢?”- e3 ?" b# x1 y  Y) }5 {
“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止息苦的生起?”" X  \5 a4 \8 F
“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建立解脱?”
8 [* y& V/ A! O5 a. j“从梵行可以建立解脱,从解脱可以得到无限的智慧和力量,到那时,一切的智慧尽在心中,又何愁解释不了你所提出的区区几个问题呢?”
' s' k! Q4 k7 W0 r鬘童子听毕世尊这番话,便为刚才的失态感到羞惭,继因郁结已通而满心欢喜,向世尊谢过后,便欢天喜地地离去,继续他的梵行努力了。
  K% ]1 T8 \/ P( m4 J4 @" F善男子,很多众生都喜欢在一些心性发展尚未能应付的问题上浪费时间,在可切实修行、增加身心解脱的地方却不下功夫,以致苦闷郁结,不但不得解脱,反增添愁苦。
1 i! z( f1 S  I0 ^& `善男子,一切不能导致解脱的辩论都是戏论,不值得学佛的人费神讨论。: d/ z" A- M& }8 n8 D+ W
(四)学佛对行者能起的改变
  f5 r8 z/ B3 I# I学佛的人会有什么改变呢?: Q! q2 D% F( k
善男子,学佛的人于理解佛理之后,若能身体力行,便能即时领会学佛带来的灵净化,让身心得到从未曾有的清凉解脱感受。
, D: }. V/ |6 ?3 ^/ h了解佛法的人,可以随顺佛法的原理,创造环境,开拓自己的生命,化苦恼为快乐,化束缚为解脱。0 ], S& m( N( E
但是,不懂佛法的人,却时常生活于颠倒之中,随波逐流,对自己的前途际遇不能自主,难得恒久的安乐。
- R4 N& o# L; P善男子,学佛是得一切乐、离一切苦的唯一方法。佛法有无量法门,能普合上中下根性的众生。众生不论贤愚、种族,皆能从佛法中悟道、证道、有所受益。多耕耘便多收获,努力绝不白费。
' `4 j- v3 Q  c. g; z/ N世间一切的苦恼、恐惧、贫困、疾病与所求不得,若依佛法修行,必会尽去无剩;世间一切的快乐、安宁、富贵、健康与心愿成就,悉能从佛法修行而尽得。
1 `2 I$ m" @8 V& S善男子,学佛修行的人、随顺佛法生活的人,正踏上身心舒畅与解脱的道路,在世间上,是一位快乐无忧的人,也是一位传播幸福与解脱的人。
  p  U5 u4 [+ \0 o8 s学佛的人,在世间的物质生活和出世间的精神生活上,每一天都更丰盛、更满足。, q+ _5 l+ r3 j- ^2 Y
他的灵性日高,智慧日广,力量也日大。他比常人有更大的自由,更能控制与创造自己的环境,使事情更能遂自己的心愿。- k: ?/ J8 d3 M
善男子,他的能力没有限制地逐步增长,他的成就没有限量;唯一的极限,只是他信心与志向的极限。# r0 w$ o% u" ~- D# K" O! C0 n5 T; T
随顺佛法生活的行者,在物质的享乐里,必愈来愈丰盛,但他能悟出物质的束缚不实,绝不耽于物质的欲乐,只以所得的资财利物济人,增长自他的慧命解脱,不断地袪除对妄心假我的执著,令自己更接近真心佛性,得更大的自在。
$ Z4 V0 h% q% Q# ]% x正因如此,他才堪修更高的佛法,堪得大的智慧、力量与解脱。
/ J' C# g$ ?6 f) f( a( w6 c第二章 分别真理与错谬的四法印
' y/ p6 f/ e' i(一) 四法印$ d, i  Z0 e# s, ]( B+ B2 j
善男子,有四准则可用以判断任何见解是否何于佛理? 可否导致清净解脱?这准则是佛法对宇宙、生命和解脱的基本见解。 一切佛法,终不与此四准则相悖,否则便不名佛法。这四准则就是四法印。" v% t/ ~/ G  Y
是那四法印呢?3 [+ E5 X" E' }* h
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诸受是苦和涅槃寂静。
$ m" f) e# m& W$ b" _学佛的人要以此四法印检验一切论说。 若契合此四法印的,便应印可,择其善者修行;若不契合此四法印的,便应驳斥摒弃,视作导致桎梏、妨碍解脱的邪见。
/ n1 p1 v8 F) s7 K7 z3 b(二) 诸行无常( r. ^0 M9 n! N+ W% K
什么是诸行无常呢?
( I4 i4 p9 W$ P" t* [1 {& \) o7 ?善男子,在相对的世间里,一切不同类别的行为与现象,无论关乎有情或无情生命的、心理的或物理的,或者是两者兼具的,都是毫无例外地恒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,永无一刻能有绝对的静止。2 q$ g) F) p5 i& l' }
所有的物质从极小的微尘以至极大的星体, 都是在永无休止的运动、变化与生灭之中,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生觉察到的物理现象。1 q) {$ O3 ?1 z- |
所有有情众生的心智活动, 从极简单以至极复杂的,也同是念念生灭,前念死,后念生,方生便死,方死又生,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升生觉察到的心理现象。) F- {( U' |" A$ O" R
善男子,宇宙一切物理与心理的行为现象都是迁流不居,不得永久。这就是诸行无常。" K, ]* z; p4 [  ^
(三) 诸法无我% l0 P% Z# {0 D2 D
什么是诸法无我呢?  J" K/ O1 f. {  ~' z" ]
善男子,不论是造成世间物理现象的色法或是造成精神现象的心法本身,都没有一个常住不变、能作永恒主宰的“我”。, K; q' {: w4 t0 P4 |' a* [# V
一切物质的色法,都是恒久处于不断运动、变化与生灭之中; 灭了的就不再存在,方生的又迅即毁坏。 色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,又怎样能够在它里面找到一个永恒不变、能作主宰的“我”呢?
% w7 u8 \5 m& g# N5 a' c$ Z一切属于精神的心法, 无论是喜、怒、哀、乐、忧、悲、苦、恼或任何其他心理状态,都是刹那生、刹那灭的;灭的就不再存在,方生起的又迅速即湮灭。 心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,又那里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个不变、能作主宰的“我”呢。
; f; j3 {( E  R* G" E& E% [1 r+ K善男子,在物质和精神里,决不能找到一个永恒不变、能作主宰的‘我’,这就是诸法无我。
! k$ l) y7 [  r" Y: K(四) 诸受是苦
3 n7 S! F4 f1 C" `  d+ y什么是诸受是苦呢?% |3 c  [7 o; {9 x
善男子,众生在相对的世界里, 不断因无常的现象、无我不实的各种心法和色法,起各种痛苦的、快乐的或非苦非乐的感受。/ X& X) _" M8 m$ J
痛苦的感受,自然不能称作乐; 快乐的感受,却要赖外缘而生,又不得永久,失去了便怅然不悦,徒令惘然追忆。 因此一切快乐背后,皆隐藏著痛苦,并非真正澈底的快乐。至于非苦非乐的感受,当然不能称为乐了。) H( U$ c. p. c* |. Y0 J9 b
善男子,看破世间一切感受的真面目, 在最高的要求底下,众生在世间的一切感受,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快乐,却只不过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。
, t3 q/ ~9 N2 G4 C* F+ y1 r在这定义下, 苦便包括了众生自认是苦的感受、一切澈底的不快乐感受和所有非苦非乐的感受了。" t- c. q, c/ I5 c* d8 z: P) B; S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2-2 18:56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
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(原理篇)

续-《●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(净行法师編著)》
" t+ H0 \3 e# i; P4 |+ B
$ b; e$ q6 s; M( y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
3 z- }# i* o# D4 y6 O1 A" f! `  U; _善男子,在这定义下,一切世间的感受皆是苦受。这就是诸受是苦。
, u& r% G$ N# J7 w; A(五) 涅槃寂静
( z0 K7 I- [5 M: M( ?9 F什么是涅槃寂静呢?) A. J6 }5 X3 B; Y
善男子,众生若依佛法修行,锻炼心智,便能进入一个解脱的状态。 在这境界里,他可以见到唯一常见不变的法,感受唯一实在能作主宰的“我”,尝到真正澈底的快乐。
& J; J  I3 I6 R5 \- r在这解脱的境界里,世间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诸受是苦的原理已被超越了。 这境界是常、是我、是乐,与世间有别,名为出世间。
4 _1 A5 a2 e; r0 y+ y: }" T+ y* T这出世间就是涅槃。) d5 T9 k) q( d+ p" F! j3 m0 H
善男子,涅槃、出世间的境界并不离开世间而独有,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,却是你我差别的超越、 你我的合一、从无常中看到常、从无我中看到我、从生灭的虚幻苦恼中看到永恒真实的快乐。/ D& f4 C% `# _# O
众生于色身尚存、世间生命尚未终结的时候, 就已经能够经历和安住于此涅槃之中。尚有色身而住于涅槃的就是有余涅槃,弃色身而住于涅槃的就是无余涅槃。5 G! X7 J- w4 a2 B8 ?) Q# s
善男子,世间的无常、无我和痛苦能全部寂灭于涅槃境界之中。这就是涅槃寂静了。
: H' H" J) b2 ?6 a' m  Y(按:在四法印中,若除去诸受是苦,则为三法印。)/ }! j3 T% U* O6 U$ P" j
(六) 四法印与一实相印
# k2 g% B, Z- M" s6 \- d7 d善男子,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诸受是苦、涅槃寂静这四相就是非有非空、不堕二边的实相。因此,言一实相印即是略说四法印,而四法印即是广说的一实相印。( \9 z) {3 w  r" c$ M/ j& K2 q
※ 打字者识:此篇作者的说法为真常唯心思想。
0 a% u, p; s2 j; h- ^5 D第三章 法界的缘起3 X3 _  O$ f8 V$ i& F( z) _: h
(一)真如-心物的本体
$ H0 N  J. Y7 k3 F, _构成宇宙万有的心与物究竟从何处来呢?5 Q$ S9 n  i. P$ L4 `+ H# O
善男子,心物的来源是真如。它是一切的源头、一切的本体、一切智慧力量的泉源。
! Z1 V# L, U, K5 i% S) T8 O  {1 r不要试图用世间的语言去描述真如,因为真如并不能以世间有限桎梏的经验诠释得清楚。
( D  _6 |# s2 Q0 H8 ?: L! |# M以世间法解说世间法中所无的事物,是注定要失败的,只会把终极、没有桎梏的真如沦为世间相对的知见,使它尽失原来的无缚、超越与绝对性。
/ J. Y3 g! ]3 x: z) y4 p2 x真如不能解说,就好像不能向深海的游鱼解说翱翔之乐,或向天上的飞鸟解说潜泳之趣。
" S0 I1 X6 d9 {! `6 Q以世间语强解真如,只能说它具有亘古不变的本质。
$ ~0 a9 [2 r! k4 A! Q' Z2 |: _它的本质虽然亘古不变,却是一切心物之种;一切心物的显现皆由它的动态而来。
  ~* R7 z9 ?, A( f" y心物的显现,是它活动的结果。
% G2 D1 p/ v3 C8 R真如存在于一切已生的、活动的心物里,也存在于一切未生的、寂灭的法里。4 ^8 M6 |0 y9 n% b* J" a% J
因此,一切已生、未生的法皆是真如之体;而真如之体也构成整个法界。0 w' b( k2 G3 U$ `5 ?
真如是一切,一切也是真如。/ w% U. R1 k3 j
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6 b" c6 u: F: o' Q
真如能起心物及心物的变异,但本质却从未改变。因此,它是既不一也不异。0 d! c, c4 A; @1 K( G2 m
真如能起心物的生灭,但本质却从没有生灭。因此,它是既不生也不灭。" ?3 l# r9 P, f( t- t
善男子,真如处于变异之中,保留了不变的本质;而不变的本质却能成变异心物之本。
% g% f7 i4 m# K. \! M0 H1 v善男子,就如山里的一块黄金,熔了它,可作手镯;熔了手镯,又可作其他饰物。所铸造之物虽不相同,但是黄金的本质不因饰物的生灭而稍有变异,却如在深山时一样,维持金质不变。
; F8 ~9 t: O3 R. }2 R8 n善男子,真如的本质处于万物生灭之中,无生无灭、不一不异、超越了生灭相对。
$ ]* d# U6 R, |# H( ^+ a! b(二)真如种子变现宇宙2 a, Q3 c- n9 T& i1 r/ i! F8 o
善男子,真如是法界一切心物之源,藏有一切心物万法的种子。
4 i( y3 ]. E) H' P3 m* @# L0 ?4 a地上的微尘不可胜数,真如的万法种子亦不可胜数。& a" U9 _) |5 y, b3 y7 L  \! {
泥土里的种子,遇到适当的因缘,便会发芽生长,开花结子;真如里面的万种子,遇到适当的因缘,亦同样会开始它的生命。& C: J( a0 o; x; \
善男子,真如有它清净、无生无灭的一面,也有它动态、能生化万物的一面。
: t" Y1 [: U3 {6 L- v1 `万法都摄真如体内。事实上,万法即真如,真如即万法。
' X5 j7 F$ T' R6 j& O0 E2 a离开真如便没有万法,离开万法便没有真如。因此,法界即真如,真如即法界。
" K4 M* f- x6 t# E# F" `" d+ D万法从真如的万法种子而来。因此,离开种子便无万法。事实上,种子本身亦即是法。5 ~1 F  J# r6 x- Z* p+ V
真如有它动静、生灭、染净的体性,真如的万法种子亦有同样的体性。+ K" E# C2 I9 X' k' {2 t* E
真如种子的生化力量,建立了生灭宇宙的一切法,令现象世界能够出现。
, n5 F) Y- o7 q/ a$ `: Y  I; U但是,法界并非由单一的种子或单一的法所建立。法界的建立,是从万法种子的力量互相渗入、互相影响、互相依赖、互相支持而成的。, K7 z/ P+ a3 ^! ?) U# S
任何一法都不能独立存在。因此,任何种子若要现行,出现于现象世界,就必须遇到适当的条件,而这些条件却只能由真如的其他法或种子提供。
/ y  Q! k. T+ _( I9 |( r# c这样,构成万法总相的法界的出现,就非要万法种子的同时具足不可。2 m! W& D' [) s; c: N2 V
就是这缘故,在真如之内,在法界之内,实在不可能找到一个能单独成就万法、建立整个法界的种子,可作为法界的第一因。
$ x, q: X+ _1 n4 x" o(三)和谐的法界
. B* ]1 I: [# i- r, p: _0 B( x善男子,真如种子互相依赖,彼此融摄,才使万法能够出现。万法能够出现,才有法界的出现。4 N* X* _+ ]# \, y$ A9 u) w
万法合成一体,互相摄受。法界内任何一法的活动,都足以影响整个法界,令其他法受到相应的波动。
  s1 E6 d' M2 t善男子,法界的一切心与物,都有生灭迁化的特性,能对其他法的活动,作出适当的反应和改变。一切众生都具有平等的佛性,都具有清净的真如心,能自由平等地与其他法并存,也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生化力量,不断创造自己及所欲的境界。0 }' w. @( }) R" O7 W2 B
但是,既然每一法在互相依存的法界里所作的活动,都足以影响一切其他法,都会扰乱法界的均衡,也都会带来恢复它均衡的相应变动。因此,万法能协调地运动。
; d) b& K; E4 s9 b  h善男子,在万法不断活动的法界中,时刻都在进行著这些维持持均衡的变化,各各合乎心物万法的整体意愿和需要。9 k) ]3 _: G4 c
这样,法界能够安稳地出现,正好证明了万法正在进行和谐不悖的运动,事事无碍。
- w; y, A' T" T" ]2 U+ N8 s- V9 _, L(四)宇宙万有的类别& \' A" j$ p* O5 N! h% f; M  n
善男子,法界的一切可分为五大类,共一百种,这就是构成宇宙万有的一切法。
. K" T, r  L- L# S' a法是宇宙万有的通称,百法就代表了宇宙能出现的一切。
; e1 Y( [# C( k  X2 o百法可归纳为五大类,就是(1)心法,(2)心所有法,(3)色法,(4)心不相应行法,(5)无为法。* j0 L& C' ]/ _1 D8 C  f: z
什么是心法呢?9 G7 c  f2 P6 I
心法就是有关精神活动的法,可分为八种,就是1.眼识,2.耳识,3.鼻识,4.舌识,5.身识,6.意识,7.末那识,8.阿赖耶识。+ F6 Y" v* A7 T0 W4 H
什么是心所有法呢?# M! J- X: L- S: a9 Q
心所有法就是因前面八种心法的建立而出现的法,为心法所具有,因而称作心所有法?4 C7 Y: B6 G! d+ @9 ?+ ?/ B4 }) R, [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2-2 18:57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
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(原理篇)

续-《●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(净行法师編著)》
0 u! v% ~0 }$ w2 n
) s7 e& j0 [6 a' M3 c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: w& v9 o7 Y4 E: j( N: M
心所有法,共有五十一种,是心法活动时所引发的精神现象,就是1.作意,2.触,3.受,4.想,5.思,6.欲,7.胜解,8.念,9.定,10.慧,11.信,12.精进,13.惭,14.愧,15.无贪,16.无嗔,17.无痴,18.轻安,19.不放逸,20.行舍,21.不害,22.贪,23.嗔,24.痴25.疑,26.慢,27.不正见,28.忿,29.恨,30.恼,31.覆,32.诳,33.谄,34.骄,35.害,36.嫉,37.悭,38.无惭,39.无愧,40.不信,41.懈怠,42.放逸,43.昏沉,44.掉举,45.失念,46.不正知,47.散乱,48.睡眠,49.恶作,50.寻,51.伺。(请参阅第八章佛教的心理学)7 i/ W5 U; j! z2 Z5 y0 f
什么是色法呢?% h6 `; ~, S) x+ A
一切物质统称为色法,可分为十一种,就是1.眼,2.耳,3.鼻,4.舌,5.身,6.色(颜色),7.声(声响),8.香(气味),9.味(味道),10.触(一切令触觉生起的法),11.法处所摄色。
1 @8 U) L, I. ^( G; `" Y法处所摄色又分作五种,就是a.极略色(肉眼无法看到的极细微的法),b.极迥色(肉眼无法看到极远的法),c.定果色(由禅定所变现的法),d.受所引色(由受持戒律所起的法),e.遍计所执色(本非实有却由意识错误执著为有的幻象)。
  L" \2 ^% |6 G1 {$ r6 V, |什么是心不相应行法呢?
3 m0 B9 d" S* K1 z6 `9 o善男子,心不相应行法就是因心法活动而生,但本身却不是心理现象,不与心法相应,不为心、色两类法所摄的另一类法。5 w: o8 B& l( p, f. O% b/ P
心不相应行法可分为二十四种,就是1.得(法的获得),2.命根(导致生命出现的种子),3.众同分(众生所共有,令能平等,各得成佛的特性),4.异生性(众生间的个别差异),5.无想定(一切意识活动皆止息的定),6.灭尽定(一切意识活动与末那识的烦恼心所皆已止息的清净解脱定境),7.无想报(修无想定的果报,解脱不及灭尽定境彻底),8.名身(名词),9.句身(语句),10.文身(字母),11.生,12.住,13.老,14.无常,15.流转(因果相续,迁流循环不息),16.定异(善恶果报依法而现,决定果报差异,无有混乱反覆),17.相应(因果同类相应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),18.势速(因果相续的来势与速度),19.次第(先后次序),20.方(空间),21.时(时间),22.数(数量),23.和合性(诸法相辅相成的特性),24.不和合性(诸法之间的抗拒排斥性)。
* M5 ?  l. K3 U0 X0 f% J善男子,上述四大类九十四法,要赖众缘和合才能出现,缘聚则成,缘散则灭,并无独立的实体与自性,因此叫做有为法。% q" V4 q7 R( I+ b" o* \" ^, o  C
什么是无为法呢?! n6 i) Y( f: k2 o2 Z3 a+ R6 _# @
善男子,无为法不似有为法之生灭不定、无有实体,却是常住不变,为万法之本体,平等无有差异,其性亘古不变,因此又称为法性。
( m- ]: c3 e, L2 Q无为法可分为六种,就是1.虚空无为(没有任何障碍存在,能行一切法如在虚空,无有阻滞束缚的境界),2.择灭无为(由慧力除去染著而生的解脱境界),3.非择灭无为(非依法性慧力择灭,本来清净或缘缺者),4.不动无为(苦乐相对感受止息,湛然清净,不为任何烦恼所能动的境界),5.想受灭无为(修灭尽定能得之境,前七识的差别活动彻底止息,是个清净寂灭的境界),6.真如无为(前五无为法的本体,唯一真实常住之法,亦为一切有为法所依,因此是万有的本体)。
7 O$ @5 ^, Y. ]5 A(五)诸有为法皆因缘生
4 N  s( [3 U4 Z  P4 k6 I7 I善男子,生灭宇宙里面的一切事、物与众生,必须有适当的因,配合适当的缘(环境条件),才能够以种种不同的形态,出现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。
: x8 C9 q- s* s! e) A诸法赖因缘生,无论它是心法还是色法。必先要有某些因缘存在,才能导至某些法的存在。若这些必要的条件消失了,有关的法也必会同归湮灭。因此,法界之内,没有一法的生灭能不受诸缘生灭的限制。% I& v& V/ F2 G; o: Q, E
善男子,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,此生故彼生,此灭故彼灭。这就是一切宇宙生灭法的特性。
* m; ~6 M1 r2 g它们互相依存,不能独立,没有一法能先一切其他法之立而独立,也没有一法能后一切其他法之灭而独留。: V, M; W& {1 z0 r
善男子,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法,就是一概这样的没有自主独立或不变的实体。而这种特性就是所谓空的特性。6 D% A" x- N# t" O) U/ j9 T" q; x
生灭宇宙里的一切法,无不是因缘生。因此,一切法无一不能视之为空了。8 U$ Q; Z3 D* l$ y' i
善男子,睿智的众生,深明一切有为法的空性,知道皆赖因缘而生,假合而成,变异而存。于是,他们既不执著诸法实有,也不执著诸法虚无。
9 T7 n! q, o3 I0 B" J这样不堕有、无二边,便得中道之深义。
0 U9 w5 P4 {( X- I7 q/ y" W. C(六)四缘生诸法/ ?9 s7 u$ O0 S; K# H
善男子,宇宙万法可从四缘的具备而生起。这四缘就是因缘、次第缘、所缘缘和增上缘了。! {3 X! S) ]" D: ~. M) X7 ?2 U- v
什么是因缘呢?1 c& s7 v4 _2 Z
因缘就是真如的法相种子。没有它的存在,便没有任何法可以生起。
. ]9 T2 L' t' R+ d% x; x7 ~+ {$ @种子能起现行,现行又能薰习种子。它们互为因果,令宇宙万法能够出现。由于现行本身又成为未来现行的种子,因此,种子与现行其实非一非异,不可分割。种子是万法成立的主因,因此,这万法成立的主因就叫做因缘了。
0 }6 U. U$ k  Q什么是次第缘呢?2 \8 H8 h5 t1 M" R
善男子,万法有次第生灭的特性,前念能导致后念的生起,若是前念不灭,后念便不能生,遑论生灭相续。没有这种次第生灭的条件,纵有因缘,万法也不能成立。这个必要的条件,就是次第缘。" F3 X7 b! S- Q( }( j9 J
什么是所缘缘呢?
$ P% I8 c7 r* B3 j7 p+ H有了因缘与次第缘,没有适当的外缘引发,种子也不能现行。这就好像植物的种子,虽有变异成长的能力,若没有阳光、空气与水分,也不能现出生机一样。% s/ s1 Z! F% T4 W
这些为种子所攀缘的外缘,就是所缘缘。
7 _* i9 T& [6 ?3 h" |% k3 {什么是增上缘呢?7 L( j' ]- ?: k' I+ k& B6 ^
善男子,有些缘本身虽不足以引发种子现行,但对它的现行却具有辅助的作用,能替它消除现行的窒碍,或增强它所攀外缘的力量,令现行能更迅速圆满。
1 |% {& \; _3 R这些助缘就是增上缘。$ b% m  S6 a$ j+ N' E" ?3 X: q
善男子,四缘具足,万法便能生起,毋须任何其他缘的出现了。
/ A5 J/ V* q  n* i7 Q第四章 物质宇宙的生灭/ s- r$ F" V" p" d) z/ _
(一)四大种
4 X( w- o" E& b善男子,宇宙的一切物质(色)、皆由四大种基本的东西构成。这四大种的互相揉合,能令宇宙出现—切物质的现象。
, A1 v6 Y! N+ x, g! G0 k这四大万物之种,有聚的时候,也有散的时候。有些聚散是小规模的,只影响微尘细物;有些却是大规模的,涉及整个世界,以至整个宇宙。有些聚散只需一刹那便完成了,但有些却需要亿万年才能完成。' E. \7 r# q* U# C" |
善男子,宇宙的形成与散灭,无不由这四大种的凝聚散离所起。——切物质现象的更替与宇宙的动力,也从这散聚的规律显现出来。
! [# N! ^" D& F) W' E  l/ |那四大究竟是什么呢?
2 F4 u* s$ _0 D8 L7 ?$ O4 m( v善男子,四大万物之种,就是地、水、火和风了。8 a1 \% R4 @% M: J2 a; o- ?$ y
地就是一切有质碍性质的固体。0 ~5 ]/ {; X- }- w, v
水就是一切流质。
; p/ x! b: u, `+ Y$ L$ F1 `, ]火就是一切有温暖作用的热能。6 n" D' X8 Q4 @9 ?2 |! l6 }
风就是——切流动于空中的气体。
9 s; C/ A. c4 A1 b; [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2-2 18:58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
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(原理篇)

续-《●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(净行法师編著)》
0 y8 ~. j- R. F) ?+ h5 e
) Z  U. F, \- E' o* c/ T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
$ w2 \2 V# P9 O9 ]善男子,这四大种在虚空之中,能以不可胜数的形式组合,形成了—切众生可见的口月星辰、山河大地,一切动物和植物的外形躯体,及—切众生视力所不及的微尘细物,使物质的宇宙能够出现。+ u6 P. K( N  m5 \0 B
(二)四大皆空
/ D3 x' n  d2 U! o) Q4 S6 h善男子,宇宙里一切众生所视作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质形体,都必定经过形成、安住、破坏和散灭这四个阶段。- t4 f6 y) T4 |1 m9 o( V
当物体坏灭解体的时候,解放出来的四大种,又再次成为新物体的塑造原料,能以新的组合,营造出各种新的物体,周而复始,循环不息。
. T* ?2 a! C0 H1 u9 ~% L8 d善男子,世间—切的物质,时刻都在如是的形成与坏灭过程之中,没有片刻静止。
/ i6 p! Z3 B- C" U: I9 d这迁流不居、循环不息的特性,就是所谓‘空’的特性了。* Y0 Z& S3 }7 Z0 A- x
由四大所造之物,全皆具有此空的特性。因此,四大皆是‘空’的了。- j: W. g5 Z. m9 K( e8 m
就是这缘故,四大皆空就是指物质迁流不居、生灭不定的特性,而非指一无所有、空无—物的虚空。# b: t3 d2 |2 \+ v1 n
善男子,这空性是导致宇宙万物生灭循环不息的必要条件,能令宇宙现出生机与创造力;若没有这空性,一切将会如太初—样,丝毫没有演变进化,死寂—片、难有些微活力可言,遑论变化多端、森罗万象的宇宙了。2 F& z! ?# T& W( x
(三)色空不异$ u, a+ a) x; Q$ C( L
善男子,一切物质皆可称作色。( [) s( {" y" J1 K7 f. {* J
一切可见的色法,在空的原理下,是不断地形成和坏灭,从坏灭再次形成,周而复始。: j) f3 i4 ?$ I- Z5 W: q
但是色法微至肉眼所不能见,至极微之处,可有独立不变的色法存在呢?空性是否还存在呢?
  a1 T0 ~5 R2 Z6 w" r. n1 R善男子,色法若至极微,便有不变的色法存在,那么,色法的空性便不能成立了。
$ P" d/ e6 e: p在微处没有空性,在显处又怎样有空性呢?
& y% c% e, ], G8 ]  T2 v* u, h! ~) r显是从微所累积而成,微处不空不变异,显处当然不会空、不会变异了。' m7 O; F, F5 e0 O
显处看到空,看到了变异,就证明了微处有了空、存在著变异了,因为显处是从微处来,由微处建立的。
5 K+ s6 N0 \7 l  I  j若是在极微处也不能保持色法的不变,那么,那极微的色法,会变异成什么形态呢?6 v2 W& n5 t* q) V. H! G/ \+ P1 s
善男子,色法微至它微的极限时,若再要微化的话,就会连物质的形相也失去了。从物质的角度去看,它已是一无所有,彻底虚空不实了。
2 {" i! ]$ [8 J, H; ~这时,物质的色法已转到一个非物质的状态了。: s; r% r" T  [) v+ t9 J$ h; I' j" R
物质的色法若能转化为非物质的‘空’,色与‘空’便是一物之两面,并无差异。. O' Z2 A) l7 o  d0 ~
这就是色不异‘空’,‘空’不异色的原理了。/ k# C) v, A6 A: }7 G
色可转为‘空’,‘空’也可转为色,二者即是同一物。
2 M$ `: r+ z3 P! v  ~这就是所谓色即是‘空’、‘空’即是色了。
: p) N1 l/ F9 ~$ I2 v善男子,宇宙万物,除了色法有色相的不断生灭变异、循环不息的空性外,还具有此使色相出现或亡失的生灭空性。
3 X0 v) V* K2 m* j整个宇宙也能作如是连色相也丧失的灭而成‘空’,也能从此空而不空的‘空’而生,显现有色相的宇宙。
/ i2 [. x. S- W1 d$ H8 z整体宇宙的生灭,色‘空’的循环交替,就显出色即是‘空’、‘空’即是色的极致了。
$ _5 k/ k. t& Z  i第五章 生命的轮转
! e* b  x( g( a7 S5 T9 k1 }(一)心与生命
7 X" a2 Y5 Y- [: K, [4 R6 w: h善男子,宇宙万物的色身,皆由地、水、火、风这四大种不同的组合而成,无论他们的形相是怎样,是日月星辰、山河大地,或是花鸟虫鱼、飞禽走兽,以至人类,总逃不出这四大种的范围。" u. C. W# X- b2 ]. s* D4 ]& J
他们虽各有自己的生命,但是寿命却长短不一。
8 R% e" }* H/ J+ l8 G% ^) Z) @, l7 ?宇宙的星辰,需要亿万年才能形成,也需要亿万年才坏灭。
2 H- g7 @& c( y9 c- X4 Q- A但是星球上的花草虫鱼,却只有短暂的寿命,成长与死亡也较迅速。6 s; V4 j- {1 ?3 B9 t; a
常人视作生物或死物的东西,其实皆有生命,同是四大种所合成。, p4 r) j4 W, S' u
虽然宇宙万物,同由四大种所合成,但是,万物之中,有些是有感情思想的,有些却没有。
* G: h% \" P7 E+ b- Z4 f因此,由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,能分作有情的众生与无情的众生。
4 r" l0 {, `' f) a9 l+ D在世间里,从木石至动物人类,情力有很大的差异。1 r0 n* [( E: M, Q- i2 q$ [
花草木石是在无情的一面,而人畜虫龟,则在有情的一方,而居于二者之间,便是各种具有不同程度情力与感性之物了。
" e) b! U* {  J& ^/ I7 i& s因此,生命也可分为有情和无情的生命。
# e9 z! d, W/ r2 b( D既然同是由四大种构成之物,为什么人畜得有情的生命,而木石的生命却是无情的呢?+ C/ w1 I: V6 k$ ^# r) F6 t
人畜比木石多了什么,使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情感、爱欲与思惟能力呢?
4 S' x4 y% A: K( E8 S% R, w善男子,情从心来,心是情力之种。. U2 y) M! S3 O3 o9 }  o
心,或心识,使无情的四大种,显现出有情的行为。7 O& e6 A" c9 L) q0 A4 v; h
心识要通过由四大种所合成的各种色身,才能在这物质的世界里,作各种以物质之身为本位的活动,表现在该境界里才能表现的情性。
- Z! T5 g* H+ }3 `5 A, |; V由四大种所合成之物,本质不同,结构有异,心识在其中的情力表现,自然有著极悬殊的强弱差异了。) c: z. Y9 y  s5 d( D4 I" w. I
人类是情力最高的有情众生之一,但在他们之中,仍然存在著很大的情力差异。若是把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,差别就更巨大了。
1 a, y% _5 K$ \4 B/ m& D善男子,心识不但给四大种的合成体附上了有情的生命,而且不断地以心力,执持著那四大种,维持该生命体的独特形态与结构,至该生命体应世缘尽,才任由那四大种散灭。- q5 x% N0 f0 r! d
从最高的层面观之,心本身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,因为有情与无情的生命,皆赖它的显现与活动才能成立。1 {8 |" d& [0 x
(二)有情生命的循环1 h4 f$ \4 Y5 m$ Y# x$ s
善男子,有情生命从心识而来,就是四大假合之身毁坏,生命力仍然存在,因为心识不随四大色身的散灭而消失。
6 g2 R! ]; Q+ J: ^就是这缘故,有情众生的死亡,其实只是一种幻象,不但生命力没有亡失,就是构成色身的四大,也同样没有亡失,因为从败坏的色身解放出来的四大,能以其他形式续存。
) C( u0 h4 k2 x' c0 E6 ?  H! x身体的败坏不但没有给生命力带来死亡,相反地,它给生命力带来了更佳的活动机会,因为生命力可以摆脱衰老软弱的色身,投向—具新造的色身,继续成长,开拓它的感性和情力。6 O6 f8 P0 F9 L8 b/ ~- L
摆脱了不堪再用的旧色身,生命力得到了解放,在新色身里继续更有效地活动。因此,死亡其实是生命延续的必须,是生的开始,是生的本身。
/ v, D! ?$ L7 t' @9 h0 J" ^肉身的坏灭,也带来了四大种的新生,因为构成肉身的元素,在肉身坏灭解体时,便被解放出来,能作崭新的组合,营造新的物体。1 o4 [5 S; e! q! P) h# T
因此,宇宙之内,一切的心与物,都没有真正的死亡,有的只是转化与新生。. P5 M9 j2 i  ^8 a/ G
善男子,有情生命的循环,可分作十二阶段,每一前的阶段,都导致后一阶段的生起。2 ]; x9 i; `, U5 r! h
这十二阶段叫做十二缘起,又名十二因缘。; V! i" U& {; W3 {
(三)有情生命轮转的过程—十二缘起2 z& {2 v7 L4 n3 N
善男子,有情生命在世间轮转生死的过程可分作十二阶段,就是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。) F- W" Y: `  g  R7 ]2 o
这十二缘起,或十二因缘,是一个循环。因此,不要以为无明是开始,老死是终结,因而提出‘无明前面是什么?’或‘老死后面是什么?’的问题。. f5 ]7 I; s. e6 e2 T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2-2 18:59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
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(原理篇)

续-《●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(净行法师編著)》' M3 O+ c5 A3 x# @5 n
& Y5 e1 I/ H& ]" j, h$ r
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' s4 n2 S" c# W0 z; {; P. }8 W
无明前面就是老死,老死后面就是无明,周而复始,没有终结。
* j9 l1 c+ ]  Z1 H& [) ^至于它们先后的问题,就要视乎从轮转哪一阶段去看了。它们互为因果,在生命之轮不同阶段观看,能占较先或较后的位置。
: z' ^& `8 H. ^! t% ?) m" V- P- c善男子,生命体在它完美的意志与觉性尚未建立之前,是混沌无知的,对真如实相不明了。这原始的混沌就是根本无明了。, a% e2 s0 w( `) T# V5 \0 k
它导致了‘行’的生起。2 A  g% c7 Z* R, O
‘行’是生命体盲目地随缘妄动,从‘无明’而来。它转动了生命之轮,开始了一期生命的第一步具体活动。
+ {4 {2 f) K! y! y‘行’导致了‘识’的活动的生起。  k6 {" g0 ^3 \- q. _6 Y! Y/ ]
‘识’是生命体藏有解脱法和烦恼法种子的心体,这心体的生化力量,为无明引起的妄动所现行,令心法与色法能赖它出现。
% _% J. {3 W8 U1 R‘识’导致‘名色’的生起。" a  ^; ^! F3 T3 T
‘名’是生命体在—特殊生活时间里所能应用的有限个别精神力。‘色’是生命体在生存空间里所持有的形相物质。/ c. g+ x' r& \; c6 m1 M% j
‘名色’皆为‘识’所营造执持。5 ^, ^7 U- v$ V
‘名色’导致‘六入’的生起。* I- j- P8 @2 Q/ s
‘六入’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生活所要具备的六种感觉器官,随‘名色’的建立而相继形成。它们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和意的活动所要依赖的器官。
: \9 ?/ q7 L/ f; V2 q6 u‘六入’导致‘触’的生起。% I& w/ }3 N2 x4 x* x
‘触’是对外界刺激的接触,有了各个感觉器官和精神力,生命体便能对世间及自身内外,起官能的接触,经验世间物质的生活了。
' F% V* N1 U7 g8 t2 `& u‘触’导致‘受’的生起。
: o; V7 w/ E0 s3 n  B* O‘受’是生命体接触外界刺激后所起的感性反应,使个体生起善、恶或中性的感受,使他起情感的波动。8 m$ {4 B0 s& `1 q1 s6 ~
‘受’导致‘爱’的生起。
( d) m. Z% H( ~: l, f8 j9 S+ U% v‘爱’是对事物所生喜欢和不喜欢的反应,喜欢的就生起‘爱’的反应,不喜欢的就生起‘不爱’的反应。爱与不爱,皆从感受而生。
4 e' E6 G% f! ]. `‘爱’导致‘取’的生起。/ _3 P6 [3 ^* D6 j
‘取’是对所‘爱’事物的眷恋与占有,和对‘不爱’的事物起摒弃与毁坏的行动。
. l* A$ ]- A- l/ J" P# K! O  y2 C+ n‘取’导致‘有’的生起。2 u. B" g& Y$ _
‘有’是对一切迁流不居、虚幻不实的事物视作真实永久,而加以牢固的执著,认定有‘有’的存在,或有‘无’的存在。这样,众生便迷失于有‘有’和有‘无’的虚幻里,为虚幻所束缚,失去自由。+ R1 z) X( g& x' j
‘有’导致‘生’的生起。
2 S: E8 A4 g7 x- Y8 u. k3 r8 [‘生’就是在六道之内的生存,从妄执虚幻不实而来。众生因无法摆脱六道的执著,便永无休止地投生于六道了。$ z( \5 |$ K0 D) G# s; i$ ?$ t
‘生’导致‘老死’的生起。
: |8 F2 p9 j, Q# S6 R" ^2 m—切众生、有生便必有老死。8 d9 b1 m: o6 n- f
‘老死’使生命体一期的生命完结,但他在这一期生命里所经历的愚痴昏迷生活,却建立了枝末的无明。这就是对生命颠倒、愚痴的执著,以致不但不能除去根本‘无明’,反使持续强化。这样,他便要如前—样,再重复生命的轮转。- q) d! R( R- w- j
善男子,直至众生了解他是生活在妄想、执著与颠倒不实之中,是由‘无明’的力量带著他机械地轮转生死,他才能自觉地著手清除‘无明’,求法修行,努力成熟他潜藏的佛性,增长智慧与大能,力求斩断生死轮转的锁链,永远住于完美解脱之中。3 g  O7 y. K/ L
第六章 有情生命与‘无’我0 j8 z8 Q% ~  v( b
(一)无‘我’的众生
/ Z) `9 T( G1 Y; F  t, v8 P善男子,关于‘我’这个观念,世人持有很多不同的见解,但是他们却有—个共通的地方,就是人人都声称拥有一个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。
7 y( _: G/ Q, i& F* k! B有人说:‘色—那构成身体的物质就是“我”。你我间的分别,再没有比身体的个别差异,更能分别你我了。’  y6 P* U- V8 w0 T8 X% W. v8 M
‘没有了这色身,“我”便不存在了,因此,色就是“我”’。3 y1 }4 m# @1 C" F
又有些人说:‘色是物质,没有感情和生命力,怎会是“我”呢?色决不是“我”。’
( t9 _, h/ E6 A; S1 q5 v- D‘受——感受——对外界刺激起爱恶反应的才是“我”。“我”是指对外界所起的感受反应。’
$ K+ s) [1 \' ^6 W7 `) A9 G5 A又有些人说:‘受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,太机械了,怎会是“我”呢?’
5 T! q9 d6 R% j5 ?‘想——思想——才是“我”。“我”即是思想,没有想,“我”就不存在了。’
" i6 h$ H; d% V( j" k又有些人说:‘想有什么用呢?没有付诸实行的本领,便看不到有什么个体的存在,也看不到有什么“我”了。’+ i/ t$ F( \$ H/ A& f& @
‘因此,行——行为——才是“我”。“我”是由行为做作所显现的,行为做作就是“我”。’
9 u" O) }7 z  v4 z+ b& H又有些人说:‘行不是我,因为若对外界一无所知,便没有任何行为可言了。’
) d. f  y2 J7 V& q  b/ W3 d- z% P‘识——对外界起认知了别作用的精神力才是“我”。’4 d$ _; A% r7 @* t5 ~  n1 I" v6 ~) C9 g
‘没有了心识的作用,就看不到东西,听不到声响,闻不到香臭,辨不到味道,失去了触觉,不能对外物作整体的认知了,因此,识才是真正的“我”。’
2 A8 W7 s2 C( F/ n* q8 E3 h又有些人说:‘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五个东西、都各蕴藏了独特的功能,是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,因此,任何单独的一个都不是“我”。“我”是这五蕴的总和。’
, I' Z; ^5 l+ B  o/ }1 n8 m‘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和合,便构成那个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“我”了。’6 p0 }$ k# `1 H
善男子,以上的见解,都不是真理。
. Y  j) {6 e2 }# I( m! R为什么呢?
, r) c: c* f( L. v善男子,色不是“我”,因为一切物质,都在生灭之中,方生便灭,方灭又生。物质既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,那么,究竟哪一个能称作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呢?+ v9 F" ^% N  K- o. b
是灭了的一个,还是尚未生的一个呢?现在的一个却是不能执著的,因为它的存在刚成立,便瞬即灭亡了。那么,又怎样能从色——那物质上,找到一个‘我’呢?( K; x% k+ i: H+ P$ r
善男子,受也不是我,因为,在快乐的感受、痛苦的感受和中性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之中,应该执著哪一个为‘我’呢?
: k' y" @) T& ?凡人在感到快乐的时候,他不能同时感到痛苦,也不能同时有不苦不乐的感受,因为,它们是截然不同的感觉,在本质上是不能同时出现的。
( k, U; l$ C! f& R) a, Z2 c所有的感受都是短暂的,必将止息。那么,在感受消失之后,那个‘我’是否也一同消逝了呢?
8 R2 ~2 ~5 d; S7 O感受是短暂的、有生灭的,因此,绝对不会是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。8 G  N& e8 W' @9 j) i
善男子,同样的道理,想不是‘我’,因为一切的思惟活动,一切意念,那是有生有灭、不能持久的。
) ~; s) I7 C4 V$ m$ X6 I在每一天里,众生都有不可胜数的思想意念。1 q; A& _3 j4 s2 @
哪一个念头、哪—个思想是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呢?若是想是‘我’,那么,想灭了,‘我’也消失了。
4 V) S6 B9 G% ^; A善男子,同样的道理,行不是‘我’,因为行为本身就是生灭。无论是善的行为,恶的行为,或是中性非善非恶的行为,都是短暂的,做作完了,便再不存在。
/ r, R" U3 o4 V" `9 }如果行为是‘我’,待做作完了,‘我’便消失了。这样,又怎能从行为本身,找到一个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呢?) v0 G" C0 W4 P8 y- {( v4 t; U
善男子,识也不是‘我’,因为对外物的认知了别,也是短暂的、有生灭的。若是识就是‘我’,那么认知了别完之后,‘我’不也是消失了吗?
2 r# Z, [) ~7 \! L5 a3 H& a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2-2 19:00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
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(原理篇)

续-《●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(净行法师編著)》0 O+ M0 I) P) e; A+ d' V( v

( q) q' n. n6 k: r; ~# B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6 M0 Q$ e: B- b& S5 p* g+ M: u
因此,在识里,并没有一个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。/ U; ]! S2 D8 j3 m+ n: R+ X
那么,五蕴的总和是否构成‘我’呢?
+ d+ Q- y- @+ K$ C& A( o/ W善男子,若是五蕴的成员,无一持有一个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,把它们聚在——起,也不能改变它们的本质,又哪里有‘我’的踪影呢?
( c' M6 P9 ?7 S: z) j; t2 ~因此,构成人的五蕴,实在并没有一个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的。
: W* z  ?( W/ W; \  g" @那么,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如是的‘我’呢?& N+ P) h) z4 x6 k# z) H1 S: l6 W
善男子,众生是永远不可能在任何的世间心物里找到—个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的。, f3 f' a; J$ L5 c# A; |6 H! y0 S2 o4 u
众生所认作‘我’的,只是一系列生灭不定、迁流不居、绝不永久的身心活动。
4 F3 H  g% Z/ N( |# }. P3 g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,根本不存在于世间的任何心物里。
" `7 M8 F$ e6 C6 Y4 Y# T. f8 w! _(二)无‘我’与生命的延续. p1 C, c! S: K) r* z1 ]) H
众生若没有—个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,是谁去接受从前种下的因的果报?是谁去轮回生死、浮沉于六道之中,经历各种不同的际遇呢?+ g3 W% U5 q4 v* p
善男子,凡夫看到有生死轮转、因能结果,便以为必定要有一个常住不变的‘我’去接受果报和生死轮转。( t2 r7 i% b! J3 _# I
其实,生死轮转与果报的承受,是不需要一个常住不变的‘我’的。+ m6 {% @, H" m& z9 h
譬如——个农夫把一颗芒果的种子,种在肥沃的泥土里,每天灌溉,适时施肥。数年后,种子已变成果实累累的芒果树。
1 }; `% G+ \% @! c/ |到那时,我们能否说,这芒果树只是一颗常住不变的芒果种子呢?
- `' g6 F! b9 I善男子,把芒果树说成芒果核是荒谬的,因为芒果核早已发芽生根,长叶开花,结成果子,再不是种子,却是一株大树了。
4 O" o' Z+ ^) |从前的种子不再存在了,现在的果树也不需要—个不变的种子才能够受持果树的形相与特质。
1 \4 X) ?$ X$ _( F' G5 `5 [相反地,种子若不变化、不坏灭、不失去它的特质形相,现在的果树决不能出现。那么,在种子里,哪里能找到一个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,去接受新长果树的——切呢?% ]6 k) f8 b* ^6 n
若是种子有一个常住不变的‘我’,它便永远都是种子,永不能成树了。
( z! _$ ?8 T8 b6 T/ k3 m善男子,譬如一只母鸡,产了卵,花了很多天的功夫,才把小鸡孵化了。- v; I4 i5 }/ s$ r- W) Y6 t5 C
数月后,小鸡长大了,成为一只强健的雄鸡。
8 @/ k5 h9 P* E7 M7 E6 j6 j* _8 _在那时,我们能否指著这公鸡说:‘这是一只常住不变的鸡蛋呢?’
6 o- U8 t( O2 S+ @' G把一只雄鸡视为一只鸡蛋是多么荒谬愚蠢的事情啊!
) _4 \7 o9 P3 E& Y7 W从前的鸡蛋,再不存在了。它已蜕变为一只雄鸡,再没有鸡蛋的形相和特质了。
7 h  n6 c* p2 u9 L" \6 ]. W相反的,若是鸡蛋不起变化、不改变它的形相特质,雄鸡的成长便没有可能了。6 s( z- d5 ^- x; ~7 w* ~: R
那么,在鸡蛋里,又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常住不变的‘我’呢?3 g7 L% K3 T+ f
善男子,同样的道理,人从母亲受精的卵子开始,以至出生、成长、死亡、再生,皆是一系列迁流不居、不断生灭的物质与精神活动,并没有一个常住不变、恒作主宰的‘我’处于其中。6 o" e6 \: ]' s
后一物从前一物而生,后一念从前一念而生,并不需要一个不变的‘我’去接受。! ?: q, |# r+ \- S, f( q- \
善男子,就是这缘故,生命的延续,其实不需要常住不变的一个‘我’,也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‘我’能去接受轮转与果报。
" O8 H8 O* V! Q& g$ z& d(三)圣者肉身瓦解后的存在形态$ K) X! G5 Q4 S
善男子,舍弃真实的智慧,而相信真有一个‘我’,实实在在存在于现世的众生,都有一项假设,说这‘我’的生命必会有—天永久地幻灭了。3 W+ ]; j; o1 K. ]
或者,相反地会说,这‘我’的生命是永远不会幻灭,却会永远保持现有的形态。
1 a$ I# N0 ?& \7 R+ A- x6 y- y' w0 a若假定它不会幻灭的话,他便会堕入‘我’的生命是永存的邪见。
4 O; w0 f- m2 }& i8 w9 {若假定它会幻灭的话,他则堕入‘我’的生命会绝灭的邪见。# Q- ^% l- y8 {* O+ S, c
善男子,天上和人间的众生,大多受这两种极端的邪见所支配,因而不能见到真理。! J3 t/ ~+ c9 X. B
为什么呢?
) d# r# G, d: U9 k0 F, R6 a因为,天上或人间的众生,若以生存为乐的,都执著有‘我’,执著有‘我’的永远存在,认定‘我’的生命是永存的。: `/ S$ B- `2 m% I
告诉他们没有‘我’的存在,便是破坏了他们的幻想与希望,是他们不表同意、不愿接受的。% E( t( x3 |/ v, y* `0 I
这样,‘我’的永恒生命,便成为他们的累赘和—切苦恼的来源,使他们得不到解脱了。
2 e- J' A3 m! @6 j) o) W相反地,有些众生,却耻于生存,厌于生存,为生存而感到烦恼。于是,他们欢迎绝灭的思想,不愿见到有永恒的‘我’,希望有一天,在肉体瓦解后,便永远不再存在,再没有生命,再不要受生存的苦恼烦扰。) t! y* w/ B) P) J( u
他们同是执著有—个‘我’去受苦,所以希望生命有绝灭的——天。因此,‘我’的执著,同样是他们的负累和痛苦的来源,令他们不能得到解脱。% i% y/ @& V5 K; q
善男子,就是这缘故,愚痴的众生,就认定梵行清净、不起业力、永离六道生死的圣者,必定是有一个不变的‘我’去享受永久的涅槃快乐。- ?0 G/ U2 X2 ]" T- W% Z
或者,圣者是处于一个‘我’已完全幻灭、无知无觉、没有生命的寂灭状态里。
- z' b0 m9 ^  Y善男子,对生命有如是执著,对‘我’的存在有如是执著的众生,是没法了解圣者解脱后的状态的。因为,圣者的存在,并不需依赖一个如是不变的‘我’的。  g+ @" |. W8 t, y
因此,以‘我’的生命永恒或‘我’的生命绝灭这些假设去测度圣者肉身瓦解后的状态,必定是颠倒与远离事实的了。) G3 M! y; l7 J& n1 d" {
善男子,圣者肉身死后的存在,既非永存,亦非永灭;既非‘有我’,亦非‘无我’。只有亲证涅槃境界的行者,才能真正明白。
! |# L- z$ w( z  y7 J( c/ t& ~  E+ y因此,在世间语文不足以描述圣者境界的情况下,一切的描述,皆是戏论,难见真理。
& P$ R" j4 [+ X* w" [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学
# J# K$ E, C+ Q9 I# _(一)心与身的关系
2 [* ?3 R" @+ z善男子,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。
7 @. ?4 ]+ [' \) S, Z7 G9 G6 a' q概括来说,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,就是眼根(视觉器官)、耳根(听觉器官)、鼻根(嗅觉器官)、舌根(味觉器官)、身根(四肢躯体)和意根(脑及神经系统)了。
/ D0 t  u6 P7 n0 p  `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,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,本身没有精神生命,待众生死后,物质的器官躯体,便会朽坏、散灭、转化,再成为新的物体。
: e) }+ A+ u- l% I" |6 W) R# \物质的四大,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、毁坏、再形成、再毁坏了。
$ \' G, R6 r& r7 r善男子,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,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,却是心识的力量。否则人体的六根,只会是一堆废料,没有生命活力可言,犹如一只无桨的船,难有自发的活动了。
  l2 {2 U+ N. i  Q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,叫做眼识。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,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。* H- V9 h1 h+ X  R/ n
在耳根发挥功能的,叫耳识。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,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。
. C# u. ]7 Z1 q6 E5 u* n" b& u在鼻根发挥功能的,叫做鼻识。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,感受到各种气味。6 y* e8 |# o' B
在舌根发挥功能的,叫做舌识。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,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。
% \7 V1 ~0 o7 w. G" |; `3 z$ W4 M- c/ V在身根发挥功能的,叫做身识。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,作种种活动,又使内脏肺腑,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。3 \. t# E8 ?  j: O+ V0 E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2-2 19:01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
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(原理篇)

续-《●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(净行法师編著)》
1 l, h$ [% L* R4 `. h( b( S+ c, F6 Q9 |; l. B0 g
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: X" o/ h! F1 s$ u
在意根发挥功能的,叫做意识。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,让整个色身,能通过此系统,由心识指挥,在世间动身发语,造种种业。
. h4 O2 Z8 J! p3 E* I善男子,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,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,过物质的生活,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,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。" `8 p/ J# C3 k/ f
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,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,独自活于世上呢?  u2 D2 l3 L% o3 V: H' A
善男子,心识的活动力,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,也能发挥的。但是若离六根,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,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。
1 s  Z: x0 L3 o! k$ f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,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。若由业力所牵,要以色身续命,那么,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。: Z& e$ ]& K* B$ v# q
但是,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,心识永随不舍。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,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。8 X. i/ i$ n; ^
(二)心识的结构+ J% b1 e' q) V8 d
善男子,愚昧无知的众生,难知根与识的分别。但是,以锻炼身心,成就智慧、力量、解脱为事业的佛弟子,却必要知道心识的结构及其特异功能,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止的因由,认清心识的潜能。这样,他才可以强化自己的身心,超越物质的众多掣肘,能够逍遥自在,以心御万物,无处不自得。
: E; }  Y% }( ^; u& `& G$ k善男子,人的心识以功能区别,可分作八个部份,就是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,舌识、身识、第六意识、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了。
" V3 f# f8 [+ r" x# {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和身识又合称前五识。5 O3 N' ~4 n/ X/ \) t% \0 e! l, X
行者于此八识,必要深究,始能登自度度他之阶梯,悟以心造物之法门。1 A3 j3 d" _( g6 n/ j( H
(三)前五识一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% i. m$ S8 U2 O- ^( h3 o5 z9 Y4 m8 X
善男子,人于日常的活动里,若要对外境作认知了别,必要依赖眼、耳、鼻、舌和身这五根,而使这五根发挥作用的,就是前五识了。
- f2 E. ^2 s, t* Z9 v  V没有精神力的根身,只是物质,必待心识的调御,始能活动。
' m) h: K  O, P* ^! ]! z若四大本身自有能看、能听、能嗅、能辨味、能感觉、能思惟的功能,那么,一切的物体,无论有情或无情众生,皆有这些功能了。
( R/ E$ I- U+ f' d1 m( D6 J# u因为它们同是由四大所造的。, T0 G4 h: L1 x* x$ C  Y) i
若真的如此,木石钢铁、雨露微尘,便与—切凡夫圣贤,毫无分别,同具一样的活动力了。
* v/ {1 `' h1 d% q% a" |这是多么不合情理的事情啊!
9 q, e7 V) s+ F, X. y: p0 o+ Y人的五识,是怎样发挥功能的呢?
9 o% H3 [2 j6 N% X: B, ~$ x善男子,五识特有的功能,就是通过人的五根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——去对外境起认知了别,且作出反应。( {; @& q3 o. v  t
五识对现于它们前面的实境,无需思量考虑,便能立即了了分明、认知它们的形相本质,并且能对它们,即时生起善的、恶的、或非善非恶的反应。
7 F. j5 a; N% K五识在物欲的世界里,让生命体能作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的领受。- `) ]+ H. d2 M1 a7 J( m4 I
为了达成这五事的领受,五识有五种能力,能在欲界一切时空里,随缘起用。
7 `  K6 W3 P1 Y; G2 ]这五种能力,就是对外境能产生接触(触)、起警醒注意(作意)、领受外境刺激(受)、认知辨别(想)和作思量反应(思)的能力了。
* j# Z( u/ a1 \- ~: {五识使居于欲界的众生,能通过根身,追逐物质欲乐,得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的满足。3 T7 M5 e- x, h: a* k1 |( d  y( z4 }
但是,修禅定的行者,追寻的不是物欲享受,故能于不同的定境里,次第止息五识的活动,代以离欲的禅悦,也能从此而生智慧、神通与解脱。  I0 {$ j9 F4 V$ B, J) I. ]
五识在欲界里,各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一法相应,与其他各识所司之事,并不涉及,无一能负责综合五法,为生命体建立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印象。2 ?8 ?8 N( ^8 W- g6 P
一辆有五匹马的马车,若无驭夫驾车,五马势必不羁,任意乱闯。# l0 T1 D2 H, z0 ]0 D2 D
五识就如五马,若无统御,一切所受纳的个别印象,便互不相连,没有意义了。
4 O4 T/ Q4 q+ Z# k那么,负起调御五识和综合它们输入的片面印象,令能生整体意义这责任是什么呢?
( D8 |. p- M; \' p6 H% H: R善男子,这就是第六意识了。
3 X0 |9 g9 u, p(四)第六意识* x, b# ?0 K6 `4 E  a$ ?! ?
什么是第六识呢?
# e0 Y* w8 }* H% p4 ]2 j善男子,第六识可单称为‘识’,又叫意识,是认知了别之识。2 w9 b" U; ?3 Y7 s
它是人体的感觉中心,负责指挥前五识的工作。前五识所传送的零碎片面资料,皆由它作有系统的组织,建立一个全面、有意义的影像。$ c" \6 _5 b. p3 J+ u  q9 U& Q
善男子,意识根据从前的经验,能把前五识传送的资料,迅速整理,对外境能即时生起三种认知了别的作用。
8 q0 |  k7 \8 @- ^% j  ]意识对有实质存在之境物,能根据以往的经验,立刻达成认知了别,这是现量的作用。3 F! j* [( y, U9 V, V
在没有实质境物存在时,意识则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资料,迅速比较、测度、推论,而达成认知了别的目的,这就是比量的作用。
7 [" c( v, N9 c, ]( D8 D+ }/ M但是,意识并非时常都能作出正确的认知了别。有时,根本没有存在的事物,它却会无中生有,作完全错误虚妄的认知,这就是非量的作用。4 G) t+ n+ \( @9 V
善男子,意识所能了别认识的外境也可分作三种,就是性境、独影境和带质境了。9 F1 @! x+ M5 E/ I* R$ M8 K
实实在在存在的外境,能为意识了别认知的,叫做性境。没有实质存在的境幻,也能为意识所了别认知,但是,这些叫独影境。
, u% ?) B! E: |* |  v- E外境虽有实质的存在,但意识却不能对它作恰如其分的认知,却把它误作他物而不自觉。这些从错误了别认知而得知的外境叫做带质境。
6 F7 m) D6 }7 ^1 J% l8 Y意识以现量、比量和非量,对性境、独影境和带质境这三种外境作出了别认知后,又能起三种不同的反应。5 V0 C" n' ]0 w6 @
善男子,那三种反应,就是善的反应、恶的反应和无记(非善非恶)的反应了。
" |( H; }! H, R) k意识能根据从前生活累积的经验,指挥前五识,不须思量,而能即时生起含有善、恶或无记的活动。& W% f$ D, h+ z3 R6 d+ {! m
善男子,意识的活动最强,因此能在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这三界里,不断引发身、口和意的活动,作善、恶和无记的业,使生命之轮不停转动。
7 O/ a1 F6 e9 c* i9 F8 v第六识于八识之中,了别认知外境的能力最强。因此众生的存在和生活,受此识之影响至巨。
3 i0 ?$ U5 d, f& o7 p6 o: L对很多人来说,第六意识的活动,几乎等于他们整个生命的活动了。; a- T* M0 M* y; \- G
为什么第六意识的作用那么强,对人的影响那么大呢?
8 h4 P+ m. h( g5 B善男子,这都是因为第六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缘故。( i. v! K4 Q  b6 f) d5 u  I7 v; e
(五)第六意识的功能: S7 j! g( w- v$ r/ K  y
善男子,第六意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。
5 B" E0 A0 q3 k9 Z  Y( r. i% h% u什么是心所有法呢?1 E, e& ?6 H: b, z! |/ S! c$ G) `
善男子,心所有法,就是心识所能生起的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。此五十一个状态或功能只在第六意识中,才全部完备无缺,而于其他七识,则多付阙如。
/ u0 ~5 s7 d4 k' K8 L因此,第六识于动身发语的能力上,比其他七识,就要强得多了。也就是这缘故,意识几乎操纵了人的全部生存活动。
, d6 A0 i" F! ]) h3 y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什么呢?9 l) q/ o1 o: [3 F6 m
善男子,这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,可分作六大类,就是遍行、别境、善、烦恼、随烦恼和不定了。! b3 d/ ]7 C. a+ h2 W! ^4 O+ G  L" w' T% ~
什么是遍行呢?
+ q0 n7 D8 N" R! m* r9 r' e善男子,遍行就是于所有时空,都能现行,作心理活动的意思。
- i! {" ?' }+ a/ K/ u4 ^' W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2-2 19:02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
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(原理篇)

续-《●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(净行法师編著)》* F$ b' ], s; d

; m( D2 u+ Q: W0 ]" m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; W0 H) T& l1 ?- Y% T
隶属于遍行类的心所有法,是八识所共有的,有五个,就是触(接触内外之境)、作意(起警醒注意)、受(感受)、想(起影像或概念以作认知)和思(起意志活动)。
( i- \% N# @2 v) U# Y" X. b' O什么是别境呢?- `7 ~* j8 F8 S! S3 t
善男子,别境是了别外境的意思。2 T' w! Z4 G+ k5 l+ P+ J. e
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五个,就是欲(希冀)、胜解(彻底地明了)、念(牢记)、定(专注一境)和慧(智慧)。0 y+ @* H  V6 `! }
什么是善呢?. W# F  F; n; l% v: ~
善男子,善就是行善的能力和心态。
! K4 D: _: t4 u. ~( H; u2 t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十一个,就是信(信心)、精进(努力)、惭(羞己不如人)、愧(羞于己过)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轻安(内心的解脱禅悦)、不放逸、行舍(舍弃污染的行为)和不害(不作损害自他的事)。
+ R3 _1 F0 N) A, l5 \什么是烦恼呢?
' s( U1 z' j: j0 x" {% p善男子,烦恼又叫根本烦恼,是能令人颠倒迷惑、苦痛哀愁的东西。* ?6 i% d  K, Q- l) j  ^* L1 n1 e
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六个,就是贪、嗔、痴、慢(轻慢自他)、疑和不正见(错误的见解)。
( \! a/ l/ E( ~4 o什么是随烦恼呢?5 }2 T; t; a# `+ s1 c
善男子,随烦恼,是由烦恼或根本烦恼的存在而生起的。没有根本烦恼,它们自然不再存在了。
$ d  B& c" |/ a0 K/ z+ F- x: f! m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二十个,就是忿、恨、恼、覆(隐瞒自己的过失)、诳(欺诈)、谄、骄、害、嫉、悭、无惭、无愧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昏沉、掉举(恐惧、激动、失去内心的安宁)、失念(忘记)、不正知(愚昧无知)和散乱。
- i- ^0 O! F% e9 C# H) W; n什么是不定呢?
# r; u. }3 \) J& a( g善男子,不定是指本质善恶不定,要看情形才可定其善恶的心理状态。
2 Y; W1 @7 i) X' q& ~( {属于这类心所的共有四个,就是睡眠、恶作(悔恨已作的事)、寻(追逐寻求)和伺(伺察)。
4 ~( i# _5 R0 s: j# C$ i善男子,以上六类五十一个心所有法,在八识之中,只有第六意识才全部齐备。因此,众生于生存所须作之身口意活动,便全皆可由此意识引发了。5 h: Z# Y0 U8 g+ O
(六)机械的意识生活6 j. s+ g" Z1 o
善男子,第六识虽然具备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,但它的作用,只在于了别认知外境,鲜有思量的活动。就是思量,也只处于了别认知外境的层面。了别认知已毕,思量便止。
/ [6 y" T; k2 f1 S9 s- V意识若是了别认知已毕,思量便止,那么,是哪个去作善、恶、无记等业呢?! V2 T4 O. e7 ?# ]+ J) w8 j
善男子,如前所述,第六意识具有心识全部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。这些法在前六识遇外缘、起了别认知之后,便能即时相应生起,其间并不需要多大的思量活动。
* X( G# D5 C. j9 Z为什么没有思量的必要,这些心所有法便能生起呢?0 s8 K. x- t" ~5 ^. |! }
善男子,这都是习气的缘故。+ Q& |& R2 C5 V$ m0 y, t! A; [& A
众生于无始以来,于无数的生命之中,在不同的时空里,曾作数不清的业。而重复的行为和反应,便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习惯力,时刻影响了众生对外境所起的反应。
' n& u. N2 i7 K当外境相同或类似的时候,意识便即时生起惯性的反应,引发有关的心所有法,令众生经历某些感受,或作某些行动。
, ?% g: [; q3 z6 y惯性有时太强了,以致众生虽想主动改变反应,也无能为力。' O: g4 p: [. g8 u3 u3 k
就是这缘故,意识的惯性作用,能使众生不需要思量,便能生活于世上,天天机械地做著重复或类似的工作。  d* ^1 y1 n7 }
善男子,外缘若引发善的心所,行为便属于善,若引发恶的心所,行为便属于恶;若与无记的心所相应,这些行为便属非善非恶了。% j. Y, U9 B9 R1 K3 p  K7 p% }' V
外缘能有很多不同的组合,各心所有法也能同时或异时出现。于是,众生便恒久处于苦乐善恶不定之中,作种种身口意的活动,而毋须著意的思量了。
% w! f( w+ x. W5 ]6 t* H# _$ t善男子,虽然大多数的人,于大部份的时间,所过的是不自觉的机械反应生活,但是,他们总有些时间是在了别认知以外,作较复杂的思量推理,带有意志性质的心理活动,虽然深度与频密,则因人而异。& v1 L  [6 V& n
第六意识的思量能力既止于了别认知,那么是什么去作这些较自觉著意的心理活动呢?
: \1 A  |# d. z, ~" A善男子,心识中能负起这个责任的就是第七识——末那识了。7 o  q/ l8 i2 K# l4 q
(七)第七识末那——思量执‘我’之识
' _' ~5 k0 P" I4 r3 B8 Z  g善男子,第七识可称为意,又叫末那识,是思量之识,是心识中掌管思量的部份。第六识依它而立。
. C6 Z' G' E6 t* f3 s' L6 X它若遇外缘,随即生起你我之想,牢牢地执持著有一个‘我’与外境相对。
/ w' Y; J- k" }- v七识末那是六识之本,也是八识阿赖耶的主观部份,但它却错谬地视自己为心识的全部,不知有八识阿赖耶的存在,更不知自己活力软弱,难制前六识,却常为意识所转,统治之权常失。
& g; b& R9 A9 ^/ D  V+ C/ A- G善男子,第七识共有十八个心所有法,比第六识所有的心所有法为少,故活动功能也自然比六识为少了;
( C/ a8 u0 k, M0 c末那识有四个根本烦恼心所有法——贪、痴、我见和我慢,八个随烦恼心所有法——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昏沉、掉举、失念、不正知和散乱;五个遍行心所有法——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和一个别境心所有法——慧。
1 r. C) G- w5 L: ]$ S" o善男子,这十八个心所有法,若遇外缘,便即生起。
+ c: Z- L, _) L' i: u  ~第七识能不断地审察、思量内外之境。十八个心所有法中,以作意、想与思的活动力最强,为七识之特色。7 r$ ?' C% n3 `! T/ p
无论末那识所起的心识作用是善是恶,都能影响第六意识,令它指挥前五识作业。因此,末那识活动时,便能指挥根身的活动。可是,它活动的时候却远比意识为少。这样,第六识便常代理他身口意的活动了。
4 n+ S, U* b4 j- U为什么这现象会出现呢?
/ D# V5 |* Q9 X4 ~+ s善男子,七识末那,虽然恒审思量,能指挥第六意识作业,但是在一般的众生里,七识的活动力都较六识为弱。这是因为不爱思考的人总比爱思考的人为多。就是最爱思考的人,在日常的生活里,大部份的时间,都倚赖第六识的惯性活动去处理日常的刻板事务;真正要思考的时间,其实很少。' Y  n" U2 D; S+ O& |
因此,七识便常备而不用,在审察思量力不生起、或虽生起而不强、或还未能即时生起的时候,活动力极强的第六意识,便会自作主张,抢先地根据惯性,引发身口意的活动了。0 D- I. m2 h! }3 ?/ T( D' ]- q& c
第六识机械、惯性的活动,本从第七识末那以往的思惟决定而起,或偶然随意的反应而生,现在却倒转来影响了七识未来的决策,使它恒依惯性行事,令惯性更牢固。有时在七识能够作出思惟活动之前,六识机械的反应已经出现,身口意的活动早已不自觉地引发了。
: L: V1 i% i! G7 P到这时候,七识要控制六识的活动,也倍感困难。% w+ z' n. R' Z& P
六七两识就是如此互相薰习,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了。. Q2 b4 l6 ~' O9 C6 c2 ~
善男子,一般的众生,虽然少用七识的思量能力,却无时放下它的‘我执’作用。只要心识的任何作用一生,那‘我执’便同时并起。* `8 ^# k5 P* u3 R
就是因为这‘我执’的生起,众生便镇日与外境恒起差别,与人生你我之想,妄念频生,争强斗胜,永远难知万法同体、你我本一了。7 R7 t8 k; h. X& t
七识末那使众生感到有一个‘我’在感受与做作,使他误认这‘我’是心识之主体。
; q0 O1 W" n7 w+ d3 W善男子,心识之主,其实是形相微细、凡愚难解难知的第八识阿赖耶。/ h6 ^$ @8 ^0 o+ D) M/ i+ U, X
(八)第八识阿赖耶心识之本% l( P# m( l/ t+ v9 I
什么是第八识呢?
% r# F2 u! E: X" V( O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2-2 19:03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
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(原理篇)

续-《●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(净行法师編著)》
: o5 O, w4 `: x& i+ {# d3 x  I# V  }; F$ `
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
- r) @9 e5 P6 x7 Q9 q善男子,第八识可称为心,为第七识末那所依,是前七识的本体。观它不同的名称,可窥其性质与功能的端倪。9 w6 r) t" {& ^3 {7 s$ i
八识又名阿赖耶,意即无没,能于生死流转之中长处而不坏失。
& n2 `" j: f2 U' I8 [八识又名藏识,因为它具有能藏、所藏和执藏这三个功能。% H# m( {; W: r0 |0 e2 {4 g; ^1 D$ J
八识能贮藏前七识生活的经验,是一个永不会忘失存入资料的记忆中心。它不但能贮藏今生经历的资料,也能贮藏过去生和未来生经验的结晶,更把众生—切果报的种子收藏,待时机成熟时,便随缘引发现行。这就是能藏的功能了。
  l  y8 Z6 v! g. o* w( l' N众生一切经验和业报的种子,都以八识为贮藏之所,除此以外,便没有其他的地方了。这个提供贮藏之所的功能就是所藏的功能了。
5 \% g: x: j6 M2 ~$ y八识能把这些经验种子,牢牢执著,不使忘失。这执持不舍的功能就是执藏的功能了。3 M3 o3 F; P& ^( l! x
善男子,八识又名出生识,因为它具有创造的力量,能现起各种现象、形相。; v$ A/ n  e; ?0 _3 u
八识又名和合识,因为在它里面,有真伪,染净、善恶之法夹杂揉合在一起。; F4 h* D2 |6 ^2 S8 C  `* y
八识又名薰变识,因为它能受第六识和第七识末那的作业所薰习,而起变化,又能互为因果地薰习六七两识,使业果出现。+ y0 [: E; r/ K
八识又名本觉识,因为在八识之内,有佛陀的觉性隐存,若能显现,众生便得真实的智慧,离诸虚妄,能成正觉。
1 e, {4 D, g/ S7 n' U八识又名真识,因为它与真如本体相通,与最终极的、至真、至善的法同体。
+ M* B$ n, a. B. O! i+ L八识又名家识,因为一切法皆由它的活动而起,一切心物皆从它体内流出,为一切心物所依,如众生出生的家一样。# W( S2 v- u, J1 I' f& q. I
八识又名本识,因为它是一切识之根本,除此再无他法可依。, g1 y' k2 M# X
八识又名体识,因为它是一切心物活动的本体。5 N' J' W$ g! P& L, ]4 Z
八识又名寂灭识,因为它有动而造万物之能力,也有寂灭不起相对法,烦恼法的特性,能处于清净无生无灭之状态中。5 j# Q; L5 a, C' ~* [9 I
八识又名金刚智识,因为在它之内,包含了一切无上的智慧,能由众生开拓使用。! r" d/ n8 y0 n3 z9 V4 d% v
八识又名一切种智识,因为从它众生能得一切种智故。
  R3 K! R/ g1 g# \; D善男子,八识尽管有那么不可思议的体用,却不主动作业,只任由七识末那起‘我’的主观作用,恒审思量;又由六识机械地动身发语,作种种善与不善之业。
9 @3 M* Q+ ~2 j前七识所造之业,储于八识之中,便成未来轮回生死的依据;而八识也随前七识的业力,轮转六道之中。
' p/ Z9 O5 [4 G+ g$ v由此可见,八识虽有大能,却不干涉前七识在世间活动的自由自主。
" P9 z% O2 F5 Q( V3 S, }: ?(九)阿赖耶识的功能. i" e: V+ m' r8 e/ ^
善男子,第八识有很多凡愚难知难解的世间与出世间功能,但是在桎梏的人间里,以人为主位的心识活动里,只与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五个相应。  S' O0 ~. |, d" @- _, _
这五个心所有法,就是触、作意,受、想和思了。至于其他四十六个心所有法,在第八识里,是全不生起的。
* u4 J' p. N. y第八识的本性非善非恶(无记)亦非有覆(隐瞒恶行),因此,它的行为特质是无覆、无记的,与一切善恶有覆的心所有法,不起相应。
7 b. \& ^- O5 L$ J( M9 @3 J八识是前七识所依的本体,行相微细,凡愚不能觉知,且不起‘我执’,又不主动作业,因此众生在日常的生活里,就忽略了它的存在。* X; T- A) G. ~" }' _2 k/ Y
因此,众生只知有一个我执——恒审思量的第七识,一个动身发语的第六识,却不知有一个能起无边体用的第八识在幕后主持根身形相的维持、业报的引发和精神力的供应。
% O+ D0 D+ \6 S* P1 z0 M善男子,第八识行藏甚深细,不易为人所知晓,但它所含的种子,却有如瀑流一般,起灭流转,延绵不绝,一遇适当的外缘,便即现行,以种种形相、种种时空、种种际遍由前七识去经历,直至所有业力种子,皆能结果为止。0 c3 t  @# d/ s* n" [
为什么现行的种子,要由前七识领受呢?
) \- N; G' D$ e: c/ X, w1 |善男子,这皆因种子乃由前七识所种下,亦只有前七识才有适当的心理功能,去领受各种世间果报之故。( Q# R$ J8 R" h
八识虽具能藏、所藏、执藏的能力,能引发种子现行,本身却无覆记,没有我执,对外不起差别执著。因此,它超越了一切善恶、烦恼的法。
4 t% c) _. s! J5 ^" `4 j但是八识对六七识的活动,却有很大的影响力,因为它是众生经验、晶流习气的永久贮藏处,能随时为前七识供应资料,作为它们活动的依据。
+ W" c: V: L$ r; s/ D六识的惯性活动和反应,从八识贮藏的习气而来。: T& i2 V0 l+ n% J
七识的思考得著,也从八识提供的知识累积而来。6 ]7 @" b+ N3 `$ B/ K% g+ M
六、七、八这三识互相熏习,便使生命体能于世间作种种活动了。( ~, K3 G0 o: Z5 I* D1 o/ S
善男子,一期生命完结之后,为该期生命特别构成的前七识(除七识的主观作用外)悉皆灭亡,只有第八识的本质与能力,如前一般无异,只是加添了另一生的经验与业力。八识能以此作新的牵引和依据,随顺著因缘,再建立一副新的色身和——副新的前七识,令一个新的生命体能在适当的时间与空间里活动。
" [) P7 a' {  `) j+ B2 ^2 l: o- z善男子,八识在生命体未成立之前已经存在,但却在生命体坏灭时最后离去。它虽是众生之主,却是退居幕后,恒让它前七识的主观作用与做作,带领它营造众生于六道之中。: ^  H4 X' G! |3 q- S7 v: k
(十)阿赖耶识与身心外境的塑造
9 b/ W' B1 H% U. [+ t善男子,阿赖耶识不但根据众生的业力,变现了他的根身、—一副在六道中活动的心识,同时也变现了他所应处世间的种种境地。. x) R9 A, [7 n
众生的际遇,看似身不由己,像是出于意外和被动,其实皆是由自己业力所导致,各各合乎个别行为业报之所需。
9 y6 ]7 y* @& r4 o0 o因此,众生所处的境地,皆是独一无二,自作自受,并非由人摆布,却全是由自己依业所造。这样,众生就非要绝对自我负责和承受自己行为的果报不可了。. u$ u+ x, Q* w. s/ ]8 H2 e& ~: o* k
众生的行为能导致善或恶的境地际遇,一一皆依行为的本质而定。因此,他才是自己命运的真正主宰者和创造者。- q9 `6 \+ @# L
善、恶、和无记性的行为,贮藏于第八识之内,遇缘便起果报。
3 o1 Q- B0 ^" w8 @. S# L$ p众生行为不同,所处的境地、所受的果报就大异了。- X( x: C/ j- H3 P& J3 {1 h, p
善男子,共同的行为,使众生有共同的果报。在这时候,对众生来说,世间就好像同是一般无异。但是,在同一世间中,也有个别不同的果报。这便使大体相同之中,有著个别的不同了。3 S0 [9 k9 |4 f
事实上,每个众生所处的境界,都是独—无二的。只不过在与其他众生因缘巧合相若时,他们才处于一起,互相渗入对方的世界,互相成就个别独立的果报而已。
7 x4 A; F- N. k6 S, u: I) ~善男子,阿赖耶识就是这样塑造众生的根身、心力、环境与际遇,使各能受报无误。0 j( i/ j4 y0 }7 P' \' e
(十一)阿赖耶识与真如  `" L6 O, p) ~5 o% e
众生的阿赖耶识与真如又有什么分别呢?* T" }+ E2 l) Q* B$ ?
善男子,真如若是一个大海,那么,八识阿赖耶,就是构成大海那无量的水份子了。
, L5 \+ B6 s1 h8 l* C海中的水份子不可胜数,构成真如的阿赖耶识,亦复不可胜数。
/ \5 N5 m7 `% }  ?# P; I每个阿赖耶识的种性与其他的阿赖耶识,完全一样,绝无差别,只是它受生命体业力的牵引,轮转投生于不同的时空而已,在本质上实是不分高下。: W) W3 G6 P; q6 L* C) Q+ \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佛教网络

GMT+8, 2025-5-15 02:36 , Processed in 0.085842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