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
8 K6 l4 B7 l5 E; V
4 T0 P8 ~+ D; ~% a' e●[基础佛理]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(净行法师編著)7 z% S' `% R: A, R% D: _& i$ O
佛法—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(原理篇)4 x' t3 A7 b3 d) }0 y" R, ~
净行法师編著; I# w5 T8 V M1 `/ M% g% T+ `/ M
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
8 f2 W9 m) p7 [5 E4 A, F第二章 分别真理与错谬的四法印 i1 g$ f4 X. J
第三章 法界的缘起
3 s1 L5 f# B+ b; ]5 P第四章 物质宇宙的生灭
+ ]6 u+ N$ P' I2 X' j/ N I3 T第五章 生命的轮转/ {/ F# i& T% z0 G" s4 [5 f' B
第六章 有情生命与‘无我’
1 `* V( L6 I$ O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学
! x( I3 B! W3 h3 Z" I第八章 业力2 C0 R0 [; W# c. t0 H
第九章 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
0 m* L4 T: i. r/ X+ o2 z/ v第十章 魔
& F5 O' [8 w3 u* A- i第十一章 在解脱道上的行者
! @( }/ |0 i3 R3 n第十二章 如来的种性- u+ n* ~; `' V/ v+ ~, \# S
第十三章 涅槃解脱的状态
! W$ T8 O& Y3 p, c; @2 x原理篇8 R8 }& t( {6 |
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4 X9 Y$ E, j) @6 q& ^& d8 t
(一)佛法所解说的是什么呢?
g" H, U- ?! M5 ~% O( _: a善男子,佛法所广为解说的,是宇宙与生命各种生灭现象的原理,及众生能如何随顺驾驭这些原理,创造自己及环境,争取最大的智慧、力量与解脱。
, G; Z6 T$ L* G$ G8 n因此,它博大精深的原理,超越了世间种种科学与哲学的范畴;在解脱境界的平等与殊胜上,更绝非一般只懂崇拜神祇求福的外道所能想像了。
& G: x1 _; {8 \) p F) b/ U佛法解说了宇宙万有的缘起如何生?如何灭?
" f+ o5 u0 ^+ r; s3 X4 g它解说了生命出现的原理如何变现?如何生死轮转?
6 V1 G- p" _* j3 K S它解说了众生苦恼的来源,及如何能彻底地把这些苦恼源头堵塞?8 ^4 `5 t4 j2 b8 Y/ ~
它解说了无量的修行法门,指导众生该如何灭去苦因、疾得乐果?$ g% f: M* Q( j; [3 _
佛法最终的功用,就是除去众生对虚妄不实的执著,觉醒他心中所藏的佛性,使此佛性能壮大成熟,令众生能过著真正醒觉、不执虚妄的自由解脱生活。
4 k8 ]: c, A" W" Y2 i1 `5 Y: I- q善男子,佛性就是成佛之种。它藏于一切众生的心中,能作不可思议的妙用,能起无限的智慧、力量与解脱。- b! u" S, c2 R) L+ u S
众生的佛种成熟圆满,能以佛心代替妄心,便是他成佛的时候了。 J& z3 ?# B2 q, M. D
但是,颠倒的众生不知心中有佛种,不知佛种的大能妙用,不知反观于内,把它开拓壮大,却远离唯一真实的佛性,迷失于外境的虚妄里,在客尘中打滚,任由妄心不断造业,不断轮转于生死海中,受种种业报,永不得解脱。/ Y; M& O; ?( X8 m8 T2 k
善男子,就是这缘故,佛法所著意弘扬的,不是俗世知见的世间法,却是导致身心解脱、成熟佛种的出世间法。
2 Z! R( k3 X8 I, ^2 ` |! T4 V( E. O出世间者,并非指在空间上出离世间,却是指超越世间的苦恼束缚,进入一个解脱的境界。因此,觉者身虽仍住于世间行种种俗事,心却能常住于解脱之出世间中。) C8 E( t# {; U: Y% g, k1 h8 q; Q
诸佛世尊皆以弘扬此出世间解脱法为因缘 ,出现于六道种种恶世之中,点化有缘,普度有情,令离苦得乐。/ L$ u u1 \0 P0 i1 d. i
(二)对佛法所应采取的态度' }/ q; l1 O& R6 A. h
善男子,佛法的用途在于解除众生的烦恼和束缚。若是学佛者执著它,视为教条,不知变通,拘泥不化,它便会成为另一种束缚,不但对解脱无助,反会妨碍解脱的增长,使事倍功半,令许多气力白费。
! {' P( v( L' G+ P# [" Y为什么呢?
' p4 ] k; @9 i. k( H因为佛法就好比一条用来渡海的船,作用只在把旅客载至彼岸。到达之后,旅客便应离船上岸,不应执著渡船不舍了。
+ u4 ]1 c* Q- {若执著佛法,就好像已渡海的人,对渡船起了颠倒的爱著,迷恋著渡船的本身不愿离舍,不肯上岸,只满足于逗留在船上漂泊。
5 J) i; J1 Z2 N7 d+ O/ B5 F; v. R- K这样,又怎能发挥渡船的功用?又怎能继续旅程,到达目的地呢?/ f8 f P7 s. W0 F4 l
同样的道理,执著佛法的本身为目的,不把它视作工具的人,就只会迷失于经典的方便比喻里,为文字所累,自加束缚,不解密义,难见真理,更遑论活学活用了。6 U+ m: N) |5 p& @
佛法无量法门皆是方便,是盲人的仗、载人渡海的舟。若固执不舍,不知因时制宜,用功便只属徒劳,并无解脱可言、智慧可说了。; ~3 U9 m M# K, t) `
佛陀弘法于世,必赖世间言语,但是佛法一落于世间言语,便起相对,再不是绝对的真理、纯净无瑕的法了,因为,出世间的真理,不是世间桎梏的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得十足清楚无误的。4 k# |- J. i7 H1 k; Y. G1 ` ]
因此,种种说法皆是方便,在最高的智慧观察底下,一切以言语传达的佛法皆是虚妄,并非纯然无垢。
0 Z0 S d$ Q' j, e4 K! E: h3 W: U但是,从这些比喻施设,可以看到真理的端倪;假善巧方便,可导入亲身体证、言语难宣的境界。
# Z5 c0 X- t, g, ~4 p就是这缘故,一切众生若执著经义和圣者的方便说法,墨守拘泥,不知变通,就好比盲人拿了手杖,不用来走路,却用来玩赏珍藏,或渡海的人不登彼岸,却与渡船依依不舍,甘于与它在海上漂泊一样,行止愚痴可笑,终难望证得智慧解脱。
+ l. s" G# J4 I* {) t3 `, S, N学佛的人若要有所成就,必须抛弃一切成见,不偏执于一门;善用一切方便,却不为它们所系缚。如此,始能证佛法之真髓、解脱之极致。
8 X0 f: a, v* x2 S1 J( b% B d9 x(三)于学佛修行无益的戏论
. `2 g5 M4 _2 ~" G* U: n6 |1 L善男子,有一次,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,在僻静处静坐修行,心中起了一些念头,令他感到非常迷惘。6 v' P' n, f# X& n/ b3 e
他所想的,是一般爱好思想竹旳人都曾想过的问题。3 J) ?# H8 ]5 B# X; j9 O% W9 k
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。他在想:
, S& ?- E# F( ]“世界是永恒的?还是不永恒的呢?”
) w) j) x- o V- K( `% S“世界是有限的?还是无限的呢?”3 D* f1 O4 Q2 s' b, T
“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?还是两回事呢?”+ W2 Y. ^+ S, z' h% ~& _0 j
“得道的圣者死后,肉身继续存在?还是不再存在呢?”& A, S4 a3 a8 R, ]2 S% l% ]
“圣者死后,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?还是既不存在,也非不存在呢?”
8 m: d: Z: ]" P$ [ S他想了许久,都想不通,心中非常懊恼,便自言自语道:“这几个问题,世尊总是不解释,只把它们搁置一边,到有人提出的时候,又把它们摒弃。”# ?6 a- w1 a1 D B
“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,是宇宙的根本问题,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,打开我的疑团,我留在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。”
" G* a7 M q3 k9 [4 P“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,若他答不出,我就要脱离僧团,再过在家的生活。”9 |: M* O) o! S1 Q
已经傍晚的时分了,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。见过世尊,行礼已毕,便恭敬地坐在一旁,坐定后,便向世尊道明来意,列举他的疑问:
, k2 z( r3 U% i. U“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,我在此继续修行,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;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,离开僧团,再过在家的生活,不再修行什么了!”
1 ?% L" E [; t7 ]: ^$ n/ `“现在就请世尊老老实实回答我的问题吧!”
+ ^& h: `+ V% Q% A( W2 T3 |2 r) S3 R佛陀听罢徒儿生气的说话,便和蔼地说:“鬘童子,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:‘来吧!鬘童子,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,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几个问题’呢?”
# s9 n8 L b* o( x“没有呀,世尊。”: l$ J' d: m8 J- N% C P2 a
“那么,鬘童子,骄慢的人呀,你在生甚么人的气呢?鬘童子,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:‘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,除非他能为我解释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’,这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,就要死掉了。”; G( f/ D7 k8 s2 f! b
“为什么呢?”
" w0 y, v# K$ i0 v+ |8 M" X: _( _! M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