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, w7 f' a. P% E" y/ m/ D
s0 V. c$ P% o0 ~
●[妙境法师]略谈止观7 K) H5 C% r8 {$ j
略谈止观$ `; F- z" k; c$ p
# r4 |/ z4 L% w+ h3 f" ~1996/11/2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
% i: G1 Y7 ?0 u
! d& O# |# j9 ]: V3 I各位法友、各位居士:我们现在在这里共同地学习闻思修,这是非常重要、非常吉祥的事情。在我们佛教里边,学习佛法了以后,我们应该修行——解行相应的这件事。其中关于修行这件事来说,在流行的佛教里边,大多数还是念佛法门是最普遍的。至于学习禅、学习止观这样的法门还是少数,不是多数的。但是,在最近多少年来,因为多少位大德的提倡,所以学习禅的人、学习止观的人,也逐渐地增多了。可是从佛教史上看,从佛在世的时候修行人的情况看,修禅的人是特别多的,而且禅,从经论上看,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法门。我们现在的佛教徒,若是欢喜学禅,当然是符合佛意的;当然,净土法门就是又有一个理由。但是,在我个人来看,学习禅和念佛是一致的,并没有冲突。
2 R5 F" h" S' s' h" a' z
8 Z2 P# N, y2 X8 q: }- l' n0 }学习禅这件事,当然从我们中国佛教来说,有所谓禅宗的这件事。我们现在学习禅,和禅宗的关系,也很容易会联想到;但是我现在所要讲的是根据经论上说的,不是我们禅宗的话头禅,不是这种禅。
7 ~, z+ Y5 P0 Y Y/ _4 [& l9 o
$ x. _6 c+ q- o, b& d! V$ M7 B) _1 m修禅这件事,在《解深密经》上看,它是有先决条件的;在修习禅之前,另外要具足一个条件的。是什么呢?就是要发无上菩提心!你要发无上菩提心,才可以学习禅,在《解深密经》上,佛陀这样开示的。为什么要这样子规定呢?因为学习禅,你若不发无上菩提心,你和禅里面的事情不相应的,是不相顺的,是不合适的。如果明白一点说,就是我们若不发无上菩提心的话,你学习禅,似乎是没有这种需要!为什么要学习禅呢?你的目的何在呢?若发无上菩提心,就是我需要得圣道。我对于圣道,我要求能够成就,你要有这样的目的,你才可以修禅。禅是圣道,不是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的事情。所以,要发无上菩提心,才能够修禅;不然的话,你还愿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,那没有修禅的必要。
4 a( X B# P3 k& O6 l4 B
' n5 |) D, L, V. p$ t当然,其中也有一件事,常常静坐的人,有可能会减少病痛,增加你的健康,「那我就为这件事修禅」,那当然也是可以,但是那不是佛法里面修禅的目的,不是这种事情。所以,应该发无上菩提心。
6 x! e' a' O' t/ Z$ m0 u7 l 5 r+ t5 T( ^3 t- Q# i+ V, j( m
我们平常的时候,出家的法师、或者是在家居士彼此见面,也都会提到这一句话——要发无上菩提心。在《显扬圣教论》上也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仪轨的,有一个方法的,不是就是「喔!发无上菩提心」,不是这样意思。我们通常念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那四句话,也有这种味道,也可以说那就是发无上菩提心。但是《显扬圣教论》上说
' t) I6 e, f, O& r
; \2 s( L" j) p4 F的那个词句是有一点不同的,它那上是说,你要在一位法师的面前,要很恭敬地、很尊重地顶礼,然后你向这位法师说,应该是长跪、合掌,然后你说:「大德一心念!我弟子妙境」,当然都称自己的名字,「从今日始」,我从今天开始,从今日始,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为欲饶益诸有情故。从今以往,凡我所修——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正勤、静虑及慧,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,愿尊证知,我是菩萨!」说三遍。这个文上说个「出家」,当然不出家也是可以,那就不要说这句话。最后一句:「愿尊证知,我是菩萨!」要说三遍,说了三遍以后,就结束了。这样子发无上菩提心。 ' f( b4 {6 J! [7 G0 ^
7 Y1 ?$ c0 ^. b' R/ Z发无上菩提心,虽然是有这样的一个仪式,可以名之为发无上菩提心;但是我们在这上面再想一想,应该还不是这样简单的。一定是你这位或者是出家的法师、或者在家居士,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佛法,你对于佛法的真理认同了,你欢喜接受佛法的真谛,佛教说的无上菩提、说众生的流转生死是苦,得无上菩提、广度众生这件事是有意义的,你同意了,而且是非常认真地做这件事。当然这应该是说,经过一个时期,在你内心要酝酿一个时期,应该是酝酿一个时期的,不是几天这件事就决定了,应该要有一个时期的酝酿,自己内心里面的抉择、观察、思惟、考量,然后决定了,「我要做菩萨」,「愿尊证知,我是菩萨!」那么再举行这个仪式,这就是菩萨了。
4 r/ J* J3 ?8 v t$ Y% x$ t
1 V s6 x, n5 V3 t+ d3 H; o4 {* ~- H「菩萨」这件事,在佛法里边的意义上看,应该说这个人是个大人!这个人的心量、智慧是非常广大的,不是一般的境界。心量的大小、智慧的大小,从日常生活里边就应该感觉到。这个菩萨的境界,我们若多读经论,自然会感觉到,不是一个平常的人。 8 O" E- C/ `- j8 a
e [5 n, g1 `4 n7 d" J/ s在《解深密经》上提出来,我们若是愿意学禅、愿意修学止观,先要发无上菩提心,这应该也是包括闻思修在内的,应该包括在内。闻,是听闻佛法,博学多闻,在这里就是多闻佛法,应该他对于佛法是通达了,究竟什么是佛法,在他内心一点也不犹豫的决定了,应该是达到了这个程度。这是第一个条件。 1 O6 f/ o1 X* }( j; F
7 D( V# x7 g6 m
发了无上菩提心,也可能要继续地学习佛法,也可能他已经学习很长一个时期了,他就可以修学止观的这个法门,这当然是因人而异,各有不同的因缘。 , t7 x; k4 _! y0 H% _
. H* ~6 x) K E/ [$ x刚才说发无上菩提心,就是他最高的目标,是想要得无上菩提。发无上菩提心,这个「心」是个愿的意思,愿望的意思,就是发无上菩提的愿,就是我愿得无上菩提。这个愿字前面加一个「誓」,誓愿,誓就是决定的意思,我决定要得无上菩提!
" Q8 ?5 k$ v' T# j" B ]
* w! N" G; B; J5 @7 R8 M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,他就可以开始学习止观。佛法说学习,和我们一般文字上的运用有一点不同,我们一般运用的学习,我读书就是学习,或者是听别人讲解什么事情,来教授我,我注意地听闻,就算是我学习。但是佛法的学习,固然是包括这一6 m) F6 x' q9 Y
, S3 Q# \/ z8 a
层意思,但另外还有一层意思,就是你修行也叫做学习。佛法的学习,这个「学」字的意思广了一点。但是通常为了容易明白,说学习、又说修行,是这样意思。
9 ^( N5 J* N) e" M( K* z% \ g8 m # Y9 K# e& I0 S$ p. R8 x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