续-《●[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]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布施波罗蜜》: j9 c1 j% F2 z% y
! H g/ `/ A1 Z# F2 _
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9 R2 ^# B) |6 Q1 a+ d, P4 a
【如是修习慈悲之心,及善思惟诸佛菩萨传记等后,亦当引发能舍之心。发起道理者,如《入行论》云:「身及诸受用,三世一切善,为利诸有情,故当无惜施。」谓身受用善根三法,为所缘境,思惟惠施一切有情。】
8 a# I$ u: Z5 b3 Q6 Z/ H/ `/ Z如果照着前面这么一步一步来的话,必定会引发能舍心。发起的心情,就是把身体以及所受用的一切的财物,以及自己所积聚的一切善根、好处,为了利有情,所以把这些好的东西,统统毫无顾惜地布施出去。以这三样为所缘境,作意把这三样都送给别人。8 G q/ H. ^! ^6 A0 R9 R! S: w9 w7 q
【如是若于一切所有破我所爱,数数修习施他之心,是名菩萨。如《摄波罗蜜多论》云:「此等一切是汝物,于此我无我所慢,数数观察此希有,随行正遍觉功德,谁有此德名菩萨,难思胜士佛所说。」】; S# k1 c. @4 y
这样去做,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再顾惜执着,不断地去修习布施利他,这个就是菩萨。「数数」两个字不是说一下做、一下不做,而是要一直做,不停地做,这是最重要的。形相上面可能不同,但是布施的心一直保持不断。有东西的时候,用施心相应的身口来送;没有东西的时候,尽管没有身口的行动,心还是缘念在这个上头。就算它不现行,例如在睡觉的时候,这个种子还在。「种子」是唯识上特别的名词,另外一个说法叫习性,这个强烈的习性会一直潜伏在那里,如果说是受了菩萨戒,那就是菩萨戒的戒体,得了菩萨戒的戒体,只要不破毁,回向要求往生,一定是上品,至少上品下生,这么有力哦!所以要了解真正佛法的玄妙精彩、殊胜,实在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好。
) z, A, e6 v; o; A4 R% x就像《摄波罗蜜多论》所说的:现在这些东西统统送给你们,都是你们的了,再也没有一样东西是我的,所以也就没有跟我所相应的慢。不断地去观察,这个法真是希有难得啊!前面的听闻轨理告诉我们要具六想,然后要以五想思惟闻法的胜利,五想当中有个珍宝想,就是觉得这个法稀有罕见,珍贵无比,而又难得可贵,一旦得到了以后,再也不肯放掉,没有一样事情比这个更重要,乃至于根本不能相比。由于这样的思惟,有了正确的认识,培养成我们的习性──或者说种子或戒体,然后跟着这个体起随行,随行就是后续相应的行为。实际上受了戒以后要随行的就是这个,这个才是相应于法体行相的行,有了这个行持以后,这个行相威仪自然就表露在外头。将来的果就是正遍觉的功德,我们随时随地依照着这个集佛果的因,增长功德,能在这上面去真实行持的叫做菩萨,这是不可思议的殊胜大事,是佛告诉我们的。这种道理固然了不起,那我们如何去正行持呢?我们会想:佛陀这么了不起,那我也要去送人家头,也这样送眼睛。不是这样的,正式开始行的时候,有它的方便善巧。
0 t P5 P; B( r7 H; E5 x# U【现在力弱胜解未熟,意乐将身已施有情,不当真实施彼肉等。然于身命,若不净修能舍意乐,由未修故后亦不能惠施身命。《集学论》中作如是说,故从现在当修意乐。】2 L& ^+ s! K* p5 [0 `, N; O
这一点很重要,道理是这么讲的,然后根据这个道理数数去观察,善巧分别,思惟修习,但并没有叫你马上去舍,因为现在我们力量还弱,布施的习性还没有养成,乃至于这个正确的知见都没有建立,所以先不忙着去舍。要一步一步来,第一个建立正确的知见,然后不断地去思惟观察,养成这个习性,使得它非常坚固而强有力,那才可以。现在力量不够,这个殊胜的见解还没有成熟,意乐要照前面这样想,我要把这个身体送给别人。意乐就是心意所好乐的,我所愿望的。平常我们心意所好乐的,一天到晚忙着执取这个我,好的总归我,坏的送出去;现在不然,坏的我来替代人家,好的送给别人,所以心里面要这样想,但是不必,也不应该真的就把自己的肉舍给别人。现在我们真的要修的是这一步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4 p% Z9 f, k' Z- t; r+ L' f5 b然而不要说「既然现在不要舍,那么算了!忙别的吧!」不是这样的!我们还是要努力修心,可是实际上的行动还不要去做,修心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。假定不照着前面所说的,在自己的观念、意乐当中如理去净化修习的话,无始以来的习性知见一直在,碰到任何情况,都是随着以前的无明知见、老习气而转,如此永远不可能做到。所以《集学论》中告诉我们从现在就要修意乐。我们应该先建立正确的认识,等到不但有了认识,量也生起了,并且坚固了,才慢慢地开始行持,这个是必定的次第。
2 L% _9 O+ u4 z7 J【《集学论》说,如是至心于有情所,已舍衣食及房舍等,若受用时当作是念:为利他故受用此等。】. j/ t5 Q, o0 d: v- y; ]. s
论上面又说,我们既然「至心」(就是心里的的确确不说空话,一心一意)地把所有的东西送给别人,「利他故受用此等」,现在这个东西已经是别人的,我却去受用它,所以受用它的时候,就想:我为什么受用啊?为利他故。同样地,虽然我这个身体送给别人了,可是为了要帮忙别人,希望这个身体能产生最大的功效去利益他人,因此不妨把身体养得非常健壮,不但不妨,而且也需要这样做。前面说过,不圆满的身体是不可能行利他事的,我们要做最伟大的利他事业,没有一样东西少得了这个身体的,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。本论一再提醒我们,先不要在枝叶上转,只要根本因把握住,你怎么做都对,就是这个道理。
, L7 Y; H) S7 C9 T! j就舍而言,世间上哪一个人所做的能够比得上佛陀?现在有人说:「我死了以后,要把眼睛送给别人。」而佛陀是在生的时候,就把眼睛送给别人,头也送给别人,没有一样东西不送给别人。以我们现在的次第来说,不要说活的时候不应该送,以我来说,我死了也不送,这是老实话。为什么?就是自己的次第要弄得很清楚。假定我今天知道自己能舍的心已经确实生起了,我会写遗嘱,在死的时候送;如果身心里面的力量更强了,眼前巴不得就送出去。这个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本论真正的好处,就是如是理、如是量、如是次第,每一个地方都是这么明确,而这种道理都要摆在我们自己内心上,只要如理观察,就会像在天平上秤出来一样,一一能看得清楚、明白。3 [, ?; F' B6 g
【若忘此心,爱着自利而受用者,是染违犯。若无爱着,或忘安住缘利一切有情之想,或贪利益余一有情,非染违犯。】
( }0 r; g# y4 i' S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