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- X. i1 z6 Q7 I# W
d: X- K& Y; Z- i% ^
●[安乐集讲记]《安乐集》讲记 第十三集# D+ j- I: ?$ J' g. K4 w2 C: l
安乐集讲记
3 F; Q; s8 i/ r& p7 R0 O第十三集
6 \. C1 |- q T- X% c9 |+ e录音记录:慧炬# R* ~* C& ?, j, E' S; T+ a, |
我们依止着道绰禅师《安乐集》的文理来观察、深入了解净土一法,以方便我们念佛得以成就,得以佛法的相应。# _# P2 w. ]" @
第四问答解释者:9 w$ n- V5 ~1 Y$ `2 a
问曰:若备修万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者,何故《诸法无行经》(卷上)云:「若人求菩提,即无有菩提,是人远菩提,犹如天与地?」3 M. a0 q: l7 J5 S- c0 r F1 [
答曰:菩提正体,理求无相。今作相求,不当理实,故名人远也。是故《经》(维摩经卷上)言:「菩提者,不可以心得,不可以身得也。」今谓行者,虽知修行往求,了了识知理体无求,仍不坏假名。是故备修万行,故能感也,是故《大智度论》(卷一八意)云:「若人见般若,是则为被缚;若不见般若,是亦为被缚。若人见般若,是则为解脱;若不见般若,是亦为解脱。」龙树菩萨《释》曰:「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,离四句者为解。」今祈菩提,但能如此修行,即是不行而行。不行而行者,不违二谛大道理也。
$ V/ G1 g9 n i; X4 F
+ C$ x9 O) Z, V1 K7 @9 P. n5 p第四问答解释者:- C9 m$ ^) K7 c
问曰:若备修万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者,何故《诸法无行经》云:「若人求菩提,即无有菩提,是人远菩提,犹如天与地?」
# C- R1 v: O$ n1 p3 M2 X4 L' q“备修万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道。”——这是从修德归入性德的路子。“若人求菩提,即无有菩提,是人远菩提,犹如天与地?”——此处依止的经典(《诸法无行经》)是从性德回归于利益世间的一个无得无失的法则中。这本来是两个问题,设问到一起,以使我们辩识真俗二谛,也就是性德与修德所实践的教言。虽然看似对立,实是一个问题,只是一出一入。一个是以万行入得法性,消归于法性寂灭,成就本净光明。“《经》云:求菩提者无菩提”。——这是一切法从自性中流出之相,实无得失,无有一法有实质,皆是名字,这样从真谛中演化出来。所以一入一出二法中所现。
1 X" @7 Y' ?& O答曰:菩提正体,理求无相。今作相求,不当理实,故名人远也。是故《经》(维摩经卷上)言:「菩提者,不可以心得,不可以身得也。」今谓行者,虽知修行往求,了了识知理体无求
# C# H }2 T! U8 G! X性德无有得失,无有增减。修德必须假行以趋于菩提。(若)不假以行,佛法何以显现于世?何以普利于世间?所谓此行无行,了达本体,即为修行。" l0 }1 m n# `
仍不坏假名。是故备修万行,故能感也+ o" L5 c- L) V
假以修持,消归于自性,自性彰显于世间。不假以修持,不假以种种法则,法性虽广,虽是周遍,何以显立于世间?无由以显。显露世间万事万物中,虽说修与不修实无实质,但得消归自性而获真实安乐。
B" ?% E' m- ?9 e. J ^6 _是故《大智度论》云:
; t& f5 d1 J2 D j诸位善知识若有机缘可以读一读。《大智度论》,龙树菩萨所著,一千卷,罗什大师翻译精减为一百卷。我们现在看到的《大智度论》是一百卷的。在梵文本中,是一千卷。拿过来十分之一的内容,但纲领性的文字和教言没有减损。我们知道罗什大师意译善巧极为纯熟,炉火纯青,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。其意译的经典十分契合秦人的心智,就是好简。称为意译大师。他对喜简者简译,喜繁者繁译,就是直译。意译、直译——是古来已久的两种译经的方法,但都不离梵本,就是不能妄自发明。罗什大师在翻译《大智度论》的过程中,把一千卷用一百卷翻译过来。我们现在看到的五部《大智度论》,就是一百卷的译本。有因缘者,可以读一读,可以对龙树菩萨——八宗祖师(有所了解),他作为一个八宗祖师是何以安立的,不读其《大智度论》,是很难了解的。他的种种心智,对佛法种种方面的了解,乃至对大般若智的真正守护和传达,要是不读,是很难了解的。
/ S% E9 W7 T$ U2 R% @有人说《大智度论》是一本真正的佛学大词典,有因缘的情况下看一看。许许多多的人注经、讲经,都离不开《大智度论》,过去教下的人,《大智度论》是必读的经典。还是推荐大家能读一读。一百卷,要是人心智畅快些,七八天就能读完;要是壅塞一点,一个月也能看下来,只要有这种愿望。
5 a3 F( N. ] J1 P- }8 `/ D若人见般若,是则为被缚;若不见般若,是亦为被缚。. ] o, ^& A+ t0 m& G4 S
昨天我们解释到这个地方,实际解释是无意义的,但是能帮助我们趣入除疑、生信,是为方便。一切经教,皆为方便现。它是了义根本。了义根本在什么地方守护呢?就是令众生的疑根断除,真正生起正信,无污染正信,这是目的。对众生疑虑之病,下以正信之药,令众生疑虑消除,得益于正信修持,正信爱乐、正信无染,正信之利易得,那正信之果必然成就。6 S- s9 h9 f1 p+ Q* R" g
若人见般若,是则为般若缚。执着于智慧,在南传佛教中讲,就是执慧苦,智慧囚。就是被智慧所缚。缚者,执着于智慧。所谓我执易破,法执难除。这个缚,就是被法所缚。8 S9 N, V( M6 F. F* q. d
若不见般若,是亦为被缚。不见智慧决定被无明所缚,被烦恼所缚,被我见所缚。, W! \1 S! T" ]" h5 X0 F
这二种缚:一个是法缚,一个是我缚。二种缚皆应解脱,是为般若智。见无见见之般若智是为空净之智,真正般若守护,无染无住。9 V4 r. i! f4 s% d* p
若人见般若,是则为解脱;若不见般若,是亦为解脱。. x6 E! ?8 B2 J% P! ^( B/ V- K
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给我们剖析。若人见般若,见般若者,知般若无染,知般若无得失,知般若无取舍,是为解脱,自然归入所谓空、无相、无愿法门。何以故?一切法本空故,一切相、一切法则本无相故,所以空、无相、无愿,此处无取舍故。一切无得失法则中,何以取舍呢?一切无修自然净圆明中,何以有愿安立呢?这就是般若门,如是般若门是解脱门,空、无相、无愿自然标立。1 M3 H0 f$ P# k; _5 ^" K5 k
若不见般若,是亦为解脱。何以故呢?在般若智解脱之刹那,本净圆明,无假于见与不见,自然安乐,此自然非是外道之自然,而是本性之袒露,非是造作。本性袒露之刹那,无智慧之说,无无智慧之说,所以是则为解脱。这解脱乃至于不见般若,何以故?无得失故,无智愚故。《心经》中所讲,“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。”这就是所谓的本净畅明。此自然非外道之自然,本净畅明之自然。$ b1 n. _0 A+ T) \
龙树菩萨《释》曰:「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,离四句者为解。」4 q& ^8 R0 O4 q* ]% ~; ^3 A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