续-《●[净土大经解演义·净公上人]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九一集》
4 o$ @; ?0 E7 q
$ D1 K2 L# f9 u" B, `3 e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- e+ D Q$ z/ j" G4 k1 I( m8 a# R
『为世明灯』,世是世间,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十法界,特别是讲六道众生,在这个里头做世间的明灯,这就是作之师,教化众生,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这就是为世明灯的意思。下面有解释,「明灯喻菩萨智慧,照破众生迷暗,令众生开解正道」,这是教学。所以佛事,佛的事业,菩萨事,菩萨的事业,全是教学。这个教学里头最重要的,也是佛最重视的,是表演,做出来给人看。《金刚经》大家念得很熟,文字不多,只有五千多字,其中里头有一句话,我相信读过《金刚经》,只要读一遍,他的印象最深就这两句话,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。这两句话,佛在《金刚经》讲了十多遍,重复十几次,你念的时候印象会非常深刻。受是什么?佛教导我们,我们接受,持是保持,接受不会失去。这个经我读,对著本子读,不对本子叫背、叫背诵。受持读诵是自利,后面为人演说,演是表演,我把佛教我的,我把它做出来给大家看,这是演;做出来给大家看,大家一定有问题向你请教,你才给他说。所以演说是两桩事情,演是身行,说是言教,身行言教,这是为人演说,而利他,那就是明灯,帮助一切众生开解正道,他明白了、觉悟了,他也真肯干了。
2 Q, Q2 C, J! p$ h0 T" [! `' W 「《净影疏》云:自具智慧,能生物解,名世灯明。」这就是《净影疏》,是隋朝慧远法师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他这个注解叫《无量寿经义疏》,这个本子在中国流通很普遍,我们早年学《无量寿经》就是用这个注解。怎么称《净影疏》?法师一生住净影寺,后人对他的尊称,不称他的名,不称他的字,而称他地名,这个地方有位圣人,这是最恭敬的。像智者大师人家尊称天台大师,窥基大师不称他的名,称慈恩大师,慈恩寺,称这个寺庙,这大师。世间人一样,你看满清末年李鸿章,人家称他什么?李合肥,称他地名,这是最尊敬的称呼,合肥出了这个大人物。佛门也有这种称呼,尊敬,所以称为《净影疏》。
* z( Q+ }# Q! k: R% Z$ ?4 |/ S 「自具智慧,能生物解」。你看它不是能生众解,众是众生,能生人解,它不是,它用个物。物是什么?物是十法界全包了。如果这是人,那十法界只有人道;天,只有天道;它要是用众,众是众生,这个范围大;用物,物包括十法界。所以物的范围跟众的范围差不多,都是广义的,再往外推的时候,可以包括花草树木、山河大地,都可以包括在里面。它们都能够理解,能生,这些天地万物,对於佛菩萨的智慧,佛菩萨的教学,都能够理解,这叫灯明。灯明就是明灯的意思。 + F& }4 T6 m: e) v- p1 |
「此处物字即指众生也。自具智慧,故如灯。灯光照射,能显众色,喻令众生开发信解,故云为世明灯。」这个意思就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我们自己修行,智慧开了,那就是光照十方。光照十方里头最重要的是要众生能解,能知能解。怎么个照法?真实智慧,真实功德,完全落实在戒律,就是落实在日常生活,日常生活就叫做戒律,或者讲律仪,律仪讲的意思更好。仪是什么?仪是你的表现,行、住、坐、卧的表现,生活起居的表现,待人接物的表现。仪是表现在外头让大家看到,大家看到觉得好,这个好。在中国就讲的是礼,所谓礼仪,佛法讲律仪,律跟礼是一个意思。仪是仪表,一定要表现在外头,否则人家怎么看得出来?人家能看出来,他就能学。他看了欢喜,他看了羡慕,他看了觉得这个好,就跟你学。所以什么都得要做出来给人看。释迦牟尼佛做出来了,生活当中做出来了,清净不染,生活非常简单,衣食住行健康的,没有染污;在工作里面表现,工作是教学。教学当然身行言教,佛所制订的戒律每一条都做到,没有一条他没做到的。《弟子规》里头一共一百一十三桩事情,条条做到,不是刻意去做,他已经变成自然的,决定没有刻意在做,这是什么?他熟透了。心是真心,真心所显示的就是律仪。所以律仪是经论具体表现在外面的样子。从表现的时候,能体会经论里面的智慧功德,为什么?表里一如。真有智慧的人,从表看到里,从里看到表。 + h/ n+ \# c7 s2 |8 d+ ^3 J
《会疏》里面说,「照世间迷暗,故云为世灯明。盖谓菩萨能照破世间痴迷与昏暗,故如明灯也。」我们想想,我们学佛,做佛的弟子,有没有能力照破世间痴迷与昏暗?我们也有一点小智慧,看到现在社会一切众生的痴迷与昏暗,我们看到了。我们看到怎样?这看到是光,智慧的光,我们的光不足,只能让自己看到,还不能让他们看到。菩萨的光很厉害,自己看到,也让他们自己都看到。他们怎么看到的?他们看到菩萨的真实表现,觉悟了,是这么回事情。我们今天是看到了,但是我们自己没做到,我们那个不痴、不迷的样子没做出来,也就是我们真正要做到内心里头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、不慢、不疑。内心里头要做到,光一放出来,那肯定就是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肯定做到,这个表现在外面,人家看到了。再就是,在情绪上来说,不怨、不恨、不恼、不怒、不烦,无论在什么地方,清凉自在、满面春风,夫子的温良恭俭让,你把这个东西表现出来,这叫光照。人家觉察出来,看到你身心健康,你法喜充满,他就受感动,这就光照到他。我们今天自己照到了,照不到别人,这个光太小,也就是没有把它做到;做到了,肯定就照别人,就影响家庭、影响社会。影响人,人变好了,周边的人都变得像我一样,这个团体愈来愈大,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,影响到整个地球。
& z& }5 Z' W: `, l 现在我们明了,我们居住环境的一小点,这个小点很重要。我们读古书看到舜王,舜王居住在那个村庄三年,那村庄的人个个都懂规矩,全被教化了。舜王没有意思去教化,自自然然感化,你是这一盏灯,你照了三年,别人的黑暗全没有了,他那个迷暗都没有了,这叫真修。世间人尚且如此,何况佛菩萨?学佛这样学就对了。如果还跟世俗一样的迷暗,那就是佛门的罪人。为什么?世间人一看,佛是这个样子的,这佛要它干什么?现代社会多数大众已经对佛法质疑了,如果没有人来挽救,佛法会在这个世间消失掉,因为消失的已经太多了。印度周边佛法全没有了,当年世尊弟子四面八方去弘扬,在最初的二、三百年,现在全没有了。西域、伊朗、阿富汗这一代都是古时候佛教国家,距离印度近,印度一些高僧大德都在那边弘法,所以从西域传到中国。
8 o7 D% L9 x4 ]" j: V4 \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