续-《059.有真我吗? ──萨遮迦的论辩挑战(之一)》
" d# r5 a- C( o1 R# i. A5 q" v. w3 e, j
+ D8 B' M3 v& f8 L摘自《阿含经故事选》( I- t; R) I% e/ s
五、「真我」,即印度传统哲学《奥义书》中说的「阿特曼」(梵语为a^tman,巴利语为atta^)。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传统上,认为此「真我」是不变的、永恒的、唯一的,是人中之「主」,而宇宙世界中,也有一个同性质的「主」,称为「梵」(Brahman)。相对于人体中的「真我」,宇宙世界中的「梵」称为「大我」,而「真我」就称为「小我」。由于这是当时传统以来印度的主流思想,所以萨遮迦会说:「大家都这么认为的。」
9 b5 j' L$ A. v n" c6 @1 l 六、「是『真我』,或是『属于真我的』,或是『其中有真我』,或是『为真我所包含』」一段,《杂阿含第一一○经》原经文作:「见我、异我、相在」,但《中部第三五萨遮迦小经》无。其中,「异我」字面意思是「不是我」,但依《杂阿含第一○九经》来解读,实际上指的就是「我所」。「相在」,依《杂阿含第五七○经》、《相应部第四三相应第三经》,应包含两种情形,即「色等一一蕴在主体我中」,或是「主体我在色等一一蕴中」。
% `: I# w! l, c( g$ U4 X 七、「『这是我的』,『这是我』,『这是我的真我』」一段,巴利语作「etam! mama,esohamasmi,eso me atta^」菩提比丘长老英译本作「This is mine, this I am, this is my self」元亨寺译本在《中部第三五萨遮迦小经》作「彼是我所,予是彼,彼是予之我」,而在《相应部》里均译作「此是我所、此是我、此是我之我」。这段经文,北传《阿含经》中均无。atta^,水野弘元之《巴利语辞典》译为「我体」,也就是「主体我」、「真我」的意思。 ; b/ j+ o& R, P0 J1 }3 K
八、「见我、异我、相在」或作「是我、异我、相在」,常见于《杂阿含经》,可视为一定型句,南传《四部》(即相当于北传的四部《阿含》)中也有,但似乎较「这是我的,这是我,这是我的真我」少。「这是我的,这是我,这是我的真我」,则常见于南传《四部》,也可视为一定型句,但不见于北传四《阿含》。 & ^* d5 _/ B" v0 M3 W3 l; A
九、论辩当中,虽然有大力夜叉的威吓插曲,但佛陀主要还是根据「无我」正法的真理,折服了萨遮迦。 % X1 |% F* k- S0 A$ F
十、当萨遮迦不怀善意地找佛陀挑战论辩时,我们没看到佛陀向萨遮迦要求,如果论辩输了的一方,只能选择「自杀」,或者选择「成为对方的学生且多少年不得离开」的条件,而只是帮萨遮迦找出其立论错误之处,然后善意地协助他脱离邪见而已。* m C8 d0 d( J8 q- s
, b: W4 B b, b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