续-《●[慧远大师作品解读]慧远法师《明报应论》今译》
$ b+ Z! o1 C5 ^: t1 f' e, b/ H/ p0 W' f7 u
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& c7 t* f, Q; J2 _, Q
如果执迷于一切理都得于自心,对外部世界又不能领悟,这样的人总是悲叹虽然独善其身,但没有建功立业。感怀先圣而兴叹,于是希望弘扬大道以明古训,于是就有了仁义忠恕之大德存世。但是如果你我同一境界,心照神应,泯灭了对立,达到性空、假有的玄观状态,即使用权交兵也如好友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,好象文殊菩萨舞剑,正反逆顺都是道。虽然终日挥戈,却又无处见刀。这样的人,在敲鼓歌舞时也完全入神灵之境,舞刀弄枪时也成就了变幻莫没之教化。虽有功不必赏报,哪里有什么罪需要罚报呢?若没有达到最高境界,就要在俗世中寻求善恶的渊源,轮回报应是必要的。推究万事而追求其准则,则实行罪罚也是可行的。
) {8 t) |6 d' O尝试加以说明。因缘之所感应,变化之所生成,岂不是由于大道吗?无明是迷惑大网的渊源,贪爱是众多烦恼的原因。这两条皆虚而不实,是心智动用的结果。吉凶悔吝,都是无明与贪爱引出的。无明掩盖了真理,故情感理智皆迷恋于外物。贪爱流失了本性,故“四大”结成了形体。结成形体就有了你我的界限,情感凝结于外物,就有了善恶报应的主体。有了你我的界限,就不忘自私其身;有了善恶报应的主体,就贪恋生命而欲望不绝。于是醉生梦死,昏沉迷惑;抱疑长夜,疑瘅深重。这样就使人的得失互相转移,祸福相继而来,积了恶就有灾祸自天而降,犯了罪就会入地狱受到惩罚。这是必然的定数,是不容置疑的。为何?阳界所作所为,阴界自有对应。善恶之兆虽微,发展之势却猛,所以心的善恶与形声是因,而报应以罪福为果。5 t* H& ^" L+ C0 I( v/ Y
人的情感欲望本来自有报应,哪有阴间主宰?有主宰就失其道法了。然则福的报应,完全依赖心的感应。心的感应如此,谓之自然而就。自然者,即我心自然的感应,与所谓主宰,有何关系呢?现在回答对方提问的关键,检验于实例。. F4 S. o- c- H$ e. }- T8 G
对方说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结而成人体,成为精神的住宅,那么此住宅有主了。请问“主”住在宅里,是有知觉呢?还是无知觉呢?如果说无知觉,则四大结成人体,非由精神感应而成。如果感应非由精神,由处处没有知觉。人体和灵魂都无知觉,甚至不知痛痒。这就象“伐卉翦枝”的比喻一样,对于阐明道理没有什么意义。如果有知觉,四大结成人体,是精神感应而成。感应是由精神而为,则处处都有知觉,精神和人体不地没有痛痒之知。精神有知觉,人体接触外物即有痛痒之知,所以人体不同于天地间火、水、风就清楚了。因此而论,精神与人体虽不同,但相互可以转化;它们内外有别,又浑然为一体。若缺乏达观,谁又知道它们二者的界限呢?假如未得达观,则愈外愈痴迷,凡禀形受命之类,莫不是如此。! ?9 n8 _; |- ?, w
既然禀形受命,则各以自私为障碍。障碍的根本不拔除,则求生的理念顽固;贪爱的根源不除,则保存生命的欲望更强。有一点迷情,心就会迷乱,而如果全体都陷入迷乱那将怎样?所以同逆相战,共生仇隙,祸心未灭,构怨不息。纵然是喜悦、苦恼,或情感无憾,凡形声之作为显着,必然会有明显的影响。道理上没有事先的期许,因果报应必然要发生。虽然想逃出报应,哪可能呢?这都是有因面报,有感生报,因佛教的立论根据与世俗是不同的,所以领悟也就不同了。
5 k8 u" R1 j3 e问:众生的常情是重视生命,不可丧失,产生这种常情的理由,是私恋自身的迷惑。应该开导使其达观,明白大道。对于这种迷滞,怎么报应理论来对待呢?: p9 B( \+ J z! f, g J$ B- v
答:由心指使而做事,由做事而得到报应。所以人应当从自己所受报应来反观自己做的事,从做事受报中来诘问自心,使心从迷滞中反归到大道上。由此可见,释迦牟尼是因人们迷滞而阐明报应的道理,并不是就人们的迷滞现象而给予报应。为何呢?人很难悟道,时间已经很久了,佛教根据人的这一特点,开导人采用渐进方法。知道长久养成的习惯不可以一朝废除,所以先告示以罪福报应。% ~ Q; ^. W& Z, l
罪福报应不可忘记,所以做事要权衡善恶轻重。权衡的目的是使人检讨自己的居心善恶。善恶若迷滞于私恋,则迷滞由我而及于其他。弘扬佛理,情无牵持,才能尊敬贤人,容忍众人,由已及人,探寻因果报应的影响,解除生死轮回的迷惑。解除了迷惑,然后佛理大道方可明白。生死轮回方可超脱。在生死轮回中受苦的人,对于佛理大道,中等贤士犹未能领会,那么平常智慧的人能达到吗?; x- ^$ c8 b6 E5 z% S Q8 J
- h# w# ]+ s0 k4 q5 u* X$ f1 h. L
7 R9 w, s* R" w/ f9 l4 \- n: c5 W4 K/ g& A/ h, A' K
, r7 y) ]0 ~' 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