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摘自《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2》4 X7 A9 c* p( C. E W
: n! \0 q+ ]' Y+ O3 B9 [6 i4 n- m
●妙法莲华经浅释-宣化上人 第十六品(下)
/ A" j: [7 M- o' E) o【佛经讲义】妙法莲华经浅释-宣化上人 第十六品(下)发布时间:2010-09-29 转载自中国佛教净土网http://jt.zgfj.cn/JT/2010-09-29/4791.html 点击次数:16
/ H i4 K7 x3 Y ~ 其诸子中,不失心者。见此良药。色香俱好。即便服之。病尽除愈。余失心者。见其父来。虽亦欢喜问讯。求索治病。然与其药。而不肯服。
- }7 O- ]2 l) G: ?( y6 m + j8 D8 T5 m3 v" a! P2 j
在这些儿子之中,有的发狂,有的清醒。尚未发狂的儿子,见到这种色香味美的良药,即刻便服下。所中的毒,悉皆去除(即是把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统统破除)。中毒太深的儿子,见父亲回来,虽然欢喜问讯,也求父亲治病。可是父亲给他们的解毒药,他们不肯服下(知道佛法是良药,专治贪嗔痴烦恼热病,但不肯依教奉行,好像中毒的小孩子不肯服药一样的可怜)。8 x5 C; m2 |7 K+ W" w
所以者何。毒气深入。失本心故。于此好色香药。而谓不美。父作是念。此子可愍。为毒所中。心皆颠倒。虽见我喜。求索救疗。如是好药。而不肯服。我今当设方便。令服此药。
( h! ?0 S4 G8 l 6 h: Q' R; M! p* H& p7 B+ l
这是什么道理?因为中毒太深的缘故,毒已侵入五脏六腑之中,所以失去了本来的清醒心,变成糊涂。对于这种色香味俱全的好药,反而说不美不甜。& K& r+ g9 y% C, Z
佛是良医,专治众生的热恼病,为解除众生的苦毒,宣讲妙法莲华经。而众生不相信,佛也没有办法。佛悲切切,苦口婆心来教化众生。不要贪、不要嗔、不要痴,这是害人三大毒汁。可是众生我行我素,把佛的金玉良言,当做耳边风,过而不留,实在辜负佛菩萨一片苦心。: M* @9 o, p/ z* C" B, v) z4 n% S+ ?+ r
这位父亲(佛)见到这些中毒的儿子(众生)实在大可怜。因为中毒(信仰外道之法)太深,所以心中颠倒(邪知邪见)。虽然见到我回来很欢喜,求我治疗,可是我为他们特选上等药草(妙法莲华经),他们却不肯服下。我现在当设方便法门,使中毒太深的儿子,愿意服下这种解毒的药汁。 |2 c) y9 X: t; l
即作是言汝等当知。我今衰老。死时已至。是好良药今留在此。汝可取服。勿忧不瘥。作是教已。复至他国。遣使还告。汝父已死。
9 g+ \, I ~5 P1 x X , \$ y. ~9 ^' w
这位慈心的父亲,即刻对不听话的儿子说:‘你们应当知道我已年老了,身体很衰弱,到了风烛残年之期,死的日期已来临。我给你们配制的良药,留在这里,你们可以随便服之,不要忧虑这病不会痊愈。只要肯服,一定会好的。’0 ~1 m2 i0 |% U) n3 U& f% T
说完这番话之后,告别诸子,又到别的国家去了。不久,故意遣使一人,回来对诸子说:‘你们的父亲已经死于他国。’这是方便法,刺激诸子反省,知道父亲用心良苦。' E4 L8 a" L \) d4 T
是时诸子闻父背丧。心大忧恼。而作是念。若父在者。慈愍我等。能见救护。今者舍我。远丧他国。自惟孤露。无复恃怙。常怀悲感。心遂醒悟。乃知此药。色香美味。即取服之。毒病皆愈。0 f+ ]1 K# f$ R& X
7 B$ e5 w* Q* G' c+ A 在这个时候,中毒的诸子,听到父亲死于他国的消息之后,皆生大忧愁悲恼,而作这种的想:‘假使父亲在世,他会慈爱怜愍我们,能救护我们。现在父亲舍弃我们,远在异国丧亡。我们现在孤独无依无靠,再没有恃(母)怙(父)可依了!’因其心中悲伤感叹到极点,反而清醒过来,觉悟父亲在世时,所遗留的良药,具足色香美味,即刻取出服之,所中的毒,立即解除,心身清净,恢复本有的妙明真心。
2 C. V# \) O. h4 v 这时把外道之邪法抛到九霄云外,专一其心学习佛法。佛法是特效药,也是彻底心理治疗唯一的方法。6 v4 G- Z# i S/ ~
其父闻子。悉已得瘥。寻便来归。咸使见之。
' [8 T! _% v" {8 u ! P% _7 Q2 @: ?8 H, _
这位良医,使用这个计策,令诸子肯服药。其子既肯服药,毒素已解,恢复健康。其父在国外得知消息,甚为安慰,于是从国外归来。诸子又见到父亲的慈颜,欢喜若狂,喜极而泣。于是发愿,今后一定听父亲的教导,做个孝顺的儿子,不再违背父亲的慈诲。" s- l; X6 r9 k) G" ?& b* o
诸善男子。于意云何。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。不也。世尊。9 m9 ^+ R8 `1 P! J8 b4 A7 J3 P
+ I6 d% e$ U# B
各位善男子!你们的意思觉得怎么样?会不会有人说:‘这位良医,尽说假话,他有打妄语之罪吗?’大众异口同声地说:‘没有罪过。世尊!他为方便救子,所以才这样说,并非打妄语。’
# d# N! E7 A% B) ?& S7 j5 S 佛言。我亦如是。成佛已来。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。为众生故。以方便力。言当灭度。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。
3 e, v1 J! R, U9 V; D/ U5 | 9 f* M. k* Y! w8 i1 C% h* ^0 w
释迦牟尼佛说:‘我所说的法,也是这样。首先说阿含经、方等经、般若经,最后说法华经,就和这位良医的情形是一样。我自成佛到现在,已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。为方便教化众生起见,为实施权,乃对众生说:“我当灭度。”但不会有人说:“佛在打妄语,有虚妄之过。”我想没有人可以说我有虚妄不实的过错吧!’
0 c- q) U$ J$ I: w" w( B* T/ ` 7 C1 u2 n4 D1 E) ?; T* T6 G7 j$ G
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。+ t$ ~/ l( q& w3 e7 t: ~
& V8 \/ t! B- O% ]' m: m( y! a 在这个时候,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长行的义理,再重说一次,令将来的众生,容易明白,所以不厌其烦说出下边的偈颂。
& h- s7 N P9 V& L 自我得佛来 所经诸劫数 无量百千万 亿载阿僧祇+ d( B- Y/ B# ^/ ]5 d' Z/ t( V2 m
常说法教化 无数亿众生 令入于佛道( w7 T0 o, U: [$ s8 n
释迦牟尼佛说:‘自我证得佛果以来,所经过的劫数,有无量百千万亿载(载是中国十五个数之末,最大之数。表示载天地所不能载之义)那由他阿僧祇那样多。我常常演说妙法莲华经,教化无数亿的众生,令他们入于佛道,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; e5 V7 X* b4 m4 i9 A% }5 m X! W
尔来无量劫 为度众生故 方便现涅槃 而实不灭度
" h, O( U* E7 T; V' n5 S2 h6 ` 常住此说法 我常住于此 以诸神通力 令颠倒众生$ U% e/ O7 k( m7 q( S* {- m6 Y
虽近而不见
" c( ^! h; @- P6 W: Y+ D 自无量劫以来,为度化众生的缘故,所以方便示现涅槃相。其实,我并没有灭度,仍然住在这个娑婆世界,为众生说法。我虽然常住在灵鹫山法华会,用一切神通之力,为颠倒的众生说法,但是他们近而不见我的身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被无明所遮,智慧不现前,没有清净的法眼,所以不得见我。
+ t7 I9 T" F m# _( ? 众见我灭度 广供养舍利 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0 X$ @$ `! u: ~7 Y0 ]5 V
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緛 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
r8 ]/ R, R; ^+ f9 `# i 众生见到我灭度,大众广泛地供养舍利(灵骨),都怀着恋慕之心情,生起渴仰之意。这时,众生既信仰又调伏,个性直率而朴实,心意柔软而调顺。一心想再见到佛,为求佛法,就是舍性命,也在所不借。
% E& _3 v u" \! e1 w; E/ R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