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& g1 d. T* W3 |' p5 H$ V' w$ ~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十六课 佛教与建筑
4 ~" z1 z V3 w- N3 C4 b( \! m; W8 Q& I, M4 Q
第十六课 佛教与建筑
1 @* n+ Y! u L) }/ a9 S% i9 G% H4 f; a2 K, q" T; [* u
建筑是一种艺术,从建筑又衍生出绘画、雕刻造形、造景等艺术,因此有谓建筑是艺术之母。. r; k3 M# V* n! q4 r# L9 }1 b
7 V8 w0 f, H2 a) S. w* X% a: g, t 从古至今,不论中外,佛教在建筑史上留下许多足以傲视群伦的艺术瑰宝,例如建于魏孝明帝熙平元年的永宁寺,被世人誉为「此寺精丽,阎浮所无」;又如举世闻名的中国敦煌石洞、印度阿姜达石窟、西藏布达拉宫、柬埔寨吴哥窟、印尼婆罗浮屠、缅甸大金塔等,可以说都是集建筑、雕塑、绘画于一处的综合美术馆,所以佛教在建筑学的领域里,一直拥有著极其重要的地位。5 q! X. w2 r9 ^( { u/ ^9 j) v
! ^' a! n' [" m! i0 y$ R5 N
佛教建筑包括佛塔、寺院、石窟等,而与现代人生活较为密切的,莫过于寺院。寺院是僧众修行的地方,是信徒心灵寄托的中心,也是社会大众寻幽揽胜的最佳去处。寺院更是佛教的代表,有了寺院,才有佛法僧三宝;有了寺院,才能传播教义,才能住持正法,因此要佛法兴隆,必须建寺安僧。
7 g3 \8 I; \+ \2 C3 W1 f( v% R
) b/ v5 e+ r I 佛教最早的寺院建筑,是肇始于印度佛陀时代。由于频婆娑罗王与须达长者分别建造竹林精舍及只园精舍,成为寺院建筑的嚆矢。此后,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寺院,即纷纷于都城市郊、深山丛林兴设。
y$ [5 I$ |7 I2 x) d. r. M% C( U2 g) o( G6 V3 B u
东汉明帝永平年间,佛教传到中国,因为迦叶摩腾、竺法兰二人与道士论道,启发汉明帝的信心,下令在城内建筑比丘尼寺院,于洛阳建筑白马寺,成为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滥觞。
' {* G4 s2 m! Q. l# C7 h, F& z+ o: P2 `0 ]& i! ^
中国佛教建筑早期以佛塔为主,至隋唐时代渐以佛殿为中心,且多仿皇宫模式建造。中国现存的早期宫殿稀少,而佛殿却可反映出当时在结构、造形、规划、构造等方面的宫殿形像,成为建筑史中极富价值的证物,尤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存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例如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──山西五台山佛光寺,便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建筑艺术的精髓;日本唐招提寺则亦可一探早期中国建筑的风貌。0 {8 P( `; _, y3 L+ ^0 t
, \; ^* R9 f& ]
此外,分布于中国西部、北部一带的石窟寺院建筑,由于系利用岩盘或山石开凿而成,十分坚固并富有防护性,因此大多能保存迄今,其间留有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痕迹,弥足珍贵。内部多设有佛龛、佛坛、华盖、塑像,饰以浮雕、壁画等,并收藏各种经典、佛画、佛具及寺院文书等,俨然是佛教艺术的宝库,实为震撼全世界的文化宝藏,在学术、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8 c) K p5 [. H, `4 O6 {$ n" D8 B
. ?& h& n2 c/ q7 S3 P% q/ [ 从佛教的建筑、雕刻以及多不胜数的壁画,在在显示出佛教不仅是具有庄严的仪式、广大精深的教义,更具有艺术的特质。在许多艺术家与考古专家的眼中,佛教的建筑是具有丰富、多变与美感特色的艺术创作,实在是世界建筑界的一大资产。% B2 v+ I9 U3 m5 A1 ~' l4 y( I
( B- I; M/ V/ i2 f$ @- n, s
总之,佛教的建筑不但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,而且无形中也推动了佛法的流传。根据出土的遗迹显示:佛世时的精舍,采光通风的规划都很完善,寮舍、客房、厨房、仓库、浴室、病寮居住的安排,及莲池、壁画、经行堂等的设施,都兼具弘法与艺术功能。
& J! l9 i" H+ B3 z( m4 E( @7 E' ^+ B" ]3 U9 T5 I; x/ \: l2 R! s
佛塔、寺院或石窟建筑,都代表佛教,成为信徒的信仰中心。自古以来,寺院更具有学校的功能,例如:印度只园精舍内规划的都是讲堂;中国古老的寺院设有法堂、藏经楼,就是今日的教室、图书馆。甚至历年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,寺院也成为学校,历代名将宿儒如刘勰、范仲淹、王安石、吕蒙正、梁漱溟等,便是在寺院里苦读成功的。
- k+ ]* e s' O, t6 S9 z! u2 Q+ z. B! R$ d- ]' i, M
寺院,就像人生的加油站,心灵的百货公司,是希圣成贤的学校,也是善友往来的交谊所,更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。未来寺院建筑除保存传统的佛殿、客堂、斋堂、茶堂、库房等设施之外,尤应增设会议室、讲堂、禅堂、教室、谈话室、视听中心、文教中心、美术馆、文物展览馆等,让寺院透过法务、文教、艺术,充份发挥弘扬圣教、教化社会的功能,成为僧信四众融和共有的道场,成为社会教化的学校,成为学术研究、知识交流的会议中心,让寺院永远成为每个世代人心的归趣与精神寄托。 ! a& [- f4 t8 f) O. T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