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 S' t0 x5 y. i8 b' X* r 相传,在印度的穷人们会供奉「功德天」这位女神以祈求财富。有一个穷人每天都诚心诚意地供养功德天,终于有一天得到了感应!他看到功德天进了自己家门,连忙满心欢喜地上前迎接招待。但与此同时,有另外一位长得又黑又丑的女人也要跟着进他的家门,他觉得非常奇怪,便想把这个女人赶走。
5 F B) ^, n4 I. |7 J 结果这位黑女人便开口说:「我是功德天的妹妹,我们姐妹总是同时出现,不会分离的!你既然感应到她现身,我就一定会跟着来。她负责给予你财富,我则负责来销散你的积财,钱财有积聚就会销散,这是必然的现象!」这则故事,正说明了「积聚皆销散」的无常法则。
' E# m B, `5 u- t n4 R6 c; Y7 z 世上一切财富都是无常的,财来财去的过程或快或慢,但总没有永远不变的财富。积聚的财物变成不动产也好,存入银行也好,都无法保证它永久不会损失或销散。佛经上说,世间的财富是五家所共有 :水灾、火灾、盗匪、恶王、不肖子孙。纵使钱赚得再多,也无法预料无常意外何时会发生。
; z7 J) y" h+ d5 Z) Q( } 既然钱财终究会变动、会销散,那么,如何将拥有的财富作最有意义的运用,才是拥有财富者最重要的思考课题!因此,佛教的财富观相当强调「布施」的观念,如果因为害怕钱财销散,而死守着而不加以运用,即使有再多钱财也是毫无意义。 $ U$ D# B( T: Q6 f8 a0 V
要知道,现世能有聚财、致富的机缘,无非都是过去世累积的善行,如:布施功德等等所致;如果没有好好把握这些「资本」去修福积德,浪费了为未来世造善业的大好机会,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! : }- y/ I9 S, r9 T% ^# o; s
在佛教里,有着种福田的观念。而布施钱财,正是种福田最好的方法之一,以慈悲心救济病者、贫穷、孤老、流浪动物等等,或以慈悲心去建设、造作有利于大众的公共福利事业,叫做「悲田」;而护持佛教、尊重人伦师道,以恭敬心供养三宝、父母、师长等,叫做「敬田」。布施如播种,你不布施,怎能有收成?为善能得善果,布施也必得福报! 3 t# o. Q6 J% I
佛教并不认为拥有钱财是不正当的事,相反的,拥有钱财,有时也更有能力造大事业、为群众谋福。世尊鼓励在家人以正确无误的心态来看待赚取金钱、拥有财富的需求,为的是使在家人不贪着物质享受,而在赚取生计的同时,也能累功积德,修学佛法。钱财并不是罪恶,只要能了解它无常聚散的本质,好好去使用它而不是被执着其上、被它所系缚,则这些世间财即具有正向意义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佛教里也有一些求财、致富的法门,正是这个道理。
/ d0 N1 ?, Z) m! c+ b 因此,一般人该以怎样的心态来求财呢?经上说:「正命有二:求财以道,不贪苟得;不诈怠心于人。是为世间正命。」这里所说的「正命」,正是佛教徒求财时最重要的「合法」前提──不以直接或间接伤害众生的事以求财,其营生事业必须合乎佛陀的教法(包含戒律)。凡是非法得来的钱财,无论出于什么良好的动机,都是造业。人不能不依财物而生活,但钱财的获得,必须要如法如律,这才是以正业、正命获得财富的生活。
5 i3 ? ]6 i' O' s' R' d8 Q 《阿那律八念经》以及《大宝积经》里也说:「菩萨摩诃萨无有不正求财而行布施。」有越多财富,当然就越方便去做大布施、行大善事,但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这些财富都必须是以正当方式去得到的,用非法的手段得财,不仅种下恶因,更是糟蹋了自己的福业。所以佛说:「如法求财,不以非法。」
* {% a t% B! m, z' R8 @3 Y4 F 在经典里,佛陀开示有关在家居士的财富观念,大致有四个理财的准则:
+ ?' G" O' G0 Y. @6 T+ r 一、少欲、知足。
' m8 d2 w+ S7 X: w 二、善尽照顾家庭责任、社会义务。
+ }2 j& t$ i! F8 ]/ ? 三、必须布施、供养。
& X# m: }% q% U! r! f, C 四、用于资生(购买赚钱的工具、材料)以及储蓄。
# Y0 P/ S; B, }" I: m7 o 若能依上述方法处理财富,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,也才能使今生与来世远离穷苦,资财不虞匮乏,而能专志修行、继续累积善业,为自己累积成佛的福德资粮。
1 `: j8 @; ^. L1 h* H5 E3 U 世间种种财物皆有聚散,不必太执着其上;但行善、布施、修行所得的功德法财,却是永不退失。这才是我们应该尽全心全力去追求的真正财富! : C3 ^6 a% N- S
本文转载者佛教网原文地址:http://www.liaotuo.org/list-9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