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 V% g8 z& N4 i/ I
一
% |' Z1 T$ z9 M 1.佛陀的核心教法是建立在四圣谛之上。 9 v+ ^% {6 I( M8 P
2.四圣谛的教法是基于人类的经验,而潜藏于人类经验中的就是一种追求安乐、避免痛苦的自然愿望。 # J$ O+ ^5 i0 b# f3 g/ D
3.佛法是以所谓的「缘起」来了解因果:一切万法,包括我们所经历的苦与乐,是经由多种因缘和合而生起的。 6 a" L/ l% L0 Q
4.事实上,快乐的感觉是苦,因为其内在存有不满足的种子。 / s- _9 [! e" v: U7 C
5.当我们讲到驱策一个人做出负面行为的烦恼,那也是未调伏心境。
1 m" R8 X" A n# Q7 ~ 6.未调伏的心境本身就是苦。
3 U A5 N9 R( E: g' I9 V 7.佛教徒谈苦的根源(集谛)时,是在讲未调伏、未驯化、障蔽我们成就无上正觉、令我们受苦的心境。
5 g4 y, F x8 | 8.苦的根源、苦因和苦本身,终究可以全部理解为只是一种心境。 c" `- v! ~: l! C4 }% F( P
9.未调伏的心境使烦恼生起,驱使一个人造恶业,恶业又造就了此人生活其中的不良环境。 3 V# f9 H o* `/ J
10.未觉悟的存在(轮回)等于觉悟的存在(涅盘)。
" o) { R* j# w9 }3 s3 t' [ 11.未觉悟的境地与觉悟的境地之间的差别,在于对空性的了知与经验。了知并体验生死轮回的空性,这本身就是涅盘。
: Z3 X! @' }5 X* ?7 z2 J 12.轮回与涅盘之间的差异在于心境。 ) j8 }; M; T' {2 E/ b0 }
13.佛的境地本身就是正确的心念和情感之结果。 6 x N, a' _* e& E `& N
14.佛陀的教法一方面认为未调伏的心境等于苦,另一方面认为已调伏的心境等于乐和解脱。
* _- j) N$ C. l Z$ @* B8 F 15.达成修行上的无上解脱,是正确的心念和情感的结果。
1 W2 }1 ~2 n8 i/ U4 s# ~7 l5 ~1 U2 M 16.根据佛法,对事实的本质有真正的洞见是觉悟的主要因素。
! [/ u$ p) {# G6 }0 I7 o- o 17.一切事物,包括我们的苦乐经历,终究只是自心的投射。
6 k m0 L+ \' r# x 18.不正确的心念和情感,对事物、对自己不正确的观看及体验方式,是我们受苦和不觉悟的究竟根源。 1 Y( I& p, \% r& x2 N3 o7 A' l) `0 y
二
' ?; r2 l) w5 O0 H 1.多种修心的方式有两个主要面向。一个是培养洞见或智慧,也就是培养这些正确的思维方式;另一个面向是方便或善巧的方法。
# a! O9 n; r4 A- u, S9 G, h 2.成就的佛果之境界也有两个面向。一是佛的色身,一是佛的法身,也就是无上正觉心的实相。 4 Q G8 T$ a8 l' g
3.色身是圆满觉悟者纯粹基于为了众生的缘故而存在的身相。圆满觉悟者他化现多种身形和外表,以进行各种事业来确保众生的安乐。
0 O* }' D: {1 h# T k" M; H( z 4.只有圆满觉悟者能够直接见到法身。法身要化现色身才能见诸于世,并从事利生的事业。 . {' z! I X: s2 q& x
5.佛的境界可视为自利与利他的实现。 4 E# ^9 l) `; Z; O( i: `
6.成佛是指一个人已经圆满明了实相的本性,并圆满培养利他的愿。所以佛是智慧与方便的圆满呈现。 1 b+ d. T& ^% F! K% Z- p/ Z
7.无上正觉或解脱不是他人可以给你的礼物,无上正觉的种子也不是别人拥有的某种东西。
L: Q4 H0 H, l$ a" P: N 8.成就无上正觉的潜力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。真正的无上正觉只不过是圆满实现个人的本性。
3 p2 |% N7 A9 R! N2 d 9.要能以他人安乐为优先,首先要认出是什么令我们陷于自我中心的态度。 & |! X* h W* r) I
10.我们心中的烦恼如怨恨、瞋怒、执着、嫉妒等,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。这些敌人不是具有手足的肉身,手中也没武器;而是卧藏于我们的心中,由内伤害我们。它们由内控制我们,将我们牢系受其奴役。 3 Z, k- h7 F9 l+ [0 x! H- i
11.瞋恨、贪爱和愚痴等烦恼敌,既没有强壮的手脚等肢体,也没有英勇贤明的胆识,但是它们怎能把我当奴隶一般地役使呢?
u. [3 M* v1 x7 \) F) u 12.烦恼一直潜伏在我内心中,并且任随它们高兴地伤害着我;而我竟然甘心忍受,毫不介意,这种懦弱之忍是可耻的,应该谴责。 ) `; H* f$ s# z ?
三
3 N/ h2 H S+ o. W6 a- \0 i; _- c 1.负面的心念与情绪往往会欺骗人。例如欲望,常显现为可信赖的朋友,美好又可珍爱。同样,瞋怒与怨恨对我们显现为守护者或可靠的侍卫。 ) \! \: n: g9 I% b) P, l1 G% Y
2.要完全了悟这些恶念与情绪的欺诳,我们的心首先要达到某种定力,方能开始见到它们欺诳的性质。 ' U0 e% x' k# I; S+ D3 t
3.虽然说出口的话语那声音业已灭尽,但它的影响力依然续存。
& f. L" `. [4 ]+ g; K0 \ 4.人性中最佳的美德之一便是我们的智力,让我们能分辨有益与无益、利与害。恶念(诸如瞋怒及强烈贪欲)能毁损这种特殊的人性美德。 " O; k. k7 j/ n) B$ X! f
5.真正的敌人在内,不在外。
; g! h& \3 l7 I2 C! J; C 6.外在敌人的存在要依赖许多因缘,而且是无常的。剎那间,那人或许成了你的敌人,在另一剎那间,又或许成了你最好的朋友。这是我们在生命中常体会到的一个事实。
/ M) N/ {( G' G0 q 7.但是负面的心念与情绪(内在的敌人),将永远是敌人。只要它们在你的心中继续存在,它们今天是你的敌人,过去是你的敌人,未来将仍旧是你的敌人。 " u W p' L& l7 }! S
8.我们终究能制造出一项能提供我们「终极」保卫的系统。
9 x" j0 M& P/ e! A' E 9.可以确定的是:只要那些具破坏性的内在敌人——瞋怒与怨恨仍不受牵制或挑战,那么有形世界遭受毁灭的威胁将永远笼罩着我们。 ?& K% G/ I8 b: S
10.外在敌人的破坏力,终究是从这些内在力量衍生出势力来的。内在敌人是发动外在敌人破坏力的触发器。
, m/ }+ \" D/ o$ d 11.纵然全世界的人都与你作对,成为你的敌人并伤害你,但只要你的心平静自律,他们也无法干扰你的安宁。反而是你心中生起一剎那的烦恼,便有能力干扰那份安宁与内在的稳定。
/ a. \. f/ _! [- q) v3 Y& I! ^ 12.纵使天非天,齐来敌对我,然彼犹不能,掷我入无间。强力烦恼敌,掷我入狱火,须弥若遇之,灰烬亦无余。
: X5 d- I' t; Y 四
B; c( ?) W5 X$ j; |2 n/ H/ { 1.如果我温顺地侍奉世间的敌人,他们还可能会饶益我,并使我安乐;但是,如果我一味奉承内心的烦恼,那么只会遭受更多的伤害和痛苦而已。
8 Y+ x' A$ c6 s' {8 n. |& w% I 2.虽然我们的意识处于不断变迁、永在更异的动态过程中,意识的基础本质是不变的。这是我们有为法的体性,了悟此真谛,让我能更容易面对现实。 8 z2 t* O! X( Y( v& n
3.要战胜一般的敌人,需要体力与武器。你可能还需要花数十亿的金钱在武装上以对付他们;但要对治内在的敌人——烦恼妄想,你只需要培养因缘,让了悟诸法究竟本性的智慧生起。你不需要任何物质的武器或体力。 1 K; l c" u8 X1 Y& m
4.你不需要昂贵复杂的武器来灭除内在的敌人。你仅需要培养一份坚定的决心,要藉由生起智慧(了悟心的真如体性)来征服它们。
$ j4 \! V6 s' s: Q) [ 5.任何一种努力都需要正确的心念和情感,才能成功并达成目标。
. d0 m7 n3 S! f" H h6 l 6.对修持菩提心的行者而言,瞋怒与怨恨是最大的障碍。 : }4 `1 w5 d* k; u
7.应当尽己所能地对治、消除瞋恨的生起,因为它的唯一功能是伤害我们和他人。
4 w! n1 {$ T; s' p2 j& Q 8.面对逆境的时候仍能保持平衡、欢喜的心,是防卫瞋心生起的主要因素。 - _, [; L1 i( l4 l, p
9.假设某人用棍子打你,你感到痛而动怒。你应该不会对那根棍子动怒吧?那你愤怒的对象到底是什
$ n) g& m6 e- Z: a 么呢?如果针对导致殴打行为的因素发怒是合理的话,那你所怨的不让是那个人,而是迫使那人行动的负面情绪。 3 s' H7 a3 P5 k% Q' `3 a" n
10.励力修持菩提心——为饶益一切众生而欲成佛的愿,以及大悲心与修心的锻炼。 T7 G: B7 {8 A$ z) {
11.身为一位真诚修持悲心与菩提心的人,你必须培养安忍。为了能够诚心修行、培养安忍,你需要一位蓄意伤害你的人。
, g; C* v) D6 L 12.要耕耘自心,让自己能够同情邪恶众生,并跟他们和睦相处。 " V# c! M7 P% n. D
本文转载者佛教网原文地址:http://www.liaotuo.org/list-42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