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o9 L' M- }; f
第三淫戒。若佛子,自淫,教人淫,乃至一切女人,不得故淫。淫因,淫緣,淫法,淫業。乃至畜生女,諸天鬼神女,及非道行淫。而菩薩應生孝順心,救度一切眾生。淨法與人。而反更起一切人淫,不擇畜生,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,無慈悲心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7 }+ m" u& ]9 ^9 f1、 自淫。出家人的一切淫乐活动,在家人除夫妻以外的人淫乐活动;同时,包含同性恋和口淫等。 , t# U; H; c7 l) q% [4 j) n5 E
2、 教人淫。教化或唆使他人行淫或卖淫;同时,包含以影像、书报、刊物等赞叹淫乐活动。 ! i2 b1 J5 a: V' y* x. T8 b
3、 淫因。著色起心动念的意淫;同时,包含污言秽语和猥亵行为。
# H& Z0 O; [0 z" k+ ?3 I& C4、 淫缘。以淫心相续的助因,成其淫乐;同时,包含自手或她手行淫。 + G- r0 u; x2 S# ?% F0 R' I
5、 淫法。利用一切性行为的泄欲方法或淫乐;同时,包含使用器具行淫。 $ L6 n0 k4 q" O# m" V% O
6、 淫业。以淫为职业,以提供性服务场所为行业;同时,包含制造性具。
" B/ M: |0 r5 t: f于一切人不能邪淫,于一切动物不能邪淫,于一切鬼神、天人画像不能思淫亵渎。在家人的夫妻,在不适当的时间、地点不能行淫,不能不知止足的不正当的行淫。 * P6 U; G7 v( V1 r( d
5 K, Z8 d3 l8 x8 a% `' U淫业有极重、重、轻三种;邪淫母女姊妹僧尼为极重,邪淫众生为重,夫妻非时非地为轻。淫有事淫和理淫二种;事淫如戒淫,理淫为执著己乐。放下解脱为觉醒,识得自我悟无生;根尘不偶无因果,心转万法破无明。往昔或今生淫习重的人,应修忏悔法。
% X- n+ \8 ~( Q" o& W4 ^3 _
. v( l- o; ` a9 E4 Y3 x$ @+ | b行菩萨道的人,应感一切众生恩而有孝顺心,应以喜舍心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应以清净心、清净行对待所有人。如果不能如此持戒,反而对一切美色生淫而行淫,或对母女姊妹六亲行淫,或不择畜生行淫,是无慈悲心的人,获极重罪果报。 ' e9 `- g) p# Y$ B
& C, F1 _6 ~- N( Q7 f, D+ q
淫戒主要指邪淫,约束对象是受戒之人。淫业重的人,除堕三恶道受报外,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;一是妻不贞良或夫不操守;二是眷属违逆。如果净心不淫,现生与未来世得四种善报;诸根完具、常得清净、为人师表、妻贤子孝。
- R! O) {* v6 }: _ L' s% t
: L' K/ J4 w( S4 Y第四妄語戒。若佛子,自妄語,教人妄語,方便妄語。妄語因,妄語緣,妄語法,妄語業。乃至不見言見,見言不見,身心妄語。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,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。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 / J9 k; P% B/ [. e( }' M
1、 自妄语。自己假话于人,不顾事实的荒谬乱说;同时,包含未证谓证,未得谓得的欺凡罔圣。 7 _" w# c2 q% C0 J
2、 教人妄语。教化或唆使他人说假话,谣言惑众,混淆视听;同时,包含言行不一,编造伪证,挑拨是非等。 8 S% U d' x* \( s2 @4 y7 B* Z
3、 方便妄语。为标新立异用美丽谎言,故意编造骗局,引人误入歧途;同时,包含对父母、师长、权贵的阿谀奏承或诋毁谄曲等。
& @0 {8 v' }" k$ V |+ k4、 妄语因。从起心动念处无有诚信,一切虚伪于人;同时,包含道心不直,道行不真。
7 O) F J$ _3 S8 ^3 [- E5、 妄语缘。以连环相续的谎言,遮蔽丑恶的心行,让一切有亲缘、情缘、有缘的人上当。
h- e5 r5 o2 \, I* {6、 妄语法。以诱人上当为目的的一切谎言为方法,欺世盗名。 " \5 \7 `- u: p& P. S4 k5 }, e; u& w2 n, R
7、 妄语业。以谎言为职业,以骗人为行业;同时,包含强权下的指鹿为马。 * z" o3 f" v+ N! P& I v
8、 不见言见,见言不见。身行、口说、心想皆为伪善谎言;同时,包含不闻言闻,闻言不闻;不触言触,触言不触;不知言知,知言不知;无有言有,有言无有等。
! d4 S; r, ^+ c( y, N& v/ E
' {* H% f9 k0 K! n$ L妄语戒有极重、重、轻三种;对父母师僧妄语为极重,对众生妄语为重,对圣人妄语为轻。妄语有事妄和理妄二种;事妄如戒妄;理妄为违背真理,有所言说。一言无善恶,离道即为邪;起念分天地,十界任君择。往昔或今生妄习重的人,应修忏悔法。
. i& [1 W) |/ ?% n+ u) G S% r: q行菩萨道的人,应以恒常的质直心,口说正语,心行正见,自利利他;教化一切众生,同生正语正见。如果不能如此持戒,反而自行并教化一切众生广行邪语、邪见、邪业的人,自损损他,获极重果报。 6 I' o# j( D" G
妄语业重的人,除堕三恶道受报外,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;一是多被他人诽谤;二是常被他人欺骗。如果诚心不妄,现生与未来世得八种善报;一是口常清净有香;二是为诸世间信服;三是言诚人天敬重;四是爱语安慰众生;五是得胜乐业清净;六是言无失,心欢喜;七是言重人天奉行;八是智殊胜、无能伏。
0 @' Z. t& p' t+ S
4 X8 ]* s1 K, [第五酤酒戒。若佛子,自酤酒,教人酤酒。酤酒因,酤酒緣,酤酒法,酤酒業。一切酒不得酤,是酒起罪因緣。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。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, u2 k$ P `9 q* }) ~& d- }1、 自酤酒。自己做买卖酒的生意。 4 x2 D; }. J2 q) i& U- P" \
2、 教人酤酒。教化使用他人为己做买卖酒的生意。同时包含合伙合作做买卖酒的生意。 " D% y2 v6 c2 v) W) _
3、 酤酒因。心里喜欢作买卖酒的生意求利。 7 s" x# |* E+ h4 K
4、 酤酒缘。利用一切人际关系和器具设备促成买卖酒的生意。
4 H7 w3 u3 j6 w: O+ I5、 酤酒法。利用一切销售方法和隐蔽手段作买卖酒的生意;同时,包含间接作买卖酒的生意。
7 k' R. M q0 T7 q6、 酤酒业。以买卖酒为职业,以中介批发为行业;同时,包含以造酒为业。
N; z$ Q) |& j6 ]7 u- I 3 [4 n1 t" n* O* C7 m
行菩萨道的人。应以广大的智慧心,让一切众生聪明,开发智慧;所以,一切酒不得造卖。如果不能如此持戒,反而方便一切众生饮酒,使一切众生愚迷再加颠倒的人,获极重果报。 - ^ y T. w* O/ }: S% K3 E
; n8 U a" g6 N$ E* j酒是一切众生心生、口说、身行罪恶增致的因缘,既可乱性丧志,损害身体健康,损害慧命;又于未来世愚痴。饮酒的人有十种失;面色难看、气短乏力、眼不明澈、常现嗔相、影响遗传、增致疾病、增加斗讼、名声不好、减少智力、命终堕恶。还容易引起不孝父母、不敬三宝、引发事故、意外伤亡等。 7 e2 E7 ~& h6 V: x9 k
. K% ]& ^- O# T3 \( G% {
酤酒戒有极重、重、轻三种;以酒供养佛、菩萨、罗汉和强劝父母、师、僧醉酒为极重,大批量买卖酒为重,间接买卖酒为轻。酤酒有事酤和理酤二种;事酤如戒酤;理酤为执著痴迷。天设五毒身,六贼是魔根;酒色多往来,财气常相邻。往昔或今生酤酒习重的人,应修忏悔法。
4 Z: C: b3 w5 L( a! p. K酤酒业重的人,除堕三恶道受报外,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;一是愚迷顽劣;二是易怒暴戾。
7 k) R0 h1 `( U; `8 G如果至心不酤,现生与未来世得八种善报;身心常乐、口有甘味、仪态端严、减少疾病、避减灾祸、增强智力,善业清净、随善生天。
/ C, I; w1 d& H/ n6 s( s* \" U
& S# [1 ?) j. P% T- W9 B4 M第六說四眾過戒。若佛子,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,比丘比丘尼罪過,教人說罪過。罪過因,罪過緣,罪過法,罪過業。而菩薩聞外道惡人,及二乘惡人,說佛法中非法非律,常生慈心,教化是惡人輩,令生大乘善信。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: r6 B3 v' J4 z0 V4 I) }
# r9 K5 d; _) I; g9 V0 Q1、自说。以排斥攻击为目的,片面夸大或凸显行菩萨道的出家人与在家人的过失,片面夸大或凸显比丘与比丘尼的过失。 ; P; ]# Z `. ~, Y
这里,一定要明白,不是佛护四众弟子之短,而是慈悲一切众生,恐不明行菩萨道的人何因缘或相对法另一面产生的过失而获罪;比丘、比丘尼虽是出家人,而不能全是圣人;只能是专门持戒修行佛法的人,难免有过失;正所谓;罗汉以上无事说,有戒有行有法说;菩萨初心无理说,离人离我离相说。否则,若攻其一点,不计其余而获罪。四众弟子若有过失,一有寺规处罚;二有戒律的法则处罚;三允许忏悔自新。如果出家人违犯国法而获罪,应先依寺规逐出山门,依佛戒吊销戒牒后;再以平民身份如法、依法处罚,以免亵渎佛教而获罪;应罚罪身,保护人性。
- u1 @% p3 }; L5 n2、 教人说。以嫉妒诬陷为目的,教化或唆使他人夸大或凸显四众弟子中产生的过失。
- S1 l- D6 X0 u+ v) g: m3、 罪过因。以攻击佛、法、僧的恶心,夸大或凸显四众弟子中产生过失的因由。 / k3 g$ Y( R* E3 {
4、 罪过缘。以攻击佛、法、僧的恶心,随机夸大凸显四众弟子中产生过失的过程中,人际关系作用的结果。
! S4 u. O/ G6 p/ l6 O5、 罪过法,以破坏诸和合与持戒修行为目的,夸大或凸显四众弟子产生过失的方法,并列举罪状。
9 j" J5 N+ ~& Y6 s' |6、 罪过业。以信仰佛法为名,行破坏佛法为实;以专门破坏或攻击四众弟子中的过失为职业,以与他人联系共同破坏或攻击四众弟子中产生的过失为行业,使人产生疑虑误解。 / t" a. D ]/ p* B5 h' q! P
* N- Y4 L+ P4 N& }+ q+ Y7 U' W
修行菩萨道的人,听闻到外道中的人和声闻缘觉小乘中的人,以四众弟子中产生的过失为名,诽谤佛教中无法可修,无戒律可守时,应保持恒常不变的慈悲怜悯心,教化引导这些人,使之生起唯一佛乘的善心和信愿行。如果不能如此持戒,反而乱说四众弟子中产生罪过的人,获极重果报。说四众弟子罪过的人,即是犯戒有过失的人,也同世间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。 % L$ ]) c& _+ d4 c
6 F. S- c1 x/ U: N g3 S4 M
这里的四众弟子,在本经中应理解为,受菩萨戒的出家人、在家人和受小乘戒的比丘、比丘尼。 * {8 t v3 D% A) g
说四众过戒有极重、重、轻三种;说受菩萨戒人的过失为极重,说受比丘戒人的过失为重,说失戒人的过失为轻。说四众过有事过和理过二种;事过如戒说,理过为轻师慢教。心存侥幸无因果,执著名利怕阎君;三途众生谁肯做,不见轮回饶过人。往昔或今生说四众过习重的人,应修忏悔法。 7 e* W. }6 X7 H$ E
5 C( }9 J Y$ C/ I0 g/ {说四众过业重的人,除堕三恶道受报外,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;一是眷属离散不孝不亲,常闻恶声;二是家族亲友中多卑劣恶行,言多争讼。同时,兼有口形不正、实言难信、人见不乐、难弘正法。如果直心不说过失,今生与未来世得五种善报;得不坏身、得不坏眷属、得不坏法行、得不坏善知识。同时,兼有八种清净业;言语有度、言利他人、言道契理、言词美妙、言旨承领、言则诚信、言正法喜、言善受乐。 2 a& D. v% v8 m! K# k
% z: L3 {) _$ s0 k' g$ }0 K第七自贊毀他戒。若佛子,自贊毀他,亦教人自贊毀他。毀他因,毀他緣,毀他法,毀他業。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,惡事向自己,好事與他人。若自揚己德,隱他人好事,令他人受毀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 % N, J' \# u1 x; ~% n3 s2 C+ i
1、 自赞毁他。把称赞自己的功德,建立于宣扬他人的过恶之上,自利损人。 0 c0 L7 h1 [5 v- \' r5 R9 Y
2、 教人自赞毁他。教化或唆使他人协同扩大自我功德的称赞;而以种种罪名毁谤他人,达到自利。 . X6 `/ A' D7 L" t: a. U
3、 毁他因。以贪名求利的心或嫉妒心、慢心等,毁谤他人为快。 E4 |6 }! c+ Q0 {1 N- W
4、 毁他缘。以达到自我不可告人目的的相续心,利用一切机会,促成他人名声狼籍而自利。 + m$ G( F! }' I5 H1 e
5、 毁他法。以不择手段的方法,编造列举他人种种过恶,攻击他人言行的所作所为。 4 x" z$ ~2 S$ t' \2 W
6、 毁他业。以毁谤他人为职业,以合伙毁谤他人为行业,偏离公正中道,坚信假话重复三遍也是真理,使人盲目理解受其领导,使自赞成功与毁他败立。 ( Z5 T+ l; h% A* }- Y+ z4 ^
0 t0 L1 o* R+ t' X
行菩萨道的人,应代一切众生接受毁谤侮辱,主动承担一切过恶,把一切好事推与他人,并赞扬他人功德。让他人荣光才己心安,让他人胜己才己得自利,才是行菩萨道的人所为。如果不能如此持戒,时时自扬其德,处处埋没他人好事;并虚功假意利己,伪造他人过恶损人,善心泯灭,恶心业生;这样的人,获极重果报。 + h. p# n8 w" a7 d
# A, ^8 }# }4 Z- q' A如果自赞功德为实事,等于淫女为钱卖笑得利而失德贞;如果自虚功德而无实有,等于犯人痴梦自由,欺人自欺而失妄语戒;如果毁谤他人言行为实事,等于偷鸡不成蚀把米,既得两败又失恶语戒;如果诽谤他人言行恶事为虚构,等于老鼠钻进风箱里,两头受气,既失恶语戒,又失妄语戒。 7 g+ V' }5 _- Q: n
# m. a4 q: [0 p; @9 e, \自赞毁他戒,有极重、重、轻三种;毁谤诸佛、圣人、父母、师僧为极重,毁谤人天为重,毁谤鬼神、修罗、畜生为轻。自赞毁他有事毁和理毁二种,事毁如戒毁,理毁为心非而不发。缘觉永断事恶,不断理恶性恶;菩萨永断理恶,不断慈悲喜舍。往昔或今生犯自赞毁他习重的人,应修忏悔法。
% N& D9 |8 K% p5 R + M( }5 {! T& l7 s
自赞毁他的善恶果报,如同妄语戒或说四众过戒相同。
6 d5 P8 p3 ?# F$ p2 p9 z% n
# H' G5 Q: t4 q第八慳惜加毀戒。若佛子,自慳,教人慳。慳因,慳緣,慳法,慳業。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,來乞者,隨前人所須,一切給與。而菩薩以噁心嗔心,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,有求法者,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,而反更罵辱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7 R" e$ k( D/ u( X, d1、自悭。自我悭财悋法,对乞财的人不施一物,对求法的人不说一法;反而嗔忿轻慢,辱骂加毁。 * F6 a# x- c) R5 @4 |4 y$ P$ r
2、教人悭。教化或唆使他人,对乞财与求法的人拒施;同时,包括与其他人合伙共同拒施。
: o$ H0 Y: J+ y% F& T1 \3、悭因。以悭财悋法的心,鄙视财法贫穷的人而拒施。 % F, U" D# m7 y
4、悭缘。以悭财悋法的相续心,只求自身清净安逸,六亲不认,妄说过失,巧辩缘由而促成拒施。
. _9 \9 _% M4 R$ r3 a5、悭法。巧用种种方法,以哭、笑、怒、骂、虚伪、回避等多种手段,促成拒施。 3 U4 M5 a) _( N2 @
6、悭业。一贯悭财悋法,一生不利他人;事事占尽便宜,处处算计机关。累悭成习,悭成自然,结业不善,自立贫缘。 ( u1 Z; }' b" F
7 F8 P: K; ^( g: Y v8 e行菩萨道的人,见一切贫财穷法的乞求人,应随其所需,身贫施财,心贫施法,一切惠施,不图回报。出家人财施难,在家人法施难;要力所能及的随宜惠施,破难立宜,财法双施。如果不能如此持戒,见身贫法穷的人,不施一物,不说一句一偈;特别对赈灾捐款说三道四,对灾民不予慈悲慰问等。反而心生不悦,面有怒容,或再加辱骂等。这样的人获极重果报。
- `3 S% T7 A! d# p8 R
4 b7 F# J5 n& s4 P% d悭惜加毁戒有极重、重、轻三种;悭毁诸佛、圣人、父母、师僧为极重,悭毁人天为重,悭毁鬼、神、修罗、畜生为轻。悭惜加毁有事悭毁和理悭毁二种;事悭毁如戒悭;理悭毁为身财易舍,妙秘法财难施。罗汉永断事悭,不断苦集灭道;菩萨永断法悭,不断度人法缘。往昔或今生犯悭惜加毁戒的人,应修忏悔法。 1 C: c7 V7 C+ `* E+ a4 N
# R9 W" ~/ C6 V悭惜加毁业重的人,除堕三恶道受报外,若生人中有两种果报;一是生生贫穷;二是事事愚钝。如果喜心惠施,今生与未来世得五种善报;一是身口意三业自在,诸根具足;二是一切财物自在,怨贼不夺;三是一切福德自在,随心所欲;四是王位安稳自在,国富民丰;五是一切所求自在,百倍殊胜。如果有人见施随喜,得四种善报;一是现世增福与人和顺;二是身心安乐,德高望重;三是常行惠施,辩才无碍;四是增长道业,众生受教。 ; `. z M0 l" \) d
8 q. o5 [, x( B' I# M第九嗔心不受悔戒。若佛子,自嗔,教人嗔,嗔因,嗔緣,嗔法,嗔業。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,常生慈悲心,孝順心。而反更于一切眾生中,乃至於非眾生中,以惡口罵辱,加以手打,及以刀杖,意猶不息,前人求悔,善言懺謝,猶嗔不解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 . V; t# L8 t* K) i
1、自嗔。对一切众生的言行造作,产生仇恨怨害之心,不受他人也不向他人谢过或求忏悔。 9 f: g+ ^* d/ W b* E% p
2、教人嗔。教化他人心里种下仇恨怨害的种子;唆使他人挑拨是非,扩大相互仇恨怨害的效果;让人永记仇恨,怨害相续,产生群斗、族斗、家斗、国斗;以怨报怨何时了,以恶报恶无尽期。
: h0 W K4 i% b( r" }5 C" G3、嗔因。心无仁德宽恕,所行损人利己,不惜平地风波,无端仇恨怨害。
( `; u& b" ?% r1 \" \' `4 ~; d4、 嗔缘。万事斤斤计较,一切处处认真;无端猜妒妄有,相续方便成嗔。不知缘有善恶,恶缘循环更生;由嗔生痴杀盗,相缠难解难分。
# @/ N) Y1 Q8 w; Y* ]+ D) ~5 d5、 嗔法。一念无明是嗔根,贪得无厌是助因;口发嗔言无廉耻,身现嗔相已忘形。天不尤人也生怨,地多不平起恨心;为谁吹风为谁雨,为何相克为何生。 5 a8 O, U0 ^+ E Q
6、嗔业。以嗔著乐,假想为敌;敢恨敢害,自业自成。对方知雄,我更为英;一念嗔起,百障门开。嗔习难断,嗔海难平;积习为山,果海沉沦。 # Y- L8 L/ q3 `5 l
! F5 ?8 t2 x9 w: b2 f- G2 y
行菩萨道的人,应自除嗔习,欢喜人生,予人以乐,做一切众生的榜样,培育众生善根增长,创造万事有商量与和谐自无争的氛围。一切众生犹如一子,经常保持慈悲心;一切众生犹如父母,经常保持孝顺心。如果不能如此持戒,反而于一切众生与非众生中带头行嗔,张口骂辱,举手刀杖,犹不解恨;忏悔无宽恕,谢罪不谅解,置死而后快。这样的人,获极重果报。 ) N; Z; g% X/ x9 Z& c
' j) v( M' u% @0 R% m
嗔心不受悔戒有极重、重、轻三种;嗔恨诸佛、圣人、父母、师僧为极重,嗔恨人、天为重,嗔恨鬼神、修罗、畜生为轻。嗔心不受悔有事嗔和理嗔二种;事嗔如戒嗔;理嗔为一法不取。三果罗汉嗔事尽,四果罗汉有嗔根;菩萨禅悦住中道,方便示现伏理嗔。往昔或今生嗔习重的人,应修忏悔法。
9 {$ P8 m3 }/ k, |" s w ( L* V2 e" o- k) e; L# ]) r
嗔心不受悔业重的人,除堕三恶道受报外,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;一是常被他人求其长短;二是恒被他人愤恼怨害。如果禅心无嗔,今生或来世得八种善报;一是心喜无损恼;二是心悦无嗔恚;三是心和无争讼;四是心柔和质直;五是心慈善如圣;六是心安利众生;七是相庄严众尊重;八是速生梵天享乐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