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h, w0 l: ~! K溪西十里
0 v# ^) a6 k: p' E0 Y0 _ w$ } 无极而太极。太极动而生阳;动极而静,静而生阴。静极复动。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。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。阳变阴合,而生水火木金土,五气顺布,四时行焉。五行一阴阳也,阴阳一太极也,太极本无极也。五行之生也,各一其性。无极之真,二五之精,妙合而凝。干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二气交感,化生万物,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。形既生矣,神发知矣,五性感动而善恶分,万事出矣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,而主静,立人极焉。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,日月合其明,四时合其序,鬼神合其吉凶。君子修之吉,小人悖之凶。故曰;「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。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。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」又曰:「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」大哉易也,斯其至矣!
( j6 [4 r6 ~" Q7 q% F
! x7 D p* e4 H% v
' G- j* [" H2 E, @山中月岩
4 f2 A T" [1 M) O7 N5 p( a, h
: @; d4 L' O9 Y- v. ~% y
上篇
& G+ r7 j$ {$ |! I1 N
第一节:自無極而太極。
, B7 n1 h/ G2 c 周子原书有‘自’,朱熹删订之。是知无极无自故。
' c" D2 _3 `. O8 I: R 极,言对待之极至也。与‘仪’类同,然仪以用身外易知,极乃天地造化之极,有自于其中,难以言也,故异之。
; \. _( t" E0 A) T% S3 ~; ^
无极,极化谓太极,去极化达无极。两极并举,对立之成也。两极调和谓中,然中庸,非此无极也,中庸之尽也必以此,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。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,尽归者此无极也。所谓无极,即非无极,是谓无极,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;所谓凡夫者,即非凡夫,是谓凡夫。
, V& b% G% D) P A d: A 梁武帝问李兴业“太极”有无,李以“易有太极”对曰:“是有”。邵雍曰:“太极既分,两仪立焉。”“一气分而阴阳判。”(《观物外篇》),刘牧曰:“太极者,一气也。天地未分之前,元气混而为一,一气所判,是曰两仪。”(《易数钩隐图》)
% {2 I% ^8 z9 f" n 无极而太极,不明此而修者,必不得至易之门,谨此。
, \- l/ Q3 o6 s6 p8 {
# U) _$ B# {& O6 n. a第二节:太極動而生陽,動極而靜;靜而生陰,靜極復動。一動一靜,互為其根。分陰分陽,兩儀立焉。
( Q$ P" K! C% K3 [. H+ _
太极动而生阳,是本自非动也。本自非动不谓静,有以别于后之谓静也。
, P, g$ O2 G, t7 Z: o2 L. |
一动一静,各一其性而言之也,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。若非一之,则其一体而运,非相,非非相。为以一之,故得互为其根,成就两仪。两仪立,阳变阴合,化中偏正,万象成焉。
! [! T) l: i1 D, d
. D/ g9 `8 a; {
第三节:陽變陰合,而生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。五氣順布,四時行焉。五行,一陰陽也;陰陽,一太極也;太極,本無極也。五行之生也,各一其性。
) g' ]& U! z/ y+ L9 g a& q 阳变阴合,化中偏正有差,万象成焉。如于道经所谓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三乃阴阳归极中也,偏正出万象。
, B; u8 I, _, S
五气(气):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。
3 c9 Q' r7 ^2 L# v. ?5 }$ } 四时(质)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
2 D" u8 H: b6 }7 r% \7 i. w 气质并行,是生万化也。
- [+ f% U# Y( j9 x
五行一阴阳也,……:此明于生化之道,破五形相归阴阳,阴阳非相即归太极,极亦非,是则无极。
; H3 F( u Q% V4 s3 z+ m* r) P 五行之生也,各一其性。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,故有以分之;所谓定相,即非定相,故得五行之周行也。
# u, S1 ^, N2 f% C4 g! Q
* ~4 D3 [! X/ ?( |$ U; p/ f1 J
第四节:無極之真,二五之精,妙合而凝,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
3 x6 P' z$ ?) J5 R/ B 无极之真者,非动,非非动之体也。
+ s6 H7 n- | e6 J% L
二五者,五气、四时也。二五之精者,精微稽极,感化之体也。
9 \; K+ }4 W" t$ a" E5 G- M" @, w 妙,玄玄所成也。通书之言‘幾’者,当谓于此。
9 T3 z# y8 H+ v6 ~) }+ ~3 N1 Z. i 凝,凝滞,是成相体也。
* w, H9 `3 ~) x. K, @
乾坤、男女,分列《周易》上、下篇。序卦传有以述焉,是明于此四者,非二也。
+ u9 [; J* q7 f- {# Q( l) v+ I 道,乃述于此图上下通达之行也。故‘一阴一阳之谓道’,是明其行行之谓也。
4 S$ Q# V! i$ W; K
6 o6 t# F7 \( p2 S* E第五节:二氣交感,化生萬物,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。
) d0 A& F9 `. Z7 |) o \
二气者:乾坤,天地之气也;男女,阴阳之气也。
: T8 a: B4 R& Z4 E' \
化生万物之理,乃二气变合之道也。
7 C6 |; M3 ^5 p& W3 y8 v( A 生生之谓,乃各为阴阳、天地之效而变化也,是得无穷。所谓天地、男女者,即非天地、男女,是谓天地、男女。
5 p) r3 O4 G) T, d: v
# |! G5 N! I/ `# ^ t% ?第六虚节:
- ?# k g! Y; \. ?2 `" i 上述五节,可列五行欤?下亦一五节,其亦可列一五行欤?存之。
- |6 M, P! x* n; }4 E: Z
' }" I$ D M. R; s
下篇
6 I8 m5 o" r, L7 O! |. [
' H+ k) V% ?( b, u J
第一节:惟人也,得其秀而最靈。形既生矣,神發知矣,五性感動而善惡分,萬事出矣。
) b/ c4 ]1 ]9 G- x 上篇言大象,此处究小宇也,形异理同。
: m: Y9 P# f0 [8 X 惟人者,自居故成万执。灵秀为人,得者可造化,可成归。
. G# J: y3 d: C 一形一神,神变形合。善恶秉阴阳,万事类万物。
$ r' A: o6 G2 ^9 i
感动者,‘非幡非风,仁者心动’也。
5 {9 I5 n: b5 c$ f 此可谓‘生生’。
! e4 J& P6 C# F. @4 M
& r4 Q p" ~2 S第二节: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,立人極焉。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,日月合其明,四時合其序,鬼神合其吉凶。
& b; S/ S+ ~3 Q# O
人极类太极。人极之先,不惟人得之。
. U- {1 B2 c t, a% {0 I1 {
中正,何非中庸,法于无极。仁义乃成生生之易, 法于阴阳。非动,非非动之体,有似于静,故主静焉。
% e, F+ o* g1 s. A0 |3 R5 n
天地、日月、四时、鬼神,圣人合之,成三之蕴也。调和之,尽象穷理。
+ q2 K( Y5 q( ? 此可谓之‘离明’。
( f" ]) _3 ?$ u
4 u, e4 O. t/ t- P3 u4 G v第三节:君子修之吉,小人悖之凶。
- v4 E# F$ V& g$ d0 L
吉凶生大业。
9 Y9 W4 Z1 b; P' N. X5 P' _ 定吉凶者,明悖逆顺成也,以之一人性。
' x1 B. }& `3 _" @
此可谓‘顺逆’。
+ ?/ O: K8 M7 F9 ]0 r
8 ]1 y# K4 j! [4 h1 F7 t' v! }, F
第四节:故曰︰‘立天之道,曰陰與陽;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;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’。又曰︰‘原始反終,故知死生之說’。
+ F1 A4 F8 x6 m% d% u% w6 o
天地人三才立矣,行于大化。
8 i! @+ I# A0 U7 h
言道者,乃以明道之所成与归欤?!
" R+ C3 d8 S( ]/ B 原始,还原本始。反终,返终也。终始本一,至矣。
" q+ ~6 b- `$ B$ j3 M' f! M
死生之说,历死生修者知之,吾等不知也。知之修练,谓之圣人。
6 ]- R' {! c# W$ T& V3 ? 此谓‘修道’。
2 T* r1 N# G+ Z; a* p8 p
' ]# s. D4 T; f J: `
第五节:大哉易也,斯其至矣
* F4 O, ]- ]5 f! b 大者达也。易者死生反类之变也。本立而道生。
: o& a4 g* i4 a& |* R 斯,化道也。其,通途。至,一行也。矣,止于至善。
P _0 n$ A; J7 P 此谓‘无形’。
r6 z8 ~" g6 V& A' V
( f0 ^( q3 F0 w Z1 F4 [8 r第六虚节:
, ?+ _' {9 t9 X$ O- K 全书二百五十字,去一自,二百四十九字。
8 K6 U1 {3 l' H0 v2 O 图与书:形而上者谓道,形而下者谓器。
' e8 \% v& ~( \2 ^9 M* J
7 }) n4 ?& y4 y6 S2 \7 F
" T% e9 p6 v/ H余续博注
( i/ O2 c2 }$ y" m
# U: K# h3 ?, d( B
原图本是“动阳”与“静阴”,而“阳动”、“阴静”则为朱熹所改。
! p4 D% r: \6 J: q- v 古之人,其知有所至矣。恶乎至?有以为未始有物者,至矣,尽矣,不可以加矣。其次以为有物矣,而未始有封也。其次以为有封焉,而未始有是非也。——《庄子》
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。有有也者,有无也者,有未始有无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。俄而有无矣,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。——《庄子》
7 p }7 j* m( X7 _
乾坤其易之缊邪?乾坤成列,而易立乎其中矣。乾坤毁,则无以见易;易不可见,则乾坤或几乎息矣。是故,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,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,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。 ——《周易系辞》
/ y; @, f5 \2 w+ Q e& u
“形而上者是理,形而下者是物”(《朱文公易说》)。以其不紊而言,則謂之理。
4 a% W/ s/ _# d
明曹端,读《太极图说》、《通书》、《西铭》,曰:道在是矣。笃志研究,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。
[9 D- W% ] Q! Y
) k, ?. O, G& d4 }# \* Q1 ]0 G
天地自然图
, o/ ?' ]9 {% C# n) T: {- ?
0 E+ X, f2 _4 L! \; R
2 ^, \' i! X( }2 _
上下一转,五行非有,是谓天地自然也。此以玄同圆觉为修,不以渐次为要,是顿教法也。以礼要知之,周子太极图确乎儒书也。
- b) Q9 [+ H# A$ m$ k" O
9 t+ [5 r+ y3 { q% t
通書
; s5 @% k( ^% n) a7 R
, L1 b+ I8 Y$ }6 d2 w
/ n% Q$ E0 c9 l* {! m' E& }- \) {誠上第一
5 H! M0 S8 }$ C0 C
$ Z8 m3 X' [3 B, M: U2 X誠者,聖人之本。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」,誠之源也。
! x! U: Y1 g+ X3 W
「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」,誠斯立焉。純粹至善者也。
) a7 [6 C* r C; c9 K# g
故曰:「一陰一陽之謂道,繼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」
* z% Y `7 b( L1 J, f元、亨,誠之通;利、貞,誠之復。大哉易也,性命之源乎!
4 n2 H9 f7 }$ O* @
. \- e* s2 F6 i
誠下第二
) T+ y) S# H) E" k6 D4 @9 S5 Y
. d' P' k8 n" t o$ J! N# |) {: x
聖,誠而已矣。誠,五常之本,百行之原也。靜無而動有,至正而
& n& O4 [1 u! y- [4 Q& V明達也。五常百行非誠,非也,邪暗塞也。故誠則無事矣。
6 D" Z* Z) x3 [( _0 B+ v
至易而行難。果而確,無難焉。故曰:「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」
% q& r- ^. h. o' [8 o+ d
7 z- o( E0 G5 s3 C+ S* |……
) z7 X; t) h) U8 h
……
* p8 `' X, W( {9 X; F5 E
西 铭
% _" ~8 @# i4 y( }
(《订顽》、《正蒙》)
3 }/ N9 f. P% B+ o 乾称父,坤称母。予兹藐焉,乃混然中处。故天地之塞,吾其体;天地之帅,吾其性。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
大君者,吾父母宗子;其大臣,宗子之家相也。尊高年,所以长其长;慈孤弱,所以幼其幼。圣其合德,贤其秀也。凡天下疲癃残疾,茕独鳏寡,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。
% p3 [2 ^% ?2 ~7 f! u9 U
于时保之,子之翼也。乐且不忧,纯乎孝者也。违曰悖德,害仁曰贼。济恶者不才,其践形唯肖者也。
知化则善述其事,穷神则善继其志。不愧屋漏为无忝,存心养性为匪懈。
恶旨酒,崇伯子之顾养。育英才,颍封人之赐类。不弛劳而厎豫,舜其功也。无所逃而待烹,申生其恭也。体其受而归全者,参乎!勇于从而顺令者,伯奇也!
6 Y: p2 P' [" r+ O 富贵福泽,将厚吾之生也;贫贱忧戚,庸玉汝于成也。存,吾顺事,没,吾宁也。
6 S, x H; |2 ?) d0 j, U
* C% d, ~8 Q' ^/ B( a
小注:正蒙者,诚之,躬行之而已矣。疑者自罪。
: _5 s" k# G3 M: P' R
* q' U8 u# g4 ^* t公元2009年3月7日11点59分
1 l8 `# a0 S6 E5 z# C笑华陀书于新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