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网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3130|回复: 1

尊重正教,巡礼楞严经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9-3-3 19:55:1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6 w& @$ x: D: u6 o) A0 d9 N

尘埃落定

5 W A4 X4 a, P5 G

[原文]:

7 `( t6 t5 i0 o$ b3 S% E" O1 [* t, G

   首楞严经,全名: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。原在龙宫,历劫传出,广州制止道场剖膊传经者中印度般剌蜜帝。

6 v) d6 y3 }# C! c" i2 g

[略释]:

% W' o9 u( u5 ?# k4 h- |, S

   首楞严经,第一即定力,名为佛性。首楞严,指健行、一切事竟。一切事得坚固,称楞严。首楞严者,三昧之名,万行之总称。三昧即‘定’。————参僧家释语

, C, l! [/ j5 k, C# N; g j% n

   道,部首弃走之底,得部首之‘首’字。部首走之底,代表行,是此经名‘万行’所在。‘万行’所达,谓为‘大佛’、‘如来密因’、‘修证’、‘了义’。此处独提出‘首’字,乃挽定虚空结之意也,从结处作解,故得大解脱。

' `) a) P5 T. B: h

   楞,‘木’字旁代表旺盛生命力。楞字去木字旁乃‘四方罩定’,故此谓定力成就永生。

, L; ~* k8 N# `9 M( d

   严,‘广’字部,意其可广大及于无穷。‘亚’字部,上天下地,中关其‘业火’,此‘业火’自‘广’上一点而发,达及于无穷。严之者,令火不燃出,得水也;水者,复‘广’不失也。

6 C' k* N8 u0 y7 X5 ?$ {& D

   经,经纬轨辄之径,是行也。

" H9 d9 Q3 U1 E" i

 

r2 Z, V3 w3 q# S9 a' ~

 [原文]:

8 I4 }% x& q( T8 f# ]5 y" I

    但有言说,皆无实义。

9 z& N1 l( t5 x# l/ }1 {. [7 `

 [略释]:

- E" q/ m/ [( g9 ? b

    此经之神迹示现于诸经中最为明显,而处处加于此句,是虚构之谓也。

1 q: m7 x3 A5 E N: B

    所谓虚构,即非虚构,是谓虚构。有其道于其中昭示也,佛假以方便故。正和孟子所言“尽信《书》,不如无《书》。”,明其解故。

5 |1 N1 w" @7 h: B5 |

    再则,言说非于实践,尽属空谈;现实世界千变万化,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,是无有定状态,言说已定,相比之于无定故谓为皆无实义,而于《金刚经》则主讲此‘无有定法’。

4 G5 q3 A I" }2 u7 w

    1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没有实践,一切言说尽属空谈。

6 c# j; H8 R, s

    2、言说只在传递现实的信息,但它不是现实本身。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之时并不会说话的,也即离开言说,我们依然如故。言说让信息得以传递准确而已。

7 R- E# v/ I5 q$ W! }' K7 Z8 }2 b3 D

    3、依马克思学说:世界根本是物质的。文字说只是字母部首的组合,言说只是动力的振荡作用过程组合,人取其意以用,并非物质。非物质则即如精神,虚的。故佛家、道教终日谈空,因为他们专论于法,先治精神,再用于实践啦。

( L& |' U8 Z/ {1 H& X! e

    下面引儒道各家言说以明:

6 E% p3 L+ j# f. l; ^

    子曰:“予欲无言。”子贡曰:“子如不言,则小子何述焉?”子曰:“天何言哉。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。天何言哉!”

/ d5 |+ O4 L( c# j9 \2 e

    子曰: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”

+ y+ s5 S0 K( o& w$ R" k. ?! _

    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

; {% s) {% ~0 f! d5 u9 T9 O

    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
& k/ N( N! c5 o# ?) f& X9 T

    前识者,道之华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,处其厚不居其薄。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
    道隐于小成 言隐于荣华!

+ M" e4 u& c- O/ A( F& Y

    视之不见名曰夷。听之不闻名曰希。抟之不得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

2 Y& m- O6 x( ]; Z" ^

    知者不言。言者不知。

5 b* W) I2 @& T! K5 U, }4 |* D# h

    正言若反。

* V. l& j, R5 i

 

/ ?$ u3 r7 {8 n( I

[原则]:

0 Y8 {: X, a7 ^+ w5 X6 ~! s4 ^

   闻思修、信愿行

3 V" ]% g- c2 M' N

[略释]:

* q# }' A4 T3 O L. A9 e$ ?' p

   闻,耳闻目见,多是视若无睹,也有一时兴起去关注一下下,如此而已。“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 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、“道隐于小成 言隐于荣华”……看一看、瞧一瞧,不买没关系啦。

/ ~& m4 B- ?; N# ^0 \

   思,慎思勿迷。见多识广,只是太过盲目了不好,偶尔得想想这一切事情的背后是啥子咧?思考的深刻了,有所得,起一念善,才有后继的事耶。这是佛法不提倡众生迷信佛法的地方了。“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”、“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”、“信言不美。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。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。博者不知。”。

+ [: N6 @* w: a% I% w. `$ S

   修,修边幅。也即信之初也,一点一点的去改变自己,按照所看到、所思想到的一切渐渐的要求自己。不过,这个只是从大的方向上改变自己,修为比较粗糙,其实是个弃俗心除邪念过程。

0 w) @! R5 I9 b' r; I7 b# P

   信,这个标准很高,远超于普通信徒之上。达信力永固,无疑、永不退转信力为是。这个已完全进入佛法修为阶段,只是还在精神修为上下功夫而已。所谓‘起一念正,即超三乘’者,是此信力所推助也。

& s: f& v6 i, c& M+ M

   愿,心原为愿。信行之,通达于诸佛本源法,发心成之。

3 |8 \, U' f" q/ S, b9 H

   行,心、身乃至一切举动均如所奉行之行。行者形也,得之于心,应之于身。所言奉行者,即非奉行,是谓奉行;以万有无常,运动绝对故。

. \" k8 t- H. A2 y$ d$ @

 

F9 \) i' G6 S

[原由]:

* l7 T: F) y' }6 I. l6 |4 M

   显、密

/ N, p/ g. I$ q y/ l

[略释]:

% l2 O& i( q" X, c

   吾言甚易知、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、莫能行。言有宗、事有君。夫唯无知,是以我不知。

9 v* N9 a- W! T9 ]

   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足既。

0 _0 r# U% E: i6 n* [2 E* v4 k

   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。

$ D. y$ e8 M" k& ~2 p" Y

   以是义故,有显有密,显、密为用乃以示教方便故也。正如一乘、二乘、三乘有别,法无二致。以世人不信故,生生种方便分别以示世人,断彼妄计分别之思议法。其功如下:

' k6 ^! {) ?6 k! k0 v# {6 j

   1、成就从生之具足信、决定信

: \$ m, }1 C' T1 y

   2、速断法执

- P( g+ }/ H( t. ^. V

 

, C' E7 I. f. Q6 B, l* p+ [7 Y. }

[原道]:

0 ?9 K; b+ w" T6 a7 [- K" f% |

   袈裟(五衣、七衣、大衣、粪扫衣、金缕衣、缦衣)

0 I% U$ {# R, ^9 q* Y( b

[略释]:

& y6 I" `1 T& \- Q+ H

   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易则易知,简则简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

W( I7 M" J% @$ o0 M* F) @6 q

  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,德行恒易以知险。夫坤,天下之至顺也,德行恒简以知阻。

) s% X! }% ?5 @0 v

   深得简易之道者,此袈裟也。求佛道之至径者,何非此?!今失矣哉,袈裟礼犹在,大众同参。

4 ?2 E& F# m' K$ |0 R0 v

[引用]:

6 C6 s8 x& l* o/ G& a

   袈裟,又作袈裟野、迦罗沙曳、迦沙、加沙。意译为坏色、不正色、赤色、染色等。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,以其色不正,故有此名。

: z' o5 y) [# {/ [/ }

  “袈裟”是僧尼们的“法衣”,它是从衣的“色”而立名的,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“坏色衣”或“染色衣”。又因为“袈裟”的缝制方法,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,然后缝合起来,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“杂碎衣”或“割截衣”。又据《四分律》卷四十和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》说:“袈裟”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,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。世田种粮,以养形命。法衣之田,长养法身慧命,堪为世间福田,所以又叫做“田相衣”、“福田衣”。

6 X. H* E6 \4 H2 A; \& M* w

   五衣为中着衣,七衣为上衣,大衣分品级,塚尘起粪扫衣,佛母制金缕衣,沙弥披缦衣。

' \8 K* n# ?' S% I

 

' V9 N. |8 I: i3 a8 y5 H

公元2009年2月28日20点45分

. }$ X0 U& _* |; X5 G# A

笑华陀书于新浪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9-3-4 09:37:27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又跟您来到这里了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佛教网络

GMT+8, 2025-5-6 10:45 , Processed in 0.076674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