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 W9 i. |' Q5 e7 Q) b$ [/ d
在泰国南北部有一大德高僧龙婆托大师(luang por thuat),他踏海水化淡水的神奇事跡,早已传遍举国内外,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
! I, y7 g! p" [5 j
因此每逢有龙婆托佛像佛牌供请之时,各方争相供请,外国善信也不息千里而来,捧為至宝。
) l1 |8 z C) I3 s) H9 b) v数百年来,泰国南北部相传出现四位佛法崇高的高僧,他们的法号是:
- z. ~ C5 p2 A+ `
(1)崇笛周各唷大师(somdej jao koh yor)
3 x% K! }8 G. l* s/ [/ n- D
(2)崇笛周各艾大师(somdej jao koh yai)
; N' J+ A! k; ^$ x(3)崇笛周庄汤大?somdej jao jorm thong)
+ b" |2 {# t" m$ H2 ?( r
(4)崇笛周啪过(somdei jai pha khoh)
6 I; ]7 m/ M0 y q/ i3 f* p; L/ }
其中崇笛周啪过大师即龙婆托大师,是皇帝御赐的法号。
, H6 P6 V9 K7 J
据说,崇笛周啪过大师生于大城皇朝佛历2125年4月星期五,父母家境贫穷,寄居在一位财主家中,两夫妇閒时需下田帮农事。
' i/ c o' t( F7 q: ?+ g
当大师的母生產弥月之后,一天抱着儿子跟丈夫至田中收割禾稻,把儿子置在树下临时结成的布摇篮中,夫妇两人则忙于农事。
$ B9 c/ Q5 H, f5 f" w
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因关心儿子便回头一看,只见儿子所睡的布篮,有一条巨蟒盘于布篮边,两夫妇大惊失色,高声呼叫,一同工作的人闻声跑来观看,但没有人敢上前救护。
% m# q9 u) L; |4 ^( y巨蟒见有人走近,即昂首准备攻击,因此更加无人敢上前。
/ X8 Y3 s: D" f* I
大师的父母自觉一向崇信佛教,热心向善,观察片刻见巨蟒并无伤害婴儿之意,心想巨蟒可能是神明化身前来保护儿子,便取来鲜花,及把稻谷烧成炸米,向巨蟒膜拜祷求,保护儿子平安。
! X- d2 I/ c& g! d A% @夫妇膜拜片刻,巨蟒果然鬆开蜷曲之身,并化作一阵清风,消失于无形,夫妇便上前观看,见儿子仍睡得正甜,但在其颈际却留有一颗玻璃珠,这颗玻璃珠有多种色泽,光辉灿烂,夫妇二人遂把它保存。
& B5 u5 A$ W! g$ D( L6 T4 v
后来财主得知消息,要求夫妇让出玻璃珠,夫妇见是恩人相求,那便让给财主。财主得到蛇珠之后,也感心满意足。可是不久,财主之家却出现很多不如意事,弄得鸡犬不寧,财主认為是蛇珠引起不祥,就把蛇珠还给夫妇。
- N" }% l+ w6 x/ m. a6 \/ }( u0 a0 G
说也奇怪,自蛇珠转手后,财主家中就安然无事。
2 g9 O6 Y' u& {
至于夫妇二人,蛇珠失而復得,招来一派好运。首先是财主不再指派繁重工作,其后谋生也是得心应手,生活遂见好转。
4 i4 g$ t5 `, e a
当大师七岁时,父母即带至屈你郎佛庙(wat dee luang)拜崇盼庄大师(somparn juang)為师,寄居佛庙中,进修读书。
3 R8 {( x2 ~! t0 q. j* F3 i套师聪敏过人,学业进走极快,至十五岁时,崇盼庄大师為其主持剃度為沙弥即小和尚,并在屈诗让佛庙进修佛典。
6 T. n, {+ D4 T0 ]0 E: G; }
直至届出家年龄便正式成為僧侣。进修完毕后,便乘船到大城皇城,继续求学。
# ?# U3 ?4 E* W6 z9 ]) l8 b当船开了不久途经一佛塔,船主便请大师一同上岸,原来每次航行远程前,都要向佛塔祈求平安,然后再登上帆船,航行三日三夜。
! L" i7 |5 X) Z2 L
一天,忽然遇到狂风暴雨,巨浪怒捲,船主急忙扯下帆与巨浪搏斗,在海中飘流三日三夜,直至风平浪静,始告脱险,但此时船上淡水已用完,无水可饮用。
- I8 u7 g0 p2 c4 B
就在这时,船主竟迁怒是大师一同乘船,以致遭遇到此种从未遇过的天灾,在暴怒下,船主竟备一扁舟,要大师马上离开。
) O$ \) x) j7 G9 [, g! J当大师无可奈何下了小舟后,把足跨出船外,踏入水中,并叫船员,把大师踏在水中的脚周围海水,觅起试试其咸度,说也奇怪,船员把海水试后,却觉得水是淡的。连忙大叫眾人来试饮,眾人用盛器将淡的海水觅上船饮用,船主闻讯也亲自来试饮,发觉大师脚的周围,水是淡的,但出此范围又是咸水,于是盛满淡水,以备航行需要。
2 Q `2 Q- g2 b
又鉴于大师法力高强,不敢迨慢,赶快把大师迎回大船跪拜求恕罪。于是继续航行终于到达皇城。
5 T7 @- h2 F( c0 e( V6 x+ r到达皇城后大师便到城墙外一所佛寺继续修行。
某年皇城发生霍乱,死者无数,那时药物缺乏,人民多靠求神拜佛来保平安,大师见灾情严重,便唸咒作法水,然后在皇城中為民眾洒水解灾,自大师作法洒水后,传染病即消失于无形,民眾均庆幸得到平安。
/ l/ X/ f1 v# x$ ~. C. f1 h9 Y
时间不断消逝,大师渐入老迈之年,便返回南北部家园,大师沿陆路步行返回家园,一路苦行弘扬佛法
# M% W7 c f0 h( }; b! r% g( ^佛家故事: 慧远建寺,释迦显灵!
9 r% t( m6 Y/ D7 j
(事据《高僧传》)
2 T( e( C/ Q( m( P' E' r东晋高僧慧远(纪元334--416年),生于晋成帝咸和九年(334年),俗姓贾,山西楼烦(今山西宁武县)人,二十岁出家,二十一岁拜释道安为师,学习刻苦,修持精進,二十四岁便登讲席。从学者数百人。于晋太元六年(381年)他四十八岁那年,率徒弟来到庐山。从此,慧远与庐山便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关于慧远在庐山的故事很多,这里专讲他修建东林寺的事。
2 j! p( ^# Q9 N& h5 |, f慧远率众徒弟从山西太行山出发,准备游方到广东罗浮山参师拜佛。师徒晓行夜宿,这一天来到一座山峰脚下。慧远驻足观看,只见秀峦青峰,巍峨耸立;云绕雾遮,百态千姿;鲜花漫山,飞瀑高挂。真乃灵山秀水,修身礼佛的好场所!一打听,这就是著名的人间仙境匡庐,人们又叫它庐山。慧远决心已定,不再游方罗浮,而要在此修身精進,弘扬佛法。
+ u% @3 Y j2 l" [; I# Z: t3 A慧远打定主意之后,便率徒选址,准备先建茅庵,再图建寺。山上山下,寻看一遍,最后选中了山脚下的一块地方。这里远接庐峰,地连阡陌,是块风水宝地。只是美中不足,缺少山泉,离别的水源又太远。
' z! H2 {; ]3 g5 |* l! n
尽管如此,慧远择址此地的决心不移。他心中默想,心诚则灵,待我向释迦牟尼佛祖祷告,佛法宏大,一定会助弟子解决难题。于是,他将锡杖轻轻的放到地上,双手合十,心里默默向佛祖祷告:“弟子慧远,率众来此,择址而居,修身敬佛,永不懈怠!请佛祖助弟子神力,在此引出山泉!”说完,慧远拿起锡杖往地下一触,只见地面訇然洞开,一股清泉汩汩涌出。
# Q- ]9 h1 L7 D6 M2 @
众弟子欢欣雀跃,齐诵佛号。慧远见泉水蜿蜒流向远方,在阳光下金光闪闪,就像一条神龙出水,于是就把这泉水命名为“龙泉”。他命众徒弟伐树锄草,在龙泉边上修成茅庵,定名叫“龙泉精舍”。
6 ?$ M- V; [6 `2 A0 M慧远在龙泉精舍传法授徒,渐渐名声远播,慕名拜见者络绎不绝。光阴似箭,一晃就是三年。慧远的名声越来越高,传到了江州刺史桓伊耳边。桓伊平时就爱佛敬神,听说庐山脚下来了一位高僧,便想亲自去拜见,以证虚实。
! x0 Q9 \" I% o. l; G这天,桓伊轻车简从,来到了龙泉精舍。一见慧远神情朗朗,仙风道骨,心中不由十分钦佩;与之对谈,更觉得他博学专精,宏旨深远。二人一见如故。桓伊见茅舍窄小,弘法受限,于是言定,为慧远修寺建庙。这正合慧远的心意。
: V. D `8 N {6 }. m/ g桓伊拨来府银,材料也很快筹备得差不多了,只有一件难事,就是建大殿所用的大梁和圆柱,因需好几丈长的上等木料,山路崎岖,木料难寻而又难运。慧远正在为难之际,突然,一天晚上,风雨大作,电闪雷鸣,惊天动地。师徒们只得闭门在庵内静修。
. h0 b5 q2 R$ q第二天早晨,风停雨住。大家出庵一看,只见庵前现出一个大水池,水池之中漂满了又粗又长的楠、松、杉、梓等,诸多木料。大家又惊又喜,慧远双手合十,心中念道:“阿弥陀佛!这又是佛祖相助。我等要尽心尽力,一定把寺庙建好,不负佛祖的助佑!”
7 Q9 Q0 D6 m& a2 B0 S5 r% M9 D
有了这些木料,慧远带领众徒弟和工匠,日夜施工,不久,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便建成了。只见山门耸立,殿堂错落,金壁辉煌,好大的气派!特别是大雄宝殿,雕梁画栋,斗拱飞檐,工艺精巧,令人赞叹不已。寺庙取名为“东林寺”。
/ U: B+ t2 i2 l8 h
慧远多年的心愿实现了。他在东林寺一住就是二十六年。这二十多年中,他讲经说法,立莲社,著书立说,成为佛学一代宗师。被后世净土宗人推尊为初祖。
, F- i+ ]0 |9 D% a: U/ o' h正是:
修由自身,
功在师尊。
慧远建寺,
助靠佛神。
佛法广大,
两度显灵。
伟哉释迦,
旨慈度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