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闻恶声,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 作者:净空法师讲 % c% ? D5 X* }- V0 ~
凡闻恶声,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,愿一切人不为恶行;凡见善事,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,愿一切人皆为善行;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,常在目前,便念念不忘;能如此者,其于净土决定往生。 / }4 A" ]8 q& V( W: [" ^3 ]! ~
——王龙舒居士 8 G, Y* Z2 @2 C6 c3 A8 ~% q f4 X
“凡闻恶声,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,愿一切人不为恶行”,这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就念阿弥陀佛;阿弥陀佛能消灾,阿弥陀佛能消业障。
; G( u9 Q, G/ u 灌顶法师,是乾隆年代佛门的一位大德,也很了不起,通宗通教;著书很多,续藏经里面有收录。他《观无量寿经》的注解叫《观经直指》,他在书里面告诉我们说: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最重的业障,一切经法、忏法都忏不了的,还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消除掉。阿弥陀佛这个力量不可思议啊!所以有些人提到消灾,要去拜梁皇忏、水忏、大悲忏,不晓得阿弥陀佛比那个更有效啊!那些忏悔法忏不了的业障,一句阿弥陀佛能忏得干干净净,这就看你相信不相信了。所以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了,把心定下来,专念阿弥陀佛,境界就转过来了——确实消灾免难啊!
/ s0 l- ?9 B1 U0 d t 念佛同时要有愿,这个愿就更不可思议了,就像《华严经净行品》一样,愿是随时生起的,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希望一切人不要像自己有这样坏的遭遇。这是菩萨度众生的本愿,大慈大悲——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——就在这个地方看见。 ' B0 H$ I9 @$ y% I1 @) s: I
“凡见善事,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,愿一切人皆为善行”,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顺心、欢喜的事情,也要念阿弥陀佛,使这个好事更圆满,更能够普遍,让一切众生都能够遇到善事。因为念佛以佛的本愿威神加持,善事能够快速的成就。“愿一切人皆为善行”,这个跟《华严净行品》里的发愿是一样的意趣。
$ p; _- p7 A2 o “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,常在目前,便念念不忘”,念佛有定课,有散课。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定课不要定得太多,定课是决定不能够少的,决定不能缺的,所以定得愈少愈好,容易作;最好用十念法,早晨起来三四分钟就作完了,晚上睡觉前用十念法作定课。散课愈多愈好,这个地方讲没有事情的时候,佛号就提起来,这叫散课。常常观想着,就是心里想着阿弥陀佛在我的眼前,时时念佛,时时想佛,心里头就没有杂念、妄想,这样念佛功夫容易成就。 & T% w# W6 E6 `0 D, V
“能如此者,其于净土决定往生”,这是王龙舒居士讲的——当然往生。王龙舒居士是站着往生的,可见得他念佛实在是有功夫,这是他把自己平常念佛的方法教给我们。
k0 Q3 F' u+ W% ^0 \ 慈法八德 作者: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?, K( @- k! t( L
慈心修到究竟,可得解脱。如果暂时没有解脱,也必定能获得慈法八德。
2 O( N+ R6 m9 s3 o1 s' S “慈法八德”即:
3 Q6 b, q1 w/ m/ O& g5 ` 一、人天慈爱。“爱人者人恒爱之”,慈爱众生,将得到人类与诸天等的慈爱。 0 c: } w6 V2 B
众生都不愿受苦,而愿别人给自己安乐。具慈心者处处想给予别人快乐,谁不愿意亲近他呢?嗔与慈是一对行相相反、作用也相反的心理。我们观察嗔心重的人,即使他曾经饶益过的众生也不愿接近他,谁都不愿看到嗔怒的脸,不喜欢见到粗暴的行为。相反,谁都愿意和具有慈心的人在一起,就像在寒冬,愿意坐在温暖的阳光下一样。 1 U$ j0 W4 B8 }5 F
二、获大守护。非人等都会发心守护。 , \: n1 x: M4 d
三、内心喜悦。以嗔心会导致内心不安宁、不悦意,即使睡在最舒适的床榻上,也烦躁难眠、恶梦连连。所以,嗔心带来心理紧张、急躁、粗暴和不悦。反之,慈心生起时,会显现安详、轻松、柔和、充满喜悦的良好心境。所以,慈心是欢喜之源,令人当下安详、宁静。 9 J, ~, M/ o# t2 L' Z4 d- i
宋代永明大师挪用了几十万库钱放生,依律被判死刑。临刑时,大师脸色不改,内心充满欢喜。他说:我救活了万万生命,怎么不安乐呢?这是以慈力自然引生的欢喜。 q1 f/ a/ r' P6 H/ u; V' |
四、身多快乐,慈心能令身体生起乐受。修好了慈心,能让全身的细胞、组织、气血处于极佳状态。从气色、精力、眼耳的聪明、肌肉的弹性等各方面观察,可以发现:慈心能让人年轻、健康、充满活力。
6 x% U1 V; C: `0 B( w) n* e6 `, c' ^- R5 x 五、毒不能害,六、刀不能害。以慈力,水、火、刀、毒等不能伤害。慈心与害心相违,以嗔心损害了众生的四大,由于缘起无欺之故,将会遭受同类报应,而慈心是想给予众生安乐的善心,不可能感得被损害的果报,否则因果律就错乱了。
( @1 r- F9 @* p E% |: H6 Y 有人说:也有具慈心的人遭遇水、火等灾难。 + o1 b# {0 ~. {
对此,须善加辨别。他遭受灾难是由前世恶业所感,并非以今生修慈所致,慈心将在其它时间成熟乐果。
p [# y1 f" Q7 b: h5 |) n& _* S4 k 七、无劳事成。心想之事无需劳苦,就能顺利成办。
0 F% `, _4 b, l. S% E4 Z* i 八、上生梵天。为何佛说以慈心感生梵天呢?《大智度论》中解释:古印度人尊崇梵天,对梵天家喻户晓。当时,印度婆罗门数量众多,他们求生梵天,所有修法福德都祈愿转生梵天。若众生听到修慈能生梵天,就会生起信心、向往修慈。基于此因,佛说修慈上生梵天。
. K' O2 s7 V5 r% v: U 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中说,过去有位妇人要前往遥远的异国,她抱着孩子涉水渡恒河。 ! e# r) l3 P7 u
当时恒河水暴涨,淹没了母子俩。母亲不肯抛弃孩子独自逃命,结果双双淹死。妇人以慈心的善业力,而转生色究竟天,成为大梵天王。
( y; x0 `7 w/ H' b, `! I1 a 以上慈心八德着重说明世间安乐。就出世间而言,比如,弥勒菩萨,因地着重修慈心三昧,果地也是以慈悲利益一切众生,故称为“慈氏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