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网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7024|回复: 5

[原创]解悟禅门宗案故事系列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8-8-31 20:22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满了吗

1 `: l" O7 F. F+ ^) C

故事略:

6 j' e: u1 S/ ^! T9 d$ D

     徒弟去见师傅:

6 `( G$ x. j% @9 }

  “师傅!我已经学足了,可以出师了吧?”

- y- J$ h8 b2 r' P0 M

  “什么是足了呢?”师傅问。

; z& Z6 @# A0 P) u) Z; w

  “就是满了,装不下去了。”

. O! h: V9 h7 T: A" @# `$ [9 U3 A. I( k

  “那么装一大碗石子来吧!”

4 g4 {9 y+ `0 @) s8 q

  徒弟照做了。

8 x% ], z [5 T( b

  “满了吗?”问。

& J1 _% o4 A4 k0 H5 |$ P

  “满了!”

8 k( y- I$ U Z2 G; W I/ r. E& F

  师傅抓来一把砂,掺人碗里,没有溢。

8 {& a- i) E) c' B+ Z& W! d3 ?

  “满了吗?”师傅又问。

: g k8 m3 q7 X) q/ P7 u

  “满了!”

: x; g5 [' o7 B- Y

  师傅抓起一把石灰,掺人碗里,还没有溢。

8 L: U) I) J% F/ f0 b+ U# a6 N

  “满了吗?”师傅再问。

4 g7 F8 w& j* x8 N

  “满了!”

7 E3 a; o1 x- J( {# x+ ~: b

  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,仍然没有溢出来。

( X, O3 f9 }3 `+ ^; {5 G

  “满了吗?”

- O" e6 C% ~; Q+ t/ ~3 I5 a2 k) I

  .......

. X! x: R5 w: g0 ~" `& Z8 n

故事解:

, r& T# u4 y: K' _* m7 l

  石,实。你读背多少书,就有多少实的知,实的知是可以到达顶端的,但到达顶端却并不代表已然成就!建一幢飘飘欲坠的楼房比不上建一小座坚实的平房!

, L" T3 V4 K8 M: m. ~" y" O

  沙,啥(刹、傻)。读书要问个为什么,囵吞还得消化,化而入无,进益于其神髓,是入于至虚之道矣!行此道,唯当忘前后所达之知,是弃知见而修也。(碎石,是为沙,亦可谓小石子。)

L3 m- ~, E4 E" h

  石灰,实回。深入求于至道,得其神髓,一切知与识听凭所使,是有实力修为矣,回于正觉正知之所见。(磨小石子,成灰。)

+ c% a! d( Y+ x- u3 S; q

  水,随。随心所欲之谓也,得其自然而然!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水善下而成海……。水无形执而得应物随形,人无执而得应机接物,道无象而得机宜尽便。(辗灰如水。)

0 U) f* m2 `5 V2 E0 O1 E: ]% ~

  此故事乃谓于虚实之道也,依之可悟三教之相化宜,修道之正进程。

& g9 o9 A& J4 ?# S

6 B: x) u" B' c- }5 a

' c6 }6 k) V" s9 C t+ {0 h8 d6 z# O9 x, ?. L1 R7 ?/ p# u% M$ g) U) D5 k$ i% H! F5 Y) p& E$ k8 T0 N( y; w6 ~- W3 Y& [2 I2 ^: {$ K$ v# g, O9 [2 M h! b; e% ?( g* V* N$ @+ M5 N* W- r4 c* ?2 _7 Y: Z. q0 Y
谁去主持
/ [ @ j; u* ^

故事略:

# o! \+ {6 b, v; m, T( j % ~, o3 H0 e0 O v8 ?6 O6 l- b: |9 ?5 ~/ V$ I4 W1 i. m# O+ T8 `/ R/ u
6 ^0 a' Y: @$ u , b: z2 p: [+ g5 Z& S' ?" O' o, Z; R' _6 x3 N1 U$ I$ ?$ N5 B1 l9 c. P3 W2 u
$ D7 ?3 I# T3 M

  百丈禅师会下有一位司马头陀,他懂天文、地理、算命、阴阳。有一天,头陀从外面回来,告诉百丈禅师说:“沩山那个地方,是一个一千五百人修行的好道场。”
  百丈说:“我可以去吗?”
  头陀回答说:“沩山是肉山,和尚是骨人,你老如果前去,恐怕门徒不会超过千人。”
  百丈乃指众中的首座华林禅师,问:“他可以去吗?”
  头陀:“他!也不相宜。”
  百丈又指典座(煮饭的)灵佑问:“他可以去吗?”
  头陀说:“他可以去。”
  华林对百丈说:“我忝居第一座,尚不能去住,灵佑为什么能去呢?”
  百丈回答道:“若能于众中下一转语出奇制胜,当去住持。”就指座前的净瓶说:“不得叫净瓶,你们唤作什么?”
  华林说:“不可叫做木 (门闩)。”
  百丈不以为然,乃转问灵佑,灵佑什么也不说,便上前一脚踢倒净瓶。
  百丈笑着说:“华林首座输给煮饭的人罗!”遂遣灵佑住沩山住持。灵佑禅师在沩山,大阐宗风,后成禅门沩仰宗一派。

故事解:

' b9 ]- I% p1 n8 X( i0 m; u

  “不得叫净瓶,你们唤作什么?” :此以非名相,见其本真至道也。
  “不可叫做木 (门闩)。” :净瓶出入净水,有其瓶颈在。华林此言乃见其束缚所在也,不得其解脱也,况其所答不离于净瓶与论争,功利心太重。
   踢倒净瓶:束缚本无,论争本不存在,胜负得失不关心,这一切本净,何必逞能,何必争知逐识!是其得净水之真净也,不束于问题,不求于凡圣,超脱此一切之外,不为此一切自垢其心也!
 “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!”;“不是问题难,不是对手强,是仁人自失其道也!”!

0 k9 l8 g9 K& ?) m0 A; K

9 U9 z- q# j' N1 Q5 z/ @

N" q3 Y# Q' K3 C" ]% \- ^* ^% a' W3 [9 S$ u/ l0 E) `0 ]& N! g' E& q% ]. y+ D1 ?7 v. y$ S, n5 {, ?5 C" N' i/ y9 q- j. f+ k' O* O, h6 S$ b) M V7 k- X6 P- q, I1 G, Q0 W; X& o% }% E% p5 f( E& x) J. k4 e
; b- ~3 P3 I3 } ]: i& J! Y4 q% p! M" D. h7 X% g& i. X; e- u) n$ N9 D& g8 T8 S$ w2 J* V# V. J7 _8 ^3 W1 k+ w% B1 i% ?. ?& J5 }/ ?7 q0 x/ W# A; W% j2 A- B$ P2 E2 o: S2 O5 d7 U8 p0 L/ P/ R( ?) ~2 t6 Q7 J3 I/ a) z
傲慢与偏见
S6 d( F$ e0 d, D

故事略:

- L6 Y2 o/ L1 L% F: {* r3 j+ F0 Z9 V7 Y8 l' X( t% a. I+ T, `& ^4 ^8 |5 [* {4 w: F4 j
0 _7 g V; N3 V 6 `( E3 H" s' K, K$ S) o0 L- \: e. A/ @7 U6 n. j. C% z2 c4 h" k! J b
+ ], I: e6 k# P, M1 D K

慈庄 慈容
  有一位比丘在蒲团上静坐,身旁站立一位侍者。
  门外,比丘的两个徒弟在辩论佛法。佛法是要人离我执的,他们争论着说自己所了解到的佛法才是正确的。
  争论的结果,彼此不肯认输,师兄一气之下走进房内请问静坐着的师父:
  “师父!修行的人要心无挂碍,不分是非好坏,没有荣辱取舍,这才是功夫,师兄偏说我不对,请问师父,我的说法究竟对不对?”
  “你的对!”师父轻轻地温和地回答。
  师兄得意扬扬地走到门外,向师弟现出得胜者的姿态,告诉师弟说师父说他的见解是对的。
  师弟不服气,他也跑进房中请问师父:
  “师父!修行的人要心有主宰,分清是非,知道取舍,这才是修行,师兄向我唱反调,怎么师父说他的对?”
  “你的对!”师父告诉他后,他也欢欢喜喜地出来了。
  比丘身旁的侍者心中真不解,他对比丘问道:
  “怎么这个来问你说对,那个来问你又说对,究竟哪个对呢?”
  “是你说得对!”比丘回答侍者。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摘自《佛经故事》

% s9 G7 }) C+ M }1 I1 O' e0 {

故事略:

6 ~; p2 A/ x0 T) y, d: ?4 z6 {5 _/ S

     子贡方人,子曰:“赐也贤乎哉,夫我则不暇。”(此乃于返求诸己,不责于人也!)

9 K4 Y" n& C. w3 r

     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”(二僧执于求彼知己,未于己所不达。)

# W2 W4 }" n, q8 W5 i( F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引自《论语》

# x! @4 G( P) X v. R; }# _/ b; H* e

  子夏问于孔子曰:“颜回之为人奚若?”子曰:“回之信贤于丘.”曰:“子贡之为人奚若?”子曰:“赐之敏贤于丘.”曰:“子路之为人奚若?”子曰:“由之勇贤于丘.”曰:“子张之为人奚若?”子曰:“师之庄贤于丘.”子夏避席而问曰:“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?”子曰:“居,吾语汝,夫回能信而不能反,(反谓反信也君子言不必信唯义所在耳)赐能敏而不能诎,(言人虽辨敏亦宜有屈折时也)由能勇而不能怯,师能庄而不能同,(言人虽矜庄亦当有和同时也)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,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.”(众过探源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引自《孔子家语》

7 Q( o; D. _- o

 “是你说得对!”:此言谓其众皆执于知见论是非,而不求自见也!是执分别,唯执一我,却不返求!

' f3 @: R& L2 V( Z

  禅师所行,乃明其根本,先息其心,成衡而调之,于道近矣!

$ n" [0 M2 t* q

2 H. y+ L* X& ]

一呼一喝

* `3 ~4 l* ?& J; o0 \

故事略:

5 T/ }8 i* S: y& [1 ?& e

广州的仰山慧寂禅师,在福州的沩山灵佑禅师那里悟道,一住十五年,受其心印,三十五岁领众弘法,有小释迦之誉。一日,一学僧从他面前走过,他问学僧道:“你是从什么地方来此参学的?”
学僧回答道:“南方。”
仰山禅师举起柱杖,指一指问道:“南方的长老,还说这个吗?”
学僧老实回答:“不说。”
仰山禅师又把柱杖一挥,问道:“既不说这个,那还说那个吗?”
学僧仍是摇摇头道:“不说。”
仰山禅师就摆摆手杖,对恭谨站立的学僧慈悲地喊了一声道:“大德!”
学僧立刻合掌道:“诺!”
仰山禅师指示道:“参堂去。”
学僧告辞,正举步要入禅堂,仰山又在后面叫道:“大德!”
学僧回头,仰山禅师命令道:“到我前面来。”
待学僧走到面前,仰山禅师以柱杖在其头上点了一下,又指示道:“去吧。”
学僧终于言下大悟。

1 R5 x1 ^: c: z4 u8 H8 v

故事解:

8 b) |9 t( `" O5 M

  仰山禅师举起柱杖,指一指问道:“南方的长老,还说这个吗?”:此谓于举唱之道也。举唱之道所在,举一直而错诸枉也,拂尘所立,众尘无踪。

' U' ]0 g7 Q; E+ y' C0 a

  仰山禅师又把柱杖一挥,问道:“既不说这个,那还说那个吗?”:此谓于棒喝之道也。棒喝之道所在,一鸣天下知,一击打醒痴醉汉,一喝六贼无踪矣。

( H+ P; Z& O* O1 Y* j; Y

  仰山摆手杖,一谓其立而不失,一则谓其行不落此糟旧也。

: r& G. u+ W7 ], @: j( K

  “大德”:谁是大德??何人承当得??!此处一明于禅师之德以示也,一明于学僧当大德以行受也,一则为仰山之教化也。两呼乃重示、钦示于此也。

9 M, x2 |2 j( @* X1 K6 Z! N3 q$ i

  一呼一唤:唤去,是以示其当行大德于世也(僧行之道)。呼来,是谓学僧为参寻大德到此,是有大德方聚此众僧,示之谓修行当以大德也,所参乃大德,非是那木瓦之堂也。然一来一去,一阴一阳,道之常也,明此是不执,不执则归一矣!此处一呼一唤和合举唱与棒喝矣,深参之可得。

C- @/ a8 E" a7 x( K9 T

 “参堂去”:高僧只在目前,堂就只在目前,更去何处??!是明迷人之迷也,以德观德,还是以屋堂观德,以道观人,还是以相观人……是为其辨也,明之则弃却定相,弃却定相,则方参大德,方礼得真佛!真佛亦非高僧肉身,于其法身,如来藏也!

- n% j5 E/ d" {. x3 a/ v p

  以柱杖点头:乃定其心也。柱为主,杖为丈;主丈,是有分寸有定夺也。于此仰山以大德示之,是令其以大德定夺也,能以大德定夺,所行于大道不远矣!(大德之定夺,何非举直错诸枉!)

1 ?" O* H! I& I8 l8 l

 “去吧”,一令其归省也,二谓其当行大德化天下。

7 j0 p, L0 |. r/ O

* b# p [" B7 D, I) @# Y

6 W- T' `8 o/ _" `8 T' f& d9 Y* p

( G$ S; l$ K- }/ h" E- u, v- m: ?! ^: B' O" p. i( F: ?9 X) f" o3 T9 { [1 R* Q* x3 \# E2 K4 w8 N6 ?! ?, l' Z+ B# v# P6 S3 ]' ]1 V$ m1 `, [- W G8 `: S- P7 \- l9 Q3 K) i6 r1 o& U9 a" E9 E, m1 s1 U3 k0 W- D5 B( \/ }9 y% j8 y& b
鹤林玄素禅师
) b" G4 {* H0 U4 V

故事略:

1 ^' h! E: C" c8 _+ f: P2 G

( u- f G. L# j( k9 |# i

" \* y7 @; C9 `& b# j; T0 ~5 @* r, w! G9 k2 B( f8 p% V! U$ M7 N2 @* w! l
# h) h1 H4 K" J/ d; j+ |5 Q# j8 T3 U9 s5 T7 p; o3 y5 t# _* Y) n5 [3 s; u5 f/ p5 l( _% q
9 f7 i2 c3 H4 b

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者,延陵人也。姓马氏。晚参威禅师,遂悟性宗。后居鹤林寺。

1 \3 y/ }' u' p

一日有屠者礼谒,愿就所居办供。师欣然而往,众皆见讶。师曰:“佛性平等,贤愚一致。但可度者,吾即度之。复何差别之有!”

3 z- [' F$ n) u

僧问:“如何是西来意?”

2 v& j$ o+ z+ J" x" _ J) d

师曰:“会即不会,疑即不疑。”

$ S0 f k# Q& R& s% v, x5 t V

又曰:“不会不疑底,不疑不会底。”

! i# f0 L- x. W5 x8 k$ w7 m

有僧扣门,师问:“是甚么人?”

V2 n8 U+ O# @2 v9 x4 V [

曰:“是僧。”

; H5 ]- y1 F) t( _, f, g

师曰:“非但是僧,佛来亦不著。”

( L5 c# q* {4 o

曰:“为甚么不著?”

+ [9 E# m7 M6 H0 B$ {

师曰:“无汝栖泊处。”

, v6 t* Z s' ^2 y

& S7 x7 ], Q% ~+ h# t

故事解:

/ U# @% l1 G# ]. K. F. v

         鹤林之化屠者与下述经文民曲同工,“人之初性本善!”。 行恶之人尚且当化之,更何况是自求向善之恶人?!屠夫非恶人,如何可因其所务即斥之于佛门外?!斥众生于佛门外者本即乱世造恶之法也,非为佛法!(正如今日教育中,将学生随便归入差生、不良学生列,直使其成恶,本即坏教育之本,非为教育之道也!)

     复次迦叶。菩萨有四错谬。何谓为四。不可信人与之同意。是菩萨谬。非器众生说其深法。是菩萨谬。乐大乘者为赞小乘。是菩萨谬。若行施时但与持戒。供养善者不与恶人。是菩萨谬。迦叶。是为菩萨四谬。复次迦叶。菩萨有四正道。何谓为四。于诸众生其心平等。普化众生等以佛慧。于诸众生平等说法。普令众生等住正行。迦叶。是为菩萨有四正道。————引自《大宝积经》,〈普明菩萨会〉第四十三

   “会即不会,疑即不疑。”:所谓会者,是执有之心也,故谓其不会。所谓疑者,是因惑而止,不自求其解,故谓其同于不疑也(真正疑者,必当自勤求于除疑,用百十倍于不疑处之精力!)。西来之意于无定法中,无有言说,无有行教,故亦是言语、思虑计较所不及也。
   “ 不会不疑底,不疑不会底。”:此谓于正修之法也。不会不疑底,是谓于不疑处不当自居,而当再求之、深求之,是于精进也。不疑不会底,是谓于所不会处当先受之、领会之,是先虚心求学,涵养之后方有正疑悔也!世之人多一遇到先圣或禅门大德的教化,不先领会,即刻生所谓去粗取精之成见疑,未知其识得精之与粗否??!是唯不信正道,无虚心受学故也,病此者自困而难前!下引《小宝积经》文以同参之:

* l, L7 K" \: O: G b) N( E1 j

     复次迦叶。菩萨有四法。所生善法灭不增长。何谓为四。以憍慢心读诵修学路伽耶经。贪利养心诣诸檀越增毁菩萨。所未闻经违逆不信。迦叶。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灭不增长。复次迦叶。菩萨有四法。所生善法增长不失。何谓为四。舍离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蜜菩萨法藏。心无憍慢于诸众生谦卑下下。如法得施知量知足。离诸邪命安住圣种。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。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。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。唯佛所知非我所解。以佛为证不生违逆。迦叶。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。
     复次迦叶。菩萨有四曲心。所应远离。何谓为四。于佛法中心生疑悔。于诸众生憍慢瞋恨。于他利养起嫉妒心。诃骂菩萨广其恶名。迦叶。是为菩萨四曲心所应远离。复次迦叶。菩萨有四直心之相。何谓为四。所犯众罪终不覆藏。向他发露心无盖缠。若失国界身命财利。如是急事终不妄语。亦不余言一切恶事。骂詈毁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。受是苦时但自咎责。自依业报不瞋恨他。安住信力。若闻甚深难信佛法。自心清净能悉受持。迦叶。是为菩萨有四直心之相。
     复次迦叶。菩萨有四败坏之相。何谓为四。读诵经典而生戏论。不随法行。不能奉顺恭敬师长。令心欢悦损他供养。自违本誓而受信施。见善菩萨轻慢不敬。迦叶。是为菩萨有四败坏之相。复次迦叶。菩萨有四善顺之相。何谓为四。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行。依止于法不依言说。随顺师教能知意旨。易与言语所作皆善。不失师意不退戒定。以调顺心而受供养。见善菩萨恭敬爱乐。随顺善人禀受德行。迦叶。是为菩萨有四善顺之相。————引自,同上〈普明菩萨会〉四十三

+ k% y- L+ O O! f

   “非但是僧,佛来亦不著。”:此谓禅定不当为一切所惑也。佛来亦不著,是凡圣两忘,静之则得徐清矣!
   “无汝栖泊处。”:本净圆明,尘埃入不得也!此处乃谓于破定相法入禅定之法也。

2 s, {- l8 y1 G; V L, C7 X' g

2 c( V& u- J" I9 ]

/ I5 b: v! G! `2 u2 V# [

! _2 ?0 Y! O0 K3 _% j, f7 |8 `( o# Q7 ^0 h2 g* ^/ h/ X5 }1 x0 G! d: \3 Z2 t( y" f# c0 A$ v1 S% H3 s" z: O4 v, E! W f) |" O9 A: t- {/ q/ a/ k' W" I0 m* i4 p/ I0 w- L; z& f+ w C6 x3 k4 T" X9 _7 ^* k; p. _) b" n: u$ @( K2 [
祖师西来意
3 X" F5 O0 f% P" ^7 P' h

故事略:

# W6 s1 T8 q% z& L {8 D5 \

: r' `! T6 [ P5 W $ M- e& S! i" X, E- U/ Z# o G( w; E+ y& d$ K$ F- V9 {: [6 c
: V# G9 _6 i3 j/ U4 I1 k) J- T; t - B8 S3 S C3 z1 S2 ~9 F# [" G C/ Q! J" I! ]& ^! L* f6 A3 @8 O8 H' R6 |' Q3 A- U
5 E8 }/ {; y5 B4 B

僧问马祖:“如何是西来意?”师便打曰:“我若不打汝,诸方笑我也。”又僧问:“如何是西来意?”师曰:“即今是甚么意?”

% ^$ g- ] v% u+ h6 {% q

故事解:

0 s" U+ @1 v, o+ ?, _# j/ `

   “吾本来兹土,传教救迷情,一花开五叶,结果自然成。”此当视为西来意也,救迷情!然其行本乎无为,故此观亦妄,能离定相观,明之不远矣。
    “我若不打汝,诸方笑我也。”:打学僧,为其迷人也。诸方笑我,笑彼有迷人不救也。学僧此问如于问“如何开口说话?”,痴妄可知!救迷情破迷方得不迷,棒喝所在也。
    “即今是甚么意?”:此处是解之于前问也,有迷人求救,有禅师破迷。然谓直谓彼为迷人可乎?直谓世人为迷人可乎?有人执智、有人执圣、有人执尊、有人执愚……如其何得??!行于玄素,应机而解可也!
     

5 P' p* d) T; N2 U

进入深山

7 W/ M: Z; L+ B5 b6 g) }

故事略:

) t: v+ V& Q0 q) P/ Y2 e& G4 I

洞山禅师去访问龙山禅师,龙山禅师问道:‘应该没有进入这座山的路,你是从哪里来的呢?’
洞山禅师道:‘这座山有没有路,以及我怎么进来的一事暂且不谈,现在先问老师您究竟是从哪里进入这座山的呢?’
龙山禅师道:‘反正我不是从天上云和地下水来的。’
洞山禅师道:‘请问老师!自从你住进这座山以来,到现在究竟有多少年了?’
龙山禅师回答说:‘山中无甲子,世上的岁月推移都跟我无关。’
洞山禅师道:‘那我再请问老师,是你先住在这里呢?还是这座山先住在这里呢?’
龙山禅师道:‘不知道!’
洞山禅师不解地追问道:‘为什么不知道呢?’
龙山禅师回答道:‘我既不是凡尘的人,也不是天上的仙,我又怎么会知道呢?’
洞山禅师道:‘你既不是人也不是仙,难道你已经成佛了?’
龙山禅师道:‘不是佛!’
洞山禅师:‘那似什么?’
龙山禅师道:‘说似一物即不中!’
洞山禅师终于提出他的主题问道:‘你是什么缘故才住进这座深山呢?’
龙山禅师也就着主题回答道:‘因为我以前曾看见有两头泥牛在打斗,一边斗一边竟坠入大海中,一直到今天也没看见牛的踪影。’
洞山禅师一听这话,不由得肃然起敬,立刻恭敬地对龙山禅师膜拜。

, Y# z8 t% w6 a; L% K" o( S6 T! R

故事解:

9 r8 f& b& Y( m

     洞山、龙山,都是依山而名,一个洞穿山,一个龙居山,两山斗法,好戏出台!
     此处所言山乃用其象征于本真面目上、本源、如来藏也。此处之‘你与山’之辨,乃迷我与真如之辨也。
   ‘应该没有进入这座山的路,你是从哪里来的呢?’:此乃禅宗所谓“向上一路,千圣不传”也,密不透风底,非言语见识所及,故龙山此问乃以试洞山禅师是否已明此而入于“不强为言语、不执有无观”。
   ‘这座山有没有路,以及我怎么进来的一事暂且不谈,现在先问老师您究竟是从哪里进入这座山的呢?’:此处撇开问题,乃求以心会意通也,机锋相照即得明了!不自用己知,故得用彼神识求解,是无执一我之道也。进山路还须问住山人,迷途人须是各各返观自性本源始得是明其归途!
   ‘反正我不是从天上云和地下水来的。’:此示非相,不以正言,明于非一切相即见如来也!天上云,一谓其飘忽不定,可与‘无有定法’相通;一则以其同于周易之卦象需卦,谓其非贪饮食宴乐者可入也。地上水,一谓其善下,善利万物,上善若水,是于道德真言教化也;二则以其同于周易之卦象比卦,谓其非以妄为比附效仿可入也。虽其如此(谓非从儒家、道教入),觅水识寻源,观云测动静,入山之大道所在也,欲修佛法,还须儒、道功底里出,是三家一贯而进也!
   ‘山中无甲子,世上的岁月推移都跟我无关。’:此意谓迷我与本源本即相生同在,为其迷故生出分别,有进与出之说!是与本净之说同也。
   ‘我既不是凡尘的人,也不是天上的仙,我又怎么会知道呢?’:尘之仁为儒,天之仙为道,此谓与禅宗另一端之异说也,亦唯彼两教可言及于此!然此更谓者,儒之强知,道之假丹,是各与其宗背道之流也,不入此流,则于大道不远!
   ‘不是佛!’与‘说一物即不中’:是谓佛相亦非,不当住也!‘一物’,是佛即亦物矣,物非人,唯人为众灵之长!唯除此居识,方得返本归源,源我不二!
   ‘泥’入水则幻灭,此谓其此一切如幻,入于真如性海即幻灭矣,不复见,言其灭尽也。牛,世间之犟物也,逞能只知向前。相斗之牛乃谓识见之凡尘烦恼也。泥牛入海,乃谓一旦幻灭,执犟、分别等皆即消却,不复在矣!(然此处两泥牛亦喻于龙山禅师与洞山禅师,入源非逞机锋,以是故洞山禅师即败而礼拜!)

, d; e5 Z( q( K

      此故事乃明于归本源之门也,当详参之!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8-31 20:22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
锄草斩蛇

x5 C7 ]+ l1 d: ]# s! _9 P

故事略:

1 v1 e5 M$ H3 ]5 H8 h' _

有位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参学。智常禅师正锄草,草里钻出一条蛇,禅师举锄便砍。
学僧不以为然地说:“我一直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,到了这里,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。”
智常禅师道:“像你这么说话,是你粗还是我粗?”
学僧不高兴地问:“什么是粗?”
智常禅师放下锄头。
学僧又问:“什么是细?”
禅师举起锄头,作斩蛇的姿势。
学僧不明白禅师的意思,道:“你说的粗细,叫人无法了解!”
智常禅师反问道:“且不要这样说粗细,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?”
学僧毫不客气地道:“当下!”
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:“你‘当下’见不到自己,却来见我斩蛇做甚?”
学僧终于有省。

9 O2 b9 W: S S( m. @7 p; E' ]0 q

故事解:

: R- Y m1 v* _, K8 D

   锄草本就是杀生,为庄稼而杀生。砍蛇是杀生,为锄草僧众不被蛇咬而砍蛇。另外即使是砍一条蛇以警众蛇,令蛇与人不相犯,亦值!不锄草,庄稼不生,人众受饿死;不砍蛇,僧众惧(受)蛇咬,谁人锄草!一利一弊、一弊一利,取舍依道!
“‘什么是粗?’智常禅师放下锄头。”:放下锄头,有草不锄,收获时却怪庄稼结果少!放下锄头,锄草遭遇蛇不砍,僧众受毒蛇咬谁救?!粗心大意令庄稼无收,粗心大意令僧人命损,此何非粗?!
“‘什么是细?’禅师举起锄头,作斩蛇姿势。”:细心方得防微杜渐,斩蛇以令锄草众不受蛇咬害,是此之谓也!
“你‘当下’见不到自己,却来见我斩蛇做甚?”:看不见自己,是谓不看自个于毒蛇面前危在旦夕,却只看见高僧斩蛇!是为虚有名相奔波,而迷失自我于不顾也,心中所存圣贤定相作怪!是有为于大道之失也,禅不离日常生活之一切!
   和尚可杀人否?和尚可骂人否?和尚可撒谎否?…… …… 圣贤呢?……。不管黑猫、白猫,一切有利于苍生百姓的,都可以用!
   试想一个将军对其士兵说:“你们到前线去,不要杀害任何一个敌人”。这会有什么后果???!为了所谓的不杀生,让自己的士兵去送死,最后让全国人民遭殃,伤亡之大,用为国所杀的敌人数换得来吗???!
   以此故事,吾等当深明机宜之所在也!

1 H9 S8 S5 ?/ M2 i! v$ \/ S6 W

自扫门雪

. Y- C$ I% _2 J: F

故事略:

3 U5 C4 O! M3 H, M/ L0 |) f5 C! a

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庭院里走过,突然刮起一阵风,树上落下好多树叶。禅师就弯下腰,把树叶一片片捡了起来,放进口袋,旁边的沙弥就说:“禅师!不要捡了,反正明天一大早,我们都会打扫的。”鼎州禅师不以为然:“话不能这样讲。打扫就一定会干净吗?我多捡一片,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!”沙弥再说:“禅师!落叶那么多,您前面捡,它后面又落下来,您怎么捡得完呢?”鼎州禅师边捡边说:“落叶不光落在地上,也落在我们心上。我在捡我心上的落叶,终有捡完的时候呀。”沙弥听后,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了。

( ^1 \/ I9 g( y7 T; k

故事解:

7 E0 @) L7 X8 B1 R

“禅师!不要捡了,反正明天一大早,我们都会打扫的。”:一,明天有明天的事。二,今天到明天的这段时间不仅浪费了,而且面对着不干净的一切。三,明天扫完,也马上有落叶下来,不干净是常存的! 总结:万事于当下做起,时时勤拂拭方得见时时之清净也。
“我多捡一片,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!”:积水成渊,堆土成山,滴水穿石,成于细微,为之以渐也。
“禅师!落叶那么多,您前面捡,它后面又落下来,您怎么捡得完呢?”:饭一口一口吃,路一步步走,前面、后面莫须两顾,清心一意,捡完前面再顾后面,何为因两顾不得而弃?!!世之落此困者多矣,谨以记之。
“落叶不光落在地上,也落在我们心上。我在捡我心上的落叶,终有捡完的时候呀。”:若为落叶多而不捡,满山满世界尽是落叶,如何取舍?!眼前的落叶,心上的落叶,捡好了再说吧,要是每个是把自个心上的落叶,身边的落叶捡干净,何愁之大地不干净!是为禅师之既不自用,而又能自求多福也!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禅师点亮心灯,为众生照明,众生依之明心,各捡一份落叶,则尽大地是清净世界矣!一滴水当汇入大海,其道即此!

/ h; ^' V" N$ ?- w

银货两讫

) c# h2 b" Z" f! j( [9 j; [

故事略:

7 L. B3 k( {: h* G c

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,法缘非常兴盛,每次讲经时,人都挤得水泻不通,故信徒间就有人提议,要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。
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,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,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。禅师收下后,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,信徒对此态度非常不满,因为五十两黄金,不是一笔小数目,可以给平常人过几年生活,而禅师拿到这笔钜款,竟连一个‘谢’字也没有,于是就紧跟在诚拙的后面提醒道:‘师父!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。’
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:‘你已经说过,我也知道了。’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,信徒提高嗓门道:‘喂!师父!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,可不是小数目呀!难道你连一个“谢”字都不肯讲吗?’
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停下:‘你怎么这样唠叨呢?你捐钱给佛祖,为什么要我跟你谢谢?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,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,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“谢谢”,请你把“谢谢”带回去,从此你与佛祖“银货两讫”吧!’

% f) \. q. I; \4 {& A

故事解:

1 B3 h: c" j0 p3 a! z& B8 E

‘师父!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。’,‘喂!师父!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,可不是小数目呀!难道你连一个“谢”字都不肯讲吗?’:我想大家都送过礼,但有人对对方问这个问题否?问前如何?问后如何??!我想没问的话,对方常存恩心以报,问完后,对方像欠了不该有的债一样,当然是得多少还多少,以后不再最好喽!差别在哪呢?!汝是为名与利来还是为慈爱、情谊与珍惜来??!
“五十两黄金,不是小数目!”,那付得起的人除了信佛感恩的有心人,就是为名与利来的富户豪门了。信佛感恩的有心人不为利来,常存恭敬,谢不谢等同,禅师此行不伤!为名与利为之富户豪门,禅师此行乃慈悲教化,彼若得明,以爱心回报世间,自然福无尽!“五十”乃务实,务实莫务虚名幻利,此为禅师方便施教也!
    此则故事于禅则谓:莫执于虚幻名利形象,而迷失于自我心性慈爱之真也!
  
下附《孟子》之所斥利一则以同参之:
   孟子见梁惠王。王曰:“叟!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”孟子对曰:“王!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。王曰:‘何以利吾国?’大夫曰:‘何以利吾家?’士庶人曰:‘何以利吾身?’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。万乘之国,弑其君者,必千乘之家;千乘之国,弑其君者,必百乘之家。万取千焉,千取百焉,不为不多矣。苟为后义而先利,不夺不餍。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,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。王亦曰:仁义而已矣,何必曰利?”

; `" j5 |! B k8 u; w$ C

不能代替

( Z7 _( L: P1 S- c' ]" w0 B3 H

故事略:

/ }5 E1 Z D5 S# x( N' {

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,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,因此几次三番的闹着要回去。
道谦就安慰着说:‘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,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,现在半途放弃回去,实在可惜。这样吧,从现在起,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,我一定为你代劳,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。’
宗圆问道:‘哪五件事呢?’
道谦非常自然地说道:‘穿衣、吃饭、屙屎、撒尿、走路。’
道谦的话,宗圆终于言下大悟,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。

; ?& e' m+ t2 C: y" r* A

故事解:

   穿衣,可以护身,于此则比之于护法、皈依法。
   吃饭,可以养体,于此则比之于苦修、喝棒参禅。
   屙屎,弃其糟粕,于此则比之于丢弃前人蔽履,推陈迎新也。
   撒尿,水道畅通,于此则比之于修道之融汇贯通,一以贯之也。
   走路,身体力行也,于此则比之于为人(为仁)也,前四者之总和不过是行人(仁)道于世间也!

& g8 M$ S& {3 D: {2 R

   其出参访行脚乃于“吃饭”、“走路”道中,如何可废?!行脚有苦,行道走路均苦,是(世)人(仁)皆等!道只在日常中参!宗圆所悟者,明本份事所在也!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9-3 20:21:42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9-7 15:18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8-9-13 02:07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绝对同意楼上的    路过了   
      
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
  
     

黄河远上白云间高佰魔力秀腿鞋,一片孤城索尼耳机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0-19 18:54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佛教网络

GMT+8, 2025-5-5 09:44 , Processed in 0.099732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