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网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5296|回复: 1

[原创]解悟禅的故事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8-8-29 18:57:3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三件古董

8 [1 H& z4 v& T3 c0 i

故事略:

! A7 y, m O& [% C0 l7 L

       一休禅师的弟子足利将军,请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,并将其所珍藏的古董一件件地拿出来展示,且频频问一休禅师的看法。禅师回答道:“太好了!为了增添你这些古董的光彩,我也有三件古董,一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石块,二是历朝忠心大臣吃饭的饭碗,三是高僧用的万年拐杖,如果你也收藏在一起就好了。”
将军欢喜不已地说:“谢谢禅师,要多少钱一件?”一休道:“不用谢,每件物品只要一千两银子。”
将军虽然心疼,因为觉得这三件古董价值很高,所以花了三千两银子把它买下,并叫侍从随着一休禅师前去取回古董。
       一休回到寺中,就对弟子说:“把在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拿来,还有喂狗食的饭碗,以及自己花了十钱银子买的那根拐杖,给来人带回去吧!”将军的侍从将这三件东西拿回去呈给主人,并说明其来处,将军非常生气地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。一休和言悦色地开示道:“目前正是饥荒时候,每户人家三餐不继,将军却还有心思在欣赏古董?所以我将你的三千两银子拿去救济贫民,替你做功德,其价值终身受用不尽,比古董更宝贵了。”将军除惭愧外,更深深佩服禅师的智慧与慈悲。

) q, b! J- c& s: V; w6 T6 [

故事解:

- Q* J2 c- m/ ^$ [

     “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石块”与“门口抵门的石头”释:盘古,乃意为攀古,一休骗足利将军正是用‘攀古’手段。盘古氏开天辟地,故有天地间之苍生繁衍,一休攀古而开将军钱粮之仓,振济百姓于饥荒水火中,亦是造福苍生,是其同也。门口抵门的石头可令门常敞开,门敞开才能出入,钱财之门常开,方得有进有出!石头本没什么价值,可一旦攀于古则价值上千;钱财放在家里,不会有什么出入,一旦用它来救济苍生,福报无边(用到点上!)。

# Y: G) R4 V% V4 {- L# S: ~

       “历朝忠心大臣吃的饭碗”与“喂狗食的饭碗”释:此谓将军当忠于国家、忠于江山社稷、忠于人民,而不当存私鱼肉乡民也。将军忠于国家才有饭碗,和尚忠于信徒才有饭碗(救疾苦),人民幸苦耕作更应当有饭碗!这一循环链上,饭碗里的饭是人民创造的,他们没饭吃,谁该有饭吃?!狗忠于主人尚有饭吃,人何得不如彼?!此在警示,亦在尽忠也!

( W6 I! ]- @ S U' ]

 “高僧用的万年拐杖”与“自己花了十钱银子买的那根拐杖”释:此件主在述高僧之责。(首件述此事所当,次件述将军之职。)高僧,是为大德,大德当在其行。万年,是其道不易也。拐杖,是拐账,将军付财,和尚布施,和尚、将军同受福德,非高僧善拐账何得如此!十钱,使钱,‘十’字象形为歧点,是为拐点也。银子,荫子。

7 z( C- q$ Y9 ?

  此则于禅可参于因果报应中各人之所当行也。因果循环无尽,将军乃令其衡也,和尚乃推助之也,人民乃其根基也,吾等如何???机宜所当,应机接物当明此!

9 S( u; }# `% L

下附一则《论语》以同参之:

! p2 M4 g0 U. B' c

  子贡问政。子曰: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”
     子贡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”曰:“去兵。”(谓除徭役)
     子贡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”曰:“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”(谓还食予民)

- r: b8 y5 S4 P; a5 [. s/ }

丹霞燒佛

1 h. `, P$ l8 Q0 z2 R6 P( w$ K

故事略:  

( }' [/ N1 j1 w. |# Q

      唐朝丹霞天然禪師在一座佛寺裏掛單,時值嚴冬,天氣寒冷,大雪紛紛,丹霞即將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來烤火,寺中糾察師一見,大聲怒斥道:「該死!怎麼將佛像拿來烤火取暖呢?」
        「我不是烤火,我是在燒取舍利子!」丹霞禪師從容不迫的回答。
        「胡說!木刻的佛像那有舍利子?」糾察師仍是大聲斥責。
        「既然是木頭,沒有舍利子,何妨多拿些來烤火!」丹霞禪師從容的又將佛像投入火中。

7 H9 d/ C: ^0 E" Y {: ^. V

故事解:

7 @1 q5 t( n+ M7 J& x

  丹霞禅师是云游掛單,外出所带之行李当缺少。時值嚴冬,天氣寒冷,大雪紛紛,在这种情势下,没有寺内和尚救助是不行的!

) v2 M! w- @' R

  冷天大家都冷,为什么没有木材可以烧火取暖呢?为什么没有棉被可借予行脚僧一用呢?!原因当为:寺内和尚都是自顾自的,根本不虑及他人;另外一个就是没有提早防寒!(和尚并无务耕种,何懒至此!无道所在!)和尚所修乃慈航普渡、以大智大慧、广济世人脱离疾苦,如何却只会自顾自?如何却偷懒不防寒以为人为己?!

4 i( [+ u, O7 T; t+ \* r! O$ k

  如此则佛何在?难道佛堂供着佛像就代表佛在?!

- ?: g, y6 n8 @0 Y. q [

  丹霞烧佛乃斥其寺中无佛在也!佛法不在,佛道不在,供着佛像何用!于丹霞反衬之,则谓佛法在,佛道在,何劳常供于佛像前,是躬行佛事也!

. R) U" S; o$ z& R

  舍利子,舍却利以利世人之佛子也,此乃斥寺中和尚自私图利而不能舍利以济众人也!

" G9 e1 B. |* c: i

  木头无情人有情,彼不修佛道,不济世苦之和尚,何如木头!多烧木头,乃意谓揭其私短也。

: n: O8 b H: o1 }0 x8 U

  与此故事同悟之言语“人能弘道,非道能弘人——《论语》”,‘人能成就佛道,非佛道能成就人’!此当明自证自修之可贵也,无务于形式!

* B& n9 f6 r, e( P

古镜已磨请茶

1 W4 Z0 V* B* I- c+ Z

故事略:

" Z, x3 r2 x$ g4 w3 J( X

有道禪師四處雲遊,路過一間賣茶的茶坊,因爲口渴,就順道進去想喝杯茶小息一下,店主一看便熱忱招待,問道:“禪師!辛苦了,喝茶嗎?”

( o* Z/ G! E) Z$ d0 @7 E8 L; L
只見有道禪師用平淡的眼光看了一下茶架,點一下頭,其他什麽也沒說。
' W) K1 G# J" D3 J* n6 ^& x; Z
店主似乎也是禪道高手,小心謹慎地説道:“想必您是一位禪道高深的禪師!在下有個問題想請教您,如果您告訴我,我就供養你!如何?”
; W- b$ v, D' W$ O2 L
有道禪師:“你問吧!”
: d5 v; D! f3 B% h& s
店主問道:“古鏡未磨時如何?”
. F6 z n$ c1 E; S; W* w4 M
有道禪師很快答道:“黑如漆。”
! q* g/ c5 l+ I: J2 S
店主再問道:“古鏡即磨以後如何?”
5 N' V. O Y. p% ~( p. |$ g
有道禪師回答道:“照天照地。”
2 `; p( \# h4 N3 ^" e5 \4 y) Z
店主不以爲然,説道:“對不起!恕我不供養。”說著轉身就入店内去了。
& ?* h& F. n. p2 L/ [/ W L
有道禪師愣了一下,心想:“我數十年參禪,現在連個店主都不如,可見其禪道之高了!”於是決定下苦心閉門深修,以求開悟。
7 H1 p8 w. V3 s' W
三年后,有道禪師又出現在茶坊的門口。店主仍親切地招呼道:“啊!三年不見,仍想請教那句老話,古鏡未磨時如何?”
5 M2 \$ O2 x) w$ I- r8 \3 p% ^
有道禪師順口說道:“此去漢陽不遠。”
. z. B+ e/ p- L o: J& d p
店主再問道:“古鏡即磨后如何?”
Q6 c: j4 ~8 u) Z5 \: I% {$ Z
有道禪師再回答道:“黃鶴樓前鸚鵡洲。”
; H9 F; B* t* \7 S( Q0 \: g. _
4 s& M w H1 ?* a$ u* O' ?. l9 ^

店主聽后,誠懇地説道:“請禪師接受我的供養!”隨即轉身吆喝道:“夥計!泡茶,泡茶,泡好茶!”

% c6 k& A8 w, J

故事解:

+ |" Y% I! P& M. T5 E. i6 s2 A

  店主热忱招呼:这是随顺于事业的表现。

# K w; B, E$ A% Y# G+ [

  禅师平淡无言:心事重重,烦恼无边,无奈之境,见茶喝茶,有何明于茶道!其于禅道也远斯!

: t {9 N3 h& I( w

  古镜之对,本没错,耐其乃拾前人牙慧,失于机宜!其前对谈天谈地乃可对修道者言,其后之对评古赏景则可对平民百姓语也。

8 G# n, t# n1 o$ ^* T8 S2 i; T- A7 J+ ?. z

  此去汉阳不远,一谓近视幻境,一谓自大;均是不知天高地厚也。

' {0 L* k' r& N4 B8 O0 Q' T4 _% M8 `

  黄鹤楼前鹦鹉洲:黄鹤与鹦鹉相对;黄鹤乃应于仙道,是谓于其得道之状态也;鹦鹉只知学舌,是得一览众山小而明未得道之我与未得道之一切所言与行,如于鹦鹉只知学舌之模仿也!(照得假真!)楼前,音为漏前,是谓不得道之时也。洲,音奏、周,奏谓举喝;周为周详,于此谓欠周详!

5 f! p0 ?6 k, ]! `/ C4 L" t1 R

  泡茶,泡茶,泡好茶:茶,音为察。此谓禅师之应对当好好参悟也!

1 v* ^( Y, Q! g" ^" s

曇照随顺

3 V: z3 k: k) H+ F

故事略:

( N9 a. M3 a% B4 {$ k; ?

曇照禪師每日与信徒開示,都會大聲呼喝:“快樂呀!快樂呀!人生好快樂!”

7 ]' A, j. G% H a
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,在生病中卻不時叫道:“痛苦呀!痛苦呀!好痛苦呀!”
/ e; ]/ A* K8 X
住持大和尚聽到了,就來責備他:“喂!一個出家人有病,老是喊苦呀苦呀,不應該呀!”
8 f0 D. o f4 f: D$ ?
曇照答道:“健康快樂,生病痛苦,這是當然的事,爲什麽不能叫苦呢?”
' a* q* U/ ]4 y, K7 J; E, W( C
住持說:“記得當初你有一次掉進水裏,快要淹死時,你還面不改色。那種無畏的樣子,視死如歸,你那份豪情如今何在?你平時都說快樂、快樂,爲什麽到病的時候,要說痛苦、痛苦呢?”
7 m- }9 p/ p4 _4 k# n+ r/ k' R" T* `9 k7 a
曇照禪師對住持和尚道:“你來,你來,到我床前來!”
$ b0 [2 J5 `1 j! p8 w
住持到了他床邊,曇照禪師輕輕地問道:“住持大和尚,那麽請你告訴我,究竟是說快樂對呢?還是說痛苦對呢?”
/ j i4 t3 t r8 c
' w9 {0 }- K6 [$ o2 u

住持大和尚無言以對。

i& u" w+ r7 t5 S. O# i8 ]# E

故事解:

/ w5 ]8 v' T( P+ |+ c# t

  该快乐,就痛痛快快的过。

1 b' f/ ]/ b7 E6 |# `3 F; S V% @- O

  该痛苦,就任命的痛苦着。

( `! W5 k8 a9 B8 n$ l* _- `4 A7 [

  此故事谓当随顺于自然,不得令一切积郁于心也,行此道方得大快其心,是解心之门也,不于造作刻意中!

( p7 K" `; F8 k* O9 g- ?

  开示大众,他快乐,道行得宜之乐也,而依此行,则亦把快乐带给了众人,何乐而不为!

5 C% z- }$ @0 H

  生病痛苦,他喊苦,病痛之苦,避于窒内,喊出来反倒自在了,大家也得不拘于礼节为其解疾矣!

" `4 ~$ j( p9 p" q, W/ ^# {

  掉水临危,他面不改色,此临危不惧也,若非如此,焉有命在?!是为应机行所宜也,三者皆然!

7 J! j5 F ^5 R0 ]( L3 Q

  “说快乐对呢,还是说痛苦对呢?”此是二边之问,皆有对错,贵在应机得宜,应机得宜则超脱于二边而得其自在洒脱矣!不离二边皆苦,住持犯执!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0-19 18:53:39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佛教网络

GMT+8, 2025-5-5 09:33 , Processed in 0.115000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