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网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4836|回复: 1

[原创]解悟禅的故事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8-8-29 18:55:3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顶礼

6 L3 M' j7 C* O+ z8 j

3 ]5 e; z. V. d+ I, K9 p1 m' j

7 U* k0 D4 T9 F2 N$ O b: I/ X( j7 g1 d, \9 \3 g/ U. Z$ T( M5 Z y3 {' n
8 Y/ ~/ w( l0 }# ^

故事略:

. c* G0 ^' F8 r1 e# W3 V( z- f( O

     在仙崖禅师门下习禅的人很多 ,其中一位经常在夜里起身,爬过院墙到外面游乐去。 一天夜里仙崖到宿舍去查看,发现那位老兄不见了,同时又在院子里看到了他爬墙用的高脚凳子。于是将那条凳子挪开,让他自己站在那条凳子的地方。 那位老兄游罢归来,不知老师取代了凳子,遂以一脚踏在仙崖的脑袋上面,跳下地来,定睛一看,不觉大吃一惊。但仙崖说道:“清晨气候冷,小心不要着了凉。” 自此以后,这位学僧再也不去夜游了。

* }+ k* w [9 Z; p) H" M* X

故事解:

' O8 |& q3 `: l" b

    禅僧踩和尚头可进出院墙,此尚不可,况和尚是踩在众施主的头上接受供养的,如何可将所换来之美好时光用来游乐,而不知力修佛法,宏法济世,还报世人??!!

8 f* C) x9 G/ W/ [5 n

    以此故事当明和尚于尘世众人之德也!

0 R! r; u& V7 W9 g3 d5 |- m b

    仙崖禅师是传法人,踩在于众僧之上,僧众有过,其先受罪责(踩头之负荆),是知过责先己后人也,故其无责于此禅僧。(不教而杀,谓之暴,不道也!禅理亦当明礼也!)

* B* @; H: X6 |" k- q: B

     然依之推之,众生疾苦,过责在己也,故得先世人受苦而济世救民也!此皆返求诸己之道,彼禅僧正为此返求之道感而悔过也!

3 c# R# K9 |8 x: [- G) n

     “万民有罪,罪在尔躬——《论语》”,若人人能如斯,天下不太平不远矣!

4 J9 V6 d: S- I2 F

说究竟法

# C0 U- t& T6 U, v7 j6 o. g) A; ~' P

故事略:

& U* L! a6 v! \7 N, s! s" T' L# ~


日本古时,人们大多用纸糊的灯笼点上蜡烛照路。某日,一位盲人拜访他的一位朋友,辞去时,因天色已黑,他的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,让他照路回家。
我不需要灯笼, 他说,“无论明暗,对我都是一样。”
“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照路回家,”他的朋友说道,“但如果你不带的话,别人也许会撞到你。因此你最好还是带着。”
     这位盲者带着灯笼走了,但没走多远,却被来人撞个正着。“看你走到哪里去了!”他对来人叫道。“难道你看不见这盏灯笼?”
“老兄,你的蜡烛已经熄灭了,”那人说道。

! r* F5 L: H3 a: D8 M* D

故事解:

7 @. s' J# H U0 r

    你需要的别人不一定需要。你不需要的别人不一定不需要。

' A3 R# }# l3 ]$ m+ K% u5 g

    关爱他人等于关爱自己。怪人等于怪自己。

2 l7 _: Y+ ~7 I0 L$ f4 T" @

     此谓莫执一我一端,任何事都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。若能深明,则得于世无争,共存共荣矣!

g2 k8 \ Z# {, x! W/ U7 [

! t) A6 R1 l6 z

真正兴旺

* P# O3 c* K1 W! X; f4 D1 Z

故事略:

一位富人请仙崖禅师为他的家族永远兴旺写些祝语,以便作为传家之宝而代代相传下去。仙崖展开一大张好纸,写道:“父死,子死,孙死。”

那位富人见了突然发起火来,说道:“我是请你写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话!你怎么开起这种玩笑来?”

“没有开玩笑的意思,”仙崖解释说,“假如你的儿子在你前面死,你将十分悲痛。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前面死,那你和你的儿子都悲痛欲绝。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,那就叫做享尽天年。我认为这是真正的兴旺。”

0 X) B! \; T* D% B2 O. }. u) `

故事解:

7 P2 ~! } P' P

    上面那个故事,我想大家都明白的,顺应自然、各得其所的方是常道!现在来看看这个,看大家明白也没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,这个听说是出自儒家经典的。

0 v4 c& w3 a- P9 }- O& F7 l, c% U

     反于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的是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”,君不君(均),那就是胡做非为、徇私舞弊,祸国殃民了!臣不臣(陈),那就不仅仅是不助君治国(左右手)了,而且还是以下犯上、谋君篡国了!父不父,那将是有家不养,有子不教。子不子,那不仅是不务学求自立,而且更可恶的还是有父母不亲孝,反居于父母之上,令其父母劳苦至终!

U. D3 X% [5 V( l: Z) [) Q, P

   禅法出世间,然不离世间法,于此故事可明矣!儒礼乃本依自于法天象天之道,其与自然法则共辉也,众人当莫执儒佛分别之见!

7 S6 d% `$ s u8 u' J% E. z

嫌什么?

, s& r- }/ m! A+ d! W0 ~

( y4 F6 x; X! A* H2 J5 o C

F# V2 h; I& ?8 @ v; V$ L' B8 U/ ] f. Z& y! J/ U$ [ G
5 Z9 ]( L2 T u- s- I7 b) x

故事略

- D; h+ i% y' _; S# B

  龙牙山的居遁禅师,为求大彻大悟,就诚诚恳恳的到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,一住多月,均未蒙翠微禅召见开示,有一天鼓起勇气,走进法堂问道:
  “学僧自到禅师座下参学以来,殿堂随众,进进出出,不蒙开示一法,不知为什么?”

' k" M8 n \8 u2 M) |

        翠微禅师不在意的反问道:“嫌什么?”

$ t0 v* ]9 P* m# @* a- U

  居遁因得不到要领,只好告别翠微禅师,就前往德山亲近宣监禅师,又经多日,请示宣监禅师道:

; ^; ?+ [# y. p; `+ v- ?

  “学人早就心仪德山的一句佛法,但我已来了多日,事实上身在此处却得不到禅师一句佛法。”

- n/ D* I4 f8 u1 c

  德山禅师好像和翠微禅师约好的一样,回答道:“嫌什么?”

6 W/ J; b% b) h$ Z

  此二位宗师所答均不谋而合,居遁不得已又转往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。一日问道:

. B. o/ w% A4 _ f3 F

  “佛法紧要处,乞师一言!”

A7 S8 ~* x7 r0 `$ L

  洞山禅师就直截了当的告诉他道:“等洞水逆流的时候,再向你说。”

' T# h! d" n8 w- E' t0 b

  龙牙居遁禅师于此言下大悟。

" {- r: n1 n+ L, \& s0 ?

故事解:

4 t0 L3 m( O9 [: l) r8 l1 h: E/ x

     翠微禅师之谓“嫌什么?”,乃谓其予居遁禅师一个自由自在、自己做主、自寻法门的空间,这是求佛法人所要的解脱束缚第一门也,其不知珍惜利用反怪翠微,是不自省也!另处进进出出之殿堂随众,乃以修随顺法也,此以除其尘心执着也,耐何其放不下执着心,自用而不自由也。

1 T+ T5 ~# r8 d6 Y6 {

      德山之谓“嫌什么?”。一句之开示,非初机接得,入门法要,不离平常,若逾越此渐进之道则反污此初学,是法师之大德也,故此所指引之路乃同于翠微也,再兼不误后学之德!

0 L5 t2 B* E8 l2 p8 V3 G

      洞山禅师之谓“等洞水逆流的时候,再向你说。”,乃谓反常,反常于洞山则谓以其敝履污此初学,是违于洞山为后学除垢之旨也。然另外之寓意则是开示居遁禅师当莫令其意识随波逐流,只于其所困处逆流而自解也(其如草木于被毁之枝叶处重生枝叶)!

; F+ Y* ^' y' \' B/ K7 R8 F/ U

     洞山之敝履为何??有答案之言谈以束此后学也!

. k- ], p, b2 g7 R e

     三位禅师所传之道皆不毁其自在,令其自求也!自求于道乃自强不息、自力更生之道也。

% u# O N; |; G& F7 a

. t% e* k& b5 o- [' @& C

丙丁童子来求火

# @- l6 C) W [* y Y+ W6 I

1故事略:

, [5 T5 k! w" `( V+ c1 x

玄则监院在法眼会中,也不曾参请入室。一日法眼问云:“则监院何不来入室?”
则云:“和尚岂不知,某甲于青林处,有个入头。”
法眼云:“汝试为我举看。”
则云:“某甲问如何是佛?”
林云:“丙丁童子来求火。”
法眼云:“好语,恐尔错会,可更说看。”
则云:“丙丁属火,以火求火,如某甲是佛,更去觅佛。”
法眼云:“监院果然错会了也。”则不愤,便起单渡江去。
法眼云:“此人若回可救,若不回救不得也。”
则到中路自忖云:“他是五百人善知识,岂可赚我耶?”
遂回再参法眼云:“尔但问我,我为尔答。”
则便问:“如何是佛?”
法眼云:“丙丁童子来求火。”则于言下大悟。

, C- t9 b. } [# S# s

故事解:

' g3 g: p7 k$ C! x

   “和尚岂不知,某甲于青林处,有个入头。”,此乃玄则禅执见为有,执道自高也!得道之僧心常下人,其此行本即违道,是其见违于空门,落于知解之过也!

% J. r' ? a3 G7 ?5 j

    “丙丁属火,以火求火,如某甲是佛,更去觅佛。”,此解义理无差,然自居是佛,其过甚大!若不去此自居,万劫不悟也!(不住相。功成而不居。……)

0 D b3 \* \4 V, z/ P F

      历此事后,法眼再以同样答案直示之,乃击其唯有见识而无实修实悟之得也!而玄则于此前之一切期望过高,一下落空,落差甚大,以此明心,直捣太虚矣!

: @! {4 ^. J" r' I; ^& m

2故事略:

- Q+ ?; x- _% K1 i2 d

   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,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。一日,东坡自觉修持有得,便撰诗一首,派遣书僮过江,送给佛印禅师印证,诗云:“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。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”
    禅师看过之后,拿笔批了两个字,就叫书僮带回去。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参禅的境界,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,只见上面写着“放屁”二字,不禁无名火起,立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。
     船快到金山寺时,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,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:“禅师,我们是至交道友,我的诗、我的修行,你不赞赏也就罢了,何必骂人呢?”
   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:“我骂你什么啊?”
     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“放屁”二字拿给禅师看。
   禅师呵呵大笑道:“哦,你不是说‘八风吹不动’吗?怎么‘一屁就打过江’了呢?”
     苏东坡听罢,惭愧不已。

9 t1 W) s' c0 m) Z3 M

故事解:

. ^+ d$ @: U5 a7 d; R

    此可与上个故事同参。

" O2 x1 q" b1 n3 R9 ~, }

   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。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:此乃东坡所观之佛祖定相也,与金刚所言“不得以三十二相观如来”相背反,是执有之观,自我则迷失而无所见,得意而失于谦下,是执崇高也!
    佛印此行,乃以却其崇高,消其得意,是正教矣!

- q) s: }$ S! d; M5 L$ W6 v

   

' c( E4 C, ?$ r# g( O7 l

下附八风名号:

# n7 }2 q' O4 D& R( O

      1. 称:各种称赞,各种说好,人前人后为你宣扬,随时随地对你拥护,给你赞美,给你欢喜。
     2. 讥:冷嘲热讽,厌恶讥嫌,专说无中生有的行为,随便议论你的长短,给你生气,给你烦恼。
  3. 毁:言蜚语,毁谤中伤,使你信用蒙受损失,把你的为人说得一文不值,给你打击,给你阻难。
  4. 誉:说你功德,扬你贡献,赞你是菩萨再来,称你是圣贤再世,给你捧场,给你得意。
  5. 利:金钱物质,各项利益,有的当供养送来,有的作礼品赠到,给你受利,给你利益。
    6. 衰:减损所有,破坏所得,将成的事业忽然垮台,已有的资用忽然失去,给你贫困,给你衰微。
  7. 苦:身遭侵害,心遭恼乱,恶的因缘困扰生活,恶的境界折磨身心,给你艰难,给你逼迫。
  8. 乐:随心所欲,顺适安乐,物资上的享受,感情上的满足,给你欢欣,给你快乐。

  以上所说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,就好像是八种境界风,能够吹动人的身心,当我们逢到顺境的时候,就欢喜快乐,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,就苦恼愁怅,都因禁受不住这八种境界风啊!人若是为“称誉”陶醉心,人的品格修养就在称誉里损伤;人若是为“讥毁”动心,人的成就就会败在讥毁的手中;人若是为“利乐”所迷,人的尊严就会利乐葬送;人若是为“衰苦”所折,人就会为衰苦打倒。八风,这可怕的境界,若能如如不动,不为这八种境界风所震撼,那才算是一个顶天立地自由自主的人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0-19 18:53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佛教网络

GMT+8, 2025-5-5 09:40 , Processed in 0.084074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