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网经菩萨戒之杀戒——圣一法师讲 作者:圣一法师讲 , l' r) X- G8 J! k
佛言:若佛子,若自杀,教人杀,方便杀,赞叹杀,见作随喜,乃至咒杀。杀因、杀缘、杀法、杀法、杀业。乃至一切有命者,不得故杀。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,孝顺心,方便救护一切众生。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,是菩萨波罗夷罪。
" s0 N1 Y% W o0 [" ^ O# n——《梵网经·第一杀戒》
) o1 a+ o, J T/ I O3 \( M第一杀戒
4 n: G0 Z. ]+ P 生者即生命,一切众生都有生命,有生命才可修行,认识自己的生命,则能够度自己,认识别人的生命,能够度一切众生。
5 D0 I3 ~0 J5 y. E) l8 f! S( [ 何为生命?四十二章经云:佛问比丘:“人命在几间?”一比丘答:“人命在数日间。”佛云:“子以?见道。”佛再问:“人命在几间?”另—比丘答:“人命在数日间。”佛云:“子未见道。”佛再问:“人命在几间?”另一比丘答:“人命在食饭间。”佛云:“子未见道。”再问,又另一比丘答:“人命在呼吸间。”佛云:“善哉,子见道矣。” 8 S% p7 j* s% a3 B& Y
一呼一吸,念念相续,是人命的法相,若于人命不能认识,又焉能了人命中的生老病死苦?于人命中一吸,就是生,一呼,就是灭,若吸而不呼,生而不灭,人命就断了:若呼而不吸,灭而不生,人命亦断,是故人命在呼吸间,识得人命则识得道,不是离开人命以外有道。 昔日,阿难尊者对一沙弥说:“若人生百岁,不见生灭机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。”生百岁,而不认识生灭机,不如生一日,而能认识生灭机,可以悟道,可以证果,可以了生死。 : h5 w' [2 J, Q! B
生灭机是什么?
* J. O7 v2 q& o! d2 c 一念生、一念灭就是我们的命根,生了之后即灭,灭了之后再生,例如念阿弥陀佛,第一念灭了后,第二念阿弥陀佛生起,第二念灭了,又生第三念佛,假如命根没有灭相的话,只能有第一句佛念,而不能生起第二句佛念,但是命根有灭相,灭了第一句佛号之后,再生第二句佛号,生了之后再灭,灭了又生,就是因为命根有生灭,所以生起的恶念可以灭,假若我们的命根第一念起恶念——生必有灭;第一念灭了,第二念不起恶念,起善念,或是佛念,是谓止恶。 - e; t; X+ k) P- z/ r& d7 ]
明白这个“念”,就是生灭机,生灭相续,就是命根,生灭断,命根尽。生灭相续,希望有一念能悟道,所谓悟在一念中,不会是以两念而悟。
# H5 ^' N$ {% F7 y, g$ D* | “解了生灭机”者,有生有灭是世间法,出世间法不生不灭——生亦灭、灭亦灭,生灭灭已,寂灭现前,即是不生不灭,即是道,是涅槃。 ) E d9 F2 e! C, q
是故阿难尊者对沙弥说:“若人生百岁,不了生灭机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。”生灭机就是命根,自己不认识自己的命根,又如何了生死,命根生灭,就是你的生死,命根不生不灭,寂灭现前,就是你的涅槃,是净土。 # e, F3 R1 e: }. W# E& R1 c6 }
修行不是离开生灭的命根以外,另有一不生不灭的佛道现前、所以度众生不可以杀生,若杀生,断了命根,念绝,如何度?
9 Y2 w5 D0 J2 |: Q 假如一个恶人,他的第一念、第二念是恶,第三念可能是善——善念度了恶念;邪见人第一念邪,第二念邪见灭,第三念正见现前——正见度了邪见;迷人第一念迷,第二念迷灭,第三念不迷,第四念悟,以悟度迷,若杀了他,念断绝了,如何以善念度恶念?以正念度邪念?以悟度迷? f8 o! K. u( j5 a# J4 N+ X
是故佛法内只有度生,无有杀生,命根在,可以度他返迷成悟,止恶修善,改邪归正,何况菩萨化利众生,以慈为本,一切众生,包括人畜,皆知贪生怕死,若断彼命,便失本慈,且怨恨不忘,累生酬报无已,又如何度彼?
7 n k8 @! T9 N/ ^+ Z7 Y佛言,若佛子。
0 n0 I: K/ z1 _: E 受了菩萨戒,将来必得成佛,现在是佛子。
/ |3 V& h$ D' B, S q& |若自杀,教人杀。 6 r* B/ J5 d0 y% C
自杀者,是自己亲手杀众生命,乃身心所造杀业。教他人杀者,虽不自己行杀,而使他人行杀,乃心口所造杀业。 0 E1 g E3 [; e4 U
方便杀。
+ a; Z' R0 w7 I( Q% A+ h) h5 v 或教人往险地去,使其失命,或教人误落陷阱等,巧设方便,令其致死,是名方便杀,乃意地所造杀业。
+ L- d7 ~9 g3 q1 s2 t赞叹杀。 $ B6 |0 a% s& |! A1 H% e
鼓励人行杀,鼓励人去寻死,亦属心口所造杀罪。
# C& t2 w6 ~" j" x8 j$ s' d v见作随喜。
M) Y* r- T+ T" u9 v2 ~ 虽不是自己去杀,不教人杀,亦不赞叹杀,但见人杀生或见人自杀而生欢喜心,心有杀生之影,有随喜杀生之罪,属意业杀罪。 : h& e" s4 g7 @: y
乃至咒杀。 + d* @. F9 J' A3 c' Q
以咒术杀生,属心口所造业。
8 {# i* _8 |3 `. e杀因,杀缘。
7 `% q' W# D& p! h 杀因乃恶毒心是也,杀缘指一切杀害众生之机会及助缘,助缘者指助成杀生之缘,先有杀因,后有杀缘。
! K: K+ v3 `, @9 j杀法,杀业。
0 G$ l2 d5 u- j( ]0 g 杀法者,刀、枪、剑、戟、毒药、或是绝其饮食等,一切杀害众生之方法。若命根未断,未成杀业,命根一断,杀业已成,杀罪亦成。 2 k: P. a' D7 O+ T! J8 u4 Z9 o
乃至一切有命者,不得故杀。 1 c7 K3 @/ m: g7 ? ]) f
凡一切有命者,包括蛇虫鼠蚁,俱不得故意杀害,若不是故意杀害,即无心去杀,无心则无罪。
7 N% i5 f3 _, N& o7 p8 t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。 2 s6 q/ d+ N% x. L- g
佛性清净广大,周遍常住,从佛性而起慈悲心,慈悲心亦常住。 4 p p* v8 X! ^* [) ~; |
孝顺心。 ; M: G! f }: j( }# ?
从佛性而起孝顺心: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之佛,故应孝顺;一切男人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,应孝顺过去之父母,还要孝顺三宝,秉三宝之教导,不杀生。 $ L2 @; a- g* U% g2 X
方便救护一切众生。 C6 m: F( x9 d! b& h8 D8 B) d
不但不杀生,还要设方便,救护一切众生,救者救其死,护者护其生,见死则救,见生则护。现在救护众生,将来度众生。
/ O' {4 s5 _' T1 h# ~' d 例如放生,就是救其死,护其生,但一定要以方便,如碰到有人要杀一条鱼,立即以钱买回来放生,不要迟疑,是为方便,稍一犹疑,这条鱼便被杀。绝对不是预先约定打渔的人,把鱼网回来,然后再放回海里,此非真放生。
& K0 C# }( A! Y* p9 g. Y; G# z( G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,是菩萨波罗夷罪。 ) v' v3 D6 q2 p$ `5 Z# q
恣心者,放纵己心,泄其怨恨;快意者,因嗔起杀,以杀为乐。菩萨应该要制止自己的嗔恨心、恶毒心,使杀心不起,代之而起以慈悲心,孝顺心。 ( \3 Z3 @: m' V. Q) g, k% J
既不方便救护众生,反而纵恣自己的怨恨心而快意去杀,犯波罗夷罪。 U3 L+ Y2 D! [1 Q
波罗夷,此云弃,谓犯此戒,永弃佛海之外,亦云堕,即堕落三恶道,亦云断头,亦云极恶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