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口的罪业,死后当堕入刀兵拔舌地狱 作者:了凡弘法学会译整 来源:摘自《集福消灾之道》
# p2 y7 _1 A$ |, d- n 造作恶语,谗毁平人
. @2 e* N9 q7 \1 T1 B 【解释】
4 `2 B% H1 ?* }$ t# g6 z 编造了坏话,捏作了恶事,任意地搀毁好人。 5 i* Z3 \+ Q1 a1 j
【分析】 . \& }1 K( y3 U, [
别人纵然有了过失,也应当想办法为他掩护;若是一个人平白无辜,却编造了流言,捏作了恶事,去谗毁他,这种的恶毒,比刀斧虎狼还要厉害啊!!因为一个人本来没有罪,却被一位小人谗言攻击,其他不明事理的人,也就跟随着毁谤,听到谗言的人,也实在很难以分辨出谁是谁非,导致了贤人和小人混淆不清,官位的降级和升迁,也都会因此而颠倒了,这就是君子所深恶痛绝的啊!佛说:“恶口的罪业,死后当堕入刀兵拔舌地狱;而在生的时候,则容易受到杀害,以及受到形体残废的果报。”
; r3 F# }5 T) j2 ]4 G8 P0 @ 【嘉言】
! b$ e3 Q! \/ R- t 古诗说: , t) v% H! R# {2 L
“谗言慎莫听,听之祸殃结。 君听臣当诛,父听子当决; 夫妻听之离,兄弟听之别; 朋友听之疏,骨肉听之绝; 堂堂七尺躯,莫听三寸舌; 舌上有龙泉,杀人不见血。”
2 O9 r# L5 M) P/ T; c 谗毁之言,是如此的厉害;听到谗言的人,还能不谨慎分辨吗? # R2 ~/ A5 T3 S$ x9 I6 z
故事: $ b5 X9 X! t1 p J& x
明朝陈良谟先生说:“我从前因公到公安县巡察的时候,有一位姓白的教谕,到京城去参加会试,他的妻子喜欢做好事,曾经用他的名字题写在疏文上,还布施给道姑一两的银子;并且还用麻丝一丈,把疏文绣在旗幡上面。刚好白教谕同事的妻子来访,见到旗幡疏文大为惊骇,就说道:‘教书的儒官跟道姑往来,恐怕会影响官途不小啊!’白教逾的妻子听了之后,就信以为真,以为丈夫的官途从此就完了,心中因此闷闷不乐。等到白教谕京中会试落榜归来,就拿了这块麻料来做衣服,并且又剪坏了旗幡,妻子更是感到难过,因此就上吊自杀了。我刚好听到了这件事情,就去问知县,知县就把详情说了出来;我因而可怜白教渝的遭遇,更是替他的妻子感到悲哀!后来抚院林二山正在研究讨论儒官的贤否册,他竟跟我说:‘是白教渝和同僚的妻子发生不正常的关系,因此他的妻子很不高兴,就时常对他有不满的言词,白教渝一怒之下,就威逼妻子上吊自杀;这种的罪过,简直就是天地不容啊!’于是我就将我所知道有关白教谕的事情,告诉了抚院,林公听了倍感疑惑,正在沉思迟疑不决之时,我就再跟他说:‘不知有关白教渝的事情,您是听谁说的?如果这个人是位正人君子,那么他所讲的或许可以相信;如果不是一位正人君子的话,那么就请您再详细地查访。’林公听了于是恍然大悟,拍着桌子说道:‘你说得对!你说得对!’立刻就拿起笔来,涂掉刚才所写有关白教渝的资料。后来白教渝升任国子监的助教,而我调到福建担任按察使,主管福建的司法业务,在莆田见到了林公,林公就指着隔壁的邻家跟我说:这家的主人姓吴,曾经担任过公安县的训导,就是他谗毁白教谕;平素他就心术不正,我是因为听了你的话而顿然觉悟。后来吴训导升迁担任江西萍乡的教谕,也被其他的同事谗毁,而被罢了宫;他在返回家乡,经过鄱阳湖的时候,船翻了,差点就淹死在湖里,现在已是十分地落魄潦倒啊!” 0 P3 M$ `/ K$ m8 I) H
【再析】 , a6 r1 ~1 B. u; t. o, {8 l d
俗话说:“喜欢谈论闰门男女之事,以及谈论别人种种短处的人,必定会触怒鬼神,不是遭逢到奇祸,就必定是穷得一塌糊涂!”何况吴训导所谗毁玷污的是一位清白之人呢!那么他的果报就应当不只如此了啊!然而听别人进言的方法,主要是在观察跟您进言的这个人,是什么样的人品,这样就不会被他误导了啊! ! h4 a3 L# H4 o- i, f
菩萨对他菩萨起毁訾心,须经尔劫恒住地狱 作者: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- E$ x) [. N* o+ B) r
以下宣说对菩萨诋毁、嗔恚的过患。
: a2 i, R3 U# O; V5 Z! o 又如菩萨起毁訾①心,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。 $ K- Q! q" l. ~
若菩萨对正趣入大乘者生起了诋毁心,则生起了多少恶念,就要在那么多劫中恒常住在地狱中。 & {) n/ Q4 c3 ?3 n( [
《寂静决定神变经》说:惟除毁谤诸菩萨外,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于恶趣。
* S* C) F2 H/ N: G2 \8 k+ q& k- e 《寂静决定神变经》中说:唯除毁谤菩萨之外,其它罪业并不能使菩萨堕入恶趣。
9 K2 v7 C; E' w5 x% U0 D$ h) m7 p 《摄颂》亦云:“若未得记诸菩萨,忿心诤毁得记者,尽其恶心刹那数,尽尔许劫更擐甲②。[注②: 更擐甲:“擐甲”即穿上铠甲,比喻精进。“更擐甲”即再次发起精进。]。” 9 C5 U9 d8 q. o5 H" m* X2 B/ O7 i
《般若摄颂》中说:如果未获得授记③的菩萨以嗔恚心斗诤轻毁一位已获授记的菩萨,则其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心,就要在那么多劫中重新擐甲,发起精进。[注③: 授记:佛陀事先为菩萨记别说:你将于某时在某国土成佛,名号如何,所化眷属如何……。]
4 x! R6 b4 O1 x7 Q: {$ U R 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,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,则与菩提极为遥远。故于一切种当灭忿心,设有现起,无间励力悔除防护。
- m- |/ T4 T. ~* q 随着生起多少念嗔心,就必须经历那么多劫重新修道,因此距离菩提极为遥远。(比如,生起一百念嗔心,则须再修一百劫。嗔心越多,离菩提就越遥远。)因此,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灭除嗔心,若有嗔心现起,应立即努力忏除、防护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+ p' w' [2 t" q! F. P& V( S
【省思】即使是菩萨,对其他菩萨起一念毁訾心也要堕入地狱受报一劫,更何况凡夫;我辈凡夫若对大德菩萨(可能以各种身份出现)轻慢不敬,乃至非议、毁谤,那就不知道该堕入地狱受苦多少劫了。可不惧哉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