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7-9-27 20:05:27
|
显示全部楼层
是近年来罕见的。难得他有那么好的兴致,翠竹黄花,机锋便给,还逼出了一部‘心经’。不但提示了理想的禅修道场如何修建,也使大众共预胜会,同餐法味,谁说他老人家不会禅?!, O5 n1 i) |2 t% O4 o4 J
3 ?& u( i" Y5 D4 |* R7 r
广钦老和尚掀起受戒热潮
- ?& L: \+ Q7 b& V) O3 u% |/ E黄建兴: A6 V8 s2 |* n( Z- r
% o' W9 X# C: }/ s4 a! i/ @/ D4 C" Q——联合月刊第五十四期——8 @% O$ V i$ L
1 M2 s1 U K/ U7 @$ D2 Y/ A f台湾因限于环境因素,每年出家人口比例不是很高,援例每年只由一座寺庙举办传戒,先向中国佛教会申请,再转呈内政部同意,由各寺庙轮流举办。6 _( ]2 ?+ i& h: l" c# |8 ]
& v) F7 S6 S8 y2 |- y- x民国七十四年底轮到台北县土城承天禅寺举办传戒大典,而该寺庙的设备不足容纳大批受戒的戒子,于是改由承天禅寺的分院,即高雄县六龟乡宝来村的妙通寺举办。
: O" n4 R' M& D- K7 H+ W, _
' r; I3 S) z" ~9 W/ x, }这次妙通寺传戒,报名的人共约二千七百人,其中包括出家众约五百人。传戒期间,山上挤得满满的,许多戒子不得已必须睡在临时搭起的帐幕里,每天还有二、三十辆游览车载满了信众上山参拜。台湾光复以后,从民国四十一年起,在关仔岭大仙寺恢复传戒,迄今卅四年,这次是传戒人数最多的一次。主要原因是,这次是由德高望重的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首次传戒,信众们为了亲近广钦老和尚,想得到广老传戒,才造成这次传戒的盛况。
, V3 `6 F, t/ X 6 H% w1 |2 v( [$ p* `
九五高龄炯炯有神
9 o* I2 t- s# o5 o/ Q ; N( L+ a1 j% k# C Y4 f% T+ n: k
广钦老和尚现年九十五岁,是福建漳州惠安人,齿牙已全无,头顶隆起,而头顶两侧却凹成沟状,仿佛有人掐下,眼睛呈绀青色,炯炯有神,令人不敢逼视。
- Z7 D8 _ t% ], D Z1 N- ]% v . p' y" j" @. {! x
广老耳聪目明,脚步轻快,传戒期间每日在藤椅上接受信众顶礼膜拜,不时挥手叫人起来去‘呷饭’,他自己则喝流质的东西,如牛奶、果汁等物。
* z7 ]6 a) J# h* I3 |4 H0 G8 w- R* E5 Z6 r
l) X) f: G9 L2 e# [0 ]* b0 R上下楼梯时,广老最不希望别人扶持,他往往会像赌气的孩子,站在台阶上睁大了眼睛瞪人,看你敢扶不敢?等你缩手回去了,他才又飘然下阶。
/ _9 q3 o# {* P a/ P
. v4 p+ f, I: f( U/ [0 S! o& x前往顶礼广老的信众当中,有的是去忏悔,见了广老就自然泪如雨下;有的是去求加持,将念珠捧到广老面前,让广老念咒加持,增加念佛的信心。1 }8 F; s, O* z( K
+ D5 P+ {; p6 t# S @; T, X也有的信众是去求广老治病,或是请求开示。要治病的人带著开水去求广老念大悲咒,而众所周知,大悲水在广老的寺中无一日或缺,唯信徒仍是要求再念一遍才算数。请求开示的信众则往往是一些自己就可回答的问题,只是要广老肯定而已。% z* t' a. w) E4 k$ L; o
9 P- n) V* w" {6 D0 b: h信众们在传戒期间每天有二三十部游览车载了来。广老坐在藤椅上,整天应接不暇地应付各种不同的信众,从未稍露不耐之色,无论何时,他都是庄严慈悲地与大家相处,给信众深深的感动,老远地来,为的就是要见广老一面。
" n2 o& V) p) e7 {5 V
) {1 f8 W l) B7 X唯一遗憾的是,广老讲话没有什么声音,但仍可辨别他的语言。每当他开示,都是言简意赅,绝不噜苏,而且寓意深刻。这位据传五十五岁就已证道的老和尚,在世弘化已四十年,岁月如梭,有谁从广老那里得到什么?广老又给了大家什么?套一句佛家语,那就是‘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’。广老有一天总是要走的,而且这一天的日子已愈来愈近了。有人担心广老驻世不长,但不知有多少人担心自己的修行不用心?, \3 k% i. m! k X
9 a5 [# M- J( B
入定四月险遭火化
) G. M! v) A2 m/ t- Y& w2 } w 7 o8 V2 U" F3 P+ K7 \4 f8 E. l
有关广老苦行和灵异的传说很多,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广老在四十二岁时,一个人在福建清源山的石洞中苦修十三年,每天参禅打坐,曾有猛虎侵扰,但被广老德行折服,在福建人称‘伏虎和尚’而闻名。/ P& K4 g0 E+ n) R7 t6 b3 L4 D
7 R4 S: O# h, s8 i, {. y6 r广老在石洞中仅靠一块五六斤的树薯养生,当他打坐入定以后,什么事也不管,出定以后才切一块树薯吃,他自认是‘骗骗肚子’。吃饱以后再将树薯埋到地下,又去打坐入定,等他再次出定时,树薯又长出一块,如此周而复始,这一块树薯永远吃不完。
$ f' j& l6 J. m; p& O( h! N / P! C. x. N3 n
有一次因入定太久,约四个月之久,被上山砍柴的樵夫误以为他往生去了!樵夫到广老的寺庙里通报,住持和尚就带了弟子,并请人准备柴火,准备将他火化。但这种事鲁莽不得,住持师为慎重计,写信请当代高僧弘一大师来鉴定生死。当时弘一大师在福建永春弘法,知道消息以后,马上表示不可以轻举妄动。) t, B% V2 N# {* Y; O0 v0 B
* ?# c# p% Z6 o9 O- y7 r
弘一大师到了以后,在广老的附近观察一番,赞叹道:‘此种定境,古来大德亦属少有。’然后在广老的面前轻轻地弹指三下,过了不久,广老就出定而与大众见面。
2 G7 v/ d( @$ x& G, k% n) P- u 7 C& E! W* Y' q( E% L
弘一大师见广老出定就马上告罪,并引众下山,解除了一场灾劫,使广老得以不在当时付之一炬。8 W7 V2 ~+ | b' e7 p
* z( i0 ]5 q/ p( u( {, J
广老在山上苦行十三个寒暑,觉得只是做个自了汉还不行,应下山弘化,广渡群迷,就在五十五岁下山。两年后,因自认为与台湾的佛教徒有缘,就从福建渡海到台湾,从基隆港上岸,起先住在新店空军公墓附近的日式空屋,然后在新店后街的山壁上开凿广明岩,即现今的广明寺;继而在附近开凿一座阿弥陀佛石像,创设广照寺,目前在佛像旁的石壁上仍留有‘释广钦倡建’的字样。, J! X, K" r! f1 D2 G
* i: P+ }$ H4 E2 C
民国四十一年,广老离开新店,恢复隐居的生活,在土城成福山上找了一座天然石洞,即现在的日月洞,在洞中打坐。由于洞在山顶,本来没有水,广老在洞中打坐以后,洞中即滴下水来,清凉可口,解决了饮水的问题,至今该处水源四季不绝,现由广老徒孙道一法师常住。5 N* R1 Q$ U2 J+ S5 |; a
6 Y( v- v7 f) c/ e) i9 H& M
民国四十四年有板桥女信众在土城购山供养广老,即目前承天禅寺,当时称为火山。广老以竹子捆成竹筏,每天在筏上趺坐,夜晚也露天打坐,清晨时,附近雨露晶莹,据说独广老趺坐方圆之地干燥清爽。
; S' q6 V5 T$ Y- @# S0 m0 P
( j1 h+ r$ Y: [" X' S$ H佛灭之后以戒为师$ y Z6 l$ _- |3 U6 t" [
! m- ^8 M* B R, g$ }3 ~* N$ q传戒是传出家众的三坛大戒和在家众的五戒与菩萨戒。所谓三坛大戒,是指初坛的沙弥戒和沙弥尼戒、二坛的比丘戒、以及三坛的菩萨戒,每位出家人都必须受这三个阶段的戒法,由戒师父一一地在戒期中传授,因此称为‘三坛大戒’。沙弥和比丘是指出家的男众,沙弥尼和比丘尼是指出家的女众。出家人受了沙弥戒才可再受比丘戒,沙弥尼亦同,而菩萨则无男女相,同为菩萨戒。
- j% E) j; G$ I* A& x; w % _% z1 W. }4 V( }3 f
在家的男众和女众受五戒和菩萨戒,则是各依志愿进行,受五戒者应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喝酒,但可吃三净肉,即不见杀、不为己杀、不自杀;而受菩萨戒后则必须完全素食,除了守五戒以外,更要多守二十八条戒。
# Y2 F# N: U; h m7 m0 z# q
" B2 u9 R$ T4 g& `7 R a' m出家众受戒要三十二天才算圆满,在家众原本要七天,后因人多而改为五天,并且分成两个梯次,并且要发心,将来又要守戒,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