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7-9-24 19:49:25
|
显示全部楼层
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也! A& E# u0 X B: ^0 U4 r
所为衣食供养,是只能让父母暂时享受快乐,并不能帮助父母度过生死苦海、六道轮回。在世上只有佛法才能让父母跳出三界,获得究竟快乐,所以真正的报恩是以法雨来滋润父母的心田,使父母闻法生信,直登九品。由此可见世人的那种大孝是不现实的,仅靠衣食供养是难以报其深恩的。故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载:“假使有人,左肩担父,右肩担母,研皮至骨,穿骨至髓,绕须弥山,经百千劫,血流没踝,犹不能报答父母深恩”。(6)+ H/ g3 } E7 `" u5 h4 |$ @; {5 j
由上面可以看出,只靠传宗接代、衣食供养是称不上“大孝”的,只能称得上“小孝”和“中孝”。那么怎样才是孝顺父母呢?莲池大师将孝分为三种次第:1、甘旨供养,使父母免于饑饿,是为小孝;2、功成名就,光宗耀祖,使父母光彩愉悦,是中孝;3、引导父母趋向正信,远离烦恼,了生脱死,是为上上大孝(7)。从莲池大师的这种观点可以看出,出世孝法远远胜过世间孝法,出世孝道乃可称为最上之大孝也!3 C+ U U2 X9 m# ?7 e9 J* P, O
三、持戒尽孝: T+ S6 Q3 u }" V
中国佛教历来有倡导持戒与行孝统一,孝顺与念佛统一的传统。中国佛教发展史上,戒孝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,早在三国时的康僧会,就把佛教的持戒与世俗的尽孝联系起来,认为戒酒是“奉孝不醉”。华严宗法藏大师指出:“行此孝行,即是孝顺无违,名为持戒,故云孝名为戒,戒为制御三业止灭诸恶,故云戒亦名制止。”(8)
[3 ~: G/ \9 P1 g佛教有“孝名为戒”一词,意思是说,行孝便是持戒,这是一种以孝为戒,摄戒归孝的思路。持戒与尽孝合而为一,无二无别,首先孝为戒先,行孝就是持戒;其次戒为孝蕴,持戒就是尽孝。
* y2 e( L9 q2 }* t1 w s, s5 L( U孝为戒先,孝是戒赖以存在的前提,无孝则无戒。《明孝章》中云:“子也闻吾先圣人,基础振也为大戒,即曰‘孝名为戒’。盖以孝而为戒之端也,子与戒而欲亡孝,非戒也。戒也者,众善之所以生也;为善微戒,善何生耶。”(9)$ Z$ ]( k; A4 ^
大戒以孝为先,众善由戒而生,如无戒,善无从生,而无孝,戒无所依。故经云:“若人能持净戒,是者能有善法。若无净戒,诸善功德皆不得生。”(10)孝是戒的基础和前提而戒又是善的源泉,归根结底,孝是众善之本,戒和孝的关系至为密切,有戒则有孝,有孝则有戒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. f6 F' r6 h, i) |$ G戒为孝蕴,佛教的戒律内在地蕴含了孝,持戒本身也就是一种特殊式的行孝。戒律,乃是匡正人心、劝人向善的导航,是衡量人之为人的準则。佛子持戒使父母身安心定,不为吾人担忧,不亦孝乎?复观世人,每有目无国法、胆大妄为者,被种种欲望所迷惑,从而不择手段,去胡作非为、无恶不作,其结果是丧风败俗,身败名裂。更有甚者,野蛮莽撞,杀人害命,惨无人性,此种案例,屡见不鲜,电视、报纸等等各种媒体时有报道。这类人士最终落得人财两空、一败涂地,结果断送了他们美好的人生和光辉的前程,岂不哀哉?法网恢恢,疏而不漏,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和制裁,实在让人可悲可叹。然其父母在家是盼儿心切,望眼欲穿,茶饭难咽,肝肠寸断。故有言曰:“有使父母坐卧不安、心絮杂乱者,大为不孝也。”反之,我佛弟子,慈悲为怀,悯爱众生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使得父母在家,无忧无虑,没有烦恼,更没痛苦,快乐平静地生活,这才可以称得上孝也。9 a: s, _' m$ Q. Q! r# F- D, y3 K
真正的孝顺父母应从自我做起,首先要做个“存好心、说好话、行好事”的好儿女,也就是说要“敦伦尽分,閑邪存诚,忠实厚道,老实做人。”欲行孝道,须行住坐卧、一举一动,都应与戒相应,万万不能逆道而行,所以智旭大师提出:“世出世法,皆以孝顺为宗,而欲修孝顺者,犹需念念与戒相应。”(11), l _8 O2 y" j6 G; k. u
四、孝亲感人# b1 }' f+ `3 G+ s
从形式上看,佛子剃发染衣、离亲别祖,违背了儒家孝道,实质上并非如此,佛教不仅只是讲究修行,而且也讲孝亲。佛教将人类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,推及对一切众生的悲愍,是一种发自内心至真情感的流露,心甘情愿地付出。《大乘无量寿经》云:“以不请之法施诸黎遮,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”。菩萨的慈悲是愿承担众生的苦难,不舍弃一切众生,犹如孝子对父母的爱敬表现。佛门中的孝亲事迹感人至深,纵观古今祖师大德,不论世出世法,莫不以孝为行世法宝。佛教伟大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为报父母深恩,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时,连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来供养父母。后来又升忉利天为母说法,在皇宫为父阐扬净土,令其闻法生信,超升三界。(12)又如明初弘一大师每逢“母难日”,必于佛前虔诵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以此功德回向先母。有一次,他在听静权法师讲《地藏经》时,禁不住痛哭失声,忆及先母生前为他所受的种种折磨,比过着无柴无米的日子还难受。(13)再如明末自成和尚,未出家前待母纯孝,剃度后因逢战乱、颠沛流离,所以肩挑老母,远游四方,托钵化缘之斋饭,先奉母亲食用,时间长达三、四年,直止母亲善终。(14)
. H" Q# {( _$ K6 C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因生不见母,为报答亲恩,发愿以朝山功德回向亡母。他曾三步一拜,以人所难能之笃志苦行,从浙江普陀山一直朝拜到山西五台山,历时三年,途中风霜雪雨,疾病饑寒,行人之所难行,忍人之所难忍,艰苦备尝,方圆成这一深心大愿。明朝时的藕益大师曾四度割臂,为病危的母亲求病;玉琳国师,为报母恩,在母亲去世时,师于龛前,席地跏趺七日夜,不沾粒米。如此等等,不胜枚举,这些感人事迹,万古不朽,吾人阅毕,实在心生惭愧,自叹不如啊!我沉思之中,不觉泪珠早已流到下巴…… + l3 O& q/ e+ g
儒家也有“王祥卧冰、丁兰刻木”;“孟宗哭竹、关公埋儿”等孝迹,然这些孝亲事迹,又岂能胜我佛门之孝行乎?他们虽然忘我尽孝,解除父母之痛苦,但归根结底,还不圆满。因为等到大限来时,还是难免堕落,可见,他们解除父母的痛苦只是一时的,而非长久的。世人论孝只局限于一世,只知现世法,而不知三世法,只能于父母生前广行供养,尽点孝意。而父母亡后,则束手无策,唯能香花供养,果品祭奠。相反佛家,不仅注重现世,而且关注来生。不但于父母生前劝其行善念佛,种菩提因。而且于父母亡故以后,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