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7-6-10 21:29:33
|
显示全部楼层
垂以宝铃。光色晃耀,尽极严丽。自然德风,徐起微动。其风调和,不寒不暑,温凉柔软,不迟不疾。吹诸罗网及众宝树,演发无量微妙法音,流布万种温雅德香。其有闻者,尘劳垢习,自然不起。风触其身,皆得快乐。”此声为佛事,焉可思议?
6 L, `: q8 S4 W5 k' F5 Z: o地、水、虚空。所谓的地功德……先讲水功德。: U/ }- w3 g( @. B- \4 W& t7 m' R
1、庄严水功德成就
5 I& L1 Q/ m. K庄严水功德成就。- q6 \) t2 P4 W. Q0 n
他举了《无量寿经》这些例子。水能如意,能令众生随意所需求而表现种种冷暖,乃至欲没则没何处,欲灌顶则灌顶,乃至发种种微妙法音。所以极乐世界里一切皆做佛事,所触之物皆以种种法则来施教有情。所以自然之道,自然德风,莫不吹扬,令众生时时处处皆了解法无处不在。所谓的这个空无我声、大慈悲声、波罗蜜声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声、诸通慧声、无所作声、不起灭声、无生忍声,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。+ y$ W1 Z* y9 }: N% B8 E+ o* |; C
那我们这个娑婆世界,我们可以不可以用呢?心情好了,如法的心智守护了,也可以用,一样可以用。你看我们这个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但当你心烦的时候,什么阿弥陀佛不阿弥陀佛的,你不管他了。就是你念阿弥陀佛你都不知阿弥陀佛。我们这个地方的风声、水声,是不是在念佛、念法、念僧呢?亦复如是!也在告诉我们空、无常、无我,也在跟我们说七菩提、八正道,也在跟我们说一切圣教言,决定如是的!只是说我们浊染于自己的蒙蔽心智的时候就感触就不到了,就会用自己蒙蔽的心智去染污世间。6 q/ n5 C! A# ~' ^
所以这里用水来做佛事,安可思议?水做佛事。他讲的几个例子特别好啊,说净土的人天不是水谷之身,他们也不需要吃什么,要水干什么?也不需要洗涤什么的,要水干什么?也没有什么热恼,要水干什么?主要是因为佛法,所谓的不须而有,那么受法教育,自然熏修,自然增上。在这样的环境中修法呢,功德成就反而慢,他都是享受佛法。但是你要在苦的世界中享用佛法,佛法得力之处甚为不可思议。好比说我们在这个畏惧的世间、无常的世间生安乐,透视观思无常,观思苦空无我,人受寂灭之乐,那在这个世界是不可思议的。所以世尊说: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,比在他方佛国修道百年。就是如是啊,百年一日,是个类比。. D$ ?( q" ~% L1 f
2、庄严地功德成就
# j; Z* n" ~7 }* L, `地功德成就
9 m, e0 _6 v8 L9 y9 G1 D# y他举这个例子,
5 u" |$ t9 t2 N8 U0 z1 g“宫殿诸楼阁,观十方无碍,杂树异光色,宝栏遍围绕”。
) k* w, T1 o% U# H; D- n4 R8 O就是安稳、庄严、具足、观察透视之善巧。那么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怎么来对待使用呢?这个娑婆世界是实有娑婆还是实有极乐呢?那我们在念佛之时,依佛愿之时呢,实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力。
6 Y' {, {/ i/ u/ r( ~' j5 O云何不可思议种种事?他说这个极乐世界啊,宫殿楼阁观十方无碍,不光观十方无碍,还可以有宝栏围绕。像我们在山上住,这种有碍无碍的心智特别容易感知到。爬到很高的高山,看很远很远的,心智就会很开阔;到一个很闭塞的地方,人心就很拥塞。那么观十方无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心智呢?宝栏围绕带来的安稳是什么样的心智呢?亦具足这样的佛的心智。所以能见无量世界,照见无量世界犹如明镜,照十方国。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思维方式,或者修法方式。$ @( p2 C+ B, f' _% j2 V8 r: d; Y
此庄严事,如净明镜,十方国土的净秽诸相、善恶业缘。+ ~1 }7 r l1 a
这一段文字希望大家还是在意一下。+ r4 _# j- ]1 u2 j
善恶业缘,一一悉皆现于中。1 O" n) V% z& l) n
他后面举了一个说法,4 Y/ \, ^/ p' S8 H
人天见斯事故,探汤、不及之情。 Q7 J/ M* x( d; s, F r
就是说热锅里边有东西,想把它拿出来,拿不到,但又看得到。他这是举一个例子,就是说,我们众生果报亦复如是,一切果报是不可得的,但当我们执着的时候呢,就得到它了。法界体性智横观法界,有十种法界:佛法界、菩萨法界、缘觉法界、声闻法界、人、天、修罗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这十法界都是可探而不可及的,那你就是得解脱,解脱安乐,就是你就不会再被十法界所缠缚,皆是影象所现。
/ O- P. o3 e! C. w所以他这举了这个例子说,“人天见斯事之故,探汤、不及之情。”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啊,一锅热水里边你放一个东西,扔到里边,你想把他拿出来,哎哟,烧手啊,你不愿意拿,它看得见摸不着啊。你说我们现在的玻璃啊,有玻璃就会这样,看到外边的东西,没办法,隔着玻璃。
/ i7 K2 |( I9 U) m探汤、不及之情,自然成就。
1 B5 b2 E. A- W- u: p5 x- Z那么这个探汤、不及之情,实际是个解脱之情,就是无挂无碍、无得无失之情。了了分明,了无所得,这是十分重要的。那我们平时修法中的,这就是探汤之情啊,探汤不可得之情。就是说我们对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,了了分明,但是了无所染着,了无得失。你这样久久地修持,你一定会得到这种所谓安稳的乐,就是说一切善恶得失再不侵害你。我们以为真有得失之时啊,就是我们可以触得到,就不是探汤了,真正拿到一个东西,或者失去一个东西,你就会有被缠缚了。所以了了分明、了无所得这个心智啊,是一个解脱的心智,是个智慧、无得无失的心智。这是很重要的,给我们带来如大地一样的载负我们的安稳。2 S2 _9 h" j$ o3 g3 M4 D n7 o
“亦如诸大菩萨,以照法性等宝为冠。此宝冠中,皆见诸佛”5 r0 `: h- ^, X1 l' z1 V, F
我们看大势至菩萨脑袋上有个光明瓶啊,可以照耀十方世界而无染着。那我们是不是在平时心智中了解法性啊?了解一切尘土、一切刹土,若浊染,若清净,了无所得!所以十方诸佛刹土乱起乱灭啊,无一实质!你要真在这个地方抉择了,那就是法性得见,生法性土中,那你就没有畏惧了。别人再说无方净土,你也就不害怕了。那么关键是你真正地有没有这个修证呢?没有这个修证,极乐世界,决定家园,不要迟疑!那也是法性,只是说呢,但择一法,令众人安乐。所以说“法性宝冠”。7 K9 k7 P6 U6 V7 N% V5 F
皆见诸佛,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。又如佛说《法华经》时,放眉间光,照于东方万八千土,皆如金色。从阿鼻狱,上至有顶,诸世界中六道众生,生死所趣,善恶业缘,受报好丑,于此悉见。盖斯类也。此影为佛事,安可思议?2 V3 F% U1 W7 n
影为佛事,甚为重要啊。智者好于高山,为什么呢?我们到山上看一看这个城市中,或者人群中的生活模式,你就会感觉到,一天沉浸在这里边,为衣食、得失所困,实在是不相应的,就是如梦如幻犹如影像,无有实质。人就会顿然超越了。
# V ]+ I3 v8 x* o8 H因为经常走动啊,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