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网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4471|回复: 18

净公上人解说根性集锦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7-6-6 21:36:0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( P/ L, v9 g5 N
7 [2 \% U) N0 g" V        1        01-001-0007 佛说阿弥陀经
% {4 {# {4 n+ n3 ?   
; k" i: Q7 F& [* @1 P) M7 }( E……连说话的对象都没有了。
  v4 r' w# d1 Z% t! J
$ v. _1 ~- x, i' ^. B  所以本经,释迦牟尼佛频频唤著舍利弗,实际上舍利弗尊者是接受释迦牟尼佛教导,信受奉行的一个代表人。意思就是说,如果我们对这个法门能够信得过,依教奉行,经里面舍利弗尊者就是我们的代表。换句话说,佛叫舍利弗给他说,也就是叫我们对我们讲。如果我们真正有智慧,能够信得过,能够接受佛的教导,依教奉行,所以是以这一位智慧第一来做代表。所以说「非第一智慧,不能无疑」,真正是甚深难信。我重复这么多句,我也非常的感慨!
3 l. l1 F0 ]2 ?' g0 O% j
; E' X5 O$ ~. ^; h  这一个法门「三根普摄」,所谓是上中下三根,这是讲一切根性。古德告诉我们说,「上上根不能越其阃,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」,这是古德给我们说的,这两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上上根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里面看到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随著普贤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上上根。普贤、文殊都是古佛再来,现居等觉,名符其实的上上根,他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下下根,像前面跟诸位讲的张善和、王打铁,这些人都属於下下根,下下根的人也有分,也能够带业往生。这是真正三根普摄,利钝全收。
( \( y$ A# J6 \
* p/ h7 F! a1 n. z0 ]/ S! T  「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」,这也是不可思议之事,怎么说它具足四句宗旨?「第一是以唯心为宗,第二是以唯佛为宗,第三是以绝待圆融为宗,第四是以 ……2 G. k) Y1 Z: H( M4 I
# Q6 I) {' t* o' i: p5 G  ^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& m) Z4 ]" ]: V* E& S: g& d  M
        2        01-001-0017 佛说阿弥陀经& e! _* A% @# X0 s* E, d0 }, m
   
0 u) \9 Z* W# j' t) B……得。由此可知,出家著重在心之出家,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是出家,不一定在形式上。
* I! J9 \0 I# `  H; g. Y
' F4 ], g- |# ]) x3 s: t; ^  不但是一切人道,得这个法门的利益,无量无边,就是畜生道,「闻说阿弥陀佛」,念佛往生者也很多。佛门里头有个小册子叫《物犹如此》,那里面全是记载著畜生念佛往生的,真正是不可思议!像八哥、鹦鹉它们会念佛;还有寺庙里头领养去放生的,有放生的猪、牛、羊,还有的是这些禽兽之类的。常常在寺院里面听到暮鼓晨钟,听到念佛、念经的音声,它跟著听听久了,它不会人言,但是它心里面有感受,所以往往亦有往生的瑞相,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。所以古人才说,「上上根不能逾其阃,下下根亦可臻其域」,这两句话前面讲过,确实是不可思议、最圆满、最玄妙的法门。  a/ Y, X. B9 n* d# ~: Z6 V' ^1 i: n
4 J. {3 x* g$ Y3 m
  「闻说阿弥陀佛」,阿弥陀佛的功德,确实是说不尽的,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尽;我们哪有能力能说得出来,不但没有能力,就是我们思惟想像也没有法子想出来。《华严经》里面有说,「佛法无人说,虽慧莫能了」,这《华严经》上两句话,这是我们解释这句「闻说阿弥陀佛」。这个慧是讲世间的聪明智慧;了是明了,或者是了解。佛法这是指一切大乘经典;人是什么人?有修有证的人。换句话说,他一定要以三学、三慧,要依这个方法来修学,证得了三学、三慧,这种 ……/ ~$ |2 @. `2 z: ?
  N2 p5 X+ o* x8 P; f2 e/ J5 {2 V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1 K  v" s1 t4 V         3        01-001-0020 佛说阿弥陀经, o2 `/ {0 H6 u* A3 u& t9 r! x
   % w" o6 b3 {/ T# v& `
佛说阿弥陀经  (第二十集)  1983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1-001-0020
4 Y# @7 W9 `- E6 G8 [2 U7 M$ q, f5 R+ n- ~" @- _
  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第二十次,前面将流通分里面六方佛劝信的一段经文,给诸位介绍过。也许同修们读过《六祖坛经》,《坛经》里面有几句话,很容易引起我们产生疑惑。这个法门既然为十方诸佛共同赞叹,为什么六祖大师要说,「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,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?」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晓得,六祖大师所接引的,就是他所度的对象都是上根利智,所谓禅宗里面顿教之人,这点是必需要跟大家解释的。《法宝坛经》里面对象是「上根利智」,他的教,「禅宗顿教」,因此这些人的见解,不是普通人可以相比拟的。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所说的话,都是接引这些上上根人,并不是排斥净土,实在是为一般著相念佛的人解黏去缚而已。这个黏、缚都是说的执著,凡是用执著心去念佛不能够达到实相,没有办法达到实相,没有办法见性,他老人家所教的就是教你离相,即相离相。由此可知,《坛经》实在讲它是「赞扬实相念佛法门」,这在四种念佛里面,实相念佛法门最为殊胜的。
1 h* ^& L9 N. d! @% J. M) d& T
! m2 }. J" ^8 Z: J& ?+ Z# C8 C  既然晓得实相、一真的道理,当然就明了像前面所说的,「心外无佛,佛外无心,一一无非当人自性」。我们净土宗的大德也说「念自性弥 ……/ }" G. S5 U  E1 D0 Z
7 A2 B; x8 h! q2 O8 N: Y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- _3 n" }9 R5 O& d         4        01-003-0006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: ^' X" @) ]8 X; F" S: q
   
& O+ V3 j: U/ T* E% U7 Y……严经》说老实话,你这一生不会成就的,这是事实。尤其是《疏钞》,把这部经的经义这样详尽的发明,实实在在太难得了。
0 n& o. e; l' z2 O" r1 p: Q# c' o8 O1 d4 o- h" f0 J& e
  演【是十方诸佛同所赞叹故。】5 Q6 T! `' t& w+ G5 b
* @% B1 B6 E' z( ]3 d
  如果不是第一经,不是第一方便,怎么会有十方诸佛大家都来赞叹?我们在其他经典上的确没有看到过,只有这部经十方诸佛都赞叹。它要不是属於第一经的话,不会有十方诸佛都来赞叹,不可能有这个现象,这都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。. k/ S" h+ n4 ?2 g5 }0 R

  k! S4 {8 s5 c/ f! C- r* V6 V  演【以四字名号,普接三根,直通五教故。】
# X! D, C8 f. {1 N  p8 E# h  Z( v
  『三根』是上、中、下三等根性的人。上等根性的人,根性大利,所谓是一闻千悟,也在修净土。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,上上根人!还要求生净土;中根、下根也都能往生。下根的愚人,愚痴到了极处,他只要一心持名,也能往生。净宗常讲根熟,什么样的人根熟?就是他这一生对这个认识了,下定决心,我就是一句名号,一生再不改变了,一部《弥陀经》,其他的经我都不看了,无需要再研究,这个人根就熟了,这个人这一生决定往生。如果心里还想东想西,还要想研究这个,还要想学那个,那根没熟,他这一生可以种善根,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靠不住。为什么?他在一切经教里还三心二意,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。既然是这么说法,也许有人问我,你这个大专讲座里面为什么不讲《弥陀经》 ……
( H2 q- Y( U* i8 t9 e" x* t
8 a* C, f  m( i1 B6 W! Q; o) 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 {( K+ G0 `+ N, Q5 f' C
        5        01-003-0022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
" w/ w* X7 W- R5 e/ y$ j- f- }   
1 Q9 U4 r, ]- f) u……出念佛一门,不论大根小根,但念佛者,即得往生。亦不待根熟,方乃会之归实。但往生者,即得不退,喻如不次之擢、廕序之官,恩出非常,名殊恩也。】
' q' c# B  a  E" z+ `4 Q2 z5 X
' i- U) W$ \7 f  这一段文是解释末后这一句,比喻念佛法门。『而於其中』,就是於三乘一实之中,也就是一代时教之中。『复出念佛一门』,「复」是又的意思,又给我们讲出念佛这个法门。这个法门特别了,前面三乘、一乘,那是有大根、小根的,小根只能够学小乘法、中乘法,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21:37:01 | 显示全部楼层
大乘才能够学菩萨法,可是念佛这个法门就不需要。我们看《演义》里面注解:) @* H2 v/ m# e) }, }. p2 R
9 C6 x+ v2 @' n
  演【不论大根小根三句,对上始成正觉,演大华严说。谓华严纯接上根,下根绝分。】9 v+ O. d3 @. `
$ ?! F3 C, ^$ u) u- S$ I0 Q5 r
  这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它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没有破无明证法身的人,没分,所以说下根绝分。
7 a, W' O/ j  N6 U& {( M* [9 \7 {, b
  演【今则上自不退菩萨,下及悠悠凡夫,三根普利故。】
( l2 `6 Q! W( M4 d0 h# d6 x
; j( Y% Z* H& [, f) C6 F  这是讲念佛法门。『上自不退菩萨』,不退菩萨就是法身大士。从上面来说,把《华严经》这里面的当机者统统包括了,同时又能够包含所有的『凡夫』,六道凡夫,这个法门就不可思议!『三根普利』,他的对象非常的广泛,上根、中根、下根无所不包,统统都能够得到利益,这叫普利。这就是《疏》里面讲的「但念佛者,即得往生」,这八个字非常重要。可是这个念佛,你得要 ……
1 b0 S  K$ Q' \7 K2 W; [! q" F! V: `' x& p4 U0 u" F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- F+ L# w3 }8 T% n) q1 {
        6        01-003-0026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
: S, ^" f% b& B9 b: d   3 t2 I0 L( b* @8 j. ~" B$ Q
……门。你要不抓到这个,你去抓到那个枝枝叶叶的,苦不堪言!要想解决问题不是那么容易!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得好,最低限度,要把这一部《疏钞演义》痛下功夫详详细细来研究讨论,在这上下功夫绝不白费。这一部经我们预定是三年圆满,大概要讲三百五十次,这个时间绝不浪费。所以一面我们研究讨论,一面大家在一起共修,解行并进,与会的同修有福!
" J# {- h; e: h
2 y1 M# o9 f  U# X2 F5 R8 A- k: l" E3 B  我们生在末法,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明白:末法时期净成就。能够选择这个法门,一门深入,就是上善之人,正是经中所讲的诸上善人。你能够死心塌地选择这个法门,你就是上善,你就是有智慧。这是上根利智,他才会选择这个法门。纵然接触其他的法门,不惊不怖,如如不动,为什么?接触一切法门都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了,绝不动摇!- ^6 b0 \/ v9 M

5 p' I% }# j+ j: U( Q! v  疏【今以持名之力,正念才举,杂想自除。】
; s$ t* c7 R# ?) O- J( g+ ^
; a' P( [7 V5 S% ~  Z7 Y) q6 H  诸位一定要会用功,你这个妄念起来,妄念当然是有,不可能没有,你要是没有妄念,那你早就成佛了,你就不是凡夫了。你有妄念,记住,决定是凡夫;没有妄念,就是圣人。你要用这一句佛号去除妄念!所以念佛的时候,有妄念起来了,这时候怎么办?你要把全部的精神灌注在佛号上,就是你要注意佛号,不要去理妄念,妄念自然就没有了。* q& r3 {; O8 p( K- J

5 C' J+ X* o' t, `) T: w  妄念起来了,你要特别去照顾妄念,把 ……
1 x5 F% j: j" v; U: ^6 e) P  W. |1 K1 |8 |% E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$ V! j/ |, F5 Z* V
        7        01-003-0032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% T: U  \) [" M7 `- h
   ) O  y7 o' X% C: `
…… 所以我在此地宣告,我印经专印《弥陀经》,其他经不印。我们专修这个法门,弘扬推广这个法门。全心全力就流通一种经,一心一意就在西方极乐世界,除这个念头之外,没有第二个念头。《梵网经》、《四十华严》供给我们做参考,主修的就是《弥陀经》这部经。我们如果有这个信念、有这个认识,这就是般若灵根,这一生当中必定能够悟入,悟是现前的受用,大彻大悟,能够把一切法门都舍下、都舍掉,专修这个法门,这是大彻大悟。不是大彻大悟的人,他做不到!入,决定往生净土,一点怀疑都没有。) h1 }& e. E9 {6 K

8 M3 q# X+ U4 j6 `/ @0 `  底下一段解释『亦复通乎事相,曲为钝根』,前面讲的是上根利智,是大彻大悟之人,那么对於初学的人,中下根性的人,如何呢?也行!修这个法门也能成就,就是这一段所说的:" y& ]$ V  {$ @
. @% b; d5 E% p  I. `6 C
  演【不悟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。但以妄念念佛,离此生彼,是则生佛宛然,净秽历然,以我之生,求彼之佛,厌此五浊,欣彼乐邦,与彼理性,全无交涉,此则钝根所行也。】; g$ w" o2 T5 f7 E# U. u8 F& y- ~

; }; u9 N7 T5 Z& `$ h  这一段就是一般讲的带业往生,生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,因为这两土的众生都没有悟『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』,都是用意识心念佛,意识心是妄心。『但以妄念念佛』,这个妄念就是第六意识,意识心,我们今天所用的是这个心。虽然用的这个心,我总是劝勉诸位同修, ……/ c+ D6 {( ^: o1 G0 u- h: a) a% \

. c8 `' w' b- `" K4 E' n; }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0 l8 q2 ^$ r- {( i
        8        01-003-0033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1 G8 L8 t! @1 m* {. N% S! X; j0 _4 Q
   + a1 J" J7 Z5 I# L$ d# J/ r
……能把我们打醒,为什么?我们总认为自己很愚痴,自己不能成就。祖师跟我们说:愚没有关系,愚并不能障道。这样说起来,愚也能学道,愚也能够证道,这是真的,一点不假。净土法门里面确实有很多是愚夫愚妇,他都能够往生,甚至於还有一个字不认识的,他还能够上品上生,这在《往生传》、《净土圣贤录》里面都有,可见得愚不怕!愚怎么样?要发愤努力、精进不懈。古人说:人一能之己十之,人十能之己百之。那个愚人是:人家学一遍会,我学十遍;他学十遍会,我学一百遍。只要肯下功夫、肯努力,没有不成就的。. z$ v4 j1 f, A0 u4 T8 n) r; v
5 ?( q. R5 G. ?: m' i' q; c+ Z
  古今中外那些成就之人,不一定个个都是上根,不一定人人都是聪明人,可以说一半以上都是愚人。他肯努力、肯学,方法又恰当,他成就了。愚人不能成就,过失在「守」,守在这个位子,不敢再往前进,他就不能成就了。二乘人不能见性,他的过失也在守,「内守幽闲」,所以他不能明心见性,不能回小向大。『高推圣境』,诸佛菩萨境界太高,不是我们能做得到的,不是我这一生能学得成的,只要有这么一个念头,他就不能成就,这就是『画地自限』,大地没有边际,他在地上画个界限把自己范围住,这是比喻守愚之辈。
6 C: V! e& Z: J7 R) w1 q6 W; z( q
) e: B6 G1 w7 X; }  其实,佛法的修学比世间任何法门都容易。世间法的成就,得要靠因缘,所谓「一饮一 ……" f3 e& m* z/ F8 X; l; s

% _8 u; ?% n8 G. A% j3 c" A) Q0 e( U8 {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0 C- Q7 G8 {6 f4 d. Q/ B' Q. X
        9        01-003-0035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
" V. v% K, b% I3 y* B   - `" |( ]/ L9 i/ i- h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(第三十五集)  1984/12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1-003-0035
) ^4 a4 q8 C2 o" I
+ B8 n1 z  F2 X1 h- ^; r  请看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,第四十四页:
5 `2 Z% f+ L, ]  l+ h
5 z0 S0 S% b  y! p. E5 [  疏【问:何故不咎钝人,反抑利者。】0 e- Q( A2 o5 P2 Q9 B- x& G' q

& x8 Q. P4 c' o0 ~0 g- W  大师为我们解释以后,或许有人心里怀疑,为什么不责备中下根性的人,而特别责备上根利智的人?『咎』是责备的意思。前面讲到狂慧、顽虚,这些都是现在所谓聪明智慧的人。说聪明可以,说智慧则未必,何以故?诸位要晓得,佛门里常说八难,就是有八种人遭难,不但行证上有障碍,在理解上也有障碍,这叫遭难。八种难里面有一种叫世智辩聪,这一段就是指这一等人,仗著自己的聪明辩才,不肯认真修学,不肯老实修学。$ U* P) _8 ]  B# g

+ N3 R* P  B$ ]5 V# J9 J& G  疏【答:利者恃才高举,常谓远胜钝人。】
( R& r) {1 h) ?( C/ l
" J$ K! e0 S; Z  这是他遭难之因由,往往自以为聪明智慧高,结果落空了。真正有成就的,都是老实人,都是自己觉得不如人。常常觉得自己不如人的人,容易成就,为什么?他谦虚。贡高我慢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21:37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但学佛不能成就,世间真正的学问他也不能成就。《论语》里面,孔老夫子说: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」,假如有一个人,他的才华德能像周公一样,周公是圣人,可是他有一点毛病,「使骄且吝」,傲慢瞧不起人、吝啬,「其余则不足观矣」,这人不必谈了,他那个才华是假 ……( f" P2 }+ G$ a
3 f: J, X! }/ J! a: v4 B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) e8 O+ Z9 s( ~% l  [( E. }
        10        01-003-0061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9 H5 E; b& C5 k0 A2 b* h" S
   % a5 C% T2 D. \* i1 C- s1 e; w3 T
……给他讲,怎么讲他也不懂,他也听不进去,你叫他老实念佛,好,乖乖的一天到晚老实念佛,结果他上品上生,他念到一心不乱,反而他成功高。可见得不能用利钝来判定品位的高下。+ d6 M. T% t3 X- ]
; d) F, F' Y4 y( ^# N* t4 f6 w
  利根的人,要有相当的警觉。所以,许多聪明智慧的人不如那些老太婆们,她们真正成就了。她什么也不要知道,什么也不要懂,这理论凡是用脑筋、用思考的事情,她一概都不要,你叫她老实念佛,行!我就老实念佛。她心里真的没有分别、执著、妄想,老老实实这一句佛号,声声求生西方净土,她成功了,她那个品位决不在人之下。
, }# g1 g9 U* ?" J7 c1 A( x: |3 _  e0 O* L0 p
  玄义【诸余法门,高之则下机绝分,卑之则不被上根。】
' p/ ~/ `5 T5 n; Z6 P$ v' b! @7 k
$ n) Z. h! r! P7 M+ `0 \4 _& [  『诸余法门』就是除了这个法门之外的一切法门,经上常说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太高的,中下根性之人没分,太低的,中上之人不愿意学,不能尽摄。
8 L1 A4 v. C) m4 H- d
; F. A8 Q6 _9 F: W4 R) x6 y# a' y  玄义【是以华藏如盲,萤光增结。】
* j5 u3 e- j* [1 x2 R
! S  K( c/ n" U" j. U' J; g  这是举一个比喻。『华藏』是指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是佛示现成佛的时候,二七日中所说。就迹象而论,佛最初说法是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讲四谛法。《华严经》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,定中所说的,我们肉眼凡夫不见不闻。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,哪里晓得他在定中说法?中下根性的人如盲如聋,听不到也看不见。他老人家定中所说,跟 ……
- E6 z/ T1 o1 y$ ^0 R# z& b: G6 M  w* G% A. h
11        01-003-0062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
+ C7 a5 s! V# B4 T' l  U   
! `6 w1 _" x$ N# B2 S$ y2 k% ?……再发发愿回向心,不是的,是同时的。同时,这叫圆,这叫顿。% |; T8 I8 h8 M
  L. p$ z/ V. W' u, u2 c
  演【又圆融,无彼此故。】
, i' E" F: f! E8 r" C
" @% v/ |; }' K  这是圆的意思,圆融的意思,无有彼此。
5 M7 s6 m% f; h' u9 f: t
0 G# p, ?3 n* Y  演【又圆满,无缺少故。】8 y7 a/ _/ _4 ~
& F& W4 A7 ^, W3 p/ r- j3 X" K
  这是圆的意思,圆含很多意思,圆满而没有欠缺。
1 ]9 }4 D' m7 P  }1 O; q
" F+ e; O2 U9 z  演【此是圆人。】
: {! F9 u! l8 H& ~, W# s5 o( V+ I1 m
  真能发这个心,跟诸位说,在五教里面这就是圆顿的根性。所以,看人的根性是大乘根性或是小乘根性,是别教根性、通教根性还是圆教根性,从哪里看?从发心上看。发心,你一接触一观察,谈几句话就晓得了,就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心,在藏通别圆他是哪一等,换句话说,应该用什么法教他才能契机。圆顿根性最利,是上上根性的人。唯有三心圆发,才能接受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像《梵网》,这都是一乘法,他乐意接受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他是真发这个三心。
( w: L  e5 N1 H7 U4 m& t, G" j- J9 r, P$ @7 G0 k
  演【就圆融三法而发心也。】/ d" N) X0 `: M- @# e9 r
4 J$ M9 w6 W4 k0 C5 i+ T
  这就叫圆顿根性之人,或者我们称圆顿的种性。
. D! g1 {* G$ j/ k3 z# l+ }
6 F2 x" W& l7 f" {' w  演【当知发此三心是因。】
5 o5 v8 n& D. C0 J* N) r* g  G6 A* g
  有因再加上缘,当然就有果报。9 m8 l/ V# f$ F4 P% l# `
# n: I2 x( a3 P. L
  演【是未生净土时事。】8 x% |) i+ ?2 J
6 D# o. Z* Y. J8 ~, r4 {% l9 o
  这就是告诉我们,三心圆发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,我们现在还没生净土,求生净土,还没生净土。你能够三心圆发,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这叫理念,你得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,不是事一心。三心圆发的人很容易开悟,为什么?他障碍少。为什 ……# U" A  a, G# K2 M1 }0 S

7 b: P( H3 ^: M! h. s# Y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7 [- d( E" P& T
        12        01-003-0063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
# f! h$ o! z- j1 y8 E  B   ( }4 J6 M" t2 X/ d. T4 z/ \
……们今天就是讲这一段,后面还有四段,到时候我们再讲。知道前面这个来由,我们看今天这个文就可以接得下去。7 h" T0 ^. g# V* s' e
; ^2 h. h6 \9 [
  『惟此念佛法门』,惟是唯独,仅仅只有这个法门。『三辈九品,悉皆度脱。』这句话是总说,「三辈」是讲这个人的根性,上等根性、中等根性、下等根性,这是三辈。「九品」就分得更细,上等根性有上上、上中、上下,中等有中上、中中、中下,下等有下上,下中,下下,这九品,还都是略说,就是把所有众生的根性全都包括在其中。- X9 S% U! L$ q, q4 O! B- J, o( {8 J

2 J$ S7 _0 t" D" p  底下这个文是具体指出事实来给我们说。『彻上』,讲到最上面的,什么人?『三心圆发,直入无生』,这是最上上根的人。我们在《坛经》里面看到,六祖大师所接引的众生、学生都是上上乘人,就是这一类的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这样的人,在佛教里面的地位,以《华严》圆教来说,就是初住以上的菩萨;如果从别教来讲,是初地以上的菩萨,那不是凡夫,比阿罗汉、辟支佛要高得多!这个话有没有根据?《华严》就是根据。《华严》到最后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对象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这就是证明,真的一点不假,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没有一个不发心求生净土。由此可见这个法门的殊胜。. ]6 E6 P: d$ g' n  H; c" h+ U
* e( v- M" I0 U9 g, `+ k
  这里说到几个名词,「三心圆发」,三心是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《 ……
+ x% Z- c8 F" U9 m4 v' B; K2 W- k4 m5 y. {* H- E/ l1 K9 `9 w$ I6 a+ Q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+ m. m' j. t; l/ T0 X7 h6 v  Z. ?         13        01-003-0067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) D& r! R4 I6 M3 L: A/ U& N
   % Q' \) V/ \2 m
……能办得到。这就是大乘比小乘,大乘是径路。「径」就是小路,很近的一条小路。径路里头还有径路,还有径路是什么?禅。在一切大乘法里面,禅比较其他的法门那又是径路,「径中径」。比禅还要快、还要稳当、还要近的就是念佛。「径路修行」就是大乘,「径中之径」,「径」是指禅,末后这个「径」是指净土。由此可知,念佛往生净土是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。# v7 L( P$ S% _  M
0 P! ^; ?. }7 e3 M+ q  b5 n# S
  下面给我们解释这个意思,这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说『余门学道』,其他的法门、其他的宗派好比是『万里迢遥』,这就是要渐渐断惑,渐渐证真,渐渐了生死,这个路相当远。禅虽然是一个近路,禅只被上根,中下根性的人没有分,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,就是认识自己,晓得自己的根性。禅要不能成就,依旧是六道轮回,所以历代参禅的人很多,真正见性的人不多。拿禅宗六祖来说,这在禅宗史上,他的会下成就的人是最多的,也不过是四十三个人而已。他在曹溪三十七年,跟他学佛的人几万人,成就的也不过是四十三个,可见得这个东西难,真正是难。今天参禅,纵然得禅定,得禅定不能了生死,果报也只是在四禅天而已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色界天。如果连禅定都没有得到,他的果报还是出不了欲界,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。我们真正要成就,除了念佛之外没有 ……& i# C0 U$ b) F( s# O
5 a  u( P% g$ Q, m- D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* k7 i4 d. H" N* l7 `         14        01-003-0068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+ ?1 i7 n) f1 t5 n. T1 Q9 l
   2 \: l4 D+ ?1 ~4 y8 K* a3 R
……就好。2 s' j3 r- q; k& w6 `

; o; X# F6 q. v1 }  疏【今则不稽岁月,不假作为,七日一心,即生彼国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21:38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何其神妙一至是也。】
, Y; D* t6 Z# V* O: U
* b& e$ ~6 n* v8 j  Y  这就讲到我们这部小本《弥陀经》,所提倡的、所主张的就是执持名号,就是四个字:信愿持名。这四个字名号,是从清净、坚定的信心生起来的,是从圆满的大愿、愿生净土生出来的,所以句句佛号都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。不但具足信愿行,而且具足戒定慧。声声就是戒定慧,声声就是闻思修,这个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。
; v( d- b! B& Y1 n' Z* w' S+ L5 }6 b" m$ l2 ?7 Y
  『不稽岁月』,那就是快极了,不疾而速;『不假作为』,那就是太简单、太容易了,不行而至。怎么晓得?经上告诉我们的,「若一日到若七日」。所谓上根的,一日就成功;下根的人,业障深重,七天也能成功。还有哪个法门比这个快?七天能够往生、能够见佛,诸位想想看,你什么业障消不了呢?经上给我们说,阿鼻地狱的众生,这是罪障极重之人,七天也能往生。所以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、无量法门里面,找这样一个法门找不到,到哪里去找!十方诸佛不用这个法门,没有法子度众生,遍法界众生不用这个方法,不能在一生圆成佛道。这个法门实在是非常的简单容易,但是真正是难信。众生总是喜欢奇奇怪怪,很难修、很难学,大概这个法门了不起;看到这个太容易,这个大概不值钱。哪里晓得容易才能成大道!太繁、 ……
' }/ R5 a/ T* T7 T+ \: [/ E/ m. A. W& J% t3 R/ g7 ?. g- I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+ @: J: |( E: r         15        01-003-0070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& t4 r  [1 V' ^: J0 c
   ) @  a% E( {  g! e. B: w+ W+ U
……也没有看到一个,所以那种例子我们不能学。六祖在五教里属於顿教、圆教,他一下就从这里入了,这是我们做不到的。
1 j  I0 E$ h  E6 G8 c; M: x- x" e7 R& M: n
  我们修学虽然一入佛门就学大乘法,而且我们今天大乘还不是始教,我们从大乘终、顿、圆,从这里入门。因此有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用了一生的精神苦修,不但没能入门,连消息都没有,这是真的。学到老了,你问他:你在佛法里头有些什么心得?他说不出来。纵然学禅,没有得禅定;学教,没有大开圆解;念佛,没有得一心不乱。用了一生的工夫,没有成就!我们看到许多人都是这种现象,这是因为他不懂教义,不晓得自己的根性。如果自己不是上根利智,我们循序按部就班求学,必定能有成就。
- ?$ s3 w  H: z0 m2 d$ }9 c5 q9 k/ [- R- R4 w" b* t" v
  佛法与世间法不一样,世间法修学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循序渐进,慢慢的在求进步。佛法里面把所有的根机分成两大类:一个是善根深厚的人,一个是福德深厚的人。当然有善根一定也有福德,他善根厚,福德差一点,这个情形很多;有的人福德深厚,善根差一点。这两种人都能入大乘法。什么叫善根?善根是讲信解。他听了就相信,信是善根;他一听就理解,所谓「一闻千悟」,「举一反三,闻一知十」,这是善根厚。福德差一点,在行上比较疏忽,真正讲断烦恼,这一项他做的功夫不够;信解他有,行上就差一些。 ……. [4 G4 h) S7 R- h4 v+ T* L

" ^1 K7 X% z  v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6 P# L; {% ^+ ^) \: J
        16        01-003-0077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. f4 v$ f6 I% \* W
   
& t2 ~8 i) D# ^5 c0 n……,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」,这就是开导教我们修行修止观。我们今天要不要用《起信论》这个方法?不需要,念佛就是修止观。念佛怎么是止观?念佛的时候,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止住了,止就是息掉、止住,那就是修「止」,这一句阿弥陀佛字字分明清清楚楚,那就是「观」。所以你不要惹麻烦,你学《法华》,用不著去搞摩诃止观,小止观、大止观都不必搞。你去念《起信论》,也不用学止观。就一句阿弥陀佛,止观都具足了,比那个方法容易,而且省事,还有力量,这个效果力量决不在摩诃止观之下,用这个方法来修学。
+ n, _1 x( Z( J% T  n$ [+ p
5 _0 @; o  d0 N+ c  第七,「为示专念方便」。念佛,这是讲到上根的人。对下根的人,可以教他忏悔,这个消业障、护道心,这是礼忏灭罪;中等的修止观,帮助他修定;上等根机的人,教他念佛。《起信论》里面,上根教念佛,念佛是专念方便。「生於佛前,必定不退信心」,所以是千真万确的话。这个法门是所有法门里面的第一法门,这是梅光羲居士在《无量寿经》序文里面讲的。如果不是在念佛法门真正有心得的人,他不知道这个法门的微妙;不是真正通达教海的人,不知道这个经的殊胜。你真通达教海,一切经论都涉猎过,你有能力比较,你见得多!古人所谓:不怕不识货,只怕货比货。你把《大藏经》展开,你统统比较,统统 ……
2 n8 ~. \1 V7 y% T" S
! `  Z% M* f/ _* |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4 D, ?; e" Z7 t0 ^, z         17        01-003-0080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
' g3 T% C, ]8 U6 j* y+ a, @   
( O4 S9 W& v* A6 V2 V- ^& T……分作四段:「初随相,二唯识,三归性,四无碍」。这一段文有相当的深度,因为涉及到根据的理论,所以玄义里面这是最难懂的一个部分。
; \" P% _. }  A
2 h3 ^/ E/ O* I! N  ◎【初、随相】4 V: C. R7 A! q' @/ Y
4 U, E/ _( x. T( k/ {
  玄义【已知此经被机普遍,未知能诠,何为体性。】
9 D9 `8 i6 f7 V3 V$ {
) p( ]  J% ~& ?7 U$ ^3 ~  这是首先提出一个问题,这个方式是问答式的,先把这问题提出来。前面一段是讲这部经所对的、所接引的对象,我们晓得上中下各种根性的人,经上讲得非常好,只要能信能愿能行,都是这个法门接引的对象。换句话说,你不信、不肯发愿、不肯念佛,那就没法子,那就不是这个法门接引的对象。这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,简单明了。在接引对象里面,上上根的人,像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都是他接引的对象,下下根的人,乃至於不认识字、没念过书的、没知识的,他听了这个法门死心塌地念佛也能成功。甚至畜生里面还有念佛往生的。中国历史上历代所记载就不少,没有被人记下来的,我相信更多。所以,确确实实法门广大,普遍,『被机普遍』,被是加被的意思,非常的普遍。# k/ {# M. J' M% V- P' G! r& A/ {) \

% ^9 Q+ I7 v% e" O, J) |; _) _) @  进一步我们要晓得,『未知能诠』,诠是诠述,就是这部经里面所说的这些文字、言语。『何为体性』,体就是理,它的道理,所依据的道理是什么?体与性都是说的理。下面是答覆:* @& k5 j' T( i- @
2 g' T% W( k) x; g, q6 C+ [0 y
  玄义【依古展转十门推本,约之成四。】
1 r* H6 C& ~! L6 A: |( Y
/ @7 x& ~1 V2 L' A( O0 F8 v  『约』是归纳 ……
$ B# O: R( r& V* \+ z5 K1 x, v: l) c! h0 q7 Q% n3 l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9 v; d* {. C; X
        18        01-003-0093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, F' [- D6 b' i
   ) d, F$ l( j+ j$ p% p4 Z0 v- D$ V( q
……的,虽然能往生,不会有很高的品位。8 K* \9 M- W7 W& n4 t! _+ O

# V# V2 b4 H9 b1 X  z, `+ G  法门平等,无二无别,法门虽然平等,我们众生的业障不平等、根性不平等、知见不平等,所以有的法门学起来容易,有的法门学起来困难,有的法门我们能得究竟圆满的利益,有的法门我们学起来只能得少分利益,只要是佛法决定得利益,你得的多少不同。古今中外的大德都认为《弥陀经》持名念佛的法门是究竟圆满的利益,人人能念,人人能行,问题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干,你要肯信肯念肯行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21:39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你这一生就作佛了。8 Q& M3 \  F# E: m' i& w4 {
6 e$ l2 M/ j& W% x
  这一次我们在黄念祖居士注解里面,看到这个法门所对的根机,他里面有一条说得非常有道理。念佛法门是接上上根机的人,这个不可思议!接上上根机的,我们仔细去想一想,没错,哪些是上上人?老太婆是上上人。她心里什么妄想也没有,什么知见也没有,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,她就够了,她什么都不要了,上上乘人。中下人还怀疑,还要搞这个搞那个,把自己耽误掉了。我们看到那个无知无识的念上三年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笑著走的,没有病苦,预知时至,这不是上上乘人,谁叫上上乘人?我们自己以为是上上乘人,佛菩萨看是下下根人,没有法子!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看不起老太婆,她们的成就不是我们能比得上的。她是一句佛号死心塌地,什么念头都没有了。我们念这个佛 ……
# `9 H, y$ G2 t
- P' F% F3 X" b# l9 s" a" {* r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+ I. v& C% f! i& v' D( m         19        01-003-0097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8 G! o+ `/ _# }$ o3 l* u. [
   
6 K$ N; ^& G+ A! Q……可是念佛决定相应,决定是这个境界,所以这个不可思议。念佛好处真正说不尽!真正通达了,的确什么都放下,我们看古来大德通宗通教,年轻的时候博学多闻,到后来学通了,发现了,这里头有真的东西、好的东西,其他那个不好的都不要、都淘汰了。所以到最后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,他晓得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才是千经万论里面第一法门,其他的统统不要。
) @6 X, w* K7 n  F7 X7 \8 ^6 d% s6 T5 g9 X$ A
  全性起修我们要认识,这个虽然是初学念佛,实在讲这个功夫的确是上乘功夫,是大菩萨们所修的。《无量寿经》黄念祖居士注解里面,他引用古人所说的那个说法,我们愈想愈有道理。念佛这个法门是接引上上根的人,我们这一听,上上根,我们没分,我们都是下根的人,自己都不敢承当,很谦虚、很客气。人家底下说得很清楚,只要能相信这个法门,肯发愿往生,这个人就是上上根人。我们听了这个话又如何?想想我们听了,我们是相信,我们真发愿,那就是他讲的上上根人。中下根的人听了之后,他怀疑,他不相信,他不肯求生净土,不肯念佛,那是中下根人。
* o% h' N& N7 w9 I7 a! ]1 B, e$ e: I9 t7 o
  所以这个上上根,绝对不是指聪明才智,是指具足信愿行,你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就是上上根人。这个上上根是十方诸佛菩萨承认的上上根,很有道理,为什么?因为他这一生就往生,往生就成佛,这个人不叫上上 ……
# B& k$ e! ~% r# @6 C/ a
& l8 t. z& _# d$ [: R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9 x) ]2 q1 V: g6 }/ a' k9 A
        20        01-003-0100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
/ \0 s1 {  l! Z: h- c   7 T: j9 @' Q; b
……钝根就是愚痴,利根就是狂妄,这两种人他不相信净土。大师这一段话是专门对付这两种人的。
1 D2 }$ X& m/ s3 k& F
1 j* }- o9 I: ]$ q7 Q, M  『守事相而自足者』,实在说这种人往往还有成就,狂妄的人真是糟糕。钝根人,他的心量不大,得一点点就满足,如果你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,他也就满足,他也不再想了,可是这样的人他真能成功,我们也见到很多事实。所以古人讲: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。这两种人是最容易得度的,一个是什么?最高的智慧,他一切通达明了,没有问题,你给他一说,他马上就发心,像文殊、普贤这些大菩萨们。蕅益大师所说的,「文殊普贤、马鸣、龙树、智者大师这一流的人物」,这是上根利智,他们一听,没有话说,他懂,他们相信。下愚之人,不认识字的,没有知识的,心量很小的,教他一句阿弥陀佛,他就老老实实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,别的他也不愿意知道,他也不想知道。这两种人必定往生。
4 N& W5 x9 N4 Z6 Z
, F/ r0 H) F$ h" p; k% a可是这里面,两种人虽然往生,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是有差别的。通达理的人,那是上品上生,花开见佛;不明理的人也能往生,决定生凡圣同居土。虽然生凡圣同居土,因为他不明理,他的智慧比不上那些利根的人,但是在福德因缘上跟那些大菩萨差不多,这是不可思议的殊胜法门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这个钝根人要是学别的法门,那他就没有法子成就 ……  Z$ p: x+ G6 h5 f" P
! j$ F* k5 u# v( x
91        02-004-0002 无量寿经玄义5 O( j" s: S" u0 y
   
* q4 V9 P- V5 p! |; u7 _2 |……必须要考虑的。假如这个法门与我们的根性、与我们的程度、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要是脱节,或者是有困难,我们学习起来就不容易成就,很难得到利益。必须适合於我们的程度、根性,乃至於生活环境。我们看底下这一段。2 H% |" p' z. y" K8 J

( P# g3 M0 S1 s  【机者,根机,至於契机,更是本经之独胜。】
' u/ I! c+ A, q+ Z1 E/ o4 z& P
  c% _$ l4 j8 N  『独』是独有,『胜』是殊胜。讲到契机,这部经跟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可以讲是第一殊胜,为什么?
( P9 A/ Y$ U  d# C8 @0 T/ Q6 c% \$ M) w1 e5 U
  【以持名念佛。】
: g$ o! m8 V& f! C( @, L2 k
, m+ R# u+ F* A& ?* i5 O  g$ A  它的方法简单,就是念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你看六个字,这个方法太容易,太简单!( p/ _7 g- w' ~/ Q% w6 J& T
5 y. M7 j7 _# O$ C1 g! E7 H! C
  【三根普被,凡圣齐收。】
2 R/ X! U% f/ Y$ c7 F) z- a0 ~. n! N7 I8 f
  这是讲众生根性不相同,佛说大致上,上根、中等根性的,下等根性的,它统统都包括。凡夫是讲六道众生,圣人是讲菩萨、缘觉、阿罗汉,统统都适合。这个法门就妙了,所以称之为独胜。$ _7 R3 r$ z# @
5 X( }  x3 M2 l' F0 ^' s
  【上上根全体承当。】
5 |. j: D# b( X' W1 T; @# D) A9 [8 q8 _  d3 [% e
  『上上根』是指等觉菩萨,像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大智慧的文殊菩萨,大慈悲的观世音菩萨,大愿大行的普贤菩萨、地藏王菩萨,乃至於弥勒菩萨,统统都是修学这个法门。弥勒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,《华严经》上有证据。我们有很多同学想亲近弥勒菩萨,到哪里去找弥勒菩萨?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经上讲得很清楚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,见到阿弥陀佛、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 ……
6 t& E2 K9 O  b3 s0 i  U+ ~( y5 l
3 _# y; d( D) Q5 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9 z4 [1 `4 k" [# o" K6 X& A         92        02-004-0004 无量寿经玄义* U' D( l  }  V# x" V! A+ R: \# i. A4 x
   
9 m5 j5 ?, v% C# W$ c无量寿经玄义  (第四集)  1989/11  新加坡  档名:02-004-0004
3 Y  Q/ e8 D2 I0 ]3 H7 g  r. F4 t3 A1 l& @
  诸位法师、诸位同修,请掀开经本第九面,昨天晚上讲到第四段,「暗合道妙,巧入无生」。首先我们要知道的,「无生」与「无念」是要到八地菩萨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,这个时候才能够证得,这还是讲的圆教。由此可知,就是别教佛果上都还没有证得这个境界。所以经论里面,特别是大乘经上,常常给我们说一桩事情,它的意义只是告诉我们有这个事实。但是,不是我们这一生能够做得到,当然这个话也不是指的每个人,是大多数人。有些少数,我们常讲的上上根人,上上根人是大众当中少数的,这些人能证得。如果在我们这个世间一个都不能够证得,佛说这个话就没有意义;凡是佛在我们这个世间所讲的,我们世间人都可能达到这个境界。( R& T, @+ N% U* t8 ]: q$ y
9 ?, Q0 x. l) ~/ ]- m
  学佛乃至於世间求学,最可贵的是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根性。我是什么样的根性?应该修学什么样的法门?法门契机绝不空过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21:40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们这一生一定有成就。这部经给我们提倡的是「持名念佛」法门,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这个法门是「三根普被,凡圣齐收」。上面从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遇到这个法门,统统都能够得度。由此可知,这个法门的殊胜、这个法门的圆满是真实不可思议。我们今天接 ……+ g+ Y8 @) O1 \* L; A- _6 ^

  c' X7 U. A" ]1 n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# t9 E5 {. C3 S# U1 b6 d
        93        02-004-0007 无量寿经玄义
9 ~' ~+ o- s( i2 l! C   , j8 ?0 m+ [2 O
……想看,像我们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是带业往生,我们一品烦恼都没断,带业往生。生到西方世界,我们的品位也不很高,可是果报不可思议,果报就等於八地菩萨。从凡夫一下就跳到八地,这是不可思议,这叫做难信之法。的确不容易叫人相信,哪有从凡夫一下就到八地菩萨?这些话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。所以,西方极乐世界是个非常特殊的世界,不能用一般的眼光去看它,用一般的眼光去看它,那准看错了。这是果报不可思议。下面我们要细细的来讨论一向专念。& l2 _6 [6 ]8 ^! Z0 m$ b2 [
% V: y. G+ n0 D( f1 Z
  【一向专念者,古云,上尽形寿,下至十念。】. N( g+ I2 H! T0 [

" j! p9 X( O9 y3 A' W" Z  这是古人解释这句经文,上与下是讲根性。上根之人是尽形寿,下根之人就是十念,修十念法。底下说:
$ h5 o. f' B, c5 G
- G+ j# Y3 `  B7 U  【上尽形寿,指从发心念佛之日,终身念佛,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。】
* {$ J. b7 V" @/ j1 `( Z( u1 q) ?8 O/ n0 N* H& \
  我们今天发心,要修这个法门,就从今天起。我这一生就修这个法门,只要有这一口气在,我这一句阿弥陀佛都不间断,这叫一向专念。这种修行是真实的积功累德,希望我们同修都能够了解这样的殊胜功德,发心来修学。常人所谓业障深重,罪障深重,我们心里面把佛给忘掉,没有佛了,这就是业障现行,这就是罪障深重之相。我们念念提起这一句佛号,心里面想阿弥陀佛,业障就没有了,罪障也消除了;心里有佛,口里有佛,哪里还 ……
- _+ k  u; K/ J# l* k9 g: Y- v. Y, z2 ^/ p  L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?  ?8 A6 U( v" a5 s; G# s
        94        02-004-0009 无量寿经玄义9 W3 q3 O" U& S5 f: Y$ ^
   ' [! `* ^$ \& e
……明白。什么人最适合修学这个法门?这个法门我们晓得,是十方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,它所摄之机是一切善恶、大小、凡夫、愚人,愚痴之人,这是他教化的对象,这实在是非常之难得。所以,黄老居士在注解里头,对於善导大师这段话,底下是黄老居士说的,『大师之说,上契圣心』,圣心是佛心,这样说法真正是诸佛度众生无尽的悲心。『下洽群机』,九界众生依靠这个法门统统得度,所以这番开示实在是『大有功於净土』。善导大师以后,即使在中国留学的这些日本的出家人,也都遵守大师这个说法,『多承此说』。下面还有一段,说这个法门:
! e' D( T: h# y4 M; M  c* S/ ~' W1 L( l7 H/ O$ S/ W
  【专接上根,旁及中下。】
$ R5 J! e0 e$ D, k( f$ g
5 R& S. |; N; s5 O) r  v  这句话怎么讲?莲池大师在《疏钞》里头说:+ \5 f% c& t1 ~1 X4 y8 f! i8 g: l
9 Z8 {- l; o! Q& P; ]) u
  【疏钞曰,明信位初心,有四种机。】
' N$ a$ C1 F/ e* q: p8 _
: W1 C# A9 H9 i! H  明是说明。我们初信佛的人、初学佛的人,把他归纳一下,有四种不同的根机。大家仔细看看我们是属於哪一种的。
) U6 n2 V- @" A* [+ x3 V5 d
% v) T( O: b3 O7 j/ n' d/ N8 Q  【以礼忏灭罪被初机。】
% w" A, p/ C7 r/ Q) b- |1 S: v% ^5 Z
  天天去拜忏,天天去做法会,这是初机。实在讲在台湾、在海外,我们看到这种情形太普遍了,古人讲这是初机。初机喜欢搞这个,做法会、拜忏,搞这个。
5 G9 {$ g" _( v( }6 b7 _3 }) f" q  B8 I' o
  【以修习止观被中机。】
; b2 J+ }! a# J: W6 g" B8 B2 C; N( R9 _) T. T4 M7 Y
  止观就是修禅定,禅的意思翻成中国叫做静虑,静就是止,虑就是观,所以教下称为止观,宗门称为禅定。这是中机。. X% r: {+ ^$ z1 u' {
: q+ W+ ^8 K) Y9 ^
  【 ……& k$ c5 T! I$ ~: e
3 P% m7 @6 K) ^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1 ]* z0 J/ T, g         95        02-008-0001 大乘无量寿经(当生成就第一法门). ~3 P% P$ v' F
   8 W) |. e- O" ?1 i% O; P: T$ G
……,念好多种,唯恐有一样没有念到得罪了佛菩萨。其实,他真是挂一漏万,他得罪的佛菩萨太多太多了,为什么?《大藏经》没念遍,他就念那么几部,他顶多念个十部、八部,那《大藏经》里有三、四千部,你看你得罪多少人,这叫夹杂。又要念咒,又要做会,做会就是一般的法会,还要说一些没有要紧吉凶祸福的话,现在又搞神通,有些佛教徒还去练气功,这统统叫夹杂,心不清净!心清净里面,只有一尊阿弥陀佛,只有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或者是《阿弥陀经》。
3 A5 y* \4 U' [* s4 Z1 z8 e5 G8 F% G7 t3 `5 `9 H) U
  所以这些年来有很多同修来问我,他说我们这一生希望往生,我们应该读些什么经典?我就告诉他们,上根人只念一部《无量寿经》、或者是《阿弥陀经》,只念一部,依靠一句阿弥陀佛,这是上上根人,决定往生。如果觉得这一部还不够,还想多念一点,我就介绍他念净土五经。我们最近编的有一部《净土五经读本》,这个本子也是有感於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经,所以把九种不同版本的《无量寿经》统统印在一起,这个机缘也是非常之希有。这是我们这一代的人有这个福报、有这个缘分,能够把《无量寿经》九种本子都看到。如果觉得还不够,那还可以加上一个《净土十要》,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这就是下根人。如果还不够、还想念一点,那没指望了,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去 ……
8 k; \) A* k/ }) b$ h5 v& a( E0 E% o" N$ e% @
       
/ ~! ?( |* x/ I  H1 u3 \' `
! b9 N! f& Y6 p$ u- h               
9 X( Q" v# D$ ~9 l, t, q         96        02-008-0004 大乘无量寿经(当生成就第一法门)' w; \+ n& l/ o* v  ~0 c
   
' `' X: k3 p2 ]2 P……看这个多自在,确实一尘不染。$ ]; H( d& F0 B5 G
8 ]  \4 K( A& T/ @$ n7 N$ o+ r, f
  【於此中下。而现灭度。】6 P/ x% ^% k9 }$ |+ U% w2 B
, F% X! W( m' j, d) t( k
  第七相请转法轮到显示三乘,这里讲完了。后面这两句是第八相,入般涅盘相。佛有没有生灭?既然「空无相无愿」,还有什么生灭?没有,不生不灭。为什么要示现生灭?『是於此中下』,对中下根性人示现的般涅盘。向上一著的人晓得佛没有般涅盘。示现涅盘是给中下根性人看的,对他们的一个启示,给他们一个警觉。佛常住在世间,大家修学就懈怠、懒惰了,为什么?今天没听到不要紧,明天佛还会说。这佛一不在世,这著急了,这以后没得人说了,这怎么办?他这个修学的意念提起来了,加倍的用功努力,这是对中下根性人说的。对那个上根大菩萨,没有,知道佛没有般涅盘,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佛的涅盘叫无住涅盘。
$ H& m2 k$ `; m* O+ \- M9 k4 z
( R3 D* c  Z  O" `4 p  无住涅盘就是不住生死,也不住涅盘。生死,凡夫边的,涅盘是二乘边的。不但是如来,大乘菩萨两边不住,所以他入般涅盘是示现的,正如同前面八相同样统统都是示现的。这个意思我们总得要了解,要认识清楚,我们对於诸佛菩萨真正恭敬心才能够生得起来,才能体会到他对於一切众生恩德之大。正是古德所说,粉身碎骨不能为报,报不了这个恩!一切的示现都是为了利益众生,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觉悟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# q$ N4 Y: v4 S  H- f: f4 Q4 O# ]
8 n  W" }5 R; Z9 B/ J' V7 L        
" g/ e) i5 P+ i, A; G
' T; l: k! t! t4 M' y4 \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 b: s  B. u: G; M1 o
        97        02-008-0006 大乘无量寿经(当生成就第一法门)- U; I7 b% Y5 P9 W& [: R  ]6 t4 ?% l
   ) N  D% T" v) k# Z# l3 j5 J+ E+ A  L; D
……,信心就奠立了,所以叫「大乘起信」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21:41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真的信心可以建立。
; H# e% ?7 Z7 S  b" |
2 e/ [* Q1 s4 i. ~- G% u( j  所以妄想怎么是断不掉?没有断不掉的,问题是你肯不肯去断,关键在这个地方。你肯去断,尤其是这个法门,你老实念佛就好了。用一句阿弥陀佛,代替你所有一切妄念,这个方法妙就妙在此地。不起心动念则已,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我什么也不想,什么也不念,这就成功了,这就叫精进。一面念佛,一面还想东想西,这叫杂进,乱七八糟的杂进,那就不能成功,精进才能成功。所以这三个自是点醒法藏比丘,法藏何尝不明了?这一点,实在讲就是大彻大悟了,跟禅宗里面无二无别,上根人!中下根人没有法子。法藏要弘扬的是念佛法门,不是禅宗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他不是用这个法子,所以他底下在此地把这个法门就暗中透露给我们。
7 P! r  [* J: K3 t. W. ~, }
2 G" W2 O! D; b. b- @  【法藏白言。斯义宏深。非我境界。惟愿如来。应正遍知。广演诸佛无量妙刹。若我得闻。如是等法。思惟修习。誓满所愿。】* e" Z" L, R" {* I

6 [6 V+ C9 r& O: h  前面那三个「自」是禅,法藏这一转就把它转成净了。这个用意很深。净从哪里来?净从禅里面来的,净跟禅是一不是二。在我们前面的序分里面,显示出禅、净、密、教统统是一;禅是佛心,密是佛意,教是佛口,净是佛行,一而四,四而一,不能分的!所以从任何一门都能够开悟,都 ……
" Z# R5 o2 f" \7 {  p" h* z6 u# p- {7 t# @+ t  g/ x
        $ ^0 h# C; u% G, V2 Q: B
% S, I% q( [1 `# H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' \& L, @: C& B3 p8 V+ @
        98        02-009-0001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
. V, l! S! B* M! y! K2 ~$ A5 D   ( W$ s/ i0 L8 u/ ]
……门,觉门、正门、净门三个门,无论从哪个门走进来都一样。没有进来,三个门有差别,进来了,统统是一样。所以一个门进来就统统都得到了。我们净宗所选择的就是净门,修清净心,特别著重在心地清净,心净则佛土净。
: Z% h( @/ G$ d2 p
6 }# i$ ?3 W* f2 W- Q* v  诸位在三门里面要知道选择。觉门,实在讲,是要很利的根性,普通人觉不了。你看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所说的,他所接引学生的标准,什么人才有资格跟他学?上上乘人。大乘人都不够资格,都没有办法学这个法门,上上乘人修觉门,从这个门进去。大乘法多半从正门,也就是教下。而以净门实在讲是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」,修清净心,上上根人可以修,下下根人也可以修,都能成就。所以,净门比觉、正就来得广大,从这个门进来的人最多,从觉门进来的人最少,其次的是从正门,净门进来的最多。这些都是事实真相,都要把它认识清楚。然后想想我是什么样的根机?我应该选择哪一个门,我才能进得去?门槛太高,我跨不过去。觉门的门槛最高,正门其次,净门没有门槛,平平的,一下就过去了,这是最容易进来的,这就是我们要善於选择。我跟同修们说这些话,这都是佛学里最浅显的常识。
5 \9 t+ U) ]; U! f/ ^- ^* Y
! s, b7 Q; ^% h& F& I* b6 n2 E  佛法是教育,我们从称呼上你就能理解。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,根本的老师,我们自称为三宝弟子,所以我 ……
) X; K$ z0 b7 {! V' K! E
, k! j! }- s- j0 r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# C% c; R7 @. n1 U7 O" M         99        02-009-0003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
  t7 x" l5 I1 `( T; K   . d, u' I; [  n0 S# u
……法是教给我们这些东西。
& c) f) W+ B1 b1 {8 x1 X2 s: ]. o2 q6 Z! d% G1 }9 O% J
  【善立方便。显示三乘。】
. H6 o8 j' K6 @% o
8 @: D4 E4 U2 c  这两句是总结,转法轮的总结。『善』是善巧,『立』是建立,就是佛给我们建立了许多法门,所以说无量法门,八万四千法门。『显示三乘』,由於众生根性不相同,分为三大类,三乘是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好比创办学校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声闻是佛法的小学,缘觉是佛法的中学,菩萨是佛法的大学。
  g: P+ Q8 Z# Z8 ^' `
* V/ C( g, {7 ^& A/ y& q  【於此中下。而现灭度。】: @- Y) O" m0 b

& i; r4 X- Q# D1 p' d* \2 ]; T  这是八相成道里面最后的一条。佛对於有缘的众生都已经帮助完了,功德圆满,功德圆满他就走了,就示现灭度。诸位看经文要看清楚,『於此中下,而现灭度』,於上上根人,佛没有灭度,佛不生不灭,哪有灭度的!我们看到佛灭度了,是中下人看到佛灭度。上上根人知道佛没有灭度,佛是在这里演戏的,到后台去了,由前台转到后台去了,说不定又转到另外一个舞台上去,他没有灭度。诸佛菩萨如是,我们自己也不例外。所以要晓得,生死不是真的,是假相。因为我们一般人不知道是假相,把它当做真的,所以贪生怕死。如果真正知道真相,生死就看得很轻,不在乎了。好像我们穿衣服一样,衣服脏了,脱掉换一件,这个身体老了、坏了,再换一个,就那么样的自在,确实是如此。
! f7 |$ G* T, n/ F: K5 O  _1 m
! \" |1 Y! q8 L* D# V2 | 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大段,这一大段前面跟诸位报告过 ……$ ?; ?/ o1 Q, i+ Y) X5 k3 x4 Q

' B& z. q9 \! |+ B& d+ G# R+ }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* f6 k' s! A0 I' @
        100        02-009-0015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
4 l! O; Q* r5 O% e1 k+ W" Y7 J% J   
+ H9 Y" d3 }# A3 O……下面这个有没有?『发清净心』,这个心有没有发?什么叫清净心?发愿求生净土,这个心就是清净心,心净则土净。今天发愿求生净土,其他的都不求,心里面拉拉杂杂东西统统都舍掉,只有一念求生净土,这个心就清净了。
6 V" f' `% j9 j) p% t& {  c. t7 n1 U1 l  n  J9 {
  『忆念受持』,忆是想,念是称念,想阿弥陀佛大愿功德,想西方世界种种庄严。所以经念熟了,常常想经里的境界,想阿弥陀佛当年的发心、发愿、修行,造成极乐世界,想十方诸佛的赞叹,十方诸佛劝勉我们求生净土。受持,受是完全接受,对於这部经,字字句句我统统接受,我不怀疑,完全接受;持,保持不失。
4 C) `8 `9 j$ B
* R6 C3 S. U" J& q, D- t  给诸位说个老实话,上上根人,一生这一部经,就依这一部经修行,这个人是上上根人,为什么?他心不动摇了,没有不成就的,他整个心力、精神完全集中,这个力量大。如果觉得一部经太少了,还要学其他的经典,好吧,就说净土五经!净土有五经一论,我五经一论都要学,统统要学,给诸位说这是中根之人,为什么?他的心力要散了。比那个专学一样的,比不上他,专学一样力量集中,只依照一部。这个情形,诸位多多想想你就了解了。如果学净宗还不够,我还得学学禅、还得学学天台,再学学华严、再学学密宗,那是下根之人,往生靠不住,没指望。为什么?这心里太散了。自己可以自己问 ……
$ e: f, Y9 e& g7 f
5 F3 d- G6 K; Z; P3 u$ y& V101        02-009-0025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* D- q/ D9 ^$ e$ |* }8 D+ M
   / V3 g; k2 D8 j6 |6 c
……,对他们讲的,他们没有程度,佛用这个安慰安慰他们。像我这种,这是程度高的、有学问的,怎么会学这个法门?这都是疑惑,这是自己的损失,这是智慧浅、业障重,以为西方不如天界,所以没有意思求生西方。他可能劝别人求生西方,他自己不愿意求生西方。下面是弥勒菩萨感叹的话。
. x! D' W7 _! t
, G1 P& Y9 w4 G3 D- s  【慈氏白言。此等众生。虚妄分别。不求佛刹。何免轮回。】
' b8 m; @/ j/ k) \- O+ \2 Z0 O' y4 @3 H
  这句话说得重了。『此等众生』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21:42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那都不是平常的众生,都是很认真学佛的,修学其他的法门。其他的法门好不好?好!佛家的法门平等,无二无别,统统都是成佛之道,得问我们的根性适不适合?有许多法门确实要上根利智才有分,像我们这种中下根性的人不容易成就。唯独这个法门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上从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只要你相信、发愿,肯老实念佛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。这个说法是真实的,但是自以为有智慧的,他不能接受,自以为有智慧的就是『智慧微浅』、就是业障深重。李老师在前面讲过,我们都看过,「不求带业往生,非愚即狂」,不是愚痴就是狂妄,愚痴、狂妄都是没有智慧。弥勒在此地又劝我们,你要不求西方极乐世界,说老实话,你就免不了轮回,六道轮回是很不容易超越的。
% F9 J. v. X, U  P$ j$ c3 Y, R3 |. ]4 g, F" _5 H) `+ d8 T
  【佛言。彼等所种善根。不能离相。】
- ~' P% |0 [3 l7 v0 o" {
! t1 W! h& T5 Q0 W3 k. a3 i  这把他的障碍的所以然给 ……
3 K- b+ e" d: P" T; [+ L) g  V: s$ Q3 ?9 _4 f: B" z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; R% ^6 Q* T0 M6 y& M! b1 ~! t1 U         102        02-010-0002 如何实践弥陀大愿
5 |1 x5 j* o& j; J# E8 E- k   
$ [* i, d, Z6 l1 @……极乐世界,就一门深入。如果你的兴趣是多方面的,觉得这一本经太少了,看到许多大乘经典别人都在读,好像自己有点不情愿、不甘心的样子,那么我可以补充一点,你就念净土五经。如果觉得五经还不够,还可以给你补充一点,《净土十要》,蕅益大师编的,编得非常好,分量也相当之多了。如果还嫌不够,那再加上《印光大师文钞》全集,这个分量就相当多了,堆在桌面大概有麦克风这么高了。如果你还嫌不够的话,我就告诉你,你没救了,这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分了,到此为止。这叫专修专弘!不能再多,再多就杂了,就不得了。2 K7 `( F2 M; q5 {) h( w% B
" F7 H) p7 q" c% R8 ]- D" R5 s
  所以最聪明的人,根性最利、上根上智,只取一种,《无量寿经》或者是《阿弥陀经》,一生只奉行一种,这是上上根人。为什么?他心地清净。搞很多,一切经论都在那里读,给诸位说,那是中根以下的人,他的心不会清净。纵然在世法里头不胡思乱想,他在佛法里也胡思乱想,曲解经义,胡思乱想。这个对於我们一心不乱,清净平等觉是很大的障碍,我们自己要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,要提高警觉,要赶快回头。所以皈依觉正净,这个觉正净都在这一本经上,依照这一本经修学,三宝具足,觉正净统统在其中,这是无上的法宝。所以我今天印经,这个两年来,我全部都是印《无量寿经》,别的经是大家他 ……; k- y. u) w2 r4 u* j0 \' v
& y* O# o: B: e4 U' W9 `3 I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7 a/ t7 n1 C# O3 O$ A6 R% D8 [* B0 V         103        02-012-0001 无量寿经
; i) I5 R* |/ T  U  C" @   
( x+ c2 a: s0 z……下的「下」字不要了,这就称「宗教」。所以佛门称宗教,跟我们现在这个宗教,意义不相同。# z3 E; o+ I' m* f) [5 X

6 V$ u9 R: O( I: S  为什么佛法又把它这样子分作宗门教下?刚才讲了,它的教学手段不一样。这个宗门,它不从文字下手。禅宗以外,无论哪一个宗都是从经典下手,经典就是教科书;换句话说,它从教科书下手。禅宗不要教科书,所以说「不立文字,以心传心」,它这个手段跟一般教学完全不相同。禅宗是悟了以后再读经的,没有开悟就不必读经。其他宗派修学方法都是从经典下手,从经典里面慢慢来开悟,所以这个叫渐悟;禅宗是顿悟。但是禅的根机不容易,必须很聪明,根性很利,所谓上根利智;要拿我们现代话来说,那是天才儿童,不是普通人,特殊的天才,他可以不必经过这个次第,他能够躐等的来修学。所以禅宗教学跟教下不一样,是这样一个分法的,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。
3 ~/ {- N3 T. {7 ~% x8 F& u7 @' f2 Q
  佛教教育究竟教给我们什么?它的目的、宗旨何在?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,然后我们才知道这个教育我们应不应该学习、值不值得学习。佛教的教学,宗旨内容要用经典里面的术语,就是「诸法实相」。这一句话,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讲,「诸法」就是一切法,「实相」就是真相。一切法把它分成两大类:一个是人生,一个是宇宙,这就统统包括了;换句话说,佛法教学无非是 ……
$ m- S7 m. \5 U& L; b
4 M9 O- M6 n5 p$ q6 G& G2 d' d        
9 l1 L" P: a9 I. _* y* Y         104        02-012-0002 无量寿经
/ [, N6 E8 b9 w6 e7 k' i   4 e: \4 U% Q" c# }
……的法门,相信的人不多。古德告诉我们,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法,无非是引导我们、诱导我们,让我们体会到这一个真实的法门,就是此地讲的「一乘了义」;也就是佛在法华会上说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」。佛讲三乘、讲五乘是方便说,真实说就是一乘法。再说,真实就是这念佛成佛的法门。
' ^; A( H' }" y0 F$ ?* v9 ]$ x' e$ I1 P
  了义,「了」是究竟了达的意思。如果从教学对象上来说,譬如小乘经,它的对象是根性浅的人,不包含根性深厚的人;大乘法门,它的对象是菩萨,不包括小乘。这一些教学的对象都是偏在一边,而不能够涵盖全部,这就是不了义。如果这一个教学方法,从上上根到下下根,统统都包括了,这叫了义。这是从教学对象来说。5 }- V& L, ^0 M: A
9 ]; d1 E7 o  {' L- @& e. ]$ F0 E8 ?
  我们看净宗法门,展开《无量寿经》,诸位仔细去研究,确实对於所有根性的人全部都包括了。所谓「三根普被」,上、中、下三等根机,利钝全收,利根的人、钝根的人统统都包括了,而且是平等的成就,这个真正尤其是不可思议。) p0 C- T  M8 p( j5 p! j

& Q7 k; J; E, G3 M. ~! W  讲到利益,佛在一切经典里面,有些经论小根得利益了,大根不得;有些经论是大根器的人得利益,小根器的人不得利益。像这样的经典,也不能算了义。必须这一个法门,一种教法,能够叫所有一切众生,都能得到平等的利益,这才算是了义。
; {" I6 L- i- ~7 m
3 k( |7 r/ B) s& ]) d/ q& m- J- i* \  所以以这个标准来观察, ……
7 g7 `# t. g% `* Q# z0 {% @
8 D0 y' n' o% q2 z7 s        
0 @, ^' {! y. M% i1 _* U' _         105        02-012-0004 无量寿经
/ K; `/ z  s" l; e; Y   
& w) j/ w  D, u& K& @' `……凡夫,业障深重,我们念佛有幸能生西方,就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文殊普贤是实报土上上品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文殊普贤天天跟我们是排排坐,这个其他法门不可能,地位悬殊太大了。唯独到西方世界是一律平等,独胜!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跟它相比。不但跟等觉菩萨平起平坐,跟一切诸佛如来也是平起平坐。你如果要问我,我这个话是根据什么说的?你去念念四十八愿,我是根据四十八愿说的。所以这显示出它确确实实是独胜。
& u( S8 j3 c, W+ u& g7 B4 w+ O- ~4 j: {- P4 M) s7 t4 n
  【以持名念佛,三根普被,凡圣齐收。】
! K( a! B! S0 @* b: Q2 w( H
+ c" m, N9 ^! G, M  凡,是六道凡夫;圣,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那都是圣人;统统包括尽了。
$ R- Z/ N" Q5 W# X) `
/ P0 u, V- p1 \8 j1 U" W  【上上根全体承当。】
3 t/ V/ J: S" ~& e& R5 E+ v! Q) L3 Q0 c" \9 F( Y) u9 }4 f" T
  上上根,就像《华严》上所说的十地菩萨,这是上上根。3 X& L2 _' Z/ t* O
& t" R# ]& O, |& {
  【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。】
' d* L( G" E8 m, v7 s+ S
' D! E) l( Y& G, z4 E7 ~$ e  我们跟菩萨一比,我们是下下根。还有比我们下的:6 h) Y7 u6 z. _( ~

6 M6 g( L9 s* k" I- p7 ^2 S9 z  【下至五逆十恶。】8 T3 }" f1 P( Q. T6 y
3 |' ^$ [7 P/ C. \
  我们虽然业障重,还没有到这个地步。五逆十恶是地狱众生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21:43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立刻要堕地狱了。- X5 X$ ?# o5 f7 g

. V6 u3 c; _# p2 v& n/ O( h: z1 L2 u, T  【临终念佛,亦必随愿得生,横出三界,圆登四土,顿与观音势至并肩,可见此法门究竟方便,善应群机也。】3 R! v2 e- H: |
# Q, ?" `9 e4 {/ F8 m, z$ H3 ?
  观音势至是古佛再来,久远劫都成佛了,在西方世界示现是等觉菩萨的身分,大乘圆教等觉菩萨的身分。我们到西方世界,纵然下下品往生,也跟观世音、大势至、文殊、普贤平起平坐, ……
8 B! A: r( g: ]7 G+ F- g& P
' W- t, \* V! l, K$ R5 x" U5 h        
' R# ]* [2 ]7 n' x         106        02-012-0006 无量寿经
7 b4 E2 }  z6 O/ T, n& o   
2 H" L" m0 h2 m% T1 o9 `3 \0 M……心,无上菩提心,他这一生决定成功。再往下面看:8 K" y! s4 @% E/ Z% _* x

: G; @; {1 o8 k9 c) D) I  【念佛乃修行之径路。】
# R# j& O) j& o
* R0 o0 Z( l. x' ^% }& g 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成佛。从我们发心到成佛,念佛法门是最近的一条道路,没有比这个更近了,这个要知道。古德告诉我们,学佛近路是大乘,大乘比小乘近,也就是大乘比小乘快。大乘当中,禅是近路,禅比其他的法门要快的多;禅跟净土比,这个念佛是最近。所以也许同修看到一个小册子,题目叫《径中径又径》,三个径字,第一个是大乘,第二个是禅,最后那个径又径就是净土,就是念佛法门,所以念佛法门是真正稳当快速。
- K( u- h. a; c" l' l
1 u7 |5 s( Z6 Y  禅虽然快,并不稳当;换句话说,如果自己不是真正上根利智,参禅不能见性,甚至於参禅连禅定都得不到,这个不容易!真正得禅定的人,心地都清净了,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,所谓「八风吹不动」。你赞叹他,他不生欢喜心;你毁谤他,他没有一丝毫瞋恚心。他的心永远保持著平静,这是定。你赞叹、毁谤,他不是不知道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慧,他照见,心地绝对不污染,绝对不动摇,这是禅的功夫。
6 |1 k0 ^8 ]& D3 i$ _+ _# c' f' A
/ D9 E5 e% C/ H9 k, M  我们想想,我们能不能做到?实在讲自己可以考验自己。我们遇到顺境,生不生欢喜心;遇到逆境,有没有烦恼?别人侮辱我们、伤害我们,我会不会生气,会不会有报复的念头?如果有,换句话说,你的定功就没 ……) B. ]9 U4 L. q5 _; @" A. ]5 h

! r9 l( v+ J6 s        
2 n6 J% y7 ?1 F, F         107        02-012-0009 无量寿经% H  T" |7 T6 l5 w$ V" V
   
1 G/ Y$ P. d% r  L7 Q……议。
- [+ {: H0 s2 L
8 M6 [- x* \" U4 V  【一向专念者。】) q5 ?4 }4 @0 N

7 D7 ^) d- s$ j  t9 _. ^! e  怎么叫做一向专念?1 }; L, d2 \' _* n0 k2 Y* \6 A

! Q' c3 _" |' [$ N( c, g" d, N( R  【古云:上尽形寿,下至十念。】
/ h  o1 p; k; ^. x. k& \$ e  q2 ]* W1 w. D; Y; w
  可见得它这个方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大。上等,尽形寿就是一生,一切时、一切处,无论是顺境、逆境,这一句佛号永远不断,这个叫「一向专念」。下根,是业障深重,一生当中没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,而在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友,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,劝他念佛,往生净土。临终那个时候才听到这个法门,听到之后,他就能欢喜接受,就能够依教奉行,虽然念的很少,也能往生,这是十念往生。
% s4 U% u7 C0 E$ G% m3 }. t; w2 O9 u& b; z  {% [6 S$ C
  【上尽形寿,指从发心念佛之日,终身念佛,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。】1 q4 j* \" p9 {% f- k

; [* W9 |. n: }  上根者。7 _8 f; \( ?# F% c4 n

/ h3 T# H2 t7 I( d( F1 r% j0 o  【下者,未能及此,或因障重,或因事繁,未暇多念,则於每日行十念法,亦符於一向专念。】
% f# V2 h" q& W4 \4 V" h+ w' Y3 Z0 I$ c1 ~
  每一天早晚用十念法,一天都不缺,也叫专念,也符合这个意思。
4 s8 [) \/ A  O6 h
0 z, y  d' W0 j( X/ C  【更下,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。】& Y! _0 L8 I0 _7 }! i0 f
+ K$ b, U9 d# o" f) R; ?
  十恶五逆。1 I2 R( p5 ^1 E% s6 K+ P" C
  ~  @, S2 B+ q7 U# c( x" t
  【临欲命终,得聆圣教,至心悔改,十念称名,亦得往生,故云十念必生也。】
4 ?& p/ c6 F8 ^. z3 t. S4 b4 l% ]- m, W6 {
  这是临命终时,知道自己一生所造的罪业,痛切忏悔,求愿往生。虽然念的时间很短,也能往生。
* l# {5 c4 `3 a& v$ Z4 Y% I; `- C- i* c
  【行者应知。】) j8 _" h7 `( w) N
+ `% S' f$ B: [3 [$ u+ q
  这是特别劝导我们。
* D% L, ^# D& o5 B3 _. _/ o' R
& `- c' Y& F1 j9 ^5 F  【一向专念,指从初发心念佛,直至最后一念也。而其关键实在最后。】
4 n. ]: ~0 W- _, W1 ?! s6 E" v( m/ G- Q
2 e8 k% ]& s  f7 J* r* h* I4 ?  到自己临命终时,最后一念还是一 ……+ {/ M* O2 k. Y7 b$ Y# Y0 k

, y2 a$ N3 {2 x        
5 O. T1 Q6 k7 s$ K0 _         108        02-012-0012 无量寿经9 S8 O: D! W+ E/ H" P$ ]4 D
   - K/ u. K1 G/ u  s
……重点,确实他统统给我们指出来了,所以你看这个本子能生欢喜心。
. p9 e  e) w2 Q. b2 f4 R) Z* R9 z! ~1 B, L% I& k3 S9 ^, p
  一直到三年前,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有一部非常详细的注解,在我们台湾开始流通,对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深入研究,才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参考资料。- n+ h( ^, G9 L4 L# d

+ U  b$ |: w* h5 r  所以,诸位接触这个经之后,都能够生欢喜心,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缘比十年前修学净土的那些人殊胜太多了,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。换句话说,我们不成功则已;如果成功,我相信品位都相当之高。
- P- W$ R1 Q( g" _" x* p; K8 b+ P" U1 q4 S4 Y% X( n
  【实大有功於净土,故中日诸师,多承此说。】
! j9 P, g: g. e) U- A
9 J3 N( ?; u  a- v7 U5 T  善导大师的学生,日本人很多,韩国人很多,他们都遵从善导大师这一个说法。& t7 I- T8 T. U; S
/ R1 r; v1 q: K+ ?
  【专接上根、旁及中下。疏钞曰:明信位初心,有四种机。以礼忏灭罪被初机。】# U. c' Z# @- t0 K6 i* x
* r& [0 u* _* h5 r$ h5 L3 c( R2 t
  这个地方说专接上根,旁及中下,「上中下」三等根机,这是佛经里头常说的。我们是哪一等?看到莲池大师这一段话,我们会很庆幸。「信位初心」,这就是初学佛的人,初学佛的人有四种根机。在台湾,礼忏拜佛这个风气很盛,拜大悲忏、拜梁皇忏、拜水忏,用这一些方法修学的人,这是初机,也就是下等的根机。
5 J) _. J" R& w! u1 g2 X! |
/ x& O' |) _3 X& m: H' g  【以修习止观被中机。】% x; }0 }3 L" x- g; c0 x
$ z! g; y" h8 o$ L2 Y+ R
  「止观」指修禅的。参禅的,学教的,这是中等根机。
" O/ j3 I6 B1 E0 r+ z, l( C0 \, s8 R1 \
  【以求生净土被上机。】
: ^' K& P* U$ x0 r8 O, f; A8 Q2 J4 O* F3 J
  真正发愿,求生净土,不但是上等根机,而且是上上根机。为 ……8 j- ~3 }, A7 _  Y4 M, d
2 ~4 ~$ ]- s4 w' K4 e0 T; n
        ( s% g5 y4 e7 C' Z. L6 }# S  _
        109        02-012-0013 无量寿经' Z! k# n% ]$ Q& t) q  D
   . {8 [" f' E& }" d' {' D
无量寿经  (第十三集)  1992/6 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 档名:02-012-0013
. s, w$ C( m" y5 p( e/ i% b' d" e
3 H6 ^6 B8 }9 F3 w4 n9 N. Q+ o 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五页,看第六条:
+ d4 v/ r/ o- j% x4 e9 J0 V1 Q: w% P8 F4 w9 k
  【行人若能於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,能稍生信解,其人必是上根。如来从真实慧中,开演此法门者,欲惠众生真实之利也,故此法门必方便究竟,普被三根,普令现在、当来,一切凡、愚、浊恶众生,悉登彼岸。】
; p& k* g$ Z4 m# ~  s& d6 P! S
0 M7 T" c+ ~6 u! l0 O/ O  我们上一次讲到此地。这个地方特别要强调的是希望我们能够真正认识这一个法门的殊胜。它殊胜在什么地方?底下一节就说到了。2 z" O+ F  ~( E' s4 t' R  n! e
& N; ~- n, Y, E4 f) Q
  【大愿之核心乃第十八愿。】
9 d9 M5 k& h2 |0 g5 ~. [. i+ H2 `3 T8 L: d8 P
  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是佛度众生真实、殊胜、奇特的方法。$ }9 I: Z  V1 z6 P8 z
  ~# t0 _; t: _( b- l
  【然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,实由於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。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处。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视之,而轻此法门乎。】% D* J, K, X, i# ^1 v: ?5 {
: Q8 j& R  F0 i/ d: D8 o0 K
  末后两句是感慨的话,确确实实如此。因为这个法门容易,任何人都能够修学,不须要具备什么条件,因此许多人对这个法门看轻了,不肯接受,不能相信,这是莫大的损失。这样殊胜方便的法门,实在是阿弥陀佛累劫修学成就的心得,开出这么一个奇特的法门。十方一切诸佛,因弥陀法门的殊胜,所以将一切众生全部都介绍到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处处都能够看到的。黄念老说这 ……
9 y: ?% g1 X, Q" Q; t3 O7 m7 H+ d, `6 \4 x
       
6 ~# p- @0 L; R# ~         110        02-012-0016 无量寿经3 J9 \! q8 m# J% j$ F
   ! d9 G  n( V4 R
……来讲,就是适合修学人的程度。无论哪一种人,他的程度统统适合,这就很奇妙了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21:44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这个法门能够适合一切不同的程度。文殊普贤程度高的,非常非常之高,适合他;阿罗汉、辟支佛比菩萨程度差远了,比我们也高出多多,也适合;我们今天烦恼重重,智慧没有,但是这个法门还是适合;不但适合我们,比我们智慧更差的,能力更差的,畜生、饿鬼、地狱统统都适合。因为它是平等法,所以它也是平等的契机。
+ C& Y  `" R! i$ y' D7 ]* t) O  v0 o: O- s4 @: E
  这个法门难信,真难信!佛讲其他的经典是适合於某一阶层程度的,不是完全都适合。譬如,六祖在《坛经》里面讲的这个禅,他说得很清楚,他教学的对象是上上根人,他契机就能契上上根,就这一个阶段;换句话说,上上根以下不适合。他教学确确实实是契合一类的根机,这个我们听了觉得很合乎道理。
! T7 _% r0 r9 X# X
" w2 @5 J% M1 a+ K  譬如,我们今天学校教科书,这个课程摆在第几年级、哪一班来教学,我们会点头,这是对的。这一本教科书是从幼稚园念到博士班,我们都会摇头,哪有这种道理!没有这个道理。世间有没有这个事情?有。你举个例子我听听。我们中国人念的《四书》。在从前,小孩七岁去上学念书了,老师就教他念《四书》,将来念到胡须白了,还念《四书》。那一本教科书不是念了一辈子吗?这给外国人讲的话,讲不通,外国人摇头,怎 ……
, Z' h: u- m# C7 u( P; B) O1 J  W* b6 u: w- H* ^% Q
191        02-034-0128 大乘无量寿经
6 d; y- I8 H; p   4 R* Q3 q/ x5 g  f
……新加坡佛教徒有多少?上一个月李会长告诉我佛教徒,新加坡政府统计,人数已经超过新加坡全国人口好像是百分之五十一点八,就算新加坡人口四百万,两百万佛教徒;这两百万人当中,善根、福德、机缘三个条件都具足的,在我看两万人都不到,你们想想对不对?今天在场的,我看顶多不过两千人而已,比例很少很少。名义上是佛教徒,一生没有听过经,不懂得教义、不懂得教理、不懂得修行的人,大有人在。所以学佛的人多,成就的人少,原因就在此地。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缘分,古大德常常说的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不能中断。我们是中下根性的凡夫,不是上根利智,中下根性的人成就要靠机缘,听经决定不能中断,最好一天能够有八个小时。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讲,就有实际上的困难。每个人都有工作,现在出家人也有工作,能够有八小时的听经,这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,我们现在没有。可是如果你真正有心,真正想成就,倒也不难,你们家里都有电视机,我们讲经录像带可以请回到家里面去听,要认真听,要听的遍数多,你真听,一遍跟一遍的悟处不一样。为什么一天要听这么多小时?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果报。如果我们不听经,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决定被境界所染污,决定被境界所转,这是事实,这不是假的,我们 ……: f  V( {- f0 e& R' t$ \

6 C+ Q& n2 m1 L( ]0 d* L* a        
8 n. W+ V' |( t         192        02-034-0141 大乘无量寿经
9 l; ^+ \' _0 n1 X   9 W9 \3 X3 K0 w/ z5 f& T8 P) d
……一个希望,根本就没有,在西方世界真善美慧落实了,随心所欲也落实了。你要讲到根本的原因,是从自己的心念。自己的心纯净,自己的行纯善,纯净纯善从哪里来的?天天听佛讲经。/ v9 _/ _, x  D7 ?; u$ t1 C" e
, o: O+ g$ E! }* d- r7 d, a
  所以诸位同修要晓得,佛教是教育,它不是宗教。我接触佛教,知道它是教育,我才发心学习,如果它要是宗教,我就不会去学它。介绍我入佛门的,方东美教授,我跟他学哲学,他把佛经哲学做一个单元教导我。以后我接触佛法之后,细心去研究观察,真的,它是教育,它跟宗教扯不上关系。它教学的目的,我在前面常常跟诸位说,三个目标,这三个目标是对上中下三等根器人说的。上根的人,目标是帮助他「转凡成圣」;中等根性的人,帮助他「转迷为悟」;下等根性的人,帮助他「转恶为善」。% g7 _1 h8 k+ R5 e
5 i( H8 Z$ i+ r; p
  这三个教学目标!不但释迦牟尼佛如是,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菩萨,没有一个不如是,这我们一定要懂。那么既是教育,我们要想学这一门功课,你不上课怎么行?你要把这门功课学好,你要天天上课,这个课一天不能缺。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别的,真的,孔老夫子说的话我完全懂得了,学!天天在学,永远学不尽的。
7 i$ Z0 O. U- S+ {7 S
' M# t5 ], u1 {  我们在经里面读到,不但阿弥陀佛给他们讲经说法,阿弥陀佛还鼓励大家每一天去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。阿弥陀佛开放,你去亲近诸 ……4 o" M% f% ?0 K/ i6 \/ T/ d
# K  u" u/ F1 C' n5 T# q; \6 J
        , q) H! W$ Y, g" g
        193        02-034-0143 大乘无量寿经3 s" V  m  s# \! b/ O
   
8 \' S2 B& C( N4 \, h……紧张的时候,他帽子戴在头上,到处问: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?慌得不得了!人家说:你帽子不就在头上!跟演若达多没有两样。你说他是几时迷的?! E0 L5 ~2 b3 U) x$ @: o, B$ f* F

5 q( ?! n; H7 L  所以佛说的那些话,我们要细心去体会、去参究,你才能够明了佛到底说的什么,教我们些什么,我们应当怎样学。实际上我们最难的就是我们这疑问太多了,你要没有这些疑问的时候,马上一切念头止息你就恢复了,你就破迷开悟了。为什么不开悟?就是这些问题太多了,一定要追根究柢「我几时迷的」,胡思乱想!要你把这个妄念息掉,你妄念偏偏息不掉,听了佛法又增加妄念,你说佛真是难做!不好教!所以是上根利智他容易教,再有一种是下愚好教,他没有问题,教他怎么做就怎么做,往往最容易成就。当中这一段不上不下的,这个人数又多,所以释迦牟尼佛这才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就是为这些人讲的。上根利智一、两个小时就解决了,哪要那么长的时间!所以我们好好的学乖一点,少打妄想,听话。
/ |' j2 F6 p5 t
7 O# o9 A& {/ M8 }+ o1 z  所以这个止,现在在我们现前,实在讲我们要想止妄想分别执著都不容易。确实上上根人行,他能够把执著止住了,一切都不执著了,你看看六道轮回马上超越,我们哪里能做到?做不到!做不到,我们就不得已而求其次,我们今天止什么?止恶,邪恶要止。邪恶在哪里?我想这 ……$ D+ D0 D' e& k! E7 V

! ^) Y+ o7 C% [7 f  g        
: `% P$ r2 r8 F; i         194        02-034-0144 大乘无量寿经& M+ Z6 c4 L' p8 x% |
   4 q7 [$ r1 O+ L, K* L: g+ O
……看她没有感触,看那个样子很可怜。他们告诉我总共有十几个人都是遇到这些事情,但是前面大家忘了录相,只后面录了四个人的,这是现身说法。我们跟天地鬼神相处的不好,惹来这么多的灾难。8 M& S% `# g) X9 M4 Q- W

* M( Y6 R) M% O: S% }) y  像这些事情,我在这一生当中亲身遇到的有十几次,这个一点都不假。所以圣贤教导我们没有别的,第一个大事情,就是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,什么大事?把宇宙的真相为我们说清楚、说明白。《般若经》上讲的「诸法实相」,一切法的真相是什么,说清楚、说明白。你要真的通达明了了,那就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其次的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佛教网络

GMT+8, 2025-7-3 22:11 , Processed in 0.096914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