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网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4203|回复: 13

群书治要360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7-6-6 14:10:5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* \- ^3 u: m6 g' L7 S# ]

( s1 v3 E1 x. [- Z8 @1 U" l3 y1 D" w§《群书治要》第一册
$ X( f. k8 Z& W/ i( m5 l" i- R" Y
+ a; S. o* {0 I9 g1 w' \《群书治要》序
4 @* r: h( Z1 i: a3 }2 q1 \1 f( O- y
0 w( g3 X! W+ M( E" W5 `* N《群书治要》是唐太宗李世民(西元五九九年——六四九年)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。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,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,戎马倥傯十馀年。二十七岁即帝位后,偃武修文,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,休生养民。
' v3 u6 W  y- w" x5 I' G  M太宗英武善辩,遗憾早年从军,读书不多。鉴于前隋灭亡之失,深知创业不易,守成维艰,在位期间,鼓励群臣进谏,批评其決策过失。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,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,撷取六经、四史、诸子百家中,有关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帄天下之精要,汇编成书。上始五帝,下迄晋代,自一万四千多部、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,博采典籍六十五种,共五十馀万言。 , z$ c, }5 m  A7 C( S
书成,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,实为一部「用之当今,足以鉴览前古;传之来叶,可以贻厥孙谋」的治世宝典。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,日日手不释卷。
: d- v- [4 ], Z$ }曰:「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,卿等力也」。由是而知,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,此书贡献大矣!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。
; I5 Z4 X. A; `8 t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,此书至宋初已失传,《宋史》亦不见记载。所幸者,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(一一九二——一三三○年)日本僧人手写《群书治要》的全帙。并于清乾隆六十年,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。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。二○一○年岁末,净公上人幸得此书,反覆翻阅,欢喜无量,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,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。最极关键者,即国人本身,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,断疑启信。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,超越时空,亙古弥新。学习关键,端在「诚敬」二字。《曲礼》曰:「毋不敬。」前清康熙曰「临民以主敬为本」。「诚与敬,千古相传之学,不越乎此。」程子曰:「敬胜百邪。」说明修身进德、利世济民、唯「诚敬」二字,方能圆成。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,纵遍览群籍,亦难获实益。孔子曰:「述而不作、信而好古」是也。 , ]2 k, o3 w$ S8 d2 R8 ^
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(民族主义第四讲)曾云,「欧洲的科学发达、物质文明的进步,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。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,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。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,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,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,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,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。」
/ p! P! W* i/ t7 m2 r; [0 S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:「欲解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,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。」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,欲救世界、救中国,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。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经验与成效,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。《群书治要》至珍至贵!果能深解落实,天下太平,个人幸福,自然可得;背道而行者,则不免自招灾殃,祸患无穷。净公上人深知今日《群书治要》之重现,实有其神圣使命,欢喜委托世界书局重新影印出版一万套,拟赠两岸三地暨世界各国、各党、各级领道共同学习,则和谐社会、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。欣见《群书治要》重新出版在即,阎初仁者嘱余为序,谨以此数语,表随喜赞叹之意。 $ @$ J9 w% }' P) a. Z6 o) V

2 h! I9 ?7 ~4 }( ?+ i. {净公上人 二○一○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香江 + M; l% W# S8 v& f" Z! O
: G6 M9 z3 y& D2 E5 |* g
* X0 k7 j! L1 Q$ e. D0 @; g

1 c1 w, L: P: S7 ?8 `6 U《群书治要360》序8 Z" D5 u/ _, ^# q, G8 S
# \( M: B: N2 L5 j/ L$ k! n: b$ g6 g
《群书治要》一书,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、方法、经验、效果的集大成之作,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。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「贞观之治」,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道者提供可贵借鉴。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,《群书治要》也是修身、治家、处事的智慧源泉。 ( \5 y  w8 ]! j1 ?
为让有心领纳先哲智慧的读者能迅速地吸收全书的菁华,以运用在日常生活、工作中,中心组成选译小组,制作了这一文白对照的选本。我们将《群书治要》整理为六个大纲:君道、臣术、贵德、为政、敬慎、明辨,每个大纲中,又归纳了若干条目。从全书中,我们力求选取既切合当付社会需要,而又精辟简明的短文,最后经过几轮筛选,选定了现前这三百六十段。而对选文进行白话翻译,则参考各种译本,加以推敲讨论。译完若觉仍欠圆满,则在译文后稍加发挥,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纳先贤的精神。
. w7 q6 J$ W; n' d! [3 l由于学识有限、时间仓促,本书定有许多疏漏之处,敬请诸位仁人不吝贱教。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,身心和谐、家庭和乐、事业和顺,让我们共却创造和谐世界!
/ u8 g. g) }, m, R1 m: A9 u+ z) `- T% N' Y# R1 }3 Q0 g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5 k$ \  V4 G& R5 m, X4 ?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二○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8 d2 @' Q- H0 o8 Y3 ]

) m/ M; Z6 S& V* X: @- a5 c: j6 A3 y& A1 T- L0 M
( ]' _) Y4 j1 C0 c7 J

- p0 Q; n! w) G" b% d* y( `4 w! }, U: l, m" ?
目录
, Y4 G8 |- e: V7 Z8 F3 y* p* h! h壹、君道        6
" e9 N( D" O: R4 y# v一、修身        6& i$ o/ U# G9 G) {" \% a
甲、戒贪        6
. Q! E% D) M2 I* E# I: u$ Z乙、勤俭        7
& b9 y% Q* ?; e) }9 }) L丙、惩忿        8% a2 {$ {- k1 E* P  t* i; O% a
丁、迁善        8
2 z. V* }" L* J& O) z" E戊、改过        9
* Y3 c) a/ {! R二、敦亲        10
1 y+ C7 n# ]0 H, d$ V# i# v三、反身        11/ D3 Q* F. o  N* Z" T: o
四、尊贤        157 L2 ?& K4 p/ C( D1 G/ g2 A2 V
五、纳谏        17: t$ g4 l5 h; r. l
六、杜谗邪        19. b) G7 ?5 S  k( y  T9 d3 g) Q
七、审断        19
: w* \; M* Q: ?* ~) s贰、臣术        21! i2 C" K' d8 e4 ]4 N& Q
一、立节        21
6 ]: {- u: D, R; O# Q二、尽忠        22/ @% I) u- C+ i1 M! Z! b- I8 p& D
三、劝谏        24/ W3 I4 n& W/ [& H' N4 ^
四、举贤        250 f2 z8 Y& n9 W
参、贵德        25+ T/ ]; f" p/ J9 B2 j5 ^% }: i  ]
一、尚道        25
3 y+ T7 N4 |( e5 Q二、孝悌        28
: |( H8 R% V4 E% {. B$ ?5 ^! S; v: D三、仁义        31
; F5 k% _5 ]9 O# ^- R四、诚信        32$ C4 ?" B! H2 |# J
五、正己        34
$ {' I+ ^1 T2 b& v" I, _4 ]六、度量        377 D3 u0 w- w- x6 s5 \" Q) d
七、谦虚        37
( J, }, x$ S: }! M$ I八、谨慎        409 ]& z$ v, g: P/ E- {" y; J, d
九、交友        43
9 a% H  A3 N/ _/ n  b5 i; m% d十、学问        44" f, l& o' D) h2 I: P( @
十一、有恒        455 E4 I: g7 I9 v  A% k' j
肆、为政        46' Y5 s+ V1 D1 G! i  q
一、务本        46
6 z$ @2 M2 B$ }二、知人        54: w, u( k2 }# u! J$ e3 j/ C5 F7 A3 p
三、任使        57: d/ f; P9 i$ k1 m. g; k1 w. \
四、至公        60
% C) B( o# t4 N% l五、教化        61
9 _8 A4 P' ~) z" ^六、礼乐        66: P7 X$ q/ j& O2 h  f
七、爱民        70
( h* p- [9 \6 _* z八、民生        73
1 R9 A' Q+ g0 R6 j) G/ G' c九、法古        73
/ Q* f6 E4 @" k1 ?* _十、纲纪        74
' h1 @3 N+ R' I十一、赏罚        77/ J3 Q8 @4 w# |2 r' ?
十二、法律        79
  w" X; ]% q$ n( D% _十三、慎武        80
3 G) a9 C5 C& v2 w6 T/ w* b十四、将兵        822 J& A" J( E" B3 L; ~' V
伍、敬慎        822 T6 W) j4 g- }! _
一、微渐        821 P0 q" J2 B1 c, D3 Z- f7 b
二、风俗        85% O/ [; h  U. e$ |1 |
三、治乱        87
) E1 ^# V# e! h四、鉴戒        886 ^  L$ O7 t- K  a4 i: k3 L1 K
五、应事        93
8 t/ Y* A$ v7 Z/ ?/ l六、慎始终        95* u' z/ F7 T9 Q; m9 P* }8 u5 b
七、养生        962 {: z  e  A2 {& n  d& ?+ m
陆、明辨        96
* g% p/ L  ]3 m* d  \一、邪正        96) |! U. W6 L7 N
二、人情        97
* e/ B  u  N# i. m9 D. w三、才德        99
# Q) T% v+ m( T/ ^" E四、朋党        99
# p9 \% q  v' @+ p" d. [五、辨物        100  i) L$ d8 p7 J; Y
六、因果        102
: ^! e) P$ F% K+ Q- v7 P
; p, b& R/ X1 G. R! X% {7 `8 v: u' r( q  T% a7 c
分享:沙迦的咒语( Y! U" E( {7 a9 }4 {) H/ f

5 [4 ^9 Z0 {" q6 e
* y: O, u  j% ]4 `5 I5 H% k壹、君道$ A- }$ K1 b7 }+ L& y( e
一、修身
* l; j% o  ?! f' X甲、戒贪 : l: D0 p0 |: P1 ~
' C  T: k; ^7 p- W  p& q# |. P
1. 自成康以来,几且千岁,欲为治者甚众,然而太平不复兴者,何也?以其舍法度,而任私意,奢侈行而仁义废也。(卷十九  汉书七) 6 F5 z' S0 A! G9 s
【白话】自成康盛世以来,将近千年,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,然而太平盛世再也不复出现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领道者舍弃法令制度,放纵自己的私欲,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。 ( \7 {3 ~- r5 D
2. 夫物速成则疾亡,晚就则善终。朝华之草,夕而零落;松柏之茂,隆寒不衰。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。(卷二十六 魏志下)
  U- y: E0 G( ^: l: x【白话】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,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。早晨开花的植物,到了傍晚就会凋落;茂盛的松柏,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。所以,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14:12:01 | 显示全部楼层
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。
; s' H$ q  `* I& V" c3. 夫利,百物之所生也,天地之所载也,而有专之,其害多矣。(卷十一  史记上) ' z7 j! w6 E5 K
【白话】货利本身,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,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,如果有人要想独占,会道致很多祸害。
2 Q% Y2 M. n- A" ~4. 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田猎,令人6 k& D; \: V: \/ ]
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(卷三十四 老子) ) U/ E# X4 j# h/ A/ {/ [! A8 @
【白话】贪恋色彩的绮丽,使人眼目如盲,不能看清事物真相;追求音声的娛乐,使人耳朵如聋,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;讲究美食的享受,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,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;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,使人心神狂妄暴躁,不能回归平和清宁;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,使人贪心增长,行为举止偏差。 . Z" J5 I) d! O- {  y9 h" K
5. 训有之,内作色荒,外作禽荒。甘酒嗜音,峻宇雕墙。有一于此,未或弗亡。(卷二 尚书)
- }: Q5 n* q8 H) M$ i【白话】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:在内迷恋女色,在外迷恋游猎,纵情饮酒毫不节制,贪嗜歌舞不知满足,住著高大的房子,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。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,就没有不亡国的。
& q& m, K$ d6 ^6. 故乱国之主,务于广地,而不务于仁义,务于高位,而不务于道德,是舍其所以存,而造其所以亡也。(卷三十五 文子) 7 X" p. e1 J$ c. z7 H- D4 l
【白话】所以使国家动乱道致衰败的国君,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,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;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,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。这种做法,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,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。
* q9 _* ^2 Z2 C* A8 H7. 人主之大患,莫大乎好名。人主好名,则群臣知所要矣。(卷四十八  体论) * T, i9 }7 F5 c( c
【白话】君主最大的祸患,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。一旦君主爱好虚名,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,就会投其所好。 0 F/ j" a& ~& F. k2 c" y" u
乙、勤俭 4 p. {5 v1 j7 A- i; h/ H5 E0 w
8. 古之人曰:「一夫不耕,或受之饥;一女不织,或受之寒。」生之有时,而用之无度,则物力必屈。古之治天下,至纤至悉也,故其蓄积足恃。(卷十四 汉书二) 3 O/ `4 T" a3 F) ]
【白话】古付的人说:「一个农夫不耕种,有的百姓就要挨饿;一个妇女不织布,有的百姓就会受冻。」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,但使用却没有节制,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。古代治理天下,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,所以有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。
; I% g8 K+ Q+ S( m6 t" V9. 故修身治国也,要莫大于节欲。传曰:「欲不可纵。」历观有家有国,其得之也,莫不阶于俭约;其失之也,莫不由于奢侈。俭者节欲,奢者放情。放情者危,节欲者安。(卷四十七  政要论) 0 p# O* m  ~2 b& i/ P6 k0 `# f
【白话】所以,修身治国,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。经传(《礼记》)上说:「欲望不可放纵。」遍观有家有国的领道者,其取得成功,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;其导致失败,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。勤俭的人节制欲望,奢侈的人放纵情感。放纵情感的人危险,节制欲望的人安全。 + J$ l5 {* E* W
丙、惩忿 # _$ ^# C  N/ A& k
10. 禁令不明,而严刑以静乱;庙筭不精,而穷兵以侵邻。犹钐禾. y9 r; j0 n* n! J  F
以计蝗虫,伐木以杀蛣(蛣作蠹)蝎,减食(減食作食毒)以中蚤蝨,撤舍以逐雀鼠也。(卷五十  抱朴子) 0 z, k0 L" f, G+ u3 e2 u1 L% D4 t
【白话】禁令不明确,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;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,没有反省,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。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,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,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、蝨子,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、老鼠一样。
$ r8 h5 d, {9 t0 \# M11.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,不以己私怒,伤天下之功。(卷十七  汉书五) # l  j  S& v; J/ F3 {$ \1 }
【白话】作为君主的圣人,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,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。
( H/ g! C! [4 n- L" [* x* k丁、迁善 & A1 J! K3 y( A; c9 V
12. 子曰:「我三人行,必得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(卷九  论语)
; s1 o: g5 q3 F/ M: C2 H, D0 i! I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我与他人的相处中,他人的言行,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。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,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,反省自身,若有类似情况,则自我改正。」; v- v7 q7 N" M% a8 m8 X# E7 ^
戊、改过 " k7 ^0 L! R3 L' n* x
13. 子曰:「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」(卷九  论语) : {/ i( J& [4 w# U4 x+ U% f! C
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一个人有过而不改,这是真正的过错。」 $ @/ C* K1 ]+ S+ p! H
14. 子贡曰:「君子之过也,如日月之食焉:过也,人皆见之;更也,人皆仰之。」(卷九  论语)
! h9 {. ]) D. \! g【白话】子贡说:「君子的过错,就像日食、月食:犯了过错,人人都看得见;改正了,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,人人都敬仰他。」
. s! u6 \" ^4 q15. 古者圣王之制,史在前书过失,工诵箴谏,庶人谤于道,商旅议于市,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。闻其过失而改之,见义而从之,所以永有天下也。(卷十七  汉书五)
% }4 ^1 C7 \$ @$ m5 S4 Y# n【白话】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,史官在前记载过失,乐工朗诵规劝的诗篇,百姓在路上言论,商人在市集上议论,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。听到了过失就改正,看见了符合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,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。 9 w7 g/ {( V2 ?( n
16.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,以贼其身,乃丧其躯,有行如此,之谓大忌也。(卷三十一  鬻子)
2 {/ Q% U* O* [$ ~/ M/ O【白话】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,以至伤害身心,乃至丧失生命,如此行事,可称为人的大忌了。
) W3 v0 O& C1 N17. 先民有言,人之所难者二,乐知(知作攻)其恶者难,以恶告人者难。(卷四十六  中论)
( M7 p: b1 Z9 [4 z" B# D* l【白话】古人曾说,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,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,很难做到;把自己的缺点告诉别人,也很难做到。 7 w) {3 t( x# w( s! y, g
二、敦亲
; j' c9 F8 B# ^1 t1 j18. 子曰:「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。爱敬尽于事亲,而德教加于百姓,形(形作刑)于四海,盖天子之孝也。《吕刑》云:『一人有庆兆民赖之。』」(卷九  孝经)
) z! Z% X, T5 @. |0 ?% ^" k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,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;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,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。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,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,作为天下的典范,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!《尚书?吕刑》里说:『天子有有爱敬父母的善德,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,国家便能长治久安。』」
* a" N0 v" m1 Z# |4 T19.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,盖有道焉。妻也者,亲之主也;子也者,亲之后也;敢不敬与?是故君子无不敬也。敬也者,敬身为大;身也者,亲之支也,敢不敬與?不敬其身,是伤其亲;伤其亲,是伤其本也;伤其本,则支从而亡。三者,百姓之象也。身以及身,子以及子,妃以及妃,君修此三者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14:12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则大化忾于天下。(卷十  孔子家语) 3 X, ^: Z: f  v: Y: {- q5 t
【白话】以往夏商周三付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,是有道理的。妻子,是祭祀祖宗、照顾父母、相夫教子的主妇;儿子,是祖先的后付;怎能不尊重呢?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。谈到尊重,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。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枝干,怎能不尊重呢?不自重,就是伤害父母;伤害父母,就是伤害了根本;伤害了根本,枝干就随之枯亡。这三者:自身、妻子、儿女,百姓和君主却样拥有,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。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,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,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,君王做好这三件事,那么深远的教化,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。
! G% G6 {* p; N20. 帝王之于亲戚,爱虽隆,必示之以威;体虽贵,必禁之以度。(卷二十四  后汉书四)
% x8 x# i4 A% c【白话】君主对于亲属,爱护虽然深厚,但一定要有威严,否则亲属就会傲慢;亲属的身分虽然尊贵,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,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。 . X' v1 A6 u: O& F9 X( E- |
21. 所贵于善者,以其有礼义也;所贱于恶者,以其有罪过也。今以所贵者教民,以所贱者教亲,不亦悖乎?(卷四十五  昌言)
/ B# a% [9 Q( p3 P【白话】人们崇尚好人好事,是因为其合礼义;鄙视坏人坏事,是因为其有罪过。现在用所崇尚的教道百姓,用所鄙视的教道皇亲,不是违逆常理吗? / s: C) P, G: |% L3 J
三、反身
. B  X/ q! Y7 d0 n/ c, {& `22. 立德之本,莫尚乎正心。心正而后身正,身正而后左右正,左右正而后朝廷正,朝廷正而后国家正,国家正而后天下正。(卷四十九  傅子) : J9 P3 d* Q3 W8 @4 o7 r
【白话】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,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。心正,然后身正;身正,然后左右近臣正;近臣正,然后朝廷正;朝廷正,然后国家正;国家正,然后天下正。 2 V! R7 r" O: w7 g3 J5 C* E
23. 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,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,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」(卷九  论语) ; f! t, _2 A$ h6 I; k( [9 h
【白话】曾子说:「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: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?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?老师传授的学问,是不是都落实了;要传授给学生的学问,是不是已反覆温习并身体力行了?」
* T$ \( @6 q+ n24. 天子无戏言。言则史书之,礼成之,乐歌之。(卷十一  史记上) & G. V: T7 H1 ]0 e6 h$ ?
【白话】天子不说开玩笑的话,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录,用礼仪来完成它,用鼓乐来歌颂它。
% w) @% }8 y9 f25. 神者智之渊也,神清则智明;智者心之符(二十子全书符作府)也,智公即心平。人莫鉴于流水(水作潦),而鉴于澄水者,以其清且静也,故神清意平,乃能形物之情也。(卷三十五  文子)   g+ q" b7 E% b  B$ K& Z$ Q
【白话】人的精神是智慧的源泉,精神清爽,智慧就明晰;智慧阅历是心的府库,用智慧公正无私地处事,内心就平和安定。人不会在流水中观照面目,只会在平静的水面上观照面目,因为这时的水既清澈又平静,所以只有精神爽朗、心情平和,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。 # Y1 Q- {! ]' W' A: P
26. 子曰:「躬自厚,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」(卷九  论语) " k2 ~8 q& G- L& z6 |, {
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责备自己从严,责备他人从宽,就能远离怨恨。」 * r1 c/ [9 z+ H5 D3 \! I
27. 君不肖,则国危而民乱;君贤圣,则国家安而天下治。祸福在君,不在天时。(卷三十一 六韬) : g% H5 `9 v# ^# K
【白话】君主不贤,则国家危殆而人民纷乱;君主贤明,则国家安宁而人民有序。国家的祸福,在于君主的贤能与否,而不在天命的变化。
; F) m6 M! Y' e2 J& p28. 「朕躬有罪,无以万方;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。」(卷九  论语)
$ x4 Q4 b0 }$ S. @5 t【白话】商汤王说:「我本身有罪,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;万方之民有罪,都是我没做好榜样,没有教化好他们,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。」
- z( u! M' C2 T7 R29.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,有善则归之于民。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,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。往喜民,来惧身,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。(卷三十二  管子)
# a% }$ @' m6 W【白话】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反省于自身,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。有了过错反省自己,自己就会戒惧而修德;有了善行归功百姓,百姓就会喜悦。让百姓心喜,让自己警戒,贤明君王就是用这种修养治理百姓的。
# X; j! U6 G6 A3 |30. 传曰:「禹汤罪己,其兴也勃焉;桀纣罪人,其亡也忽焉。」由是言之,长民治国之本在身。(卷四十七  政要论)
# `: x# Z* w3 r! X& I2 Q【白话】经传(《左传》)上说:「夏禹、商汤罪责自己,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;夏桀、商纣怪罪别人,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。」由此可见,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。
+ n) p: ]; L& d+ |6 y* Q31. 孟子告齐宣王曰:「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之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之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之视君如寇雠。」(卷三十七  孟子)
( f. W2 \8 \4 n) ?【白话】孟子告诉齐宣王说:「君主看待臣属如却手足,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腹心;君主看待臣属如却犬马,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常人;君主看待臣属如却尘土、草芥,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强盗、仇敌。」 8 a' N' j7 q) ]" p
32. 景公问晏子曰:「富民安众难乎?」对曰:「易。节欲则民富,中听则民安,行此两者而已矣。」(卷三十三  晏子)
3 N  s' Z5 D: u) r0 l" _【白话】齐景公问晏子说:「想使人民富足安定,困难吗?」晏子回答说:「很容易。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,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。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。」 : I7 C8 @; m# E$ \4 f" J7 D, G* Q! \
33. 明主者有三惧: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;二曰得意而恐骄;三曰闻天下之至言,而恐不能行。(卷四十三  说苑)
1 h, y; V0 d2 ?5 W【白话】英明的君主对三件事感到忧惧: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别人批评他的过错;二是事事称心满意了而怕变得骄傲起来;三是听到天下至理之言,而怕不能实行。
6 P$ C) n& x+ `34. 昔成汤遭旱,以六事自责曰:「政不节耶?使民疾耶?宫室荣耶?女谒盛耶?苞苴行耶?谗夫昌耶?」(卷二十二  后汉书二) 8 M6 g/ P3 V, f- @
【白话】从前成汤时遭受旱灾,便以六件事自责说:「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?使用民力太急剧吗?宫室是不是太奢华?得势嫔妃弄权干政形成风气了吗?贿赂盛行吗?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?」
: h3 x& P2 `) e35. 曾子曰:「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如得其情,则哀矜而勿喜。」(卷九  论语) ) w' G! |- K* P$ Z& r
【白话】曾子说:「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,民心离散已久。你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,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,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而沾沾自喜。」 ! k6 U# O; M% k7 J
36. 上失其道,而杀其下,非理也。不教以孝,而听其狱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14:13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是杀不辜也。(卷十  孔子家语)
( R! p) u0 ]" Z, y/ m% A; t【白话】君王丧失了为政之道,而诛杀他的臣民,这是不合理的。不用孝道教化人民,使他们明理,一有违逆的罪行就判决他们的案子,将他们关进监狱,这是杀害无辜。 2 U7 V+ ~$ p9 |; z0 F3 A
37. 致治之术,先屏四患,乃崇五政。一曰伪,二曰私,三曰放,四曰奢。伪乱俗,私坏法,放越轨,奢败制。四者不除,则政无由行矣。俗乱则道荒,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;法坏则世倾,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;轨越则礼亡,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;制败则欲肆,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。是谓四患。兴农桑以养其生,审好恶以正其俗,宣文教以章其化,立武备以秉其威,明赏罚以统其法,是谓五政。(卷四十六  申鉴) / K  L/ J1 E' h0 H
【白话】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,先要除掉四患,才能推行五政。四患是:一是虚伪,二是营私,三是放纵,四是奢侈。虚伪就会扰乱风俗,营私就会破坏法仙,放纵就会逾越正轨,奢侈就会败坏规章。这四大祸患不除,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。风俗混乱,道德就要沦丧,即使是天地,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;法制破坏了,社会就要崩溃,即使是君主,也不能坚持守卫那些法度;常规被逾越了,礼仪就跟著消亡,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;规章败坏了,欲望就会横行无忌,即使国土辽阔四方,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。这就叫做「四患」。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,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纠正习俗,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,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,严明奖赏惩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。这就叫做「五政」。
, _0 x2 @& R" j7 n1 K四、尊贤
3 p2 h0 a  z: Y0 {38. 无常安之国,无恒治之民。得贤者则安昌,失之者则危亡。自古及今,未有不然者也。(卷四十三  说苑) . K. U2 M1 O" p& h& w
【白话】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,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。得到贤人就安定昌盛,失去贤人就道致灭亡。从古至今,没有不是这样的。
! X. ~$ l3 b. `' \39. 书曰:「有不世之君,必能用不世之臣。用不世之臣,必能立不世之功。」(卷二十六  魏志下)
4 p: q* |  l3 l; ?【白话】古书上说:「有超凡的君主,必然能任用超凡的大臣。任用超凡的大臣,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业。」 , y/ F) ?. I# J* P
40. 子曰:「大臣不可以不敬也,是民之表也。迩臣不可以不慎也,是民之道也。」(卷七  礼记) $ T0 |" @3 Q+ |/ p8 e
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,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;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,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榜样。」 ( d4 j9 A9 \$ }- d
41. 文王好仁,故仁兴;得士而敬之,则士用,用之有礼义。故不致其爱敬,则不能尽其心,则不能尽其力,则不能成其功。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,尊其爵禄而亲之;疾则临视之无数,死则吊哭之,为之服锡衰,而三临其丧;未敛不饮酒食肉,未葬不举乐,当宗庙之祭而死,为之废乐。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,可谓尽礼矣;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,以报其上。(卷十七  汉书五)
3 H, Z* A* b. s/ r7 V# r【白话】文王喜施仁德,所以能兴仁政;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,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,而他又能以礼义对待士人。所以,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,就不能使他们竭其忠心,尽其全力,就不能成就国家的功业。所以,古付贤明的君主对待大臣,尊重其官爵、俸禄而且亲近他们;大臣有病,多次亲自探望;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,并穿戴细布丧服,三次亲临丧葬;死者未入殓前,君主不喝酒吃肉,死者未下葬前,君主不奏乐娛乐,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,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。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,可以说极力做到符合礼义了,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、鞠躬尽瘁地报效君主。 + ^4 v2 i; P3 \
42. 周公戒伯禽曰:「我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父。我于天下亦不贱矣。然我一沐三捉发,一饭三吐哺,起以待士,犹恐失天下之贤人。子之鲁,慎无以国骄人。」(卷十一  史记上)
  Q* [( u& O+ S0 i* U【白话】周公告诫伯禽说:「我是文王的儿子、武王的弟弟、成王的叔父,对于天下来说,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。然而我沐浴时,曾多次挽束头发停下不洗,吃饭时,也数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,立即起身去接见贤士,即使这样,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。你到了鲁国,千万不要因为国君的身分看不起人。」
# d) a; U, H0 ?/ G% E% d+ F6 f% r" k! Q43. 惟恤十难,以任贤能。一曰不知,二曰不求(求作进),三曰不任,四曰不终,五曰以小怨弃大德,六曰以小过黜大功,七曰以小短(短作失)掩大美,八曰以干讦伤忠正,九曰以邪说乱正度,十曰以谗嫉废贤能,是谓十难。十难不除,则贤臣不用;贤臣不用,则国非其国也。(卷四十六  申鉴) + b" g6 @3 j) l$ W
【白话】要考虑在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:一是没有知人之明,二是知人而不能善举,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,四是用人而有始无终,五是因小小的怨隙而抛弃他可贵的品德,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贬斥他的大功劳,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,八是因奸邪之人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,九是因邪道之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,十是因小人的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。这就是所谓的十难。这十难不除,贤臣就不能起用;贤臣不起用,国家也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。 + w( R' ?/ D! N) p5 u0 s" M
44. 文王问太公曰:「君务举贤,而不获其功,世乱愈甚,以致危亡者,何也?」太公曰:「举贤而不用,是有举贤之名也,无得贤之实也。」文王曰:「其失安在?」太公曰:「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,不得其真贤。」(卷三十一  六韬) # t! z, Q7 z9 j8 Z- s
【白话】周文王问姜太公:「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,而缺少实效,社会混乱愈加严重,以致于国家危亡,这是什么原因?」太公说:「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任用,这是空有选贤之名,而无得贤之实。」文王说:「错在哪儿呢?」太公说:「其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称誉的人,而没有用真正的贤才。」 / V$ i& E6 E2 n4 L: K/ G
45.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,智者不为谋,辨者不为使,勇者不为斗。智者不为谋,则社稷危;辨者不为使,则使不通;勇者不为斗,则边境侵。(卷四十二  新序) ; t( S- @- E% i1 g4 l
【白话】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,其结果是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,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,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。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,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;有辩才的人不为他从事外交任务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14:14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那么就无法与他国进行交往;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,那么边境就会受到侵犯。
6 t% G/ U5 @$ l; j1 Z/ x, A五、纳谏 ' a  F, C$ ~! p: D7 x- g
46. 国之所以治者,君明也。其所以乱者,君暗也。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。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是故人君通必(必作心)兼听,则圣日广矣;庸说偏信,则愚日甚矣。(卷四十四  潛夫论)
2 Y: ~( E! Y1 x" c& a【白话】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,是因为君主英明;国家之所以败乱,是因为君主昏庸。君主之所以英明,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;君主之所以昏庸,是因为偏听偏信。因此,君主内心通达、广听兼纳,圣德就会日渐扩大;偏信奸佞之言,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。
5 }* }. y9 j# J4 R# f' ~47.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,然而历世之患,莫不以忠正得罪,谗谀蒙幸者,盖听忠难,从谀易也。(卷二十三  后汉书三)
: G! }8 \% \$ t【白话】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谗佞,而历代的祸患,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、阿谀谗佞的人受宠,所导致,这实在是听信忠言难,依从阿谀之言易。 6 d" K! g  e! B* D$ K2 J- o3 L
48. 明主患谀己者众,而无由闻失也,故开敢谏之路,纳逆己之言,苟所言出于忠诚,虽事不尽,是犹欢然(然下有受字)之。(卷四十九  傅子) 5 d' `" b. L+ y6 _# X) s8 E- ]
【白话】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,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,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,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,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,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都正确,也高兴地接受。 $ f6 }: x+ W5 w
49. 舜曰:「予违汝弼。汝无面从,退有后言。」故治国之道,劝之使谏,宣之使言,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。(卷四十四  潛夫论) 9 g/ @" ^7 U( i% Q9 Z- q
【白话】舜说:「如果我有过失,你们就辅助纠正我。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,背后又去议论。」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,要鼓励人们进谏,要引道人们敢于讲实话,这样,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。 # {" ?4 T/ s2 ^& u7 I: |
50. 兴国之君,乐闻其过;荒乱之主,乐闻其誉。闻其过者,过日消而福臻;闻其誉者,誉日损而祸至。(卷二十八  吳志下)
7 N. }& z5 y0 e2 h! Q% D【白话】使国家兴盛的君主,喜欢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;荒乱的君主,喜欢听对自己的美誉之言。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错误的,错误就会一天天消除,而福分也就来到了;总是听别人对自己的赞誉,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,而灾祸也就降临了。
+ u! Q" m6 a4 K+ d' d51. 折直士之节,结谏臣之舌,群臣皆知其非,然不敢争。天下以言为戒,最国家之大患也。(卷十九  汉书七) / X4 }+ [0 @$ `
【白话】挫伤正直之士的气节,阻碍进谏之臣说话,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,可是没有人敢据理力争。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,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! 8 {5 l3 T& I, a. F
52. 孔子曰:「药酒(药酒作良药)苦于口而利于病,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。汤武以谔谔而昌,桀纣以唯唯而亡。」(卷十  孔子家语) & r. ^4 m1 j: d* {' d
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好药大多苦口难咽,但却有利于治病;而教人从善的谏言多数不太动听,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。商汤、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,夏桀、商纣因为听信唯唯诺诺的媚言而国破身亡。」 % b% r; j% Q& x, T" V
【补充】商务印书馆所印《群书治要》,有眉批「药酒作良药」,而世界书局二○一一年三月出版的《群书治要》则无。
- t( w& `" D4 Y% S1 ~! t5 d六、杜谗邪 8 E: r5 @4 I) _0 t
53. 闻言未审,而以定善恶,则是非有错,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。(卷四十九  傅子)
& |1 }% D' @: |, e* d, ]0 W0 v: A【白话】听取言论没有审断清楚,就轻易论定善与恶,是非就会颠倒,而巧言善辩的风气就会兴起。 : X! w7 t0 p" m. _; F1 d
54. 夫人主莫不爱爱己,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。故惑小臣之佞,而不能废也;忘(忘疑忌)违己之益己,而不能用也。(卷四十七  刘廙政论)
5 ]; ]0 Y# Q' F% O; J- C9 G【白话】君主没有不宠幸喜爱自己的人的,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其实并不值得宠幸。所以君主被奸佞小臣所迷惑,而不能罢黜他们;忘记了违反自己心意的人对自己有益,不能任用他们。 9 q: C5 O; l3 V% X5 p
七、审断
" N5 s% E! G1 G* R/ `; k55. 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,富贵而骄,还自遗咎。功成名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(卷三十四  老子) * D) P; t3 u2 \. `
【白话】金玉满堂,没有能守得住的,富贵而骄奢,就给自己种下祸根。功成名就之后,不居功贪位,适时退下,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。 7 d+ ?8 }* ?" y* w0 I
56. 夫听察者,乃存亡之门戶,安危之机要也。若人主听察不博,偏受所信,则谋有所漏,不尽良策;若博其观听,纳受无方,考察不精,则数有所乱矣。(卷四十八  体论)   w$ w* q- M3 P% F* G  v7 o' a
【白话】听和察,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。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,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,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,不能尽得好的策略了;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,但采纳的方法不对,考察也不精确,谋划又必然会有所混乱。 , s. Z; G* {5 K2 v
57. 孔子曰:「众好之必察焉,众恶之必察焉。」故圣人之施舍也,不必任众,亦不必专己,必察彼己之谓(谓作为),而度之以义,故举无遗失,而功无废灭也。(卷四十四  潛夫论)   x5 y9 {% H$ p
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众人都喜欢他,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;众人都厌恶他,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。」圣明的人对人才的取舍,不一定听任大众之言,也不一定非由自己独自裁断,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别人的看法,并以道德规范来衡量,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,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。
* M* H4 K5 I- P2 v: C1 s1 m* N4 S( q58. 人君之大患也,莫大乎详于小事,而略于大道;察于近物,而暗于远数。自古及今,未有如此而不亡也。(卷四十六  中论)
$ ^7 b" Y  c/ J3 i( |【白话】君主的最大忧患,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;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,却忽略长远的谋划。从古至今,只要如此,没有不灭亡的。 % N4 F$ D- w5 C, v; K3 [: x
59. 景公问晏子曰:「古者离散其民而陨失其国者,其常行何如?」对曰:「国贫而好大,智薄而好专;尚谗谀而贱贤人,乐简慢而轻百姓;国无常法,民无经纪;好辨以为智,刻民以为忠;流湎而忘国,好兵而忘民;肃于罪诛,而慢于庆赏;乐人之哀,利人之害;德不足以怀人,政不足以匡民;赏不足以劝善,刑不足以防非。此亡国之行也。今民闻公令如寇雠,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。(卷三十三  晏子)
7 C& y2 l! ^1 R! J# E8 ~3 G【白话】齐景公问晏子说:「古付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,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?」晏子回答说:「国家贫穷而好大喜功,智慧浅薄而专权自用;喜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14:15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以放纵怠慢习气为乐而鄙视百姓;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,百姓没有行为准则;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,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;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,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;严于判罪诛杀,疏于赏赐有功;把别人的哀伤当作欢乐,靠损害别人谋取利益;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抚百姓,政令苛刻不足以教道百姓;赏赐不足以劝人行善,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。这就是亡国的做法。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令如却见了仇敌,这就是古代造成离散百姓、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。」
5 I# }0 ^" b8 M5 x4 ^( p& G) l5 |+ Z2 u/ |( j! B6 f
贰、臣术
  w' I* c8 t1 r6 `4 `一、立节
' G  E4 g9 Q/ C2 a1 T- f$ G1 D60.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,皆有积累殊异之跡,劳身苦体,契阔勤思,平居不惰其业,穷困不易其素。(卷二十八  吳志下)
' R+ ^7 D) K& j% r【白话】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,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跡,他们劳累身体,承受艰辛,勤奋思考,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,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向。
* L* F8 W9 f' x+ Q2 f* n7 q61. 夫贤者之为人臣,不损君以奉佞,不阿众以取容,不堕公以听私,不挠法以吐刚,其明能照奸,而义不比党。(卷四十四  潛夫论)
1 N5 V* ^9 W" B$ |" [5 h! ~【白话】贤者作为臣子,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,不为讨人高兴而曲意迎合大众,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,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暴。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别奸邪;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,从不结党营私。 5 s; Y% R0 U$ F9 A! h
62. 杨震字伯起,弘农人也。迁东莱太守。道经昌邑,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,谒见,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。震曰:「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何也?」密曰:「暮夜无知者。」震曰:「天知神知,我知子知,何谓无知?」(卷二十三  后汉书三) % Z1 f5 ~: D- T0 J& m! p
【白话】杨震,字伯起,弘农人。迁官东莱太守。赴任途中经过昌邑,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,前来求见。到了晚上,王密身带黄金十斤准备赠送给杨震。杨震说:「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,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,这是为什么呢?」王密说:「在黑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。」杨震说:「天知道、神知道、我知道、您知道,怎么说没人知道呢?」
. j& j) ]* m) T" u6 ?% Y63. 昔者晋平公问于叔向曰:「国家之患,孰为大?」对曰:「大臣重禄不极谏,小臣畏罪不敢言,下情不上通,此患之大者。」(卷二十二  后汉书二) ' |$ K8 b! J3 c0 K" \; n
【白话】从前晋平公问叔向说:「国家的祸患,以何为大?」叔向说:「大臣重禄位而不愿力谏,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,下情不能上达,这是国家很大的祸患。」
3 U, G& a& s- K, D( S( O二、尽忠 - d0 c/ B* r4 D. T* s! u& B* e
64. 人臣之行,有(有作行)六正①则荣,犯六邪②则辱。(卷四十三  说苑) 5 }( q1 Y; i) }: C
【白话】作为人臣的操守,实行六正就会获得尊荣,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。
; p6 w; k  J7 g. _【注解】①六正:一、高瞻远瞩,防患未然,此为「圣臣」;二、虚心尽意,扶善除恶,此为「良臣」;三、夙兴夜寐,进贤不懈,此为「忠臣」;四、明察成败,转祸为福,此为「智臣」;五、恪尽职守,廉洁奉公,此为「贞臣」;六、刚正不阿,敢诤敢谏,此为「直臣」。②六邪:一、安官贪禄,不务公事,此为「具臣」;二、溜须拍马,曲意逢迎,此为「谀臣」;三、巧言令色,嫉贤妒能,此为「奸臣」;四、巧舌如簧,挑拨离间,此为「谗臣」;五、专权擅势,结党营私,此为「贼臣」;六、幕后指挥,兴风作浪,此为「亡国之臣」。 3 G+ b# b; B' o  _8 O
65. 子曰:「君子之事上也,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,将顺其美,匡救其恶,故上下能相亲也。」(卷九  孝经) & ^+ X- j4 {5 S% P
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君子奉事君王,在朝为官时,想著如何尽忠,谋划国事;从朝廷退居在家时,又想著如何来纠正补救君王的过失。对于君王的优点,必定帮助发扬;对于缺点,则必定匡正补救。所以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臣子,都能够相亲相爱了。」 4 q% G6 e6 W0 U5 M! v' E% k
0 G$ r& F2 c8 ?5 `# {9 i( C4 p
三、劝谏 % m; _8 d# o  R+ g2 y# U
66. 忠有三术:一曰防,二曰救,三曰戒。先其未然,谓之防也;发而进谏(进谏作止之),谓之救也;行而责之,谓之戒也。防为上,救次之,戒为下。(卷四十六  申鉴) , W/ u- p2 H4 j4 i6 s7 C" y
【白话】臣子进忠有三种表现:第一种是预防,第二种是补救,第三种是告诫。错误尚未发生而设法避免,称为「防」;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,称为「救」;已经造成了再直言指责,称之为「戒」。预防是最上等的措施,补救是次等的,告诫是最下等的。 % O: D4 D! s+ T: X+ S- X, T7 _
【补充】商务印书馆排印《群书治要》,有眉批「进谏作止之」,而世界书局二○一一年三月出版的《群书治要》则无。
1 S# M# _$ ?! Q2 o67. 孔子曰:「侍于君子①有三愆:言未及之而言,谓之躁;言及之而不言,谓之隐;未见颜色而言,谓之瞽。」(卷九  论语)
% N1 k3 b: P2 @6 x/ H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随侍君子时有常犯的三种过失:话没有到当说时说,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;话当说而不说,就犯了隐匿之过;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(神色表示意向),犹如盲者说话不看对方,大为失礼,所以也是过失。」
) H# ?" }& A: X【注解】①君子:指有德或有位之人。   V( q. o) A! b& L
68. 景公问晏子曰:「忠臣之事君,何若?」对曰:「有难不死,出亡不送。……言而见用,终身无难,臣何死焉;谋而见从,终身不出,臣何送焉。若言不用,有难而死,是妄死也;谋而不从,出亡而送,是诈伪也。忠臣也者,能纳善于君,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。」(卷三十三  晏子) $ d# B: a6 h' _  Z: w- I
【白话】齐景公向晏子问道:「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?」晏子回答说:「国君有危难,忠臣不送死;国君出外逃亡,忠臣不送行。……忠臣的谏言如果被采用,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,忠臣何需送死?忠臣的谋划如果听从了,国君终身不会出逃,忠臣何需送行?如果谏言不被采纳,国君有危难而跟著去死,这样做是盲目地死啊!谋划不被听从,国君出逃时去送他,这样做是欺骗、伪善的行为啊!所以当忠臣的人,能够向君主进谏善言,而不和君主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地。」 - u  _4 f5 }8 l9 ]2 ]/ ]  {* s
四、举贤 ( o$ W8 {7 R0 \5 u9 N
69. 子曰:「……汝闻用力为贤乎?进贤为贤乎?」子贡曰:「进贤贤哉。」子曰:「然。」(卷十  孔子家语)
! r+ _6 Z2 f( w6 ]6 A: a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……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称为贤明,还是举荐贤才称为贤明呢?子贡说:「举荐贤才才是贤明。」孔子说:「对。」 " \8 \) T8 D+ U# w! k6 Q
70. 忠臣之举贤也,不避仇雠;其废不肖也,不阿亲近。(卷四十  韩子) - f% l% R: h0 R9 N
【白话】忠臣推荐贤能之人,不避仇怨者;废黜不肖之人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14:16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偏袒亲近者。
: o; g6 J3 ?% I9 q
! l8 Z2 X: O& O" F; c1 I参、贵德
  A7 Y+ H5 @5 i% w一、尚道
! X, B' ?) |, H0 a8 a71. 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(卷七  礼记)
2 i- \- o! N) S/ j) [6 \% r【白话】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,随顺本性流露的行为叫做道,以道的标准来修正自己、感化他人,叫做教。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,能够离开的就不是道。 2 T" p; o3 Z  I/ i: D
72. 保合大和,乃利贞。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。(卷一  周易)
/ I& @+ n" F6 s- U1 q【白话】天的运行,保持、调整著孙宙的和谐关系,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,永远纯正。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,效法天德,长养万物,天下万国就都得到安宁。
( s. h) V3 W9 _1 |6 k6 w9 {. `- O/ q73. 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(卷三十四  老子)
3 J0 n" N; K- A$ f+ l. O【白话】人应当效法大地,安静和柔,劳而不怨,有功绩而不会显示宣扬;地效法天,施而不求报,生长万物,无所收取;天效法道,清静无为,万物自成;道性自然而然。 9 b7 g, m/ o4 H" H
74. 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(卷三十四  老子)
+ _9 }& F) Q7 }! c5 p【白话】圣人无私无欲,积德不积财,有德以教愚,有财以济人,不私自保留什么。他尽全力帮助别人,自己反而更充足。自然的法则,只是利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;圣人的行为准则,是遵循自然法则行事,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。 4 I8 c( z/ M% h& u, T( I" O
75. 好学近于智,力行近于仁,知耻近于勇。知斯三者,则知所以修身;知所以修身,则知所以治人;知所以治人,则能成天下国家矣。(卷十  孔子家语)
+ y& k. Q- U! ]: y【白话】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,将学到的教诲好好去落实就能接近仁,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,知道自己的错误,而发羞耻心去改正,这就接近勇。了解智、仁、勇三种品德,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、看法、说法、做法;知道如何修正自己,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;知道如何管理人民,就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。 ! v$ \4 T- o1 ^+ v' Y; W
76. 发政施令,为天下福者,谓之道;上下相亲,谓之和;民不求而得所欲,谓之信;除天下之害,谓之仁。仁与信,和与道,帝王之器也。(卷三十一  鬻子) 3 ^1 L2 V6 W- Q4 @: @; Y# M
【白话】(帝王)发布、施行政令,是为天下人谋福利的,称为道义;君民上下相亲相爱,称为和睦;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就能适时满足,称为诚信;消除天下人的祸患,称为仁爱。仁爱与诚信,和睦与道义,都是帝王的法宝。 ' W8 v( F* c: _( M% g* u- }# {
77. 文王曰:「何如而可以为天下?」太公对曰:「大盖天下,然后能容天下;信盖天下,然后可约天下;仁盖天下,然后可以求天下;恩盖天下,然后王天下;权盖天下,然后可以不失天下;事而不疑,然后天下恃。此六者备,然后可以为天下政。」(卷三十一 六韬) & [& _3 J8 ^4 v: U. `- j
【白话】文王问太公道:「怎样才能治理天下?」太公说:「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,然后才能包容天下;诚信足以遍及天下,然后才能约束天下;仁德足以遍及天下,然后才能怀服天下;恩惠足以遍及天下,然后才能统领天下;权威足以遍及天下,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;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,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。这六项条件都具备了,然后才可以治理好天下。
  Q) w' Y1 [) d7 {& ^, v78.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,而忧志之有倦。不寑道焉,不宿义焉。言而不行,斯寑道矣;行而不时,斯宿义矣。是故君子之务,以行前言也。(卷四十六  中论) # b8 \7 M6 }: T* y, j3 N
【白话】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,而担忧心志倦怠。不让道业停止,不让义理空守。说了却不做,这就是让道业停止;做了却不能坚持,这就是让义理空守。所以,君子的要务,在于践行上述之言。 9 L5 t8 U" e0 U! y6 z3 Y
79. 乾……《象》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(卷一  周易) . s" u( _- \+ o: a/ C) X
【白话】乾卦。……《象传》说:乾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,君子应当效法天道,自我奋发图强,永不止息。 6 f( |4 g+ p' q" j: c
80. 坤。《象》曰:地势坤。君子以厚德载物。(卷一  周易)
  `! G  ~! w: g7 t( h% b【白话】坤卦。《象传》说:坤卦象征大地地势和顺,君子要取法大地,以深厚的德行,负载万物。
0 |) j. Q2 D# y9 p9 ?, b81. 不修善事,即为恶人;无事于大,则为小人。纣为无道,见称独夫①;仲尼陪臣,谓为素王②。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。(卷五十  抱朴子)
% }$ f' N/ G; `+ B6 l+ B' S) D  F0 y【白话】不行善事的,就是恶人;不奉事尊长的,就是小人。商纣王为君无道,所以被称为「独夫」;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,却被推许为「素王」。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。 - p* l6 {* d# B1 @) k3 `
【注解】①独夫:暴虐无道的君主。②素王: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。   q$ T+ Y( ]3 r( }& n3 Z2 }! F
二、孝悌 : C5 Q" j0 x' ^) }3 I( p
82. 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,无所不通。(卷九  孝经)
/ |$ m3 v, s; D2 r3 p6 D【白话】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、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,就会感动天地神明,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,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。
; ^/ i. X% g$ E! g. B, N; q83. 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。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无父何怙?无母何恃?出则衔恤,入则靡至。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长我育我,顾我复我,出入腹我。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。(卷三  毛诗)
0 ]. ?( a& `4 M2 ?! m【白话】一片莪蒿长又高,不是莪蒿是青蒿,可怜我的父母啊,生我养我多辛劳。没有父亲何所依?没有母亲何所靠?离家服役心含悲,回来双亲见不到。父亲是您生下我,母亲是您养育我,抚育我啊爱护我,养我长大教育我,照顾我啊挂念我,出门进门抱著我,想要报答父母恩,恩德似天无以报。 ' W: n2 W" y, y! s8 y1 R
84. 孝有三:小孝用力,中孝用劳,大孝不匮。思慈爱忘劳,可谓用力矣;尊仁安义,可谓用劳矣;博施备物,可谓不匮矣。父母爱之,喜而弗忘;父母恶之,惧而无怨;父母有过,谏而不逆;父母既没,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。此之谓礼终。(卷七  礼记) % ^# C+ A1 ^# h1 T3 K2 G8 F- s1 P- y
【白话】孝道有三种层次:小孝用体力,中孝用功绩,大孝能永恒保持孝心,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行。想到父母慈爱养育之恩,竭力供养父母而忘记自身的疲劳,这可称为用体力;使天下尊重仁德,安行道义,这可称为用功绩;广施德教,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,并能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父母,这可称为永不匮乏。父母喜爱自己,自己高兴而且永不忘怀;父母嫌弃自己,自己应深加警惕而无所埋怨;父母有了过失,要婉言劝谏而不忤逆父母;父母去世之后,必以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。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。
3 ]9 x  J- x" K1 W85. 因(因上旧有子曰二字。删之)天之道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14:17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分地之利。谨身节用,以养父母。此庶人之孝也。故自天子至于庶人,孝无终始,而患不及己者,未之有也。(卷九  孝经)
. \; ~; ~) Y- T4 Q# x; v' P【白话】利用节气的自然规律,充分辨别土地的好坏和适应情况,以获取最大的收成。谨慎遵礼,节省用度,以此供养父母。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行。因此,无论从天子到老百姓,也无论是孝道之始的事亲,还是孝道之终的立身,要实行都是不难的,孝道是不分尊卑,超越时空,永恒存在,无始无终的。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,那是不可能的。
& n6 O6 w/ g: `4 u+ O1 z1 x86. 子曰:「孝子之事亲,居则致其敬;养则致其乐;病则致其忧;丧则致其哀;祭则致其严;五者备矣,然后能事亲。」(卷九  孝经) $ S0 ]+ r: ^# L
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孝子事奉父母亲,日常居家的时候,应尽恭敬的心去侍候;奉养的时候,应尽和悦的心去服侍;父母生病时,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;父母去世,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;祭祀时,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。以上五点完全做到,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任。」 1 a$ B" H2 }9 B
87. 曾子曰:「身也者,父母之遗体也。行父母之遗体,敢不敬乎?居处不庄,非孝也;事君不忠,非孝也;蒞官不敬,非孝也;朋友不信,非孝也;战陈无勇,非孝也。五者不遂,灾及于亲,敢不敬乎?」(卷七  礼记)
* c/ ~# f4 s6 }4 J2 ]5 s  t  U【白话】曾子说:「人的身体,是父母生下来的。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做事,怎么敢不慎重呢?生活起居不庄重,不是孝的表现;为国君效力不忠诚,不是孝的表现;身任官职而不认真负责,不是孝的表现;跟朋友交往而不讲信用,不是孝的表现;作战时没有勇敢精神,不是孝的表现。这五个方面做不好,就会殃及父母的名声,怎敢不慎重呢?」 $ @% l# {' ]! [0 b0 t1 ?
88. 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,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。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,是故道而弗径,舟而不游,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。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,是故恶言不出于口,忿言不及(及作反)于身。不辱其身,不羞其亲,可谓孝矣!(卷七  礼记)
9 E2 }: v5 a, p- I: e【白话】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,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。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,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径,有船可乘就不涉水过河,不敢用父母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冒险。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,因此不会口出恶言,以致反招别人诟骂自己。不侮辱自己的名声,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,这可以说是孝了。
8 v8 j- U( {  w  F$ S& ]3 j3 x; x89. 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(卷九  孝经) & m% O  o4 n. a8 P+ i) d; r
【白话】人的身躯、四肢、毛发、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,应当谨慎爱护,不敢毁损伤残,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。自身有所建树,实行正道,把名声显扬于后世,使父母亲荣耀,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标。所以实行孝道,开始于侍奉双亲,推广于侍奉君王,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。
: T1 v+ |3 ~. b* l* s) E90. 故以孝事君则忠,以敬事长则顺。忠顺不失,以事其上,然后能保其禄位,而守其祭祀,盖士之孝也。(卷九 孝经)
# y* h: J+ b9 m$ o* s: n【白话】用奉事父母的孝心来奉事国君,必能做到忠诚,用奉事兄长的敬心来奉事上级,必能做到顺从。忠诚与顺从,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,用这样的态度去事奉国君和上级,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,守住宗庙的祭祀,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! 6 z5 \1 j2 E' v  ?" {% ]
91. 故不爱其亲,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。不敬其亲,而敬他人者,谓之悖礼。(卷九  孝经) ! w/ A1 ]! r. l4 Z/ ]
【白话】不爱自己的父母,而去爱其他人,这就叫做违背道德。不尊敬自己的父母,而去尊敬别人,这就叫做违背礼法。 2 z4 t$ N* z/ E
三、仁义
* W6 a2 {7 Z) i; d- r8 \( z92. 曾子曰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」(卷九  论语)
9 x* o* I# B9 G; z; x8 j【白话】曾子说:「作为读书人,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刚毅,因为他责任重大,而且将行走的路程遥远。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,这责任不是很重大吗?这个重责大任要一直承担下去,到死为止,这路程不是很遥远吗?」
- w( i5 Y& [9 m" ]93.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,恕也;一行而可常履者,正也。恕者仁之术也,正者义之要也。至矣哉。(卷四十六  申鉴)
* J: I8 y, p1 x【白话】有一个字是可以恒常奉行的,就是「恕」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有一种行为是可以恒常实践的,就是「正」:正直无私。恕,是施行仁德的方法;正直,是遵守道义的要领。真是太重要了! : V  v8 ^$ A5 f* e! {" M0 z  P
94. 颜渊问仁。子曰:「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曰:「请问其目。」子曰:「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」(卷九  论语)
* v6 e9 l  V/ X. Z$ N【白话】颜渊请教如何实践仁德。孔子说:「克制自己的欲望,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节便是仁。只要有一天真正做到克己复礼的功夫,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感化,而归向于仁德。实践仁德全靠自己来下功夫,还要靠别人吗?」颜渊说:「请问具体的条目?」孔子说:「不合于礼的不看,不合于礼的不听,不合于礼的不说,遇到一切不合于礼的事情都不动心。」
+ \6 z1 a2 L7 y  Y! q. H95. 仲弓问仁。子曰:「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」(卷九  论语)
! a  I% }- t1 t9 Y9 }, Y【白话】仲弓请教如何实践仁德。孔子说:「出门与人相见,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,使用民力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。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,不要强加于人。在诸侯的国家里没有人怨恨,在大夫的封地没有人怨恨,无论在哪里做事,都不会使人抱怨。」
  k6 Y- Q3 L0 Q; }4 t6 d: F96. 贫贱之知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(卷二十二  后汉书二) 6 e8 C; X" j1 C% [$ w
【白话】人不能忘本,纵使自己飞黄腾达了,患难当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遗忘,对于跟我们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抛弃。
0 ^# W- A1 d+ P( u四、诚信 7 d5 f& t5 b; E! Q4 X2 I
97. 天地有纪矣,不诚则不能化育;君臣有义矣,不诚则不能相临;父子有礼矣,不诚则疏;夫妇有恩矣,不诚则离;交接有分矣,不诚则绝。以义应当,曲得其情,其唯诚乎。(卷四十八  体论)
9 W& m5 ^9 [& H* m% `7 V* p, f5 o5 `【白话】天地是有纲纪的,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;君臣之间是有道义的,不真诚就不能相处共事;父子之间是有礼节的,不真诚就会无礼而疏远;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,不真诚就会忘恩而离异;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14:20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这就不是恕道;有兄长不能够尊敬,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自己,这也不是恕道。读书人能明白忠于君、孝于亲、悌于兄,是恕道的根本,则可以说是端正自己了。」
0 o8 ^, l. ~) K6 D5 v113. 是故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;无诸己,而后非诸人。(卷七  礼记) / W/ ?; g4 r- L! x
【白话】所以有德行的领道人,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,然后再带动别人行善;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,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。 # n# y- h0 J- ~7 S( g! F; G
114. 君子能为可贵,不能使人必贵己;能为可信,不能使人必信己;能为可用,不能使人必用己。故君子耻不修,不耻见污;耻不信,不耻不见信;耻不能,不耻不见用。是以不诱于誉,不恐于诽,率道而行,端然正己,不为物倾侧,夫是之谓诚君子。(卷三十八  孙卿子)
" F, A2 h, }3 Z) g7 \% N【白话】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,但不能让别人必定尊重自己;能够做到值得人信任,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信任自己;能够做到值得任用,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任用自己。所以君子以不修养品德为耻,不以被人污辱为耻;以不守信用为耻,不以不被人信任为耻;以没有才能为耻,不以不被任用为耻。因此不被虚誉所引诱,不为诽谤所恐惧,遵循正道而行,庄重整肃,端正自身,不被外物所动搖,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。 / n2 ~. z6 V. K6 Z
115. 荣辱之责,在乎己,而不在乎人。(卷四十 韩子) ; q5 ]! w2 t5 X5 T% Y5 e8 |. D
【白话】招致光荣和耻辱的事,责任在于自己,而不在于别人。 9 Y5 N9 a, a- E" I6 {
116. 家人。《象》曰:……君子以言有物,而行有恒。(卷一  周易)
) g  s6 J& K' x7 \【白话】家人卦。《象传》说:……为人领道、父母或老师,时时保持说话真实不妄,而行动贯彻有恒。
) G8 e4 H+ i0 R! S+ P4 V; ^5 U117. 衣冠中,故朝无奇僻之服;所言义,故下无伪上之报;身行顺,治事公,故国无阿党之义。三者,君子常行也。(卷三十三  晏子) ! m3 m/ P5 s% `" i1 ]
【白话】国君衣冠合乎礼仪,因此朝廷内就不会出现奇装异服;所说的话符合道义,因此臣下就不会谎报下情;自身行为遵循道义,处事公正,那么国家就不会有阿谀奉承、结党营私的现象。以上这三点,乃国君日常的行为规范。 # E1 {/ v! e$ W9 Y4 K, e
118. 故声无小而不闻,行无隐而不形。玉在山而木草润,渊生珠而崖不枯。为善积也,安有不闻者乎? (卷三十八  孙卿子) 6 g7 Z6 @, d5 c8 s5 @! |
【白话】声音无论多细小,一旦由内发出,就能让人听闻;德行无论多隐深,一旦自身做到,自然流露在外。宝玉蕴藏在山中,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润;深潭里生了珍珠,潭岸都不会干枯。积善累德只怕不能坚持,若能坚持,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呢? 9 _8 e5 |) E" S4 N+ Z1 _% h
六、度量 & ?; @; m2 M* u8 }/ e
119. 帝曰:「夫建大事者,不忌小怨。」(卷二十一  后汉书一)
. g, f, d; E0 Q) W+ W4 |【白话】汉朝光武帝说:「建立伟大功业的人,为大局著想,不会忌恨小的仇怨。」 * v: s' e' [) t- T4 t8 @5 `5 a
120. 老子曰:「报怨以德。」(卷四十 贾子)
9 Q' F2 c; ~5 i. w【白话】老子说:「不记仇恨,反而用恩德去回报伤害我们的人。」
6 l8 ^% i  j! G8 h七、谦虚
# {: r) e) p- G8 S; i* ]121. 《彖》曰:谦亨。天道下济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。天道亏盈而益谦,地道变盈而流谦,鬼神害盈而福谦,人道恶盈而好谦。谦尊而光,卑而不可踰,君子之终也。(卷一  周易)
! m/ a3 F' [5 Q: I1 d  M【白话】《彖传》说:谦卑,则亨通。天道的法则是阳气降下以滋润万物,使大地光明普照,地道的法则是低洼阴气上升与阳气交感,使大自然循环演化、生生不息。天道运行的法则,举凡骄傲自满的就会使他亏损,而谦虚的人就让他得到益处;地道的法则,改变骄傲自满的人得以收歛,而谦卑的人必使他得到润育,就像流水填入低洼;鬼神的道理,只要是骄傲自满的人就会让他受害,而谦让的人就让他受福;人的原则,都是厌恶骄傲自满而喜好谦恭的人。谦德,内在尊贵而心地光明,外在谦卑而道德无可超越。这是君子德行修养的结果。 5 `; ^. P4 O# J& l/ a+ ]( J. g
122. 惟德动天,无远弗届。满招损,谦受益,时乃天道。(卷二  尚书) . l+ l( l, z; F- P4 x. P
【白话】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,有德,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顺。自满会招来损害,谦虚会得到益处,这是自然的规律。 5 s1 ?$ A" @' D6 ~4 Y; R% `# ~
123. 《象》曰:劳谦君子,万民服也。(卷一  周易)
+ l7 X, t( B' h' U5 J8 V, W5 W【白话】《象传》说:勤劳而谦虚的君子,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仰而归服。
/ O: A4 O1 Y. O: N' m( }8 K2 c" v124. 德日新,万邦惟怀;志自满,九族乃离。(卷二  尚书) " Z0 h& p/ f- |) A3 `0 U, [
【白话】德行日日革新,天下万国都会感怀归顺;心志自满自大,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。
2 h& g" y& L2 t125. 故《易》曰:「有一道,大足以守天下,中足以守国家,小足以守其身,谦之谓也。」(卷四十三  说苑)
2 J! |/ o& g3 {& A1 H" \/ @9 ~  v" k【白话】所以《易经》上说:「有一个道理,按这个道理去做,大能保住天下,中能保住国家,小能保全自身,这就是谦虚。」 + E' p- F! K& O- M  e2 |8 A" s; A
126. 若升高,必自下;若陟遐,必自迩。(卷二  尚书) , O0 ~9 z' l( [7 r6 n8 v' M
【白话】如果要登高,一定要从低处开始;如果要行远,一定要从近处起步。意谓处事应从浅近处下手,循序渐进,稳扎稳打,不可好高骛远。 / m# O, H4 s/ `/ J' L! w1 }
127.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,以其善下之。(卷三十四  老子) ; E$ P. G$ w0 p7 f
【白话】江海所以能成为山谷之河川所汇往的地方,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。由此可知,君子应虚怀若谷,谦冲自下,德行才能日益增长。
7 Z( g% y7 t, T9 Z# X128. 君子常虚其心志,恭其容貌,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;视彼犹贤,自视犹不肖也。故人愿告之而不厌,诲之而不倦。(卷四十六  中论) - H+ r+ K  ?% D6 m
【白话】真正的君子,常能心胸谦虚,举止恭敬有礼,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于众人之上;把别人都看作贤能之士,而把自己看成不贤之人。因此别人愿意告诫他而不觉得厌烦,教诲他而不觉得疲倦。 + M% S8 r1 ]( e) \
129. 汝惟弗矜,天下莫与汝争能。汝惟弗伐,天下莫与汝争功。(卷二  尚书) - u/ w/ h& y' f% v2 Q
【白话】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,因此,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才能的高下。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,因此,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劳的大小。意谓君子不自骄慢好争,只尽道义之本分。不骄慢而能力无穷,不好争而功绩永固。
' g- ]5 s$ |* j130.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,有能者寡不自矜。伐则掩人,矜则陵人。掩人者人亦掩之,陵人者人亦陵之。(卷二十六  魏志下) $ T/ w6 t- k. k2 H6 v
【白话】人有善行,很少有不自夸的;有能力,也很少有不自傲的。自夸就会掩盖别人的优点,自傲就会凌驾于别人之上。掩盖别人的人,别人也会掩盖他;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人,别人也会凌驾于他之上。
. _; j. G$ n. h131. 子曰: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6 14:21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其余不足观也已。」(卷九 论语)
  W  y- O. {; Y$ R( g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如果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和办事能力,假使他因此而骄傲,而且吝啬不分享,其余虽有小善,也就不值得一观了。」
/ I+ q7 B- _5 m) Z% U7 g3 K132. 「亢龙有悔」,何谓也?子曰:「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也。」……「亢」之为言也,知进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丧。其唯圣人乎!知进退存亡,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圣人乎!(卷一  周易)
0 c% d$ n$ m8 h! b! y【白话】「处于极尊之位,应当以高傲为戒,否则会有败亡悔恨之祸。」何以要这样说呢?夫子说:「地位极其显贵,没有比这再高的位置;身分极其崇高,没有人能亲善接近。贤人都处在下位,而无法在旁辅佐协助,因此一举一动不谨慎就会引祸上身。」……「亢」字的意义,只知进取却不知退守,只知存在却不知会衰亡,只知获得却不知会丧失。这只有圣人的智慧,能知道如何进、退、存、亡,而不失正道,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!
/ a# B4 X5 o2 Y# x+ l8 Y7 g八、谨慎
9 Q+ R  P7 l! `133. 惟圣罔念作狂,惟狂克念作圣。(卷二  尚书)
( o0 y4 n+ R8 i【白话】圣明的本性追逐妄念,就可能变成狂悖之人;狂悖之人克制妄念,就可能变成圣明之人。意谓「圣」与「狂」之间的转换,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。 : H4 n9 b: P" |- n- \
134. 传曰:「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。」(卷二十七  吳志上) $ I; r; [8 r: I- S3 Z  i
【白话】经传(《国语》)上讲:「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,必须时时克服自己的习气;为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,一失足成千古恨。」
) W" l6 e9 f* f2 v9 x6 ]135. 《曲礼》曰:毋不敬,俨若思,安定辞,安民哉!(卷七  礼记)
# @8 |: t! h+ b8 g7 K* |【白话】《曲礼》说:对一切人、事、物没有不恭敬的,举止端庄稳重,像若有所思的样子,谈吐安详稳定,条理分明。这样才能安定人民啊! ; O2 y) y# y( k# P* s* Z
136. 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高而不危,所以长守贵也;满而不溢,所以长守富也。富贵不离其身,然后能保其社稷,而和其民人。盖诸侯之孝也。《诗》云:「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」(卷九 孝经)
) ]/ n; T& o; Q" G% y5 r5 U【白话】身居高位,敬上爱下而不傲慢,尽管地位再崇高,也不会发生倾覆的危险;实行节俭,谨守法度,纵使财富再充裕,也不会奢侈浪费。处于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,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尊贵;财物充裕而不浪费,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富有。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于身,然后才能安定自己的国家,使人民和乐相处。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啊!《诗经.小雅》说:「(诸侯)要戒慎恐惧,好比身临深潭之旁,足踏薄冰之上,事事要小心翼翼,处处要提高警惕。」
, y) B7 b6 M5 |% }$ U137. 位已高而意益下,官益大而心益小,禄已厚而慎不敢取。(卷四十三  说苑)
1 b5 {) x$ S0 p4 X( s【白话】地位愈高而态度愈要谦恭,官职愈大而内心却愈谨慎,俸禄愈优厚而愈要谨慎不敢妄取贪求。
9 M- C8 r7 T. }2 x5 v2 @138. 生而贵者骄,生而富者奢。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,而能无为非者寡矣。(卷三十五  文子)
$ p" D* G# `# J+ S+ _【白话】生来就显贵的人,容易骄纵;生来就富足的人,容易奢侈。所以富贵之人,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来自我反省观照,而能够不做错事的就很少了。
1 \$ k2 d1 K/ s  h" K+ q$ f6 }139. 九三:「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。」何谓也?子曰:「君子进德修业。忠信,所以进德也;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是故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。故乾乾因其时而惕,虽危无咎矣。」(卷一  周易)
: Y* T  S* O0 M' Y【白话】干卦九三爻辞说:「君子整天勤奋不懈、自强不息,即使夜晚也警惕戒惧,如却处于险境中而不敢松懈,这样才能免于危难。」怎么说呢?夫子说:「这是譬喻君子要增进道德、建立功业。做到忠诚信实,由此可以增进道德;对人民大兴文教,自己以身作则,言行一致,保持真诚,由此可以积蓄功业。所以处在上位而不骄傲,处在下位而不忧虑。因而能够整天勤奋不懈而又随时警惕戒惧,虽处险境也能免于危难。 6 y( X2 J% x1 x" b. {4 M- n; F6 b8 \
140. 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(卷七  礼记)
& s' P- {& x+ h; p9 q1 H- J; {【白话】心是不可须臾偏离正道的,可以离开的就不是正道了。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谨慎,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。要知道,最隐暗且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,最微细且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,因为念头容易放逸,所以,君子就特别谨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。 2 G; C4 O8 k4 s5 `8 v& V, |- W# K
141. 行有四仪:一曰,志动不忘仁,二曰,智用不忘义,三曰,力事不忘忠,四曰,口言不忘信。慎守四仪,以终其身,名功之从之也,犹形之有影,声之有响也。(卷三十六  尸子) 1 _  s7 |" c$ t5 q( [2 H( ]
【白话】言行有四个准则:一是遵循志向行动,时时不忘仁爱;二是运用智谋而不忘道义;三是用力办事而不忘忠诚;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。终身能谨慎恪守这四个准则,功名就会相随而至,犹如形有影相随,声音必定产生回声一样。
& H0 a5 `/ N( C3 U+ Q5 c! n! d- ~142.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,言必有防;身无戏谑之行,行必有捡。言必有防,行必有捡,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,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。是以不愠怒,而教行于闺门;不谏谕,而风声化乎乡党。传称「大人正己而物正」者,盖此之谓也。(卷四十六  中论) % c) l$ ]' k" u$ ]# D
【白话】君子口中不说玩笑的言语,说话必定合于规范;自身不会有玩笑的行为,行为必定约束谨慎。说话合规范,行为有约束,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亲近而无礼,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轻慢。所以,君子不用严厉训斥,而身教就影响整个家族;不用规劝告诫,而良好的风气就能教化整个乡里。经传(《孟子》)中称赞,「圣人端正己身,而身边的万事万物也随之端正」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。
2 m7 j% l6 i8 ]5 U! ~  R143. 戒之哉!无多言,多言多败;无多事,多事多患。安乐必诫,无行所悔。(卷十  孔子家语)
0 f3 q2 w# J+ n$ D& i【白话】要引以为戒啊!不可太多话,多话则容易使心轻慢不细腻,而常常说错话,招致许多祸害;不可太多事,多事则容易使心浮躁不安稳,而常常做错事,引来许多祸患。处于安乐要提高警戒,不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。
6 h8 i- f; k/ L* [144. 子曰:「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为之阶。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失身,机事不密则害成。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」(卷一  周易)
3 F$ I) S  n; W/ j【白话】孔子说:「祸乱之所以发生,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佛教网络

GMT+8, 2025-7-3 22:02 , Processed in 0.097764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