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网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4730|回复: 9

佛说般舟三昧经与耳根圆通章念佛圆通章对照学习体悟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7-5-29 16:55:1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 佛说般舟三昧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:
5 f' _1 m4 A( @3 `- c2 A
     佛言。菩萨于此间国土。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。即问。持何法得生此国。阿弥陀佛报言。欲来生者当念我名。莫有休息则得来生。! t4 H, B' }! G
* C7 k1 ?0 t. d2 @. c4 `

& Z/ |# x9 ^5 g/ f; C3 N8 @5 s    佛说,发菩提心愿生极乐国土的,在娑婆世界,早早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,就能生彼极乐,见自性佛。以前,在观想念佛中,见佛后,要心里起这样的观想:我用什么方法生到极乐国土的?就能感得阿弥陀佛告诉你:“想生极乐,只要念我名号,逐渐做到不坐不卧不眠不休,莫间断、莫夹杂,执持名号,就能生实报庄严土。”(比如高峰妙禅师发愿三年不沾床凳,而得禅定。)
   " k0 ]- n4 n: ~/ J
    佛言。专念故得往生。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巨亿光明彻照。端正无比。在菩萨僧中说法不坏色。何以故。色痛痒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。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不坏色。用念佛故得是三昧。

4 a' c! K9 ~1 O. r/ `9 ~    佛说,心念专注就能往生,观想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相好光明、清净庄严,在大会中给诸上善人说法,佛的紫磨金身金刚不坏,这是因为佛对“色、痛痒、思想、生死识魂神、地水火风、世间、天上、上至梵、摩诃梵”这些人道的感觉和天道的享受不做分别、妄想、执著。由于思想坚固,心业成就,清净音闻而到达三摩地。
3 R4 y0 w9 r0 ^( _0 ^% Z
; @3 d" {; C3 \! t, L. f  ]; S5 T+ F5 o0 T% h+ L
   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:我本因地。以念佛心。入无生忍。今于此界。摄念佛人。归于净土。佛问圆通。我无选择。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。得三摩地。7 n! P' Y" ]* W

  T# b9 A) }6 X7 ~3 _" V4 b: G: g! z2 f* l8 _5 [7 k0 k
      【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】:我于彼佛,发菩提心。彼佛教我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。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了然不生。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。尽闻不住,觉所觉空。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。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忽然超越世出世间,十方圆明,获二殊胜。

& P8 c/ V0 H$ T/ Q* T- \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6-7 10:46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      《佛说法灭尽经》节选:) X. x) d, g0 H7 T# Z7 z; }

  k9 W' E" l9 _- t) n    闻如是:一时,佛在拘夷那竭国。如来三月当般涅槃,与诸比丘及诸菩萨,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。世尊寂静,默无所说,光明不现。
; r* s, t1 |+ m; l3 t! M  e$ ?. a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:“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,今大众会光更不现,何故如此?其必有故,愿闻其意。”  }4 O, s7 ?3 }  p( M

8 w2 _: r  O( u4 F1 f1 M佛默不应,如是至三,佛告阿难:“吾涅槃后法欲灭时,五逆浊世魔道兴盛,魔作沙门坏乱吾道,著俗衣裳,乐好袈裟五色之服,饮酒啖肉杀生贪味,无有慈心更相憎嫉。6 M. v2 D7 z- y  M7 y" m

8 `! t, a1 N8 n6 E* Q......... , r% z: }, }% Q

5 U7 j( p* u7 ^2 {  v1 z# X  “时有菩萨、辟支、罗汉,众魔驱逐,不预众会。三乘入山,福德之地,恬怕自守以为欣快,寿命延长,诸天卫护。月光出世,得相遭值,共兴吾道,五十二岁。首楞严经、般舟三昧先化灭去,十二部经寻后复灭,尽不复现不见文字。沙门袈裟自然变白。吾法灭时,譬如油灯临欲灭时,光明更盛于是便灭,吾法灭时亦如灯灭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9-27 19:10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下面以破五阴的顺序将以下两段经文进行详细对照学习,这样会更好理解经文的内容:& n1 o* ?! _1 g2 i0 i( K

- T9 X2 }( ?, c3 _9 k& Q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9 [1 s' `- X% ~& J& t& {
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(节选)
  D% y  l' p0 O( q0 X; h
. j$ h6 C$ a0 y: \4 ~6 J8 k( f/ G“世尊,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?”. G( R, c) ?  y. ]
  佛言:“菩萨住般若波罗蜜除诸佛三昧,入余一切三昧若声闻三昧、若辟支佛三昧、若菩萨三昧皆行皆入。
9 {& @# n- O  n+ \* k; x" \4 q  “是菩萨住诸三昧,逆顺出入八背舍。何等八?内有色相外观色,是初背舍;内无色相外观色,二背舍;净背舍身作证,三背舍;过一切色相,灭有对相,不念种种相故,入无量虚空处,四背舍;过一切虚空处,入无边识处,五背舍;过一切识处,入无所有处,六背舍;过一切无所有处,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七背舍;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,入灭受想处,八背舍。于是八背舍,逆顺出入九次第定。何等九?离诸欲,离诸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入初禅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,入灭受想定,是名九次第定逆顺出入。
$ k8 g8 e- _1 x( w% c$ {  “是菩萨依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入师子奋迅三昧。云何名师子奋迅三昧?须菩提,菩萨离欲,离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入初禅乃至入灭受想定,从灭受想定起,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非有想非无想处起,乃至还入初禅。3 q3 p! W$ V: q" h/ d
  “是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,入超越三昧。云何为超越三昧?须菩提,菩萨离欲,离诸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入初禅,从初禅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非有想非无想处起,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,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二禅,二禅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三禅,三禅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四禅,四禅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空处,空处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识处,识处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无所有处,无所有处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非有想非无想处起还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,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识处,识处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空处,空处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第四禅中,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第三禅中,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第二禅中,第二禅中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初禅中,初禅中起住散心中。
+ B* E0 T( Q5 ?- ~+ `  “是菩萨摩诃萨住超越三昧,得诸法等相,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。”
8 R$ s3 O. W3 }$ h1 C) A, x8 \/ Z! Q

) q0 `' C: n, B$ l5 O. n( G     【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】:我于彼佛,发菩提心。彼佛教我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。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了然不生。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。尽闻不住,觉所觉空。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。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忽然超越世出世间,十方圆明,获二殊胜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9-27 19:10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  一.破色阴8 d" I) c# ]0 m( H" A# L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: 是菩萨住诸三昧,逆顺出入八背舍。何等八?内有色相外观色,是初背舍;内无色相外观色,二背舍;净背舍身作证,三背舍;过一切色相,灭有对相,不念种种相故,入无量虚空处,四背舍;过一切虚空处,入无边识处,五背舍;过一切识处,入无所有处,六背舍;过一切无所有处,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七背舍;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,入灭受想处,八背舍。于是八背舍,逆顺出入九次第定。何等九?离诸欲,离诸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入初禅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,入灭受想定,是名九次第定逆顺出入。; d+ T& H* F. @2 c6 x
! n6 T; `5 `/ E4 C
智者大师(法界次第初门卷中):九次第定 若入禅时。深心智慧深利。能从一禅入一禅。心心相续。无异念间。
3 Y% b" E( D/ g5 C" Q
# Y, V4 f- `% E! ]耳根圆通章: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。
. ]' H, a$ `4 r9 q& j宣化上人浅释:
3 ~7 K/ e7 p7 `4 Z% A6 ?, ~   【初于闻中】: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,下手来修,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。这“闻中”二个字,要特别注意。不是肉耳之中,不是耳识之中,亦不是意识之中;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,亦即如来藏性之中。
% U0 J& H+ n7 |, ]! J: }3 {, Q$ Z! x) A& v6 `
    【入流亡所】:入流是入流照自性,不向外驰求,心光时常内注。出流是攀缘外尘。攀缘外面声尘,便是生死轮回结缚。不要跟声尘跑,而是收拾身心,回光返照,反闻闻自性,入圣人之法性流。忘却外边声尘,没有动相,就解除第一个动尘之结,叫做入流亡所。亡即解脱,所是声尘。
2 n9 D, I- ]; T4 {# d7 B! O; t! X8 u, \9 a. C" K! ^
    【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了然不生】:既亡动尘,还要再反闻入流,不能住于静境,因静境是色阴区域。直到动静二境都不生,才能达到所入既寂。这时第二个静结亦解了。声尘完全寂灭,动静二相都了然不再生,就破了色阴。0 k, j! d- y0 i; ?/ v1 l4 h. d; Q
* M8 R: m: J* X* F: e7 f
二.破受阴( @' C. o+ N3 s2 P5 D4 l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: 是菩萨依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入师子奋迅三昧。云何名师子奋迅三昧?须菩提,菩萨离欲,离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入初禅乃至入灭受想定,从灭受想定起,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非有想非无想处起,乃至还入初禅。
' K; O8 Y- M! q" p6 M6 k; S# u5 }4 `: f- _1 _
智者大师(法界次第初门卷中): 菩萨依九次第定。入师子奋迅三昧。 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。二能入出捷疾无间。, b- m1 J" n2 Q

% Z5 K& e4 T' Q: j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: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,
+ H% k6 W4 I  M0 e$ \宣化上人浅释:
# n. L$ C* B/ t, i' c0 n4 r   【如是渐增。闻所闻尽】:根结既解,渐次再修,增加定力,则能闻之根,亦随所闻而俱尽,没有能受和所受,解去第三个根结,同时亦破了前五识的受阴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9-27 19:11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  三.破想阴) n9 e  I# `& [7 P% Z" g# A/ U9 ^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:  “是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,入超越三昧。云何为超越三昧?须菩提,菩萨离欲,离诸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入初禅,从初禅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非有想非无想处起,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,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二禅,二禅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三禅,三禅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四禅,四禅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空处,空处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识处,识处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无所有处,无所有处起入灭受想定,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,) L' b0 {9 Z9 D" L4 t& k
耳根圆通章:【尽闻不住。觉所觉空】# u3 e$ i8 E6 K$ Q" x6 C% W+ r
宣化上人浅释: + y8 |0 z" d& A; x
   【尽闻不住。觉所觉空】:能闻和所闻既消尽,还有知觉,还有我相,故要再修,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达到知亦不知,觉亦不觉,觉所觉空的时候,就解除第四个觉结。这时能觉和所觉都没有,就全无执著,亦破了第六意识的想阴。
. ~# S, a( Q' J8 Q9 l( i
$ t7 G) d2 c$ c: w6 D  g$ ^( v2 B4 Q6 v$ j' y6 x
四. 破行阴
' {- i$ y  `( B摩诃般若波罗蜜经: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,
* @- u3 L0 g+ Z+ {6 F! o% D5 {$ J1 L8 q
耳根圆通章:【空觉极圆。空所空灭】3 U4 n5 ~4 h4 V' B
宣化上人浅释:( ~2 p; A; B" l% h5 d. A
  【空觉极圆。空所空灭】:能觉与所觉既空,还要再修,参究空何所依,至到觉空极圆的时候,能空与所空都消除净尽,就解开第五个空觉,同时亦破第七识行阴。* v2 b: d8 V3 O
+ a9 S3 x  X0 @( ]9 P
五.破识阴# s: M, M7 b5 K, t' A# A9 I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: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非有想非无想处起还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,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识处,识处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空处,空处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第四禅中,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第三禅中,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第二禅中,第二禅中起住散心中,散心中起入初禅中,初禅中起住散心中。# D1 w9 @7 {, X. A
     “是菩萨摩诃萨住超越三昧,得诸法等相,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。”
+ Z- H4 `0 o. D) ]: w, \( r9 `+ C* d+ s& Y7 ^3 \
耳根圆通章:【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】
6 f; w3 c( B4 B( v5 B- ~  ~) t宣化上人浅释:7 m; f+ o/ V( b" D* H3 j$ N
    【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】:能空与所空都灭,还有个灭字。有灭就有生,故要再修,直到生相和灭相都消尽,才解除第六个灭结。同时亦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识阴。生灭二字,总指诸结,因动灭静生,静灭根生。根灭觉生,觉灭空生,空灭灭生,六结就是生灭法。灭相最难解,要灭相全消,才能达到不生不灭,才能亲见本来面目。现在六结尽解,五阴全破,妄尽真露,就是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,得证圆通了。
  H" G, {2 y0 ~8 m2 Z% k  Z: b* @! _' h5 c1 _- x6 J
智者大师(法界次第初门卷中):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。入超越三昧。所以名超越者。能超过诸地。自在入出。故名超越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0-4 18:45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楞严经节选:
2 F0 R8 b& ^2 e8 Y: H" q0 x) Y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-第四卷3 O4 T$ C2 j: T$ V' k6 p/ t
 阿难。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。而求佛乘不生不灭。无有是处。
/ V/ }, |& a& v7 J" q& B) a 宣化上人浅释: 假若在因地最初发心的时候,用生灭心,即第六识攀缘心,作为修行的基础,而想证入不生不灭,常乐我净,佛的境界,这是绝对不可能的。8 s8 F/ P6 g+ E; z$ Y$ p, e

% r, ]! y; M5 M+ X. e8 o0 I# A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-第五卷: N( m2 q- A' K) b! N$ P
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。
+ D  d3 I# B* j% v0 m4 C; E9 B% u8 C6 T5 h
宣化上人浅释:我的本修因地心,是以念佛之心,心心相继,没有间断,而得入无生法忍。
8 e/ v3 p: ?; w5 ]/ h3 x7 I# b- N6 g  B4 d$ V. m
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-第六卷
3 L) Y! M4 I7 Y' ~9 `: Z+ e! H
0 Y- f7 J" C) F% z6 O( l宣化上人浅释:
* `3 D% S/ v* V【初于闻中】: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,下手来修,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。这“闻中”二个字,要特别注意。不是肉耳之中,不是耳识之中,亦不是意识之中;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,亦即如来藏性之中。
) I* W1 W4 y' u2 L   ) k) y/ f* i2 w
【尽闻不住。觉所觉空】:能闻和所闻既消尽,还有知觉,还有我相,故要再修,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达到知亦不知,觉亦不觉,觉所觉空的时候,就解除第四个觉结。这时能觉和所觉都没有,就全无执著,亦破了第六意识的想阴。
7 ~  t( X1 f9 Y
4 w1 D% b7 Z( E! ]# p' R) D  通过以上学习就可知大势至菩萨是用真心来念佛,观世音菩萨用真心来观照。有了这种功夫就能逐渐做到不坐不卧不眠不休,莫间断、莫夹杂,执持名号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0-4 18:45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楞严经节选:, g# d( j% {  x4 o- F3 |* r6 ?- b
  T7 h( q8 Q# Q: E6 x- R9 @* o
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-第一卷
4 r8 I- G5 d: ^' ?5 P# i    ) f# L, U8 K1 {* \8 J7 C; p0 J
    尔时世尊。在大众中。舒金色臂。摩阿难顶。告示阿难及诸大众。有三摩提。名大佛顶首楞严王。具足万行。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。汝今谛听。阿难顶礼。伏受慈旨。
/ o; D0 L* k; O2 c* E
! f1 [$ P) d. M) d, }, o9 l  c- j    佛言。善哉阿难。汝等当知一切众生。从无始来。生死相续。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。用诸妄想。此想不真。故有轮转。
/ Z/ T0 L3 A7 l- r
4 B2 `  N& |$ f4 E0 D2 t$ s# u   尔时世尊。开示阿难。及诸大众。欲令心入无生法忍。
/ J) n. g# ^* O# ~ 
3 n8 K0 x+ s6 P; p( l6 r# O   宣化上人浅释:这个时候,世尊就开示阿难,及诸大众,欲令他们,皆能悟根性为真心,而得证入无生法忍。
2 U9 u$ X3 G( \5 [7 j
  e# N/ q2 w" V3 Z2 }, x2 \; h7 a     佛告阿难。世间一切诸修学人。现前虽成九次第定。不得漏尽成阿罗汉。皆由执此生死妄想。误为真实。是故汝今虽得多闻。不成圣果。9 o' W0 `" |) l- |+ `1 U
  $ C# G% T. \! r" I/ [
     宣化上人浅释:佛告阿难,世间一切诸修行人,现前虽能修成九次第定。九次第定:即四禅定——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;四空处定: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非想处;再加灭受想定,为九次第定。纵使证得这九次第定,仍未证得漏尽通而成阿罗汉圣果,皆因为执这生死妄想,误为自己的真实法心。好像你现在一样,虽然得到多闻,但终不能成正果。
- g+ m+ t* I- x* M  阿难只得初果,还属小乘。要证到无漏,如大阿罗汉、大菩萨,才是圣果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0-30 16:34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说般舟三昧经原文与白话文
% ^' g/ E! }! [% h; i+ a行品第二(节选)
, ~1 Q1 U" P1 Y8 E: Z9 b
5 f, j9 U% S! z- I- A   佛告跋陀和。菩萨欲疾得是定者。
9 }/ h0 [, m! E' }, a( p
' Z+ l, a9 n: D3 s/ L& B% x3 J( s. {佛叮嘱跋陀和菩萨,如果我们修行的人真的发菩提心想要修行成就,就要严格按照佛陀的教诫,带众实修,精进不退地努力,从而深入禅定,到达三摩地。5 A  z9 J0 |. p; d

' W  r: U5 Z6 D& c7 o: I& X. h& V3 ]% l
8 W, _1 `( _+ ]& ~7 l$ ]! C
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-第九卷( @7 H# P" }1 Y
* `& J2 h  M- Y& L
   阿难。世间一切所修心人。不假禅那。无有智慧。
0 D. e4 V& A  Z, s" O5 g5 l
3 T5 n% Z$ X% E) _宣化上人浅释:阿难!世间一切修行的人,不知本有寂然常住的真性,以致错乱修习,不修禅那,不得首楞严大定,缺乏出世的真正智慧。
1 i0 {: J5 F. j' X9 V: x; V6 L* V7 H! o6 w- W( \
    阿难当知。汝坐道场。销落诸念。其念若尽。则诸离念一切精明。动静不移。忆忘如一。
4 O. I7 X" L, |! ^8 h: t3 D$ r
+ X% W1 o$ B, z* Z宣化上人浅释: 阿难,你应当知道,当修正定反闻功夫的时候,要忘掉一切六尘境象,把一切妄念都消灭,妄念消尽,则本有之根性即时显现,就能于一切时一切处,心中精而不杂,明而不昧,既消念则常寂,既精明则常惺,外境之动和静,都不会移易。念起亦不会忆,念止亦不会忘,忆忘如一,正如影像离去,镜体不变。( m, q% d" q3 T0 e$ D. A% ~
  % D+ ?* w  \4 }
     当住此处。入三摩提。如明目人。处大幽暗。精性妙净。心未发光。此则名为色阴区宇。, a; J% K( O/ b5 C( n. M$ L
  ' z, m! e2 C2 o5 X( \
宣化上人浅释:就在这个时候,三昧现前,入于正定,然而定力还未湛深,就好像明眼人在幽暗处一样,虽然是六精之性,妙净明心本来是圆满周遍,但因色阴未破,心光未发,故所见之处,皆是一片黑暗,没有光明。这叫做色阴区宇,区是拘局,宇是覆盖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1-3 14:19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-第九卷" m' l& m! _* P/ e# n1 d' g( p
# o/ Y0 L) B9 T' o
    若目明朗。十方洞开。无复幽黯。名色阴尽。是人则能超越劫浊。观其所由。坚固妄想以为其本。
# Q: X* l+ b- H) c: n. I  7 w; m  V3 |. N# @9 X* p! P" i- z2 g7 ~
      若到定力功深,心光明照,黑暗全消,十方洞开,皆成光明世界。这时就能内观五脏六腑,外观山河大地,无所隔碍,巨细分明,没有幽暗之相,这叫色阴已尽。色阴既破,这人就能超出劫浊。反观从前之处幽暗时,原是空见不分之相,如今定力既深,色空双亡,才能超出劫浊,由此而知色阴之所由来,原是坚固妄想,以为根本。
/ `) Z# J* T8 n( S# j4 q$ w, ], \9 p2 n
      又以此心成就清净。净心功极。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。具足七宝。光明遍满。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。楼殿华丽。下见地狱。上观天宫。得无障碍。此名欣厌凝想日深。想久化成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2 e5 J; T5 h- q/ ?3 X  
- v$ g# n6 Y- o/ x4 N  e      又以此禅定心中,深入空境,诸妄不生,故能成就身心清净。净心功极,即止观纯熟,没有我执,唯存清净观照之心。所谓“净极光通达”,因此能见同居土中,十方山河大地,皆成佛国,具足七宝,宝光交辉。又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,遍满世界,宫殿楼阁,庄严华丽。甚至下见地狱,上观天宫,全无障碍,这是因平日欣净厌秽之心,凝想日深,薰习而成。故今于禅定之中,被反闻之心光所逼而化现,但只是暂时之境界,并不是圣人永证。若不作圣证想,便是善境界。若作圣证想,就受群魔所扰。, d# `9 J' K3 {; @  k3 w3 \

9 H2 c1 \" {6 P4 @
- i! g5 `9 n) y# Z8 \  }, H佛说般舟三昧经原文与白话文
7 v! e8 k3 H- W  r( E/ N4 b行品第二(节选)
( t' u# d- u; c3 t, H& X% m; t+ L
     佛告跋陀和。持是行法便得三昧。现在诸佛悉在前立。8 x9 Z9 _+ u* ]) ]/ _( N3 C

' U7 k$ S- m- ?' l1 U3 \     佛陀总结前面的话对跋陀和菩萨说,坚持这样的行法,就能到达三摩地。在较短的时期内见十方佛,知自性中本具的清净法身佛与十方佛无二无别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1-26 13:13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-第九卷, h. Q' W$ f( [

8 w2 S1 m2 d+ k4 P- [. O     又以此心研究精极。见善知识。形体变移。少选无端种种迁改。此名邪心含受魑魅。或遭天魔入其心腹。无端说法。通达妙义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魔事销歇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2 e+ ?$ V- k; D- z; E/ a

# T9 R$ K& d0 m$ [  又以此禅定心,穷究到至精至极境地,色阴将破而又未破之时,魔宫震动,诸魔恼怒,必多方来扰乱,故令修禅之人,忽于定中妄见善知识,其形骸身体,无端转变迁移,或作佛身,或化菩萨,甚至天人龙畜,男女老幼,刹那之间现种种变化。这都是防心不密,偶起杂念,故受鬼魅眩惑。或遭遇天魔入其心腹,把持他的精神,启发他的狂慧,故能无端说出通达密义的妙法。这只是魔力使然,并不是自己真正开悟。若不作证圣果想,生欢喜心,魔事便消灭。若作证圣果想,就会受邪魔侵害。这是色阴第十种阴魔。( n7 m0 ?+ g/ G% C" A

: q/ [$ ~9 y/ N+ ]/ }  B( \  阿难。如是十种禅那现境。皆是色阴用心交互。故现斯事。众生顽迷。不自忖量。逢此因缘。迷不自识。谓言登圣。大妄语成。堕无间狱。
6 i" U9 j# ~" P7 }: \+ _9 }! M3 w' g3 I# X2 t3 ?* @  ~8 I. y
  阿难,以上所说修定中所出之十种境界,皆是因色阴将破未破之际,以禅观和妄想互相交战,故有这些境界显现。而众生向来是顽昧无知,又不知自量,本身原是一个生死凡夫,岂能一下子就得到证果成佛?因此一遇到这种境界,不能辨识,反生欢喜,以为已经证圣果,这是未证言证,未得谓得,成大妄语,致堕无间地狱,经无量劫,不能出离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佛教网络

GMT+8, 2025-7-2 00:12 , Processed in 0.078058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