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7-5-28 16:44:00
|
显示全部楼层
正而不费。 $ C" f4 |4 j# x
学无求利 无爱他行 比丘好他 不得定意。! x" l; R; f& Z4 w+ X+ M
比丘(一)少取 以得无积 天人所誉 生净无秽., h" y6 @& i0 o4 r
比丘为慈 爱敬佛教 深入止观 灭行乃安。
2 K* Q9 E) y. D a' A9 i6 k6 B# S3 n一切名色 非有莫惑 不近不忧 乃为比丘。
" k6 [3 ^) H9 z( U7 @ p3 K(二)比丘戽船 中虚则轻 除淫怒痴 是为泥洹。
W" n) H" v6 f舍五断五 思惟五根 能分别五 乃度河渊。 " h( {' `' U- {! N6 ]
禅无放逸 莫为欲乱 (三)不吞镕铜 自恼燋形.# j9 n- C3 i2 \$ G, g0 e
无禅不智 无智不禅 道从禅智 得(四)至泥洹.
! q8 `; n( u* H/ ]注:
; l. R* V7 {) |; m. {/ S(一) 秦本作乞求.
* m( b+ ^) g" J(二) 秦本此章入泥洹品.# F7 M4 [8 I7 C; A. g
(三) 原刻作夫.今依丽刻改.
) b) i, ^% ^) Z6 K. w' h(四) 秦本作近.
K0 y& T5 B, D/ T+ w' u1 s; k8 J, s) c3 Y& Y
, R9 h, M, `( J$ M) U9 O当学入空 静居止意 乐独屏处 一心观法.
& b$ F8 l3 n: C+ R, U6 E) l当制五阴 伏意如水 清净和悦 为甘露味。# W& S/ q* F# Y0 h, i% d% ~: U$ ^$ [
不受所有 为慧比丘 摄根知足 戒律悉持。
3 h. d' \) c# R5 M/ Y( K, A% p4 l生当行净 求善师友 智者成人 度苦致喜。0 a5 E( L7 N f
(一)如卫师华 熟知自堕 释淫怒痴 生死自解。9 X& B3 e8 Z5 B0 r+ X
正身正言 心守玄默 比丘弃世 是为受寂。
2 m. D6 P" a) }5 X(二)当自餙身 内与心争 护身念谛 比丘惟安。
6 h, j2 n& |8 M8 { N0 B我自为我 计无有我 故当损我 调乃为贤。- M5 q- d& H5 S T& M6 R! ~0 b
喜在佛教 可以多喜 至到寂寞 行灭永安。3 M3 a" L8 {) M% g' h7 R
傥有少行 应佛教诫 此照世间 如日无曀。
, A9 h5 s- `8 g0 ^* A! `0 b- b(三)弃慢无余骄 莲华水生净 学能舍彼此 知是胜于故。$ S9 D0 ~% L; i3 O
割爱无恋慕 不受如莲华 比丘渡河流 胜欲明于故。7 y. y& X) p$ D1 S% Q' Z# {$ f0 W7 j
注:
4 }8 I8 s, F0 r/ {# J) S" S5 }(一) 秦本此章入华品.
4 R& S6 ^7 c2 V4 ^, C2 P(二) 秦本此句云.人不寿劫.
$ F2 P9 X' G: K6 B- ]4 _7 e& y(三) 以下巴本缺.
$ q+ L( P k; T1 J& i1 g- f, T' I8 \9 Y9 R9 K' C+ @ h) ~! v
2 s6 d3 M1 X6 ~9 e( D9 q
(一)截流自忖 折心却欲 人不割欲 一意犹走.. F% S, w7 @% ^4 t8 I
为之为之 必强自制 舍家而懈 意犹复染. 1 @; H6 ]/ F# h D& m7 O0 L
行懈缓者 劳意弗除 非净梵行 焉致大宝.
, T5 |) O9 Y! x6 B4 b; M6 n沙门何行 如意不禁 步步着黏 但随思走. . t7 X, h& I2 f# K$ l& J
袈裟披肩 为恶不损 (二)恶恶行者 斯堕恶道.
: k+ s, N C6 ` w y不调难戒 如风枯树 (三)作自为身 曷不精进。
% w7 v9 @$ k, L4 F息心非(四)剔 慢訑无戒 舍贪思道 乃应(五)息心。
* Y! U4 ~ x$ j0 h7 C息心非剔 放逸无信 能灭众苦 为上沙门。- o- F9 N2 Q3 T, r6 V
(六)梵志品第三十五<有四十章>
9 Z6 Z) M! B9 u; H& n- P梵志品者.言行清白理学无秽可称道士。
* H( O) W! v/ |(七)截流而渡 无欲如梵 知行已尽 是谓梵志.
$ v" l! N4 {: p! P以无二法 清净度渊 诸欲结解 是谓梵(八)志。
) J: T, ~0 r, n: m注:
% n! k4 |+ b1 R/ Z* v$ e/ w( M(一) 晋本此下三章在后文斯堕恶道下.
6 G0 {$ G# i/ h# m2 h+ [+ t7 w' J(二) 晋本此句云.行恶者死.
: p! ^* @- u2 o! h0 b( K# L2 N(三) 晋本次二字互倒.* W7 u* |* s; W8 f, X( x
(四) 秦本作剃.次颂同.
; F- \& u! C3 r% _/ ^(五) 秦本作比丘.1 t) V( T1 ^- l7 _( {, \
(六) 晋本品第同.秦本梵志品第三十四.宋本同品第三十二.巴本婆罗门品第二十六., ~7 Y1 x+ N Q* B
(七) 秦本此章入沙门品.末句云.逮无量德.
, ]" o; v/ R1 S(八) 晋本次接后文非蔟结发二章.
) Q- J# f; l4 Y8 ~0 j) @$ C0 ^0 d) B3 z2 C0 |+ [' @
9 h! O8 k3 E5 K" a# W4 t
适彼无彼 彼彼已空 舍离贪淫 是谓梵志。
' O4 F j; L$ P R9 K思惟无垢 所行不漏 上求不起 是谓梵志。
* ^/ k3 x+ O) V8 n) x日照于昼 月照于夜 甲兵照军 禅照道人 - \! \6 e3 `+ y* X b/ z, X
佛出天下 照一切冥。 z0 b. |9 z& ]2 C/ `. T# j5 ^
非剃为沙门 称吉为梵志 谓能舍众恶 是则为道人。
8 p$ B) `. K+ B4 ?9 B出恶为梵志 入正为沙门 弃我众秽行 是则为舍家。
6 D8 Y- m9 N# J! s, U. @2 y若猗于爱 心无所著 已舍已正 是灭众苦。
z# ~. f8 p" @$ Y* o* G身口与意 净无过失 能摄三行 是谓梵志。
% M$ y' ^+ d( m若心晓了 佛所说法 观心自归 净于为水。
) D3 J: u! x; a9 L& h6 c非蔟结发 名为梵志 诚行法行 清白则贤.
! A+ g5 h: I3 z4 U' K剔发无慧 草衣何施 内不离着 外舍何(一)益。
; q+ u! m* e" C: U被服弊恶 躬承法行 闭居思惟 是谓梵志。' o' a5 o* I6 ]
注:
6 h; A8 H. H( P(一)晋本次接后文去淫怒痴二章./ a* _1 Y! h" z
9 }9 P9 V" L% b R& M
0 r; b2 o( ~6 `( B& g) {佛不教彼 赞己自称 如谛不言 乃为梵志。
/ K+ f: L3 i* e/ Q: X绝诸可欲 不淫其志 委弃倍数 是谓梵志。8 M; K4 y: r2 O; ]% n
断生死河 能忍超度 自觉出堑 是谓梵志。
2 T& {" c" u1 T4 X2 _见骂见击 嘿受不怒 有忍辱力 是谓梵志。
: ?0 O& a. q7 w }若见侵欺 但念守戒 端身自调 是谓梵志。
& H" O/ A( E8 I1 }0 ~心弃恶法 如蛇脱皮 不为欲污 是谓梵志。/ ?* `- v: t) S3 b" o0 F' W
觉生为苦 从是灭意 能下重担 是谓梵志。 3 @5 {% B8 z1 ?/ ^* n
解微妙慧 辩道不道 体行上义 是谓梵志。
2 Q9 `4 a' O& [2 `2 H弃捐家居 无家之畏 少求寡欲 是谓梵志。) F2 ?; ~5 C% ?1 W* R. Q
弃放治生 无贼害心 无所娆恼 是谓梵志。 8 J1 z* Z; k) M3 e* f$ \, O- c
避争不争 犯而不慢 恶来善待 是谓梵志。
. M, g6 u) K, d去淫怒痴 憍慢诸恶 (一)如蛇脱皮 是谓梵志.
1 W" n4 v& U" |" n& t! A8 S3 o注:4 d2 Y6 i0 V" U- J$ J
(一)秦本此句云.针贯芥子.
; u6 y/ X5 k$ a, n4 a: h1 [5 w" v* K5 q' ?0 k7 `( z) [; ] X, {
7 z* a' F* o4 ~9 }断绝世事 口无麤言 八道审谛 是谓梵(一)志。 # ?4 E& w; {& U; F d
(二)所世恶法 修短巨细 无取无舍 是谓梵志。* W0 z0 G( N4 V4 [4 u
今世行净 后世无秽 无习无舍 是谓梵志。+ `& ^: U! Z: o
弃身无猗 不诵异言 (三)行甘露灭 是谓梵志。 4 L: ?9 |0 f) @8 W9 l! Y4 Q. {# x
于罪与福 两行永除 无忧无尘 是谓梵志。 ; G ^8 U) N- Y% B6 ~/ Q
心喜无垢 如月盛满 谤毁已除 是谓梵志。
" g6 f# Y$ K' v; q# C# Y6 \见痴往来 堕斩受苦 欲单渡岸 不好他语 # R* U# Y% v4 H; d9 x% ^4 I
唯灭不起 是谓梵志。 K* r% o8 m; Q# J( z
已断恩爱 离家无欲 爱有已尽 是谓梵志.
/ ^" t8 ]; r' i, b" x离人聚处 不堕天聚 诸聚不归 是谓梵(四)志。
6 `9 ]. O4 ]6 D( |& }& L弃乐无乐 灭无煴燸 健违诸世 是谓梵志。
3 K6 a$ _9 W, Z8 S8 P$ B# A所生已讫 死无所趣 觉安无依 是谓梵志。: u' D8 l" Y/ v! w+ O
注:
" x% [1 R# b" b$ Z* G0 n(一) 晋本次接后文已断恩爱二章.1 q; ^* u8 h# J L
(二) 秦本此句云.世所善恶.今本文有脱误.. b. O0 t1 [' R! f6 h, l6 t
(三) 秦本此句云.两行以除.$ [5 T0 X7 e( e5 I
(四) 晋本次接后文自识宿命一章.
3 Z+ F1 r: {) U X( [8 v% J5 [4 h9 W# X+ d5 `
, V5 z. h/ K" Z& V% Z' P5 V
已度五道 莫知所堕 习尽无余 是谓梵志。 5 }$ l% b# ]6 {* u- J4 r' ?; c/ ^
于前于后 乃中无有 无操无舍 是谓梵志。
/ D3 ~0 u- O1 q- Y" e0 z0 c8 ^最雄最勇 能自解度 觉意不动 是谓梵志。
3 X U- y( c- i1 W3 d- f自知宿命 本所更来 得要生尽 叡通道玄 # j1 y: ^/ t& c, X5 [# G- Z2 i+ U
明如能默 是谓梵志。0 M0 n" b2 D7 v; b* ?
(一)泥洹品第三十六<三十有六章>* u: Q7 n" y# ], z! D1 x8 s% M+ u
泥洹品者.叙道大归恬惔寂灭度生死畏。
& Z$ g8 e" O9 B i2 i(二)忍为最自守 泥洹佛称上 (三)舍家不犯戒 息心无所害。
/ h/ H" S7 A4 C% E( Z(四)无病最利 知足最富 厚为最友 泥洹最快. 8 k9 P! V x, u9 p: m/ m) t& s
饥为大病 行为最苦 已谛知此 泥洹最乐。. w. `3 s0 U; o8 g7 n
少往善道 趣恶道多 如谛知此 泥洹最乐.
9 \7 q; s, _# h' y4 L3 E从因生善 从因堕恶 由因泥洹 所缘亦然.( a! L; E& p& t) [
注:" T+ W6 B+ z& Q( q8 ]5 S% c
(一) 晋本品第同.秦本泥洹品第二十七.宋本圆寂品第二十六巴本缺.! E* i9 m( b- q# S5 D- Z
(二) 巴本第一八四颂.入佛品.
5 j2 k; R$ ?( x1 D: P8 T7 l- R5 p(三) 秦本次二句云.不以怀热恼.害彼为沙门.
' I2 H- s3 U# i0 @(四) 巴本次二章为第二○四第二○三颂.入安乐品.
# S0 Q/ t9 b7 f0 }& l$ Q+ {4 L* M- J W' h
0 z, V8 s4 J) x. N& x9 ?8 T' B麋鹿(一)依野 鸟依虚空 法归分别 真人归灭。 * B7 [: j# E; }4 u
(二)始无如不 始不如无 是为无得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