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7-5-28 14:07:46
|
显示全部楼层
内心清净绝尘劳(1)。超过无边恶趣门(2),速到菩提究竟岸(3)。无明贪嗔皆永无(4),惑尽过亡(5)三昧力。
1 }% H' d5 m; |《解》法藏比丘发愿要具足像佛一样广大无边的智慧,内心清净,断绝一切烦恼,超越九法界,迅速成就圆满究竟无上的佛果。永断无明、贪嗔,从此再不迷惑,再不起造一切过失的行为,这都是修学念佛三昧的效果。 , J3 X0 ]' s' X9 S& }6 o) n
《注》 3 m! B! r( G) U0 M2 E2 m1 `
(1)(绝尘劳)就是断灭一切烦恼。‘绝’是断绝,‘尘劳’比喻烦恼。/ q4 ~; |- _- L5 R/ K+ n6 B M5 F" G
(2)(无边恶趣门)‘无边’说明这里不单指三恶道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,凡是烦恼没有断尽的都是恶趣。所以九法界(菩萨、缘觉、声闻、天、人、阿修罗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)都是恶趣,只有佛法界才是最善圆满果报。 1 F: R* u# [4 ~9 e! X8 C
(3)(菩提究竟岸)指圆满成佛。 8 M0 S" A! d! v8 {
(4)(无明贪嗔皆永无)意思是讲一切烦恼永远都断尽了。‘无明’不明白事实真相,就是痴。‘无明贪嗔’这就是说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。
" [( h: X# ?) ^; X(5)(惑尽过亡)‘惑’指一切无明烦恼,‘过’过失、罪业。‘惑尽过亡’一切无明烦恼、身语过失罪业都不会再造了。
3 |% @* {1 r" s, T6 ?* S, ]: h' t$ r0 A! j j6 p
亦如过去无量佛,为彼群生大导师(1)。能救一切诸世间(2),生老病死众苦恼。
3 s" \$ S, q& X- c7 M2 R《解》法藏比丘发愿,也要像过去无量诸佛一样,做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大导师,修行成佛,才有能力救度一切众生的生、老、病、死等种种的苦恼。
- R% i) [" }. k" T- t《注》
% Z& I" ~, |0 ?, t; ^* k4 I(1)(为彼群生大导师)‘彼群生’指九法界一切众生。‘大导师’能引导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称为大导师。法藏比丘发大誓愿修行成佛,做一切众生的大导师。 * L" j4 Y0 [8 N3 N7 {+ L
(2)(一切诸世间)亦指九法界一切众生。
+ P( p2 o0 c" n
9 U! S! d. y, L' o% l常行布施及戒忍,精进定慧六波罗(1),未度有情令得度(2),已度之者使成佛。
) r( @0 z( F) Q( ^% H《解》法藏比丘发愿,要常常不间断的修学菩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大纲领。帮助尚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众生,教导他们了脱生死。已经了脱生死超出轮回的众生,再帮助他们圆满成就佛道。
7 G. S2 I' X$ h1 V' r《注》
' f" l# \ R* }. _5 L# g; g8 Q(1)(常行布施及戒忍,精进定慧六波罗)这二句是讲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。, h# U7 q! V! f! b* @
一、‘布施’有三种: ' z# t6 l; U, ~
1、财施—用财物帮助一切众生,果报是得财用无缺。
# `( |+ u; @# l8 c5 u, _* Y2、法施—为一切众生传授佛法及世间法,果报是得聪明智慧。: e$ f. x! T6 x2 X. L6 V; s# d0 C
3、无畏施—帮助众生离开忧虑恐怖,果报是得健康长寿。
7 I$ R2 W4 V, O二、‘戒’即持戒。归纳为三种:
# Y2 _3 J b, ]8 x$ A1、摄律仪戒—佛教导众生不应该做的事,如诸恶莫作。 , x+ U5 o, d" P5 v
2、摄善法戒—佛教导众生一定要做的事,如众善奉行等。
; R! S7 x# L6 R6 q( u( q* D: ?3、饶益有情戒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戒,如普度众生。
1 `; s8 x4 [9 x0 m; A& z‘持戒’引申为守法。国家的法律、道德观念、风俗习惯等,必须尊重、遵守,这都是持戒的范围。 6 y% Z; p3 @# j, @, J; }4 }1 l
三、‘忍’即忍辱。要忍的事很多,大体分三类: 6 q0 J5 j& S/ l/ t' e6 w
1、人为的加害。 ) k1 y# \* t/ ` z
2、自然灾害。
1 W) C1 E9 t! [4 f( \3、修行中的种种困难等都要忍耐。% }( N5 o7 o. n* E
‘辱’,中国人有‘士可杀,不可辱’的气节,把辱看得比杀头还要严重。所以译经的法师特别在‘忍’字后面加了‘辱’,这是特别对中国人说的。
& i i/ S0 ]& W' b. ^四、‘精进’,精是纯而不杂,一门深入。进是前进不退,勇往直前。也有三类: ( l* b0 F& ^& w+ @* L
1、披甲精进—有大志愿,不畏惧种种的难行之事。
" L# r9 j1 `9 u- c2 X2、摄善精进—勤修善法而不厌倦。
9 J' e. Q" @7 S9 |" C+ F1 {. p3、利乐精进—劝化众生,不疲不倦。
0 k/ C% z4 a: ~, y. a. L, n另有四说: $ s% r+ ], d8 s1 I
1、恶事还没发生,努力不让它生起。
/ z- j3 e, L/ K6 d6 K2、恶事已经发生,努力去消灭,不让它相续。 2 v' h+ B1 s" ]/ Z. q
3、善事没生起,努力使它生起。 ; N( Y- `9 B! |# R, u( g
4、善事已经做了,必须让它继续不停地增长。 0 c P0 P1 @2 F
五、‘禅定’,禅是印度话‘禅那’的简称,定是印度话‘三昧’的华语。外不著相为禅,内不动心为定。禅定就是一心专注不散乱,内心清净,对外境不起妄想执著。
2 R" `- q& O: L. N. k六、‘智慧’,印度话‘般若’的译名。般若有三种: % r! g8 Y+ E$ ^; q' V+ B3 b: H
1、文字般若—佛说的一切经典以及祖师大德的著述,能开启众生的智慧。' P, m4 z! y8 y3 L
2、观照般若—依照经中的义理方法,于自己日常生活中学习观照。) i3 C$ w) I5 Q' M0 v
3、实相般若—是说宇宙万法的本体,一切诸佛与众生自性中本具的智慧。
4 Z# [ c' q( a6 C# p3 b(波罗)印度话‘波罗密多’的简称,中国话译为‘到彼岸’,是究竟圆满的意思。是说依照上面六大纲领修学,就能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。 8 t- r& u2 b0 M& m
(2)(得度)得到超脱六道轮回。 , g" @% B) o) Y2 s3 J( m) v4 C
# p6 G w$ j& z" O+ M$ M
假令供养恒沙圣(1),不如坚勇(2)求正觉。
% v& U% Q% O: r《解》佛说假使有人供养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、菩萨、罗汉;还不如自己坚决勇猛求成佛道。意思就是劝导我们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,不退成佛。
# b4 V" k v/ J6 F& }《注》
8 ]# y4 N% z& r5 j" L(1)(恒沙圣)‘恒沙’指印度恒河中的细沙。世尊当年在世说法时多在恒河流域一带,所以常用恒河沙来比喻数量之多。‘圣’指佛、菩萨、罗汉。‘恒沙圣’是比喻像恒河沙那样多的圣人。8 C% {3 t0 q) ]0 ~
(2)(坚勇)坚决勇猛。 4 Z9 [2 s1 @3 ^( E$ H
# n4 _, I) e) p愿当安住三摩地,恒放光明照一切。感得广大清净居(1),殊胜庄严无等伦(2)。. v9 e1 S- K6 W1 Y
《解》法藏比丘愿自己常常安住在三摩地中,恒放光明摄受十方世界一切众生。用自己的修持大愿感应得到一个广大清净的佛国土,这个佛净土殊胜庄严,是一切诸佛净土都无法和他相比的。
+ U6 Y! z0 p* D& ?; M* g6 K0 K《注》
3 d, [& |7 E" m6 z' i0 k" K(1)(感得广大清净居)如理如法的修行,就能由自性中感应显现成就广大清净的佛国土。就是现在的极乐世界。 , H+ e; z4 |+ z9 g1 P0 b* [7 Q
(2)(无等伦)‘伦’是同类。这是说在同类中殊胜无比。 5 j% C2 M C R" X/ ?# A5 b/ ^( i* v
; Z% k* ^1 x/ D8 T) F9 q
轮回诸趣众生类(1),速生我刹受安乐。常运慈心拔有情(2),度尽无边苦众生。
% X" c7 M2 t, g) t, G% a《解》法藏比丘发愿,要度脱六道轮回中的有情众生,使他们都能快速往生到他所成就广大清净的极乐世界,享受究竟的安乐。又常以大慈、大悲、大愿、大力帮助众生,誓愿度尽无量无边的六道苦难众生。
' X% b( C( d) j; X《注》 9 C5 K( P9 O/ s' i# w
(1)(轮回诸趣众生类)‘轮回’指众生无始以来,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,如车轮一样旋转不停。‘诸趣众生类’指六道中各类众生。 ) _4 r. {7 O c
(2)(拔有情)救拔有情众生。
+ C: o7 M5 v, K- G* |/ `. e* Q* v( F8 O
我行(1)决定坚固力,唯佛圣智能证知(2)。纵使身止诸苦中,如是愿心永不退。
$ F- d( k) l( U! ^《解》法藏比丘发愿说:我的愿行永远坚定不移,此事唯有佛的智慧才能为我作证明。即使我自身处在种种极苦大灾难中,如上所发的大愿,也永不会退转。
/ I2 N' `& K' Q" w; n& ?这一品经文,说明法藏比丘出家并发大愿情形。下一品经文,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