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$ N% F. {5 \/ ]% E
; M- r; y" z, b十二因缘 (共一集) 1984/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(节录自阿弥陀经疏钞演义01-003-0197、0198集) 檔名:22-005-0001
" i; N, R- x/ Z0 S! E
) m8 [9 O! t% C( A( w2 O" h. C 钞【缘觉摄者。】& |# u X, Y, [" S3 [3 v5 G* f* f2 V
1 f1 m2 K b6 H9 X' a$ s V& w
本经没有说缘觉,缘觉包括在声闻里面,省略了。$ ~+ a* R8 K/ V1 m. u
6 a2 b( m" h }( v; @/ a, O, f 钞【缘觉观十二因缘而得开悟,虽十二支,而束之不出四谛。】
/ U: L Y/ M" C% L' G; ~9 u
# x2 w; ]( A/ R& k# P4 P. J 『十二支』也就是十二个科目。『束』就是归纳,归纳也离不开『四谛』,所以四谛在小乘法里面讲是根本法轮。十二因缘,不过是把四谛展开来详细说明而已。9 |) g- S6 b6 g
4 x1 l6 _; w2 L( Z0 U 钞【虽有利生之心,而亦未广,故摄声闻中也。】2 F+ G" m% r; p, D0 j9 t6 x
- }& |$ K$ g7 f8 z8 }
梵语辟支佛,翻作中文是「缘觉」,他是从十二因缘而开悟的。这一类人虽然也度众生,但是不主动,跟阿罗汉一样。你去找他,他看看你过去生中跟他很有缘分,他就度你。他会入定观察,过去生中跟我没有缘不度你,为什么?讲了你不相信,你也不愿意听,我也省得说话,你也省得烦恼,他就叫你走了。菩萨慈悲心重,主动教化众生;阿罗汉跟辟支佛不主动教人,所以属于小乘。底下批注给我们简单说明什么叫十二因缘,这些也是佛学常识。
0 D( ^; K2 P3 H, ]' ^% Q! j5 y# m( S. v; _% u3 @$ \& x8 [
演【缘觉观十二因缘者,一、无明,谓烦恼障烦恼道。】5 R5 \7 I# o1 b* c' [
$ G# c2 y T5 j& ]# C5 ` p- Q3 F0 Q 「无明」,此地是讲枝末无明,不是根本无明。根本无明破一品,圆教初住菩萨,法身大士了。阿罗汉跟辟支佛也破无明,破枝末无明,枝末无明是什么?就是见思烦恼。四谛里面叫见思烦恼,十二因缘里面叫无明,无明就是见思烦恼,就是迷惑,「烦恼障烦恼道」,是这样的东西。烦恼障是见惑,烦恼道是思惑,所谓见思烦恼,这就是无明。
( i* i, r' \5 n, f0 Z$ n$ |: h0 f% W9 f! v/ L
演【二、行。】
* u) k# ~( \ r0 K4 W" z7 {. g. V* r% B% ]* L& V7 X
你有烦恼障有烦恼道,就是你有见思无明,你一定会妄动。「行」就是造业。( I1 d# D' U( E1 _1 @5 Z& j
) }" ]$ u- ?: `; h5 W7 w
演【业障业道。】
. D7 M2 z B( l6 y, v
! b8 M. ^( ]' _6 ?# e" ^ 这是造作。无明是缘,行就是因。无明比较远一点,业近。如果拿祖孙三代来说,「无明」是祖父,「行」是父亲,生下来的儿子就是底下的「识」,识是果报,下面五条都是果报。与这个果关系远一点的叫缘,密切的叫因。所以无明是缘,行是因,有因有缘,后面就结果。这是「业障业道」,我们今天统统在造作。/ { P8 y) D l1 B
1 Y0 `5 v) ^9 l, f 演【此二支属过去。】7 y4 q. ], U; C8 h% F* E2 { }7 }1 Y, @3 v
+ R1 @9 d: I' o& I7 B" v; D/ L/ S6 ~% M' [ 这两条是讲过去的,因为你过去世迷惑、颠倒、造业,这一生受报,这成你的果报。受报怎么报法?先来投胎。我们在六道里讲人道,说一道其余五道都没有例外,都是一样的。* B3 Y' Q. }% ?- e6 r
9 N5 o+ c+ k9 } q
演【三、识,托胎一分气息。】4 m- r, I" q8 r/ c
K( i; b/ ^% x" |; h* n& u 「识」就是神识,俗话叫灵魂,灵魂来投胎。神识速度非常大,超越时间空间。孔老夫子虽然没有明说,但是从他的文章里面也透了一点消息。他在《易经系辞传》讲:「游魂为变」,神识就是游魂,孔老夫子称它作游魂。说「游魂」绝对正确,为什么?它动的速度太快了。「游魂为变,精气为物」,这两句话跟佛法的宇宙人生观完全相同。物就是物质,物质从哪来的?精气为物。可见得孔老夫子并不承认真正有物质存在,物质是精气而已!现在科学家不承认有物质,物质是震动,光波震动的一个幻相,不是真正有物质。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年前这《易经》,跟现代的科学能相应。科学家没念孔子书,念孔子书会更聪明,佛法里面尤其说得详细。孔老夫子讲的精气是什么?唯识里面讲的见分。物是什么?物是相分。见相同源,见相不二!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。
/ }1 [8 {- q8 I; |
7 A: M6 ] D; U8 {( ^ 有很多人结婚一辈子不生儿女,为什么?没有缘!儿女要跟你有缘,他才会到你家来投胎;他跟你没有缘,不会到你家投胎。换句话说,他去投胎要找对象的,你求他,他未必会理你!对象找什么?过去生中有关系。佛在经中跟我们讲四种因缘:第一种是「报恩的」,过去生中你们彼此互相有恩惠,他这一次又看到你,到你家来投胎,这就是孝子贤孙,他来报恩的。第二种是「报怨的」,过去世你跟他有仇恨,这次遇到了,他来做你儿女,将来长大做败家子,搞得你家破人亡,他来报复你的。所以与人不能结冤仇,外面的冤仇可以预防,他投胎投到你家里,怎么办?你把那个人害死,他的神识到你家来做你的孙子,所谓忤逆之儿孙,会搞得家破人亡。第三种是「讨债的」,父母过去欠他的,他来讨债。如果欠得少,养个二、三年,他死了;如果欠得多,大概养到大学毕业快要可以做事情了,死了,债务讨清他就走了。第四种是「还债的」,是他欠父母的,这一生遇到他要还债,他要努力工作供养父母。如果他欠父母很多,他对父母物质供养很厚;如果欠的债务很少,他对于父母的生活很刻薄,让你饿不死就好了。这一类人对于父母虽然能供养,没有恭敬心、没有孝顺心。报恩的有孝顺心,还债的没有孝顺心,甚至眼里面还嫌弃父母、讨厌父母,但是他生活费用会给你,这多少就看你从前欠多少。. e1 ~/ U/ K# M# c7 F! W2 k' `
3 q7 m: j, S e: |. M' Q0 x
佛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,一家人就是这四种关系的集合,家庭如此,一族人也是如此,恩怨债务多就变成一家父子兄弟,恩怨债务少一点就是亲戚朋友。所以,人与人之间都有缘分。你走到马路上,一个陌生人对你点头笑一笑,也是从前的缘分。看到陌生人,一看到他就看不顺眼,也是过去的缘分。" n, n! {! ~2 S) T( @
' ]5 c9 L& K3 v
事实真相搞清楚了,我们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,千万不要跟一切众生结冤仇,不要跟一切众生有债务的关系。欠债的要还得清清楚楚,免得来生再还,这个事情很麻烦!儒佛圣贤的教训都是教我们把这些恩怨化解,这是最善、最圆满的方法,只有儒佛才能做到,世间其它的教育是做不到的。这是说明投胎不是随随便便会做一家人,不是的,他过去生中有关系。3 ~4 T/ g7 |8 X+ K/ ?, [
, l$ ^4 E" u" A: i- x# ` 一投胎来的时候,这时候就是「识」,不能叫他取个名字,他刚刚投胎来的。母亲怀孕了,这个神识来投胎。 G* v: n0 E! W; {
) g9 M1 k& c9 U f8 r- ]6 k 演【四、名色。】
* m, T: \! ?9 S; F" p7 V' x% _( P1 J- h. c5 ^
「名色」,这个胎儿还没有长成形状,大概十四天,没有长出形状,什么也分不出来,只是一块肉团,但是肉里有神识,叫做名色。「名」是心,活的,不是死的,「色」是物质,称为名色。, b, V5 n$ _0 o& S# z
" u; E5 x; i: x9 q" ]- k- k: i 演【五、六入。】+ a& b# R( ~3 o* a2 W( V
% t, h( R; M2 {9 f" ]
「六入」就是胎儿形成,是一个人的样子,六根长出来了,这时候叫六入。六根不具的时候,叫做名色。
, V& q3 T n; J; T! T- U" P0 l6 Q/ o3 E% S1 c
演【六根成,此胎中。】" X3 L* @9 {* N6 i1 A6 c
% }6 W7 J3 g+ g3 V& ^
识、名色、六入,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