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7-5-26 21:14:19
|
显示全部楼层
大乘的主要目标是利益众生并让其得佛果的道理,长期畅游佛法大海的智者已完全建立,所以华智仁波切说,为他们解释没有必要。- L. F1 R P4 I, c" j& e! n
可是我想,有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也不见得明白。就像对生活一样,每个人对佛教的认识也不尽相同,有人说这样究竟,有人说那样究竟,但都是自己的理解。在藏地,以前有这样的人,现在也有。如果没学过这么好的论典,恐怕很多人还是,有的说证悟空性最深,有的说对治烦恼最妙,有的说如如不动、安住无分别智慧最高……所以,不一定所有高僧大德都明白。
6 Z: h0 @1 i, r/ B1 J紧接着,华智仁波切又以谦虚的口吻说:对像我一样的浅慧者,还是很有必要。当然,像华智仁波切那样肯定不是浅慧者。下面列举了七八种不同见解,就是对有这些见解的人反复宣说利益众生应在第一位,很有必要。: q$ b# A( x6 m0 q# v+ Q. V2 M
将初发心时,因为是了解到佛陀的功德而发心,以及在看到各乘的高低贤劣之后,便对佛地产生了向往之类的,总之并不是从大悲心根源产生的其他发心,诩为大乘之发心;
+ C3 \" s8 _0 T6 Z/ }有的人最初发心,是因为听到佛陀的四无畏、十八不共法、相好圆满等功德,心里产生了向往:我一定要作佛,具有佛的功德。的确,看看《释尊广传》,佛在一瞬间能利益无量众生,而凡夫一辈子也帮不了几个众生。所以,有的人是因为佛的功德,而想成佛。还有人看到大小乘的贤劣差别,认为大乘殊胜、功德大,便对佛地产生兴趣,而对小乘发心乃至罗汉果位兴趣索然。如《经庄严论》说大乘有七大 等功德,有些人就因看到这些,所以要学大乘。) w! a' [8 m& V6 G: L4 H3 H
总之,他们的发心不是以大悲心引发。或者想获得佛的功德,或者认为大乘殊胜,这两种发心,恐怕我们在座的人当中也有。4 `' q6 h8 e o, @% J. T
或者是认为在学道时,一旦证悟空性之后,则永远不必再修学布施等行为;+ T& t0 d1 i k! ^( J# Z
还有一种人认为:不证悟空性就要行六度万行,很艰难;而一旦证悟空性,就不用布施、持戒了,很快乐。所以,他们认为证悟空性以后,没有烦恼且功德具足,而从未想到利益众生,更不会把利生放在首位。3 z- @, ?8 e0 o5 |0 t9 d
或者是因误解“见道之后修持修道”的词义,而认为在获得见道之后,仅仅修持无分别智慧就能获得所谓的“佛果”;
: A( V; w5 [5 Q/ D) n4 L( s相关的大乘经论常说:证悟空性获得见道以后,必须不断修持所见之法性。有些人误解此理,认为见道后只要修无分别智慧就能得佛果,也未曾想到利益众生。但他并未认识到,其实在见道、修道的过程中,始终不离利益众生。4 a* H0 m0 @0 U/ ~3 i% L! T( Z7 U2 M
或者是因为不了知大小乘之间的差异,是以菩萨的发心以及行为来区分,而仅仅将空性见作为区分标准;: \% W- }! L, r, K, [' ^/ W
阿底峡尊者曾说:大小乘以是否具足菩提心和利他行而区分。所以,有菩提心、有菩萨行才是大乘。但由于不懂,个别人就认为空性见是区分大小乘的标准。
M( P2 w" ~! o或者是将没有丝毫的发心或行为,只是夸夸其谈地说一些见解修行方面似是而非的深奥法语,误以为是所谓的“大乘”;' i& B+ r, `1 \, p
在现今,这种现象较多。有些人的相续中毫无利他心,也从不做利生的事,可以说他的心里没有众生的位置。而只是夸夸其谈,说些禅宗、大圆满的高深法语:一切都是平等,一切都是光明自现,现空双运、明心见性、万法皆空、法界平等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……这些好听的词句,汉地人多引自于《金刚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妙法莲华经》等;藏地人则引用《七宝藏》等。就这样,他们从未想过众生,只会背几句就认为是大乘行人了。# R9 `/ Z; A5 T5 a* Z0 F
这样的人我遇到很多,他们会说些似是而非的大乘术语,但相续中全是贪嗔痴慢,连出离心、对三宝的纯洁信心以及业果不虚的见解都没有。而且,他们还看不惯小乘:“你是小乘者!”其实自己护持不了小乘戒律,对业因果、今世来世也无诚信,却认为已经开悟了,跟十地菩萨无别。至于佛地,因为没有佛的相好庄严,可能还不敢说。但可怜的是,也许他对佛陀有无相好也不一定知道。. z1 g% J& }- v# I9 ?; q$ V g1 W0 {6 Y
或者是将甚深见解与广大行为的两种无垢自宗执为水火不容、完全背离的观点;或者是将佛陀二转*轮与三转*轮的观点相互割裂、分别执持,并以此为满足的分裂见解者们而言,我想或许还是会有一些利益的吧?!
6 M$ Z1 C, U: k* ?或者认为甚深见派与广大行派水火不容,或者割裂二、三转*轮的观点。对执持如是观点以及上述观点的人,把反复建立菩提心放在首位,是有利益的。他们以前误入了歧途,现在讲一下,可能会改过自新吧。
1 |! X* ?4 S+ M% ?7 E% o8 h$ V正因为如此,我才不顾啰嗦唠叨的罪名,不厌其详地就一个意义反复进行了说明。' o' } C0 b' v5 X' x& c
正是为了这一个意义——利益众生,华智仁波切不怕啰嗦地反复宣讲。这个角度、那个角度,从不同角度反复宣讲这是大乘修行人的主要目标;不管是开始也好、中间也好,乃至获得佛果也不能以此为足,还要不断利益众生。因此,有智慧者应该明白它的重要性。而我们最初虽然也可能是为了某种安逸而出了家,但学了这些甚深佛法以后,应该像难陀生起出离心一样,生起真实的菩提心。$ H' \9 `; ~, z4 b( n6 e9 n- d
另外,对于将来那些想要不错乱地修学大乘论义的善缘者来说,在凡夫地期间,首先要依靠《入菩萨行论》等论著所讲述的,初学者的修心方法以及道之次第,令自相续(逐步变得调柔起来,)如同通过敲捶而使皮革远离坚硬,以及通过伸直而使箭矢变得挺直一样;
) p4 A0 \" U6 L9 P* B- m8 x7 U! i这里讲了一个大乘道次第窍诀,是非常殊胜、简短的窍诀。小乘的道次第,先要看破世间、断除一切贪恋,对三界毫无羡慕、希求而生起出离心以后,再修持人无我。而大乘的道次第也要有出离心的基础,否则,一边贪执世间八法,一边利益众生,这是不现实的。只有当我们对轮回生起强烈厌离,了知转生何处也没有意义,那时才有机会进入大乘。进入了大乘,具有一切束缚的凡夫先要学《入菩萨行论》,通过这部华智仁波切一生都强调的论典,调柔刚强难化的相续。 7 k6 ]9 y6 m, w
这次学《入行论》,总共两百零一堂课,一千零五十道问答题。外面的人学得不错,虽然忙,周一至周六没时间,但星期天还是把三堂课一次听完。和学院的人相比,虽说我们也精进,但毕竟没有世间琐事,而外面的人在繁杂的事务中克服任何困难来学,的确难得。过段时间就圆满了,学得好的,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