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网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1197|回复: 1

沙弥律要节录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7-5-23 18:49:1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摘自《净公上人沙弥律要节录讲记》
5 {+ z- ]6 B. j) i- d, L8 a7 A% [' Y, }0 m, ]
沙弥律要节录  (第九集)  1994/10  美国达拉斯  档名:11-003-0009
& T* a& i1 q: }& j. V* Y
. |5 i6 z' m6 K+ J# b* b0 ?. b+ Q2 p1 J9 p3 \4 H- }

. b  ]" B1 V2 k0 y! {0 I  【二十六、金银重物,以至一针一草,不得不与而取。】$ y& z, X5 g$ W' ?: \
7 X: {6 Z# w7 @$ Q# v6 E
  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二条,「不偷盗」。『一针一草』,这是很微贱的,不是贵重的。『不得不与而取』,只要是有主人的,即使一针一草,一定要主人同意才可以取;主人不同意,你要是取了,这就犯盗戒。佛家所讲的「偷盗」比世间法讲得严格,世间法没有讲得这么微细。所以偷盗的定义,就是「不与取」。有主人的东西,无论东西的贵贱,主人不同意,你要是取了,都叫犯盗戒。
* c4 `5 B% g9 j3 b1 S8 i+ I. C8 q7 Q5 U0 s4 P% A
  【二十七、华聚菩萨云:五逆四重,我亦能救;盗僧物者,我不能救。】
  J5 x6 K+ I7 s6 K% M/ T/ y6 W
% D' y1 o8 x% J" p  「五逆罪」是堕地狱的罪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上就讲得很清楚:「杀父亲」、「杀母亲」、「出佛身血」。佛的福报非常大,没有任何人能害佛,但是叫佛的身体破损一点,流一点血,这是有的。像提婆达多害释迦牟尼佛就是出佛身血。佛不在世了,佛像流传在世间,如果用憎恨心、恶心破坏佛像,等于出佛身血的罪。第四是「杀阿罗汉」。实在讲,现在众生福薄,阿罗汉也不住世,你找也找不到。第五是「破和合僧」,就是破坏和合的僧团。这五种罪都是堕阿鼻地狱,所以五逆是极重的罪。『四重』,这是戒律里面前面四条重戒: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,这是四重戒,都是感招地狱的苦报。
8 K( ]0 q# h5 Z! U- f. g3 k, ]) N. s& _& ]+ s6 v% a
  菩萨说:五逆四重,我都能救,唯独『盗僧物者』,偷盗僧团里面的物品,『我不能救』。这原因在哪里,我们一定要晓得,真正晓得明白了,就知道菩萨讲这个话不过分。平常我们讲偷盗,这个物有主,物主只有一个人,这个罪很小,你偷得再多,罪都不大。为什么?你将来偿债只还一个人,这个事情好办。如果这是公共设施,公共设施是这个地区的人纳税来设置的,譬如公用电话,你偷盗这个,麻烦大了,因为这个地区的居民都是物主,这个罪重了。将来还债的时候,凡是住在这个地区的人,他曾经纳过税的,你就是偷盗他的,这个罪就重了。假如这个公共设施是国家建设的,那个麻烦就更大,这一国的人都是你的债主。你就是偷一草一木,这一国的人都是债主,这个罪就更重了。「僧物」,那个罪就没办法说了。因为僧是十方常住,它结罪不是我们这个地球上,尽虚空遍法界,只要是出家道场他都有分,所以叫十方常住,那个罪就没完没了。所以菩萨无可奈何,不能救,为什么?物主太多,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物主,算不清的,难在这个地方。虽然这个物很轻微,一针一草,它是僧团的东西,这个罪就非常重。
9 Q+ i7 |0 f6 k, f% X. @# L7 v7 o9 W2 s( \) W
  我们现在要问:「这些事情我们有没有做过?」有意无意很容易犯这个过失,这个罪可麻烦了。因此,佛教我们忏悔,有意做的,我们要忏悔;无意做的,也要忏悔。「忏悔法」就是后不再造,从今而后,我小心谨慎,不犯偷盗戒,这才叫真正忏悔。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念个忏悔偈就完了,那个没有用的,那个有口无心,那个叫「不通忏悔」。/ \/ B( ?& w9 {' i, A' A3 Y. Q

- ^: k/ W+ g; w+ f- D: `. x8 A  同时我们要晓得,现在我们所遇到的,所见到的,这个「僧物」不会像《戒经》里的结罪这么重。原因在哪里?过去我在台北,有一位赵默林老居士,有一天他在功德林餐厅请我吃饭,吃饭的时候就向我提出一桩事情。他说:法师,我很忧虑。我说:你年岁这么大了,念佛也念得不错,你忧虑什么?他说:现在很多人都造阿鼻地狱的罪业,没救怎么办?我说:哪些人?造了什么重罪?他说:五逆罪里的破和合僧。破和合僧决定堕阿鼻地狱。我听了之后,我说:没事,没事,咱们好好的吃东西。他说:怎么了?我说:您老人家学佛很多年了,见过许多道场,你冷静想想,哪一个道场里面住的是和合僧?结果他听了这个话,想了想,笑了一笑。这一个寺庙住两个和尚都会打架,他怎么和合?这不是和合僧。如果是和合僧,这个罪就决定堕阿鼻地狱。六和敬谁做到?六和敬做不到,虽然住在一块儿,不是僧团。当然,说人家是非、破坏人是有罪的,但没那么重。这他才放心,这饭才吃得好消化。
+ a3 \0 v( b! Y0 a- X& w: G
. V  r  P0 W; d" y2 j* ~ 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僧物,偷盗是决定有罪的。我们这个是不是十方僧?不是。十方僧,只要是出家人到这个地方来,一定要接待。我们今天不是哪一个来都接待的。现在很多道场,如果跟他没有相当的关系,一餐饭都不留,这就是后来所谓的「子孙庙」。子孙庙是家庭,师父传给徒弟,一代一代承传的,跟家庭没有两样。这样性质的道场,罪就没有那么重,因为不会结到十方法界去了,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。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才知道僧团之可贵。真正一个和合僧团,这个地方诸佛护念,龙天拥护。不是一个真正僧团,谁来拥护?妖魔鬼怪。他也有很大的势力,也不可以侵犯。我们一般人的福德、智慧、神通都比不上他,他也有很大的势力,但是那个不是佛道场,结罪有差。华聚菩萨讲的这个是真正的和合僧团,这个罪他就没有办法救。4 |4 n, W8 B! n6 L' f

( k, Y/ R$ J1 l1 v. ~5 }  【二十八、常住物,乃至冒渡等,凡有所私,悉名偷盗,罪不可悔。】* b* }& U+ e6 @. e% ]+ K; Y. X

; U. _5 `$ O; b" T! p. p8 W6 G: r  『常住物』。这都是讲真正的僧团,真正的僧团一定要修六和敬,不修六和敬就不是真正的僧团。『乃至冒渡等』,冒渡是什么意思?也是属于偷盗。「冒」是冒充,「渡」是渡河,从前渡河要船,坐那个船有一些可以免费的。他冒充身分也免费了,这一类的就叫偷盗。类似这种情形非常多,譬如用种种巧妙的方法逃税,逃税是偷盗国家的,这个罪很重。应该纳的税一定要纳,如果图一点便宜,偷税,这个罪是非常的重;世间人不晓得,乃至于世间法律也没有范围到这一桩事实,它的事实很少人知道。8 A' m* k, P9 V% g) y. ~1 J7 Z

. L9 n, q0 r6 r4 O; Z& L  『凡有所私,悉名偷盗』。所私,就是你私人占有。僧团的东西,常住的东西,公共设施,你据为己有,这都是偷盗。『罪不可悔』,因为它结罪的范围非常大。由此可知,常住物一定要爱惜。爱惜常住物是真正的修福,那个福报之大,也不可思议,轻易损毁,都有罪过。" s  w2 W/ f4 h3 ^- X

3 N3 v, Q4 h6 _5 i5 }7 `  【二十九、古云:「人非善不交,物非义不取。非财害己,恶语伤人。」世儒尚然,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5-23 18:50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况释子视金玉如瓦砾者乎。】: ~2 K* M( Z6 O. |* x

: J" M- V2 X- f' t- j* Z  『人非善不交』,这是讲你平常结交朋友,跟人家往来,你要有能力辨别善恶。恶人,我们「敬而远之」,尊敬是对的,「远」是不学他,不常常跟他在一起。善人,我们尊敬他,向他学习。『物非义不取』,义就是应该的;别人的东西,不是我应该得到的,决定不取。
) G/ O. [1 }/ f2 U5 y
1 v8 W0 m1 @7 s. W+ X5 j8 P* v  『非财害己』,非财就是非义之财,自己不应该得到的,你去取得,结果是伤害自己,犯偷盗罪。纵然你会钻世间法律的漏洞,逃过了,但逃不出因果,后世的果报不能避免,学佛的人一定要明了。. T0 P3 ?( Y# {* u1 f, h
, ~5 Q" C: F: s
  『恶语伤人』,指恶口,说话粗鲁,伤人之心,跟人家结冤仇。我们常常讲:「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」。听的人误会了,这个都会造成冤冤相报,所以言语要谨慎。《戒经》里面常常劝告我们,不可以戏论,戏论就是开玩笑。开玩笑,有的时候不谨慎,说这些话的时候,人家听到有意就怀恨在心,「你讽刺我,你含沙射影」,他会有这样的想法。我本来没有这个意思,说说玩玩的,哪里晓得他听了之后就怀恨在心。怀恨在心,以后遇到机缘他就会报复,这个东西很麻烦。这个报复有的时候不是这一生,来生多生多劫缠绵不清。所以玩笑都要少开,不要开玩笑。7 |+ H# r( s8 G
6 T( n: Z' Y5 U$ p3 }8 K
  『世儒尚然』,世间读书人都懂得这个道理,对行持、言语,他都谨慎小心。『况释子』,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学佛之人。『视金玉如瓦砾者乎』,出家修道对于这些财物绝对不重视,不把它看在眼里,心心念念存的是道,而不重这些物质。可是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,道场为什么不和?大家都知道六和敬好,为什么做不到?就是因为道场这里头有名有利,争名夺利,这就不和了。为什么会争名夺利?不知道什么叫盗,不相信因果,所以他才敢。他要是真正明了盗,真正相信因果报应,他不敢做,绝对不会做。今天佛教不能振兴,真正的原因在此地。我们好心出家了,希望将来有一个好的结果,这些道理不能不探讨,因果报应的事实不能不相信。我们很冷静的观察,因果报应的事实就在眼前,处处可以见到,怎能不提高警觉!
& k: H6 @  \$ Z/ `; P2 b8 t
: X5 s! x  R( J1 L2 d" J: l  【三十、经云,佛夙生作贫人时曰:吾宁守道,贫贱而死,不为无道,富贵而生。】
9 ~. k/ `+ {% D6 \. Y3 c" B& ]2 u1 R; i1 D& D; i! }
  佛在过去生中也受过贫穷的果报,六道里面的甘苦,他是过来人。我们生生世世也是从这里经过的,我们忘掉了,所谓是隔阴之迷。他说:『吾宁守道,贫贱而死,不为无道,富贵而生。』这就是佛跟众生不一样的地方。他重道,不重世间的富贵。世间富贵不免轮回,换句话说,三恶道就决定有分。我们今天的道就是念佛求生净土,这是佛教导我们的,这个法门在一生当中决定成就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* M0 h' ?9 p2 f

8 U* L7 X' y2 W2 P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佛教网络

GMT+8, 2025-7-4 09:01 , Processed in 0.095500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