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7-5-18 21:19:28
|
显示全部楼层
巴本華品第四.
' s+ d; c5 _6 j! ](二) 原刻作覺.今依麗刻改.5 p( I* Z1 r+ K8 A7 G( o; _
(三) 晉本作死生.勘秦本巴本應作死王.今寫刻倒訛也.次頌末句同.
: U+ h. n/ y" I) I \ I7 x0 \
0 h# W( `7 C! U9 O( b `
" o/ ]7 B' u+ r見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 不覩生死。
6 a) ^# O* H n3 c7 N- Z0 @+ v身病則痿 若華零落 死命來至 如水湍聚。 ! U. l0 W: X' g* `% H$ r7 o
貪欲無厭 消散人念 邪致之財 爲自侵欺。
" h' m; l8 Z' A0 j如蜂集華 不嬈色香 但取味去 仁入聚然。
( f- j/ n3 V/ h4 a' w# p不務觀彼 作與不作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。 ) J5 l# z+ T$ C3 G7 x
如可意華 色好無香 吾語如是 不行無得.
1 o {7 W/ Z$ q( ?/ a5 t; b如可意華 色美且香 吾語有行 必得其福。
$ c) [* n& L. k多作寶華 結(一)步搖綺 廣積德者 所生轉好.
q( P2 J; Q2 q, d! x5 K(二)琦草芳華 不逆風熏 近道敷開 德人(三)逼香.+ A2 V+ k( o. [8 V) h; y% A4 [
栴檀多香 青蓮芳華 雖曰是真 不如戒香. 1 g- Y2 h- ~8 W& v1 P$ }: I
華香氣微 不可謂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勝.
% t% _7 O' h( P- w' ]( D戒具成就 行無放逸 定意度脫 長離魔道。
/ [6 e8 r9 u1 ~ s7 E( g% T) a注: b& U$ V0 l9 }& }3 u" [" m
(一) 原刻作[王*步]瑤.今依麗刻及晉本改.# O2 E, J+ t) w! `9 e* o; B
(二) 秦本此下四章入戒品.- c5 y P6 O4 C: [1 N0 f3 _
(三) 晉本秦本均作徧.
% N" E+ D+ r7 P% d2 q5 b
) c! C4 w- Q) w; y
; {( |: D, K& i2 Z, M4 |如作田溝 近于大道 中生蓮華 香潔可意. 5 B! B7 z7 q, l1 W: ~
有生死然 凡夫處邊 慧者樂出 爲佛弟子。
n% `5 \! d2 J& }(一)闇愚品第十三<(二)二十有一章>
* Z2 G& X: @ A5 E) ~闇愚品者.將以開[目*((业-一)/冡)].故陳其然.欲使闚明。
$ b: \" B+ s! g(三)不寐夜長 疲倦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。
* q4 ?9 H' W( }! z癡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疆 獨而無偶。4 O) [4 x" j$ l5 O: k: p
(四)愚人着數 憂戚久長 與愚居苦 於我由怨。- n6 |, ]" O/ i6 d# a& R% e4 f9 I
有子有財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財., M% L# u& G3 k8 B6 a
(五)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预慮 莫知來變.$ p" {, W- Z) k/ a8 G5 R
愚[目*((业-一)/冡)]愚極 自謂我智 愚而勝智 是謂極愚。
. A7 C6 W4 t. Z% u(六)頑闇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.
/ d5 g+ {8 y# _5 Y) P開達近智 如舌嘗味 雖須臾習 卽解道要.% P% ]& q8 t% [# ]3 | y6 Q- `
注:& g$ e s6 I8 Z8 ^1 w# e1 u
(一) 晉本品第同.巴本愚品第五.餘本缺.8 g3 h& F# L3 b4 w
(二) 依巴本末二章皆六句實止二十章.
" H8 e( J+ j2 @7 Z(三) 秦本此章入無常品.
1 }. p; o# p1 p3 v! [(四) 巴本缺此章.' f) g' \% A3 r, f/ L
(五) 巴本第二八六頌.入道品.秦本次下三章均入無常品.
, o4 Z, ?& H0 c% ?/ ~# V/ A! B9 c k(六) 秦本此下二章入廣衍品., {. c( F. r# `8 E1 \+ [2 y& ~
/ P6 F( M& r6 M6 p( E
& Y1 R) E7 D' Q& ]! s愚人施行 爲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." \* o& U* k+ M
行爲不善 退見悔悋 致涕流面 報由宿習。 5 L/ `1 D4 G& {7 l s- U5 Z* T
行爲德善 進覩歡喜 應來受福 喜笑玩習。5 ~2 G4 ]; P5 d7 @
過罪未熟 愚以恬惔 至其熟時 自受大罪。
2 g, Y2 V u4 p9 Y% G(一)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危地 乃知不善.6 s4 r0 N: s5 n' m o8 {2 F2 C
(二)愚惷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。
* M% h* B5 `2 [- \, z(三)愚好美食 日月滋甚 於十六分 未一思法。
! c5 `( K' N) Q8 n* y愚生念慮 至終無利 自招刀杖 報有印章。
* a2 H* J# B2 R7 e觀處知其愚 不施而廣求 所墮無道智 往往有惡行。
1 d1 T; i" g5 J: @7 s4 Y: y遠道近欲者 爲食在學名 貪倚家居故 多取供異姓。: ?; d3 U: _, s6 t0 b
學莫墮三望 莫作家沙門 貪家違聖教 爲後自匱乏
9 s5 o9 w2 t' g7 S- L8 \此行與愚同 但令欲慢增。 8 M, p8 N. w# I" `- f( z! E+ x
注:0 y& M+ M/ _5 s/ o1 r$ _% F
(一) 巴本缺此章.又晉本此下二章次序互倒.
3 q$ ~) l Y8 a2 K8 _(二) 巴本第一三六頌.入刀杖品.7 a( t' _( ` H5 B; T L+ G* V
(三) 秦本此章入廣衍品.譯文云.從月至其月.愚者用搏食.彼不信於佛.十六不獲一.
& a4 ~) k* Z& R2 \/ T- B
# x; e$ a8 _2 P! I; [6 s6 A+ v* q0 x' ]- J, r
利求之願異 求道意亦異 是以有識者 出爲佛弟子1 b* C( X% A$ P1 \& p2 V
棄愛捨世習 終不墮生死。/ z, r3 o, O# m# f# c4 x. T7 E+ t. S
(一)明哲品第十四<十有七章>% @# b. t$ D. ~* o
明哲品者.學念行者.修福進道.法爲明鏡。
# G+ l' R- d+ n' D$ d6 P深觀善惡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。 7 t" K t/ k3 Y
故世有福 (二)念思紹行 善致其願 福祿轉勝。 0 x5 y" [2 `! Q: v, O
(三)信善作福 積行不厭 信知陰德 久而必彰。+ }( m6 R& i6 b8 {* M( B
常避無義 不親愚人 思從賢友 狎附上士。
, i" u( d, J- E2 e/ d# l喜法臥安 心悅意清 聖人演法 慧常樂行。
3 i2 R6 a! m& g! o, D仁人智者 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間。
4 j |; ]; Q$ T7 Q- t(四)弓工調角 水人調船 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. V" x6 h) X$ l9 L$ J
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譽不傾.; n! M9 B" A4 B: A
注:
( v; R! ]+ ?8 r4 _# l- ]- ~; @(一) 晉本品第同.巴本賢品第六餘本缺.
V4 w5 U& J2 Y6 b4 f(二) 原刻作愚.今依麗刻改.次下不親愚人句同.5 ]0 K- X/ ?: j$ P/ V/ \' b
(三) 巴本缺此章.
, h$ Q9 E7 O J' F* J- Y) W# ^. l- |$ n(四) 秦本此章入水品.
( y! F9 D! B: W
0 @/ X3 I# D. \0 p1 ~9 k) w4 j9 u3 B2 M" E; n# y
(一)譬如深淵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歡然。, o; K, {7 o, t$ r: Y: j+ e
大人(二)體無欲 在所昭然明 雖或遭苦樂 不高現其智.; |; |; d) ]5 P" C% l7 _% L
大賢無世事 不願子財國 常守戒慧道 不貪邪富貴.$ K, Z0 J; `1 J% m& i1 l" ]
(三)智人(四)知動搖 譬如沙中樹 朋友志未強 隨色染其素。
1 A- G" [( O0 \8 ^5 Z0 K. r世皆(五)沒淵 (六)尠剋度岸 如或有人 欲度必奔。
2 E. ]& S) s1 Y誠貪道者 (七)覽受正教 此近彼岸 脫死爲上。 T, u- f# w8 u. {4 m, Q
斷五陰法 靜思智慧 不反入淵 棄倚其明。8 f4 _! j- o! C0 o' y
抑制情欲 絕樂無爲 能自拯濟 使意爲慧。
- y' D7 m2 d- y: o: p5 j* k ?學取正智 意惟正道 一心受諦 不起爲樂
; ]* j5 e6 D" G7 t& p7 ?& c+ k漏盡習除 是得度世。
" `5 q( C" K# n7 |! s `9 T(八)羅漢品第十五<有十章>
/ H& Y8 Q5 u( {) ]: |% {( H' T羅漢品者.(九)言真人性脫欲無着.心不渝變。& ^5 X) D' Q" `" M$ i
注:2 p5 l. ^ |6 I
(一) 秦本此章入水品.! a' i" D! e- s! E
(二) 原刻作禮.今依麗刻及晉本改.
8 N0 V6 _- |8 {% q(三) 巴本缺此章.& ~3 u! t: R' |# C' L- L
(四) 原刻作智.今依麗刻及晉本改.% n- _& }8 H! w: u# c1 F8 _# x1 i
(五) 原刻作度.今依麗刻改.3 u o# ?& }( J: I# a* X
(六) 原刻作解.今依麗刻改.
8 r8 T# X# \7 u, e$ O(七) 原刻作賢.今依麗刻改.
4 R F0 Z O1 h- n: w! Q(八) 晉本品第同.秦本水品第十八.宋本水喻品第十七.巴本羅漢品第七.) k+ o. H! w$ ]; ]
(九) 此字依麗刻加. 9 h; s$ W8 h+ ^) F
7 J1 o* _2 A& R& Z0 q$ i3 G" X$ y( r" @; R" H
去離憂患 脫於一切 縛結已解 冷而無煗。 b/ J% H' d- |* y8 ^
心淨得念 無所貪樂 已度癡淵 如(一)鴈棄池。 + _5 x, F5 M5 O- g, o2 `, O
量腹而食 無所藏積 心空無想 度衆行地" `4 O3 C. i2 [2 i# }: i( r* l
如空中鳥 遠逝無礙。$ j. }$ J R$ t Y/ s
世間習盡 不復仰食 虚心無患 已致脫處 * [9 F. P g3 b! u
譬如飛鳥 暫下輒逝。 1 Q- F2 `8 L$ N6 l- T( f1 O% N
制根從正 如馬調御 捨憍慢習 爲天所敬。
) C4 [$ b! G7 L; c- O不怒如地 不動如山 真人無垢 生死世絕。
, o4 o7 w1 B. o' \1 h' x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. 3 h# x/ R/ ^) _3 M
棄欲無着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 是謂上人.# N8 f: H" Y$ g* \4 k/ n
在聚在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 莫不蒙祐. ( B: ^7 ] Z* Q u1 g" C
彼樂空閑 衆人不能 快哉無(二)望 無所欲求。
4 a. C1 N. V. V9 z) x注:
" j) r) G3 N+ i! [( j(一) 巴本作鵝.
W8 W. h3 g2 g( I(二) 原刻作婬.今依麗刻及巴本改.
' I9 H$ W6 a! B8 f. [
' d) | u! l' g. c |% o+ ^4 o1 W# h" k; n( B$ e) q
(一)述千品第十六<十有六章>
, {+ {' ]5 w7 }+ F述千品者.示學者徑多而不要不如約明。
( s# r) \! [, g) p* J) p) x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.
" C K5 C$ _2 y" A9 H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.
) l" }" C0 v! U; [5 N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。0 K8 }6 r4 V" a, _. F/ _: D
(二)千千爲敵 一夫勝之 未若自勝 爲戰中上。
! r2 O+ e4 q2 ~# t自勝最賢 故曰人雄 護意調身 自損至終。 " m: ^% |* V/ P
雖曰尊天 神魔梵釋 皆莫能勝 自勝之人。2 p; F' T+ |# l
月千反祠 終身不輟 不如須臾 一心念法 % t9 a" D! m1 D) e" I, J, M/ N% h
一念道福 勝彼終身.
$ H3 P2 Q1 f u雖終百歲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