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7-5-18 21:21:20
|
显示全部楼层
見而爲惡 1 X3 a. ]8 Y C0 Z
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.
) t. l! _+ J% @# ^( }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自(四)代 ( i4 f% W; \, o+ B, j- K" C
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。 " R; `0 p5 t( l6 f4 k9 m
自利利人 益而不費 欲知利身 戒聞爲最。. w% v# Y) G* N+ P- x; o* C
如有自愛 欲生天上 敬樂聞法 當念佛教。
0 e$ Z- y! ~8 u- S8 J凡用必豫慮 勿以損所務 如是意日修 事務不失時。7 ?( d: \4 J) e9 U. h
注:* g: a6 y2 t: b; {* h- M
(一) 原刻作後如.今依麗刻及秦本改.晉本作如後.
1 q, t+ ^- x, ]( P(二) 原刻作正.今依麗刻及晉本改.. y6 M/ N0 G# ^ p6 Z
(三) 秦本此頌廣爲二章.入惡行品.
9 c- V% m5 O9 {% ^(四) 原刻作伐.今依麗刻及晉本改.& X# ~: ]1 d- S# d
k* j; A: v! |" h( u- }6 b) t" g1 F! j" v2 q" N5 j. k) i/ t6 U
(一)夫治事之士 能至終成利 真見身應行 如是得所欲。
L5 t2 D4 E5 r; N0 A(二)世俗品第二十一<十有四章>
9 }" M! `, ~+ V" V世俗品者.說世幻夢.當捨浮華勉修道用。
f7 d l) }: e4 Q ^! P6 d(三)如車行道 捨平大塗 從邪徑敗 生折軸憂. & r$ ~0 i4 T! O. w
離法如是 從非法增 愚守至死 亦有折患。
2 x. t$ W1 a- w! P順行正道 勿隨邪業 行法臥安 世世無患。1 E# _; d& F' ~& N, E# U
(四)萬物爲泡 意如野馬 居世若幻 奈何樂此。
, u( {6 b3 t# B4 a( t* j6 N! Z' f若能斷此 伐其樹根 日夜如是 必至于定。
& K$ r# {0 D& M8 a一施如信 如樂之人 或從惱意 以飯食衆) L( `. M1 J2 S$ q: ]
此輩日夜 不得定意。 - I5 }7 a5 `8 Y* v& a `" _
世俗無眼 莫見道真 如少見明 當養善意。
" U \8 w2 P6 M% i) U. Q4 e(五)如鴈將羣 避羅高翔 明人(六)導世 度脫邪衆。 ; M5 X; ^ w- J7 o
注:% M; h. b9 @2 C! n: L
(一) 巴本缺此章.% ?9 {6 x. L( |4 a; Y
(二) 晉本品第同.巴本世間品第十三.僅有三頌文同.餘本缺此品.& R" g! r) q1 E, g+ I
(三) 秦本此二章入放逸品.8 q$ Y; @* c# ~
(四) 原刻作百.今依麗刻改.
4 H4 j3 u, ^- {& \9 g(五) 巴本第一七五頌.又如字原刻作爲.今依麗刻改.
, W, Y) ?6 z3 x5 P(六) 原刻作道.今依麗刻改.
' G; d l$ @0 T# g% E+ H' N/ v
, X/ e5 y O- m$ o; }0 s
世皆有死 三界無安 諸天雖樂 福盡亦喪。2 A4 \$ w# K+ s9 E
觀諸世間 無生不終 欲離生死 當行道真。3 m+ K. c5 h( _0 ]% F
(一)癡覆天下 貪令不見 邪疑却道 苦愚行是。
, j, X) B: v8 `(二)一法脫過 謂妄語人 不免後世 靡惡不更。# }( N& W2 f# A% k: b r
雖多積珍寶 崇高至于天 如是滿世間 不如見道跡.8 M( x, o+ }9 N0 U' [, p" y
不善像如善 愛如似無愛 以苦爲樂像 狂夫爲所(三)致。
`6 y8 j, F. U4 _ p+ d/ X
( W) {( I6 c* [+ t f& o9 w8 P注:
1 o9 h0 y" n1 ^4 q4 k2 ?(一) 巴本第一七四頌.
* P% m1 F' D6 B(二) 巴本第一七六頌. (三) 晉本作滅. [% H f3 u, Q @7 {$ W. X) n" I5 L8 d
7 x& C, k, v- f9 c @6 W
法句經卷上法句經卷下* N7 ^. J; V* s1 P5 [: l' h
7 \; w( n/ [' p U- g' o; z
尊者法救撰
; h c. m3 _" e. E- i$ {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6 p! `# w, l% p! e
(一)述佛品第二十二<二十有一章>
) s; O5 \$ B. ^ z; R述佛品者.道佛神德無不利度明爲世則。6 d3 T6 q2 [9 @! r7 }
己勝不受惡 一切勝世間 叡智廓無疆 開[目*((业-一)/冡)](二)令入道。4 W! S! e9 `+ N8 e% I+ y2 H
決網無罣礙 愛盡無所積 佛意深無極 未踐迹令踐。" g% S. h" g) Z$ G4 h
勇健立一心 出家日夜滅 根斷無欲意 學正念清明。
+ s" @) E9 J; _% l' [(三)見諦諍無穢 已渡五道淵 佛出照世間 爲除衆憂苦.' c& A, w2 d; ~1 N% F! z7 G3 a
(四)得生人道難 生夀亦難得 世間有佛難 佛法難得聞。
: o- V7 ?8 `/ K(五)我旣無師保 亦獨無伴侶 積一行得佛 自然通聖道。
# J1 C" U4 i3 B, x0 c% _; L船師能渡水 精進爲橋梁 人以種姓繫 度者爲健雄。$ a! Q# Y$ z+ |. }6 F, T
注:
) a A$ p! F: N# l& z(一) 晉本品第同.秦本如來品第二十二.宋本如來品第二十一.巴本佛品第十四.9 G4 O! \( V) ^, {0 `
(二) 秦本云我爲勝.
" Y2 C0 F g- n6 U- U(三) 巴本第一九五頌.次在後.& l, V g. }- v! q5 z
(四) 巴本第一八二頌.; c% I6 T+ V* e3 j* d
(五) 晉本此上有一頌云.八正覺自得.無離無所染.愛盡破欲綱.自然無師受.巴本缺次三章.: D! r% @* ?2 F
$ d* J% T% J. ?( D. }
" ~9 |1 ^3 d Z- L& R! g2 I& l
壞惡度爲佛 止地爲梵志 除饉爲學法 斷種爲弟子。" n$ @; Z" Y, O/ B+ ?
(一)觀行忍第一 佛說泥洹最 捨罪作沙門 無嬈害於彼。7 C& u/ H$ f+ p9 f0 d
(二)不嬈亦不惱 如戒一切持 少食捨身貪 有行幽隱處+ }* A5 V! x* q4 m( S$ p# x3 P, g. w
意諦以有黠 是能奉佛教。
3 O' j+ `' P! r' P# k(三)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。
% W: h6 i5 }* Z1 ^( a(四)佛爲尊貴 斷漏無婬 (五)諸釋中雄 一羣從心。 ( i- L: V/ f8 j$ t4 M
快哉福報 所願皆成 敏於上寂 自致泥洹。- b5 p3 J E0 d( |7 a3 K5 t
或多自歸 山川樹神 廟立圖像 祭祀求福。3 S2 l1 n$ T( m
自歸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來 度我衆苦。
' [8 C- `# }4 T2 I5 j如有自歸 佛法聖衆 道德四諦 必見正慧。
" R6 L9 M' { g" c, W7 ^生死極苦 從諦得度 度世八道 斯除衆苦。- {, J3 D _( k) T. p9 y: r
自歸三尊 最吉最上 唯獨有是 度一切苦。 P& O) m' @1 e9 ~& F' o0 e. I
注:
6 ~7 W" P \$ X1 X0 S- O0 s2 Z(一) 巴本第一八四頌.9 j" X% t3 L- X I+ r) M
(二) 巴本第一八五頌.
9 d7 r8 ?% N+ J' i4 x(三) 秦本此章入惡行品.& N. x( @* b2 X% r; [! E y
(四) 巴本缺次二章.又秦本此句云.我爲世尊.! S* [, D, `) q m- c; q' Q& I1 I
(五) 秦本此句云.諸天世人.1 I' O2 x. b/ |3 S' C b4 u/ r. p" J
+ N# Y* {. ?1 S& P
) ]) p. Z% {$ M! X士如中正 志道不慳 利哉斯人 自歸佛者。
' P# {) w) d/ s7 K! b明人難值 亦不比有 其所生處 族親蒙慶。
( {+ f c u: X8 x3 ^9 C(一)諸佛興快 (二)說經道快 衆聚和快 和則常安。) _9 t9 y% T+ Y# \' u1 |
(三)安寧品第二十三<十有四章>2 v. Z+ u; i5 }7 o
安寧品者.差次安危去惡卽善快而不墮。
0 \: A) {( C S我生已安 不愠於怨 衆人有怨 我行無怨.
" u' o! o6 o2 y$ @7 r& f我生已安 不病於病 衆人有病 我行無病. * r D* ]/ k& H2 R. y2 F) l: ~
我生已安 不慼於憂 衆人有憂 我行無憂.
: T9 F8 c( B* x我生已安 清淨無爲 以樂爲食 如光音天.
$ n, n" R4 s" ]" u) u(四)我生已安 澹泊無事 彌薪團火 安能燒我。
+ U! T$ g) o2 r4 [% U勝則生怨 負則自鄙 去勝負心 無諍自安。: w; u& N( `8 u, f3 n! A. L( M0 x
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.
' [. Q3 ^6 R$ `/ D注:
+ W2 E/ G* B% A' i2 h; ?(一) 秦本此章入樂品.
: r1 [' l m! d. K) F: V(二) 秦本此二句云.說法堪受樂.衆僧和亦樂.4 Q# F5 q3 [* h
(三) 晉本品第同.秦本樂品第三十一.巴本安樂品第十五.宋本缺.6 i1 L% M) L0 D S, W
(四) 巴本缺此章.
2 f r: o h8 {) M2 o2 [. t, q
7 v# J* E# N% E! _3 Z0 W
% I0 i) j; i4 k3 w% G(一)無樂小樂 小辯小慧 觀求大者 乃獲大安. 4 E. R, H" U C! ^6 y2 B/ }
我爲世尊 長解無憂 正度三有 獨降衆魔。1 C/ c, r* z' K) F$ n7 g7 z/ \
(二)見聖人快 得依附快 得離愚人 爲善獨快。
0 q) V% B3 R7 ^! c6 A; ~守正道快 巧說法快 與世無諍 戒具常快。, M. J n$ A. [1 H
(三)依賢居快 如親親會 (四)近仁智者 多聞高遠。9 S5 v% N5 M3 N
夀命鮮少 而棄世多 學當取要 令至老安。# X1 U, e9 {3 L1 O6 f4 _9 z) I
(五)諸欲得甘露 棄欲滅諦快 欲度生死苦 當服甘露味。$ `( _8 z0 r- q5 ]$ c
(六)好喜品第二十四<十有二章>
5 r x6 O5 \9 i' J3 w6 _好喜品者.禁人多喜能不貪欲則無憂患。' a( }7 L1 X+ H; y9 P2 Y' x
違道則自順 順道則自違 捨義取所好 是爲順愛欲。+ r$ f8 r% E6 D/ W) _4 v% H5 y
不當趣所愛 亦莫有不愛 愛之不見憂 不愛見亦憂。+ Z: _! N- }1 v
是以莫造(七)愛 愛憎惡所由 已除给縛者 無憂無所憎。2 q4 l* P5 y7 o, K' O$ K9 Z9 ^
注:: k7 a; d$ K }, U m5 r4 q" G' t ]
(一) 巴本缺次二章.
# ?$ P! E% I, W& V$ K b(二) 秦本此頌云.得覩諸聖樂.同會亦復樂.不與愚從事.畢故永以樂.
( O( @) V ^+ X. M" m* A(三) 巴本缺此半頌.
& H* W$ I# o; ?(四) 巴本此二句連下爲第二O七頌.
6 I( l0 k" q9 Z( |: p(五) 巴本第二O四頌.在前出.1 ~, d( n$ T' v+ h5 w0 ^' D
(六) 晉本品第同.秦本念品第六.宋本愛樂品第五.巴本愛品第十六.
( }* ^4 R# u5 {: M(七) 秦本作念.此章末句云無念無不念.
/ L9 W6 L7 K8 _6 [8 k
# J) i3 e" i5 {* ~+ ?( Q( O/ [% P* K& x' d: Y4 r6 v
(一)愛喜生憂 愛喜生畏 無所愛喜 何憂何畏. ( q5 }$ F: y, ?* Z" \' F$ S: F
好樂生憂 好樂生畏 無所好樂 何憂何畏.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