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7-5-18 20:07:44
|
显示全部楼层
旁人帮不上忙。. _6 r7 T6 h& [9 N( X0 [* K
- a4 x# q5 \! z% F* l7 D( G: p8 q
7 ~( l3 f) {4 M- t2 h4 \3 w" B% i. b- D+ d
阿弥陀佛为我们创立一个很好的修学道扬,其最大长处是无量寿,有足够的时间修学,又有最好的老师十方诸佛,并与各位法身大士作同学,人事环境最美满,物质环境更甭说了。在这个娑婆世界要辛苦工作,拖家带眷,烦恼无边。在西方世界,物质享受超过了他化自在天。修行人不必断惑证真,只要把妄念打掉就行了,也不要求一心不乱,愈求心愈乱,只要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就成功了。所有名词术语都是为了说法方便而用的。佛经中很多术语不易了解,如佛说离与即是一桩事,又说空与有也是一桩事,要我们用不执著的心去对待一切境界,心就平等了,一切现象样样清楚,但不执著。执著就不平等,不平等就造业。万法一如,万法平等,以无分别心面对生活环境就对了。4 o1 P' R! g, `& v" S
- W- J8 N) ` L
) [- ^! W4 E& S% c; C3 ^
; J4 k. K* ~& g& y《往生论》上有一段文:‘庄严佛土功德成就,庄严佛、菩萨,功德成就,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。略说入一法句故;一法句者,谓清净句。清净句者,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。’庄严佛土是集十方世界一切究竟圆满美好之大成,给我们一个修行的环境。此段文句之重点即是一法句,其意义即清净句,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;清净心起作用即是真实智慧。古大德说,环境很重要,一定要有一个清净道场,在这裹修行定有成就。古人多在深山建道场,目的在远离红尘。现在交通方便,天下名山也都变为游览观光区。再加上电视广播、报纸杂志,更加严重污染,谈何修行。处在现在这个时代,应当尽可能保持心之清净,心清净即真实智慧。一切万法都是自己,这话实在难懂。以作梦论,梦境中之山川人物是自己变现的,尽虚空偏法界都是自己入了这个境界变出来的。
! n* C/ ^4 M; c$ g: b/ }3 \" V
+ m7 \: C' M0 G2 o 1 J1 m2 `+ R3 j, v; y
6 K z( ]' {# v! r
慈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爱心,但凡夫讲的爱有感情有执著在里边,不是真爱,是虚情假意,它会变的,慈悲是永远不变的。
& x; s$ b: C! c2 t" o- ?
, ~ h$ e: l/ D; l5 w( d+ R
5 H+ c3 G5 D7 W+ G! l* j g3 R8 H) |1 f, j( b9 t% d1 Z- j
《弥陀要解》云:‘实相无二,亦无不二,是故举体作依作正,作法作报,作自作他,乃至能说所说,能度所度,能信所信,能愿所愿,能待所持,能生所生,能赞所赞,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。’实相无二,亦无不二,这两句话理与事非常之深。实相无二,亦无不二,二与不二,同前面讲的空有一样,是一不是二。无二即前面讲的一,一就是真心,无二也是真心。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是由一个真理生出来的,就是真心自性,是能变的,不二是多,是所变的。一切万事万法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。能作梦的心是一,而梦境不同是二,能作梦的心是一个,所以说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。一个从能上说,一个从所上说,一个从体上说,一个从相上说。本体是自己的真心本性,整个宇宙都是自心本性变现出来的。西方世界亦不例外,举体就是真心自性。作依作正,依报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,正报是我们自己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作法作报,法是法身,报是报身。作自作他,自是自己,他是西方有阿弥陀佛与无量菩萨。能说所说,能说是这部经第六章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,其他是释迦牟尼佛说的;所说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。能度所度,能度是这个法门,所度是六道浊恶众生。能信所信,能信是我们自己的信心,所信是诸佛的教诲,西方世界的事实真相。能愿所愿,能愿是我们自己发愿求生,所愿是我们希望到达西方世界见到阿弥陀佛,参与诸上善人的法会。能持所持,持是受持,能持是我们信愿持名,所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圣号,这是修行的关键。能生所生是讲极乐世界。能赞所赞是讲一切诸佛如来。换句话说,尽虚空遍法界,森罗万象,统统是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,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。
$ o+ F k( J4 S, r3 l
% P7 Q9 C# y9 m5 `9 X4 p, F
/ e; c k5 I& g% h+ J: p/ v# w/ w+ n' b: @
本经云:‘开化显示真实之际。欲拯群萌,惠以真实之利。住真实慧,勇猛精进,一向专志庄严妙土。’佛在一切经典中说三个真实不常见。第一句是把宇宙人生之真相告诉我们。第二句是佛的愿望,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,给予最真实的利益,即介绍这部《无量寿经》。第三句是叫接受佛的教训,真诚发愿,信受奉行。本经所说三种真实乃是住真实慧,也就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$ T; c1 b$ l! d9 V; \ f
7 H3 X7 v L% C# ~! J! K5 x2 {6 U
" d4 L# e" @7 t& b# a8 A
+ O1 j! S7 I' i! `2 p4 n6 x三、一经宗趣
) p& t7 ?0 a% i2 I N
3 {8 H6 E* R3 r- U7 v# n# [. N + B9 _& q2 o* _" C0 M3 T, _9 w6 @
4 p, G8 L! q: \* K3 W宗谓宗旨,又修行之要径也。趣者趣向,归趣也。体是理,宗是行。前面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这部经,根据他亲眼所见的无量佛刹中最殊胜圆满的真实状况介绍给我们,不是佛的推想假设。我们听了之后,心向往之。这一章中是给我们说明修行之纲领与原则。趣是目标,一般人纵然对前面道理不太深解义趣,果能依此方法修行,均可达到目的。还有一类善根深厚者,不懂真理,闻而生信,依教奉行,亦可得度。
! }3 W; m5 i: x( U- ?+ h# j" w, S3 Q2 H8 @# i4 C$ Q
0 E- u, Z3 o# O' k$ }2 y1 |
, z5 G( a u& X' R4 f
本经以‘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’为宗,以‘圆生四土,迳登不退’为趣。‘圆’是圆融,无先后次第,只要一生到西方,即可圆成佛道。我们虽然是凡夫,生到凡圣同居土之后,同时其他诸土亦皆圆满,所谓一生一切生,且能圆证三不退。这种利益,十方世界找不到的,故称第一殊胜。说到求生净土的方法,要‘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’无论上中下三辈往生均须发菩提心,此是以四十八愿中第十八、十九两愿为依据,其接引对象,上至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均包括在内。修学方法往生西方之因则相同。一切诸佛世界都不平等,其所修的因很杂,唯有西方极乐世界平等,因为都是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为因;因相同,果报亦同。虽有三辈九品,而其神通道力、依正庄严都是一样。一切物质享受也与阿弥陀佛相同。古大德曾说过,四十八愿最重要的一愿是第十八愿,教我们念阿弥陀佛,十念必生。十念有两个说法:临终十念。早晚十念,十念是尽一口气念,不管念佛号多少,念十口气,必须有恒。定课一天不间断即合乎专念。平常念叫散课,早晚念叫定课。观全经大义,深深体会到古大德卓越的见解,如不把这种事实搞清楚,就不会死心塌地的执持名号。但是知道这种事实真相的人太少了。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法门,切不可轻于放过,一生中决定有成就。
' N3 O- ]$ p6 f+ P, S4 U' ~$ G# X1 V6 U/ G0 _; o5 K5 u" _
3 ]$ N. [/ u* K) m" W% K4 f
) a, P7 Z, ^% ?2 `) n
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帮助阿弥陀佛,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等于一所大学,阿弥陀佛是校长,十方诸佛要成就弥陀大愿,在十方世界招生,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