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选摘自《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》* ?: Q; G2 g4 e: Z9 N3 q( H5 K
( E0 E; y% Y/ f* q* w# Q- Y( N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一卷)
# _9 w$ c7 l& F2 P7 D8 x! e8 K) x" A% x4 g9 H+ E2 | t- D1 x
: v7 g; _+ c8 W9 p- a7 U/ n* k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一卷)
; V; R+ A" A- k! v2 A5 |* l, b# F净公上人讲述
; } I" ^( O6 e7 l/ {$ u, m5 p中国深圳凤凰卫视+ Q6 {, ]3 d" o6 x! h* b( _& N
(此讲录出自净公上人专集文字讲堂)
# b) O; i( \; ]9 i K各位同学,大家好!今天我们能够在凤凰卫视的摄影棚跟大家见面,来谈谈《了凡四训》。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六岁,刚刚接触佛法,第一本念的书;它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,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。这部书,我对它非常爱好,也常常读诵,也讲过不少遍。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,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,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。6 R% u7 X" q- g9 Z3 T: d( t
了凡先生姓袁,他的名字叫黄,红黄蓝白黑的黄,字坤仪,他是当时江南吴江县人。他生于明世宗(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)嘉靖十四年,公元一五三五年。这样子,诸位就比较有清晰的概念,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。《了凡四训》后面附有一篇文章,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》,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门功课。俞净意生于嘉靖四年,大了凡先生十岁。他们曾经在丁丑年,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进士,那一年他是四十三岁,俞净意先生五十三岁,他们两个同科。俞净意考取,了凡先生没有考取。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,他五十二岁才考取进士。我们从他一生传记里面来观察,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,不是那么容易。特别是早年,前二十年很辛苦;到了晚年,功夫成熟了,断恶修善是愈来愈容易。我们来看本文:$ R H# Y* B) {$ \
【余童年丧父】
3 P0 q$ k& |9 ?3 X! f/ W$ u“余”是了凡先生自称。“童年”,童子的时候。根据‘立命之学’来看,我们晓得,他丧父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。怎么知道?因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岁,所以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。
. P" _9 y) D, ~" d3 S【老母命弃举业学医】$ Z* s) I. I2 U% Y, \% A! t8 x
“举业”,就是读书求取功名。他的母亲告诉他,不必去念书求取功名,劝他学医。% T X0 H6 @0 s/ J. D4 Q
【谓可以养生,可以济人。】" I8 _- B7 i; k- g! M% R. D
学医有好处,可以养活自己,也可以救济一些病苦之人。
8 ?( t1 }. b8 Y( G6 x d; D【且习一艺以成名,尔父夙心也。】
0 I9 [1 I$ i j/ a, g如果你真的把医学学好了,将来能成为名医,这是你父亲对你的一个愿望。
+ y' J3 W2 I. `) v- ]【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,修髯伟貌,飘飘若仙,余敬礼之。】
- [7 @& |0 y3 q0 y; s以后,“后”是他十五岁那一年,公元一五四九年。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,“修髯伟貌”,修髯是胡须很长,相貌非常魁梧。“飘飘若仙”,不像是凡人的样子。他看到之后,对他非常礼敬。由此可知,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,虽然年纪轻轻十五岁,处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规矩,这才能讨人欢喜,逗人喜爱。( Z" t1 v; t( b3 ]8 @: d
【语余曰】
) ]; }( `. S* j: U这个老人告诉他。6 D2 P& y4 k+ N( @( H
【子仕路中人也】
8 g' }1 u5 m7 H5 j+ P( I% @这个老人好像是会看相的,一看到,你是个作官的命。9 q9 c8 ?! d s; h( ~5 u
【明年即进学】# s6 P$ V$ M# t. N. i
“进学”,就是明年你就会考取秀才。/ Y7 c9 P/ Z, z: B. c& L; P
【何不读书】6 y+ h' Z+ C2 s+ l+ t- T( s6 S
为什么不读书?你到处在外面游荡,为什么不读书?9 y9 [# ]# D% d
【余告以故】4 Z9 p+ ?* x# x' [
他就把他母亲教导他,不要念书,去学医。他在外面游荡,可能是在采药。因为十五岁学医,那一定是学徒;或者跟著大夫,或者跟药店里面作学徒,这都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。所以他把缘故告诉道长。# O! ]8 H5 \) }+ Z- z ^$ p
【并叩老者姓氏里居】
3 n% [, q9 S9 ]7 O4 ^向老人请教贵姓,从哪里来的?+ N& R- g. E% j k
【曰:吾姓孔,云南人也。】4 T+ L0 W8 x' t J; m' d# l, ]; |
这老人告诉他,他姓孔,他是云南人。; o+ A3 ^2 C( D0 V. i. I( V' ^3 `
【得邵子皇极数正传】5 P Z; ?' I+ y; g5 v9 |6 h4 ^
邵康节的《皇极数正传》,现在《四库全书》里头还收著有。我曾经去翻了一翻,实在说看不懂,完全是属于高等的数学。这个书里头不但是可以讲一个人的命运,讲国家的命运,讲世界的命运,完全是从《易经》卦数里面来断定。
: J: @+ F* T# [. ?7 E/ A【数该传汝】
% v" T: h1 ~# d; `. u. j+ k9 P从定数上来讲,我应该传给你。这个老者第一次跟他见面,怎么知道能传给他?这里头就有大学问。这一种学问,跟佛门宗门教下祖师大德传道,非常类似。
9 d/ N1 s1 ]2 H5 b【余引之归】
6 b4 k" y- m) H" @2 h7 G0 P了凡先生就引导这个老人回家,看他的母亲,告诉他的母亲。
; ^6 Z8 {" ^( F D K【母曰:善待之。试其数,纤悉皆验。】
9 J1 @6 [. r+ z |. ^! ~母亲说:好好招待他。试验试验他算得灵不灵?结果一试验,他算得果然灵。
8 {$ n8 |: R) F/ g- m2 T【余遂起读书之念】
9 E" D5 A3 r/ z- J% ~从这个地方,他对老者给他推算,他有信心了,这样又生起读书的念头。
! v9 B1 R8 ~/ ^1 A【谋之表兄沈称】3 z3 {% c8 D$ w9 h6 p
跟他的表兄商量。6 W5 C1 r; V. t
【言:郁海谷先生,在沈友夫家开馆,我送汝寄学甚便。余遂礼郁为师。】
1 p- x+ y( d6 k9 Q5 K2 ^8 O, X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郁海谷先生那里,郁海谷在那里教私塾,“开馆”就是教私塾,他把他送到那里去寄学。了凡先生就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。7 x( s! R6 F& C* y6 l4 ?- r& m l5 t
【孔为余起数,县考童生当十四名,府考七十一名,提学考第九名。】
. H9 A. @) N7 f- L孔先生替他推算,他说:你明年到县里面去考秀才,县考是十四名,府考是七十一名,提学考第九名。提学是省考。那个时候考秀才要通过这三关。
% @! N& a/ H, {2 C2 G【明年赴考,三处名数皆合。】: k$ W; |( i/ q5 j w$ |! P1 [, o
明年去考,明年是十六岁。十六岁去考的时候,果然考取了,而且名数完全相合。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错,相当高明,他不是江湖术士,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,中国也讲命理专家。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% T/ m3 j, Y1 Z% }: n: O: u! s
【复为卜终身休咎】
) R2 F. M: z% k. B7 N! \+ M既然这样灵验,请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,吉凶祸福。
4 g& w6 e2 p! S- S【言:某年考第几名,某年当补廪。】1 U! s- v! I8 l3 ]
“廪”,也是秀才里面一个等级,相当于我们现在讲公费学生。廪是廪米,它的名额是有一定的,必须要有缺,出缺。秀才里面考试名次最高的,再递补上去,补禀。
: [4 k3 p2 x( L. E( r! h% A【某年当贡】+ M. o2 R5 z7 I' A" V6 ~, Z
贡生比廪生又要高一等,都还是秀才。秀才里头分很多等级,以贡生为最高,廪生为其次。- N2 D2 @& A5 o# C
【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】
; T J. F3 I0 F1 J% b你当了贡生之后,某年,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去读书。所以那个时候入太学,太学就是国家办的大学。古时候只有一个,叫国子监。太学都是设在首都,设在京城。明朝时候有两个国子监,这什么原因?明太祖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,所以南京有国子监。以后到成祖,成祖迁都到北京,所以北京也有个国子监。明朝国家办的大学就变成两个,这个常识我们要懂。贡生以上,才有资格到国子监去读书。这是贡后某一年,你会当选四川一位县长,“大尹”是县长。
; F6 G1 \ b& \' r【在任三年半,即宜告归。】
. o, b$ F5 g- n4 u4 {1 O0 G! D你在任三年半,你就要告老还乡。为什么?! [. f; w3 G4 X: b' q2 a8 L1 _
【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】& O& J5 A# x/ p, l
算得这么准确。
; @" K# G5 {* W5 u5 |/ i【当终于正寝】
7 t2 o$ C& I( ^你寿终正寝,你的寿命到了。
/ t- L; U. I9 K1 o【惜无子】5 M. @, s/ ?3 L# d
你命里头没有儿子。1 z- n5 V/ ^2 j! T
【余备录而谨记之】* m& t' ^- D3 |- C d
“备录”,一桩一桩的,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