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7-4-22 15:14:14
|
显示全部楼层
& Y- ^) i' `/ z( N* R$ M
) e/ Y5 k2 J1 C$ Y O7 L+ V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
& U$ N/ `$ b$ h( N, {8 D ! A! J; [! u' S- f
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; t) {4 C' W/ k* J; ~
7 n8 r: D) h+ D& B: B& w- T' C7 r
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' Q2 i0 y( L1 \7 C: }7 z' ~
# V9 G6 e& I/ |- m4 O6 Z2 y) Y, j
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
# }2 E* Q% a1 {9 f
4 x6 \% E6 b0 ~* ^" y* x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
/ k8 l0 d1 s. @% s2 b6 ` / ]8 F/ A8 j8 r2 y9 ~
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
: j9 D/ s3 K3 M4 z' f0 |
5 \3 i# n+ a+ |9 |% K/ h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
% J$ J5 x7 A1 K+ m; E+ d / t/ @0 I1 o- x7 |
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
: d9 o2 J& q4 N& J % k, s% e* U- S e( f0 a" o
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+ o1 y9 a4 q3 u9 A2 Z6 r
: ^0 e+ ]4 E5 x# W$ L
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% L/ ]! S& ?1 F; z
/ u! T' r/ Y' l, O2 i 【信】 ' I ~( @& x9 P8 }
1 p P$ F2 }9 V* K5 J# q$ @9 W
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
3 G5 Q, L7 m. p3 N" }
7 v& u$ x& J+ ]# |, q6 a6 E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
0 ?( c# V* J; `3 w- q+ R& S) R
- Q1 g! P; q" F" g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
) i% L( a" L2 @8 N- c
! V2 ~5 u6 [4 G2 k0 v" I, u4 D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* v, e8 D x! @: w
6 N, H) V* F3 F' a; B B
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
5 ~2 T" D6 u8 w) y, e7 a ! W: t; a& d7 o4 i- d8 H
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
8 N3 [0 O6 E6 A: M 8 k) z: r! H0 J& C
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
9 H Y5 T: Z* P4 K
* l* b7 l& z0 `# p2 o' r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$ t" l( ]6 X' F+ X1 K+ n7 Q
1 P2 G# _7 }8 _6 Z8 o* o$ R3 F
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) o) ` A) |) s* I7 @5 G
+ {8 h4 S3 p& h) ~# T
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1 L4 i, @1 }" ?
5 m" s/ p+ G/ o& p
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
" ?4 _/ E/ g9 N$ G T% f+ A8 ~; S
* z8 v4 x" i0 M1 v4 B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
7 [- P5 M- R( b/ }; D) A! O; w
6 h: ?6 O% J$ d- ^5 Q9 Y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2 ^/ p4 o/ }# h6 [6 g
7 X7 ~5 u+ b! E3 d' y3 ^' I" P* y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
3 y. P5 w4 i w0 \6 Z- V+ T
: M! e1 m) K2 C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/ |* N j3 }) ?" {
' q2 M" X) d& F& W7 T7 O0 N6 `' e
【泛爱众】 9 W3 M/ J/ | ^- F( O$ H; H
) ]% }2 ]! J; v: N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
% A( \' W( r. M$ R, j3 D, N
2 K: q; j" I+ t$ `( W T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
/ G1 T3 S4 p' D/ E; I/ f ( X. _* j' y8 E- Z) o
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
4 k! K/ @. J: f 5 \5 j4 C7 Q4 T+ Z2 O* D
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" s" ^) o1 \( ?+ _- W
; G( t0 }. M- G9 ^8 J" v G# b9 {
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
& t" P7 U5 r4 U' e7 f ) h1 M8 R* _4 l, u
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* }4 ^# Y; M5 L+ f! T
^. p6 x$ F# E/ c7 W
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6 h, ?- N8 E+ h1 U, ?$ G% A
2 Q/ z2 A/ B. P& C, X1 k
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
3 _6 Z* _. M3 e* J# U
0 D% U5 C! U+ P8 m' L. B* F2 N( ~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; O: C8 H& Y# f7 ^1 y+ f
5 e- ^: V7 k3 w4 A- O7 C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
1 u+ L, {* p: q5 o. |2 R8 P / u; j! [1 Q1 @; R. W5 ], n
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) J% S5 n4 J( Y
' B9 R* [+ t. l# A) i e3 Q9 E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
" g# {$ P& M K+ P; o7 F
( O! u8 R+ U5 _' e. | 恩欲报 怨欲忘 抱怨短 报恩长 9 A: c% F+ j* W& I
" c/ E" ^9 N+ D& p; c4 `
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
- ^' I, J. t7 X' [. N; x# o+ \
" ]) p4 a9 Q! F9 A1 S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
% V& _' z2 K( ?+ D 8 `8 ]/ p7 ?0 f ~6 ~2 K
【亲 仁】 5 o2 L6 h. z6 i' F' p
1 O% ^0 B" [2 s) U6 m
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
8 A! y E7 x' X % g& }3 v* b8 T) d. W
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
. f4 O6 c0 i0 D4 V# j - d* y! @# y3 u" X4 E- f& m5 y
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
* f) N5 j; F! e/ v _ s# ?/ ]4 [) h9 a3 Z3 J
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- i6 ^5 o6 R) E' F
9 {% ], d" Z- j, N
【余力学文】 X+ l: T. m: U2 w
. B. V2 z8 R8 h3 O8 g9 F \; Y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' S9 `( V. u# C
) H4 p; S+ h; X+ l
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
& S5 `, J. o8 x% o+ Z , @) S8 _ t6 R" v: R% P
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: P W8 ?5 a/ M8 J) [% ?% b# k
7 E, s% M' s" T8 z9 |$ b( p9 I
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
+ @2 H, y1 x' m/ A
) x" s# I' M6 ]0 o9 F9 K6 x+ W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
% G" b; G# l% E7 `& N
, ]) ~) Z* Q1 g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
4 C9 H7 d$ x' c& ^- O1 \ ) N, Q. e. p/ I6 r+ g6 l
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$ s! T' a U1 ]9 o4 p7 M! n( m! I* C7 }, M
- n7 \( h" N9 L) i5 C+ W$ P
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3 h4 L* m6 ^ W0 h( S- h7 ~
$ o, _8 y# C6 Q9 I5 i" n; s3 B) l; `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3 J$ D; ]9 } P; c" @: ?
. x4 p$ {, ~2 i. i9 ~ S7 {! @
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
R( H9 t" ?- o! f- _6 `3 B; I* }: C
. |' p* V9 f% y$ G5 {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
4 ^ O( J* r7 L* ^8 L7 _/ ^$ c" a
2 U7 \9 c! [' K; K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! V: N6 b" m" P' r+ f6 Y
* s( |- I. P, ~$ M* @4 I
总 叙 , q" ]# V% u8 a
/ r+ S9 _& b6 |) F5 P 【弟子规,圣人训,首孝弟,次谨信,泛爱众,而亲仁,有余力,则学文。】
6 f+ p: g, q) z8 x T* ?6 H6 `
+ s. I8 o4 N& u& ~6 r2 X 这个总叙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第六条,孔老夫子教导弟子的科目。《论语》是孔老夫子的言行,它所记载的都是孔老夫子这位至圣先师每日的生活行持,所以《弟子规》是圣人训,是孔老夫子这位圣人对我们的训导。《弟子规》不是规定这些我们必须得做,它是圣人从自性中流出来的教诲,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性德。不是外面给我们加上的,是我们本有的,是圣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证得的,然后把它说出来。 3 }4 z* i& @' m5 p& W
2 q) f; X' \ L" F9 m
佛在《金刚经》里经常提到,“如来无有法可说”,意思就是佛没有说什么法。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,为什么佛却说自己没有说法呢?这是因为,他所说的都是我们本来具有的,没有给我们再加一个新的法,所以他无有说法。《弟子规》也是这样,圣人虽然说了《弟子规》,也是我们本来具有的,不是给我们外加的。有了这样的一种理念,学习《弟子规》我们就应该有信心了,相信自己,《弟子规》所说的每一条都能做到,因为是本有的,所以当然就能做到。本有的性德无量无边,说起来可是无量劫也说不尽,但是圣人用归纳的方法归纳了七条。 9 z' _! ` C+ N' z5 ?3 K
6 \2 P0 d% r- F: n4 | “首孝弟,次谨信”。第一是孝,孝是《弟子规》圣人之训的根本,孔老夫子在《孝经》中说,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”,所以“孝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。它是所有圣人教育的起点。所以,《弟子规》就得先说孝。 5 {. p, H/ v' Y7 M6 i# H5 M E! M
- `* _' r: s# G3 z2 B 孝是一种什么观念呢?就是父母跟我一体,父子有亲。有了这种孝的观念,自然就能做出孝行来。当然了,这个孝要扩而展之,不仅父母跟儿女是一体,老师呢?古人讲:一日为师、终身为父。老师跟我也是一体。佛经里讲,一切男人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,我一样看待。你有这种观念,这就是普贤菩萨。普贤菩萨就是这么看待的,他认为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父母,他供养众生如同供养诸佛如来。修普贤行就能成佛道。所以,恩师曾经说,整个佛法的修学就是孝道的落实。既是涵盖圆满的佛道,又是一切德行的根本。那么教学又得从这里开始教起,所以这个孝非常重要。 ; B+ v* |! [! x8 k
7 z: g( s. \3 M! }+ v, L/ l+ z 悌就是恭敬的观念。由于孝心表现出来就是恭敬,首先对父母恭敬,扩展出来,一切长辈我们也要恭敬,一切众生我们也要恭敬。所以悌是无方大用,一切恭敬,这是悌的本意,这也是普贤菩萨,所以普贤菩萨讲第一条,礼敬诸佛。礼敬诸佛就是孝道的落实,所以悌从哪里来?礼敬就是悌,悌是从孝而产生的。从这个角度,我们可以体会到,《弟子规》所说的,其实可以通华严境界了。 # f5 Z6 h2 e! Z1 v$ k- P% z3 V
# n$ S& K9 G4 a2 a+ Q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