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6-11-26 09:26:20
|
显示全部楼层
一、孝亲友爱
续-《一、孝亲友爱》' V l# X& x0 X# J$ b' N
2 c; W, l" F" ?) l# ]3 t
摘自《动物的人性光辉:《物犹如此》白话选译》0 W% i- t, c/ C# k
鹤子点评说:孟子曾说过:“人们若是见到自己的父母暴尸野外,被狐狸所食、蝇蚋围绕,肯定会额头冒出汗,转过脸不敢正视,迫不及待地设法掩埋。”由此可以想见三只幼犬忍着悲哀,口含母骨匆匆用土掩埋,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啊!" w3 x5 \7 M1 m P6 p: l8 ]
诗曰:2 m& e1 U0 a$ E: P" Y( u1 F6 K
争相衔骨妥荒隅,伏地悲号泪血枯。0 T# {; m# `: k3 o; t
人子愈多亲愈苦,一抔何处待青乌。- ]5 v$ H) Y# c D4 K
9 O- @& |' V( _7 A/ Z
乌反哺(《禽经》)
: P8 h) i- R \2 Q) e- N' G* k3 s 慈乌是乌鸦的一种,又称为孝乌,长大后都要衔食喂养自己的母亲,嘴小而白色。/ D5 h% A5 l) y, C. y
鹤子点评说:《运斗枢》说:“慈乌属阳性,禀受天地的仁和之气,所以会反哺自己的母亲。”秉性仁爱,自然会孝顺母亲,这完全出于它们的天性。
( O3 Z* w4 |# W+ |7 t& D+ v5 Q 诗曰:/ ?4 T8 Y6 H1 H+ V
为雏衔食羽毛摧,雏长酬恩老渐催。, K a+ l8 M" \! y4 O1 c
爱日无多休错度,何能反哺到泉台。
. k$ M9 E% ~& |+ W" k H( ^, i9 p9 U5 k1 N
长兴孝鹅冢(《寰宇记》、《人谱类记》)$ W5 V" J7 H$ Z3 Z% f
唐代天宝末年,长兴的一个姓沈的人家养了只母鹅,在孵化幼鹅时肠子漏出而死。所孵化的幼鹅声声悲鸣,什么东西也不吃,啄来破旧的草席盖在母亲身上。又衔来茅草,陈列在前面,像在做祭奠一样,然后向天悲鸣而死。沈家觉得很不寻常,就把它装殓在一个盒子里埋葬了,后人称为“孝鹅冢”。
% D4 s2 y) Y" t/ ] 李斯义点评说:刚孵出不久的幼鹅,就知道孝敬自己的母亲,那么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又该怎样呢?曾见有人一边饮酒食肉,开着玩笑,一边研读《礼经》,自以为洒脱,其实是完全没有人心。这些人要是读到这则故事,真应该羞愧而死!) n/ |% O8 l+ e9 F
鹤子点评说:母亲去世,竟然如此的悲切。不知母亲若在世,又该是怎样的依恋啊!
. L* ]: \* z$ }; l9 S3 N 诗曰:0 b: A* }+ i9 u! u! | L
事死何如及事生,仰天泣血涕纵横。
: F( B" o6 N. Z, [8 C4 _ 为儿舍命身难赎,泉下谁闻恸母声。0 e; S. [; ?; ^7 K4 E; A. K
; N9 O2 b1 {1 P+ c9 V: J- C
蝙蝠识母气(《警心录》、《昨非庵日纂》)
! V; Y7 g2 y& N9 r 眉州的鲜于氏,为了配药方,将一只蝙蝠碾成碎末。在和药的时候,有几只小蝙蝠围聚在上面,眼睛都还没有睁开,只因为闻到母亲的气味而来。鲜于氏一家不禁为之落泪,立誓从今以后再也不用动物配药,还要多做放生的善事。由于所发的善心特别殷切,药还未服,病就痊愈了。
3 N; y8 i% i+ E8 w6 d4 _ 诗曰:
% P- H: A2 R( S+ O* b5 b" A 藐孤双睫未曾开,哪识遥寻母气来。
: @, e& K" f5 b( d# g( H 缕缕断魂犹恋子,药铛烟外影徘徊。
3 z; ]7 W/ l. o+ }. e& E$ \5 e( `2 G% g. t0 S5 H
同母牛(《异谭可信录》)
4 O* _* R, ^9 ^" a* s+ `+ b* W; F/ R: K 家在宣城的王氏兄弟二人不和,分家后还是常闹矛盾。哥哥家的母牛生下一头牛犊,卖给了一个亲戚。后来这头母牛又生下一头牛犊,然后母牛就死了。前面生的那头牛犊,亲戚又把它卖给了弟弟。弟弟便把它放在牧场里,和哥哥家的牛犊一起吃草。到了晚上,两头牛犊一起住进哥哥家的牛栏里。弟弟想把自己的牛犊牵走,却怎么也拉不出来。从此以后,两头牛犊轮流在两家过夜,从不分离,好像知道自己是同母所生。哥哥对弟弟说:“牛犊兄弟间都能这样,难道人还不如动物吗?”弟弟感动地哭了,从此兄弟二人友爱如初。
, k8 k6 T# W. o' T 鹤子点评说:两头牛犊依依不舍,这是动物天性中的灵光在闪动。兄弟情谊怦然而起,这是人性中的灵光在闪动。
: f" b$ B/ u; n; ] 诗曰:; R0 f! u4 W7 @
愧杀操戈共室人,相倾相轧忽相亲。
6 w3 H7 X1 L3 d; A 看渠兄弟温存意,也似姜家布被春。/ F; b, O' [- o% T
/ Z) Q6 [# M2 c: R. m0 _: M2 i! r
犬痛同怀(《建宁志》)
" i' {0 }' L6 K, o7 e ] 咸溪有个人叫童镛,家里养了两条狗,一条白狗,一条花狗,同为一母所生。两条狗都聪明伶俐,善解人意。后来白狗忽然失明,没法再到狗圈里进食。主人便铺上草垫,让它卧在屋檐下面。花狗每天把饭衔过来喂它,晚上则躺在它的一旁守候。白狗死后,主人把它埋在山麓间。花狗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去绕上几圈,像是在哭悼。然后卧在白狗的墓旁,总要过很长时间才离去。
3 j$ x( j8 K& o$ y" p# J) K 鹤子点评说:作为父母的亲骨肉,兄弟间的手足之爱弥足珍贵。这条花狗在白狗活着的时候照顾它的饮食,死后又能竭诚尽礼,真无愧于兄弟的情义!2 {. R$ d9 p: }) L- a, d
诗曰:' z( ~% g& @! o6 q! K% x, c/ T
釜中豆泣更燃萁,犬性缠绵乃若斯。" J9 M5 U; h3 A: I+ G4 R
含饭伤心黄土隔,夕阳孑影下山迟。
0 J9 u, M( b' |6 b. I |, t# R! q. t! K/ [/ s: H
羽声合刻(《因树屋书影》)
! e6 |1 D+ w+ |9 A6 J8 y 有一位在福建做官的人,带着两只鹦鹉回到江西。两只鹦鹉朝夕相依,像亲兄弟一样。他把其中一只送给了陈右骅,另一只则送给了韩人谷。陈、韩两人原本就是关系很好的亲戚,经常相互来往。两只鹦鹉每次陪同主人见面的时候,总是互相问候“哥哥好”,非常融洽。可是没过多久,陈右骅养的那只鹦鹉在书斋中被一种奇怪的动物搏杀。陈右骅非常痛惜,便将它安葬,请韩人谷赋诗哀悼它。诗写好后,韩人谷拿着诗前来拜访,他养的那只鹦鹉知道了这个消息,便不停地在架上跳叫着:“哥哥死!哥哥死!”哀伤不已,并且不再进食,过了一天也死了。两位好友因此广为征集名家诗章,追念这两只鹦鹉,江西、三吴一带有名的文人都很感动,写下了不少诗文。两人将这些诗文汇集成书,名为《羽声合刻》,邓左之为此书作序。原来动物之间的情谊,竟也如此的深厚。
9 d9 i2 f$ m1 b+ Z$ _ 鹤子点评说:相见时互相问候“哥哥好”,说不尽分别后的眷恋之情。听闻噩耗时哀叫“哥哥死”,说不尽此时撕心的哀恸!( n7 M3 W0 G! ~# Y" }# a- O" q6 R# @% ~
诗曰:( ]- o& i. d: s% q
同来闽峤乐如何,谁料参商饮恨多。& S& J( w5 m7 y; _% i
旅雁分飞云水断,几曾芳讯到哥哥!9 `, [. P; W" C) k- I
/ W. P1 }8 G; U7 u& }0 ^; H" H- c 舁无足蟹过簖(《阐义》)
* K$ |5 V/ i! C. }9 c' f" | 松江幹山人沈宗正,每年深秋都要在池塘设下蟹簖(一种捕蟹用具,状如竹帘,横置水中以断蟹的通路),捕蟹来吃。一天,他看见两三只螃蟹相互挤靠着往前走,感到很奇怪,走近了一看,原来是一只螃蟹八条腿都没了,无法行走,另外两只螃蟹正抬着它翻越蟹簖。他不禁感叹道:“人是万物之灵,可是兄弟朋友之间还要相互争斗,甚至趁对方危难加以排挤陷害。想不到这些微不足道的水族动物,同辈间却有如此的情义!”于是就令人拆除蟹簖,从此再也不吃螃蟹了。2 w4 r8 d- @# H7 b3 n- I r7 s" x6 O
鹤子点评说:动物的真性到了极处,可以感动人心。人的真性到了极处,可以感动天地。
0 y% ^9 m' @/ x8 ~5 ^( e+ x8 x, b6 h 诗曰:
' |; L3 N* [% x. ]; r3 M Z 欲行且止倩谁扶,一蟹蹒跚八腕无。0 S( e1 u* p% d. n4 @
安稳中流向前去,余生相傍老菰蒲。8 z) B# |( x3 Y0 Y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# B% P; q3 b1 l, t
V! S" E2 R1 S! ]% {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