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6-11-8 06:59:21
|
显示全部楼层
第十五章修行
续-《第十五章 修行》
4 p3 x3 i Q) G# N
/ r5 [5 A$ e0 j' F摘自《净空法师法语菁华录》
3 J4 m; u0 u0 P○我们跟人接触笑脸相迎,变现善境界,彼此都很欢喜,冤家对头你对他笑笑,他对你也会好转;极亲爱的人,每天板着面孔看他,也会变成冤家对头,都在你那一念之间。外面境缘没有好丑,好丑在自己的心。 8 @- H8 u; Y1 `% i9 e t
$ _2 z6 N1 V0 r6 N# _6 q, t
○过去的事已经过去,不要后悔,不要再去想,想一遍又造一次新业,阿赖耶识里又落印象。 , F* H7 p+ U' l* |( _
8 C) _$ w, Z: @' s/ w○真心里没有高下,真心是平等的。心平等,外面境界、虚空法界、一切众生没一样不平等。我们跟蚂蚁、蚊虫、苍蝇平等,你哪一天做到,你成佛了。在日常生活中,对人、事、物去练,练平等心。平等心对人,态度绝对是自己谦下、尊重别人。孔夫子、释迦牟尼佛的为人,自己谦虚恭敬、尊敬别人,没一丝毫骄慢,没一念自以为是,这是佛道。
( A1 P; l5 U& x1 F6 s6 k; c# S/ n( K# w8 l0 ~
○“善事因功,皆由心造”。不需要钱财。谦虚就是善、就是德,这不要花钱。善恶、祸福,在一念之间。2 H, x+ ?" c+ O4 K2 i1 P
$ N) c0 Y A. y○“谦”能保持善果。 0 R1 V1 {5 I- h8 \
# r* T& R: u/ x" R9 d: \
○跟众生相处决定是低姿势,谦虚卑下。谦卑,不但能保持自己的功德不失去,而且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谦卑与法性相应,法性是常住不变,与法性相应是真修;骄慢与无明、虚妄相应,与无明相应是假修。 1 L* C: N9 B i' v! H$ E; ]: \
7 o/ }& J7 o5 \9 M, Y2 o/ K; z9 @
○千万不要贡高我慢,自以为了不起,不肯谦虚的人永远不能入佛门。 ( T4 N* x1 {" H* J
4 ~2 `/ G) @7 k! Q
○狂妄、自尊、自大、傲慢的习气,属于业障,真正有智慧、有德行的人,处处忍让,处处让别人多占便宜,自己多吃亏,这是修行,修自己的德行。
- j' e" r. A" L% Y. g8 }4 _7 n/ `2 \( v9 h
○知足常乐,知足常富,知足才能成佛,不知足不能成佛。 : y# X! S2 g" f2 g1 w; T& r
% B$ Y( ] d2 e+ z! G! D
○人能知足,自然常生欢喜心。只有知足的人,才能转烦恼为菩提。
/ Y6 z- H' D5 @) A) Z |" O
6 o3 ~* z& S0 X$ g○心里正常的享受是清净的、平静的,喜怒哀乐都让你心得不到平静,心里起波浪,这就是折磨。 5 K7 x! `# s( u# V" T) b
; ~. E. |! o6 z# W, c: h! Z○小小不如意,心里就不平,就愤怒,这人学佛是一点功夫都没有,没入门!处事待人接物果然作到心平气和,那恭喜你,你真的得佛法殊胜的受用了。心平气和的人必然是烦恼轻、智慧长。烦恼轻就生福德,智慧长就开智慧。你的福慧年年、月月在增长,你生活快乐,叫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 + Y T6 Z1 N1 S7 Z
# z" b; T. {" r3 f. b○遇到净土法门之后,决定不再舍弃,不再疑惑,决定一门深入。什么样的法门,你讲的天花乱坠,我决定不会动心,我会赞叹,不会跟你学。
9 A6 p8 u. N" Y7 U) x& N8 N; D; T9 v9 k$ ?* q
○看到不同宗派的同学,欢喜赞叹,决定不可以毁谤,法门都是佛讲的,你毁谤岂不是谤佛?毁谤正法,你怎么修都不能往生。修净土的人,人家毁谤我们,耳可以听,口不得言。我恭敬他、赞叹他,决定不毁谤他。 + N) ^0 i* _0 Z: @2 g! _
0 `; S/ k- j, p1 B" ~
○常常改修其他法门,去跑其他道场,这叫乱修杂进,怎么会成就! 8 z1 T9 n& U1 h, }9 E; s
8 v7 `" a6 m! x5 l: U
○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这个生活心里无忧无虑、无牵无挂,世间富贵人跟他怎么能相比?那个生活高明、自在,那才是真正的大福报。世人贪名利、享受,付出的代价太大,得不偿失,他失的是什么?是定慧。佛这种简单的生活是圆满的大定,真正是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,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,是圆满的大定。他所起的作用是横遍十方,竖穷三界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
9 a4 c3 \( A* @, W7 ]8 G4 N
6 W% `' Y, l! }2 `○过这个日子是告诉我们,这种日子是最幸福、最美满、最快乐的生活。心里面没有一丝毫负担,身也没有一丝毫负担,心地清净,全身放松,一丝毫紧张都没有,这叫“神足”,这叫“如意”。如意就能生神通,神通是我们的本能,因为心、身紧张了,这一紧张,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统统透不出来。身心放松,我们的智慧德能就现前了。所以神通不是从外面得来的,是自性里头本具的。 8 B- L8 j5 q, |' e
3 ~' c, I |: g8 {' G
○释迦牟尼佛成佛了,为什么还要过那种简单、朴素、清苦的生活?为了还债。自己生生世世累劫所修的功行,都回向给法界众生,回向给过去的冤亲债主。冤亲债主看到他这样苦行,不但不找麻烦,还佩服。修积的功德回向给他,冤亲债主也沾光。; F/ ^2 n `$ A4 D
8 M$ _% J' {: V& W
○世尊福报最大、最圆满,佛没有享福,佛的福报给一切众生享,加持苦难众生,减轻灾难。6 }$ j* \+ ], X4 W7 S
1 n; G3 }) x/ c- w6 r& ^○苦行能突破迷惑障难。陈设简单、整齐、清洁、一尘不染,这种环境,这种气氛、磁场,对修行人有大利益。不明了这个道理,一生往往空过。三餐吃得饱,衣服穿得暖,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风雨够了,一心修道,不受外面诱惑,不受假相干扰,心才会定,道业才能成就。念佛人多,往生人少,因为禁不起诱惑。
. @- C2 \0 i6 t. M6 q N) l9 @* E4 O
○会修行的人,无论什么环境,逆境、顺境,对自己都非常有利,修行应当先修苦行,就是在逆境里锻炼自己,一切都看不惯、看不顺眼的,要从这里去练,修忍辱、禅定波罗蜜。最后修顺境,样样称心如意,人满足这个境界,向上奋发的心没有了。顺境里断贪爱,这比逆境难得多。
2 k* q! }% w$ U1 ?4 `
6 P; q" y" `/ U- N, O○学生只有我一人,我一人认真依教奉行,别人都是我的老师,都是善知识,他表演善恶都是教我的,都是我的恩人,你天天、时时在学习,功夫哪有不得力的。) ~! p. B" N N
1 u w' @( Z N& ~
○佛家寺院庵堂从前是学校,每天正常的作业是教学八小时、修行八小时,修行总不外参禅念佛。禅宗是坐禅八小时;用念佛的方法,念佛堂八小时。一天十六小时的功课密集熏修,你没时间去打妄想,才能培养你的戒定慧。如果不是这样密集熏修,妄想分别执著永远不会断。妄想分别执著在,你是凡夫不是圣人,你不能成就。- V" Y1 O6 z4 s/ F" f0 m
2 A; v) r% x, G8 l$ v+ L○成就大慧,最大的障碍是懈怠懒散。我们很想用功,精神提不起来,这叫业障,业障一定要克服,要自己努力,要拼命。$ R3 r' R! W# P
0 V! z' Q( u+ ^8 {○如果你闻法学佛在三十岁之前,能认真努力,这一生就得修积功德的果报。如果三十、四十岁开始修,果报可能在来世,但这一生有“花报”,晚年生活能改善,决定有好处。, J7 Q. x; c/ d5 l
I% n3 @9 V5 B. W+ K8 ~" X
○佛门谚语:“出家一年佛在眼前,出家二年佛在天边,出家三年佛化云烟”。) k$ z. s7 b( b6 x2 R2 }, \
- K+ I7 f& z% S
0 i R: N4 A1 y+ q1 |
学佛的秘诀6 E% ]2 c) o' k7 |) B
9 \- ^9 p$ A# Q5 q0 X○1、 “系念”是学佛的秘诀。
7 {; `7 X5 D, ]. }6 V# E; P7 _ q. _9 T8 `* p
○2、 念佛的秘诀是“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”。
7 N. `6 H. O6 Z, e* r' ~2 C# u0 N4 M4 _$ C7 d$ I6 L4 C
○3、 学佛的秘诀是“于一切法当中无心”。3 y$ G& w8 ~8 d" Z9 I
5 Y$ }2 |: A0 h' q8 ?5 d○4、 修行的秘诀“诚、敬”,内真诚,外尊敬。
9 }& N. M+ ]1 C; Q- I7 b0 ]% L2 L5 |3 y5 J
○5、 读经的秘诀是“专精”。( K- T9 q. t% y% j8 C/ Y
3 f3 l" ~1 v6 b2 _ P9 t
○6、 要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、通达一切经,用什么方法?一经,秘诀。: u! w, b+ p1 ]% z
: F' x6 M b4 S& P6 x! a
○7、 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,秘诀。
1 |6 b, b9 O7 N# W U, N
! q3 R7 ^7 |6 O( r○8、 精勤修学是秘诀。
" |$ V) L0 D5 H0 ]% S! b
0 |! U) Y" x3 ?% q f○9、 精进是断烦恼、开智慧的秘诀。) V3 q* K4 i. D. ^" x; S$ S
; f* e* v! {* H6 S9 z+ J
○10、 世出世间要想成就,秘诀就在好学。/ c+ q9 [7 `* M9 P- W3 j
; \" P0 ^; F6 A2 Z5 }0 h; u2 x
○11、 修行证果的秘诀是“看得破、放得下”。; N$ o. K( W& n* d& O5 d
6 k2 M0 C8 m$ e9 q* u3 O○12、 学道的目的在三昧、在定慧,就不能杂、不能多,这是秘诀。" j% A {/ ~- u3 |8 Y+ \. x9 `
$ V/ ^3 E: i2 ~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