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6-10-6 20:54:54
|
显示全部楼层
念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法。居士所说的‘谁也不念’,叫做‘无念三昧’,正是佛法,但一般人做不到。念佛念到最高境界,也是‘谁也不念’的‘无念三昧’境界。这个‘谁’就是‘一切’的意思。- u$ Q. |- ^9 }* Z$ L* z. `% v
. `. g& B& i1 [% Q9 m
69.常常听说念佛人着魔,心里很生疑惑,难道佛不加持吗?
) c e9 T9 t$ a9 j
1 w& x/ \% S! w3 M+ u, _, Z/ d魔由自心生,这一定是念不如法,或者是心不清净。有了这两个原因,就与佛产生了隔离,佛怎么还能加持呢?但是见怪不怪,不去理他,提起正念,一直不退,魔自然消灭,不能为害。以后功夫反而更进一层,所谓不受魔难,难以成佛啊!* s: { C* x& B
0 Z' J$ F+ ?$ \1 k70.信佛的人,时常要有慈悲心,没有时间静修,观像默念,是否能够成就?. I; S4 q& y# q2 d! V6 N4 M
7 s) d' t+ g9 T" c& A- I- f! b
行住坐卧默念一句佛号,净念相继,就会成就。9 Q6 N0 X! ?: s& d
s8 k) d3 C) p6 p8 l; i71.念佛是高声好,还是低声好?
4 _. ~$ L( x2 Q
$ M. x0 g$ J5 a! W2 v' z" x高声治昏沉,低声治散乱,各有好处。做功课时,可以灵活选用,不必拘泥。
- v9 O8 m+ d3 K# _0 ~- Q8 O
8 b0 y9 W% Q& P8 A" m8 E* `72.我们佛教徒,在念佛时往往不能记住念了多少数目,用什么方法能够确定?/ c5 s/ W# A) S: j v5 S
6 B# E: v; O; N2 O6 E8 `8 [) l* t- \( {
拿念珠计数念佛。
3 `- m3 K" B, c; D9 X; x ( M4 }! o0 c8 m& D2 b$ g6 r
73.念佛已经念到心念心听的程度,可以在念佛时再增加观想西方三圣吗?
2 M9 d7 m3 u+ s! P4 N
8 R" t4 G; @: S7 @6 v3 h果然能够做到心念心听,就已经渐渐专一了,何必还要另开炉灶呢?愚人念佛,不太老实,总想要发现什么新方法。一心念佛,莫换题目。
, B; e# M6 H6 M& M9 _ ! S1 }; ~8 m9 v7 T' W6 {
74.念佛是否一定要用佛珠,佛珠的用意是什么?# I: ^" N% Q& n$ c
, W' t# `6 E m# { J, u+ t: ]可用可不用,佛珠就是用来计数的。
9 W \/ D! W) T+ p : u" y! b7 h* n* k
75.在专心念佛,不知为什么杂念突然出现,有什么好办法清除吗?
/ f3 i9 r6 d* @4 I* u h' |' M R
; M9 j- ?8 f8 F1 C: b这是功夫问题,只要按照发于心,出于口,入于耳,印于心的办法,持之以恒,自然有云开月现的日子。
: T8 U4 b6 o+ Z& R# B- } 2 t. h& B8 j# ~1 A
76.念佛时感觉心酸想哭,不知是什么缘故?
% j* V( }3 N8 Z5 u+ I; a& j
8 _8 { _, s# p6 {3 b* E9 u# a这是心诚的表现,所谓感激流涕啊!
' Z% I* y, ?) J0 n & S) }- I d# ^! n: o
77.平时念佛必须一心称念佛号,才能感应道交。如果临终的时候,六神无主,虽然能够念佛,但做不到专一,是否有碍往生?
- l, y8 l- W3 z" ?) x. ^/ c
- I+ r; {9 W p平素果然念佛得力,临终自然能够作主。虽然做不到专一,但只要不失正念,就不会阻碍往生。
' Z4 o- Y. P& K7 U a ; J7 @! S6 h3 R$ \) }
78.平素精神散乱,不能安定,默念佛号,又起妄想,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吗?
. h% v5 ?3 T% P( s2 d3 z
4 ?4 u9 q9 @% K) F+ G4 W念佛必须是从心发起,口出佛号,耳听佛声,如此周而复始,清清楚楚,久而久之,思想就能集中到一处了。3 m0 F. _9 L0 O: ?; p4 {5 d
* }2 Z' s( v0 |: x0 e5 |* `6 ?79.唐朝大诗人白乐天写的净土颂中说:‘达人应笑我,多却阿弥陀,达又作么生,不达又如何!’这三个‘达’字应该怎样解释? q! p. }$ q4 l
' G! {* \7 a* M) B7 M9 ~; y
‘达’就是通达的意思,达人就是心胸学问,一切都很开明的人。
! F1 H; Z( m' \( s" G" k) A9 q( ^: O
7 W7 l' \1 ], s. a# L( K80.‘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’这句话有两个问题,一、念佛是不是方便?二、心开是不是明心见性?+ m# }( i' Y7 b- e
* }1 l. L7 s& [) r; ]7 w
念佛法门,既可说真实,又可说方便。经上说‘无有定法’,又说:‘此法非实非虚’。专心念佛是如来最好的方便法门,以念佛一门深入,所以不借其他方便法门。心开即是回归如来本性,也就是明心见性。! N8 f/ M i* U
?9 s8 ~3 h/ a8 V81.念佛怎样才叫做‘过分着相’?
; W( A9 W6 Y, ]; Z
X. O7 k- _, j4 {6 n7 n, q! C& h念佛有入门和深入的区别,有事念和理念两种念法。事念适宜于初机,理念适宜于深入。事属于相,理属于性。事从理起,全事即理;相从性生,全相即性。念佛从事和相上着手,就很容易深入下去。是否着相,都是方法,不要固执。; ~ H- \; r2 T! }8 F' b
, w! Z( A/ K/ D0 B
82.过分着相念佛有什么弊病?1 M3 z# J0 Q1 X! D4 x+ }; k
8 S- X, ]4 F1 c/ G过分就是全分,过分着相就是全相即性。所以不要把过分着相理解错了,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不执着念佛,三心二意,何日才能成就?真正全心投入念佛,什么都忘了,正是全相即性,真如本性即全体显露。4 `2 l% W9 b/ \. J4 D# U; O
! X8 J* ~# b! a6 ?
83.我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,日夜思念,非常羡慕,是不是也叫做过分着相?
7 B1 u* r: M% M% K, ~
( ~2 |4 z( w- [" F0 v, n全相即性,全事即理。‘性’与‘理’即是所谓‘空’,‘相’与‘事’即是所谓‘有’,‘空’与‘有’是辩证统一的,空不是什么也没有,真空妙有,万事万物都起源于空,又回归于空。念佛即是‘有’,日夜思念,什么都忘了,即是‘空’。‘空’即是三昧境界,即是与佛感应道交。4 `. O' x w6 K: u, T4 X! ^
# W& m+ b+ G+ l$ w8 v
84.念佛的时候,常常生起悲哀的感觉,这是什么境界? D& s2 \6 T b
! H; M6 r" `! z, }! \' I
这是心诚所感,慈悲的流露。虽然是好现象,但是也应该用定力控制,使心情轻松安详。
, `9 Y, z7 k/ s6 a $ ~2 v! y. c* S' c% g
85.念佛念到清净大海众菩萨的时候,应该怎样观想?) @- _' [& C, a0 s1 L5 G7 g
3 `- j& x, k& U3 K& L依照所念的内容观想。! p# I+ {& x6 V d
% H& O9 K* J) ~- q2 ^
86.放下万缘,不生喜怒哀乐,不知道生起来的时候,应该怎样办?
0 z" l9 `! G& t! i
$ Q4 O0 B0 {& X' m8 t/ X7 v放下万缘就是心不跟随外面的境界转动,喜怒哀乐是心随外境转动而产生种种分别的感情。您说放下万缘,但是又依境而转,产生喜怒哀乐种种不同的感情,粗略的来看,已经三转境界。明白了这个情况,就应该在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,迅速斩断攀缘的心理,这样就回归到寂静了。. A! _9 H, k) u4 \
7 J# t5 T, G) b9 V% P
87.念佛以什么方式为好,到底是高声念好,还是默念,或者金刚念好?$ T4 v* p, _4 q0 @0 Y; z5 [
0 [: S1 }2 Z6 X4 i3 Z5 D这个问题不必拘泥,要灵活机动。昏沉的时候,就采取高声念的方式,用以振奋精神;散乱的时候,就采取金刚念或默念的方式,用以集中思想;止静、睡眠或大小便的时候,就采取默念的方式,以便适应环境。
' b$ E! V. {: _# H" o7 E
+ P6 F7 W) V- E( c; o% I2 y88.念佛的方法有追顶念佛、反闻念佛、数十念佛等等,目的都是在于达到净念相继,一心不乱。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才容易达到这个目的呢?8 }# S0 M" P2 j- D. X7 s2 C
( T; k) o8 d& [" A8 W# s$ U) _4 f4 c5 K
应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,自灵岩大师以来,多采取数十念佛的方法。
7 z! l2 n% w3 g
+ z/ v. _4 e9 b# E7 f7 U0 d# A89.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只在心中?
/ b$ {! w( e u* | 0 c+ ]: c+ f/ ]* U, V* a9 h
大千世界,唯心而造,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。虽然在心中,却又实有其事。同样,娑婆世界,也不离开一心而存在。
$ M2 _3 _( _' P# J; H7 g# c& {9 J
& L- Y0 z5 ]" G& i3 C90.印光大师往生后,拜垫上留下了大师的影子(《永思集》有记载),这是什么道理?9 C5 D' z7 Y8 R
' C% f3 F) c9 O6 S4 R3 F g3 f
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例如古树锯开以后,曾经发现了佛菩萨的像。9 h$ d$ r* d* Z4 O8 C
/ ~0 p( y% ^/ f9 @: D e
91.怎样才能达到念佛三昧境界?它的表现和效用怎么样?# b. y( F# c% H; n
. @) P- X+ |# Y4 V只有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持之以恒,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。它的表现只有自己才知道,它的效用就是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: x6 Y& _5 S F2 |$ ~3 E
: f' l6 w) b) N O6 a0 L92.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什么境界?, h2 Y* L7 |) a/ }5 |. C. @
1 Q, n2 @, q& e2 C; r0 T这就叫做无念三昧。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正常《金刚经》所说的境界。: K" b$ N O. q p/ ?3 L
. `% `( N% U# v ~93.禅宗修行,如果出现外相,就都叫做魔境。净宗念佛出现外相,是否也是魔境?" d Z* u1 _2 v) T ] X) K# U' b
3 @9 S$ @3 @1 Q. T所修和所得必须相应,才不会出错。禅宗悟心,真如无相,若有所见,都是虚妄。净宗依照经典念佛观佛,若有现相,与经相合,就是相应,不能称为魔境。如果与经典相违背,才能称为邪境。1 s9 X" E3 ~4 F
& k+ n' H) u* y/ H) x
94.憨山大师说:‘一心称名, |
|